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11

楼主: ykkdc (ykk)   2022-04-21 20:22:22
《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二、明空慧非从止生
又,于未成奢摩他前,虽以观慧观无我义,心极动摇如风中烛,无我影像且不明显。若成
止后而善观察,则已灭除极动过失,方能明了无我影像。故毗钵舍那不散动心,是从无分
别奢摩他生,通达实义非从止生。譬如灯能照色,是从前念灯火而生,非从遮风帐幔等起
,灯固不动则从幔生。若心无掉沉不平等相,住奢摩他定,次以慧观,能证真实。故《正
摄法经》密意说云:“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修次初编》云:“心动如水,无
止为依,不能安住。非等引心,不能如实了知真义。故世尊说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
实。”】
前面说没有止也可以了解空性,但空正见很脆弱,不能清楚看见影像,为了清楚看见
,所以修止,因此观的明亮度、不动全都依赖止;后面引经却说“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
真实”?
有外道得止,但外道不懂空性;有内道了解空性,但没有得止。了解空性与止无关,
无前后次序,如钢铁不一定拿去做车子,车子不一定用钢铁做,如牛车。所以未得止前可
以懂空性,也可以懂空性之后才得止。
因此,说“只有有了止才可以了解空性”,是错误的。这边加了“如实了知”一语,
“如实了知”是指现证空性,说“只有有了止才可以现证空性”,是没问题的。
《正摄法经》“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的意思是,不动产生于止,依于止,渐
次修习,才能如实了知(指现证)空性,也就是空正见与止要合修才能完美无瑕。
引《修次初编》是为了解释《正摄法经》的密意[1],即心如水一样摇动,无止不能
安住,无等持的心无法如实了知空性。所以世尊说“由心住定乃能如实了知真实”。
修止时,先会以眼观佛像,再将影像显现在心(第六意识)中,(内心第六意识)并
安住于其(影像)上,若能随心所欲地想定多久就定多久,并得身心轻安,就是得止。
修九住心,于第三、四、五住心时,很容易误将修止与修空性划上等号。止的所缘无
边无量,空性只是众多所缘之一。因为修止时,心安住在影像上,所以会有幻化、不真实
的感觉。对此,没学过空性的人,就以为自己得了空慧;事实上,这跟空慧无关。
这几段要说的是止观互相搭配的情况,修止不见得懂空性,懂空性不一定要止,二者
搭配而修,就能现证空性。
此外,空正见需要不断闻思才能得到,此与止无关。然而慧要达到稳固、不散动,从
而发挥它的力量,需有止的帮助。所以一方面是在说二者的关系,一方面是在说定对慧提
供的帮助。
资粮道、加行道是凡夫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是圣道,二者的差别是,凡夫道只能
用分别识懂(意识的分别心通达)四谛十六行相,圣道就能现证(意识的无分别心现证)。
为什么有现证无常的智慧?如何知道有圣道?就会谈到依止修观,再不断串习,就可
达到现证。为什么有解脱,可以成佛?因为可以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用什么来断?用现
证空性之智(意识通达空性的现量,即圣者的根本定)来断。
我执是无明,“明”就是空慧(通达空性的智慧),“明”达究竟就是佛。
“明”有渐次的发展,见道以上是以现量懂空性(意识的无分别心现量空性),见道
之前虽然也懂空性,但是是以分别识懂(意识的分别心通达),所以就没有那么明。
我们有很多想法(我们心续中有很多第六意识),像底片连续播放般,一个心(一个
第六意识)出来时,另一个心(另一个第六意识)即隐没。
像“我”的想法与“我的”的想法就是二种心(缘"我"的第六意识,与缘"我的"的第
六意识,是两种不同的第六意识),“我”的想法出来时,“我的”的想法尚未出现,“
我的”的想法出现时,“我”的想法就消失了。
现前的心只有一个,由于太短暂了,无法看清楚什么。例如拿一叠纸,以箭射过去,
看上去是同时穿破,事实上没有一张同时穿过;我们很多想法看来是同时生起,事实上没
有同时(我们有很多第六意识看来是同时生起,事实上是没有同时生起)。
谈心类学时说凡夫有离分别的现量,如眼识、耳识等(眼识等前五根识的心,属无分
别心,前五根识的无分别心有现量),虽然也有离分别的意识,但无法成为量(一般第六
意识的无分别心无法成为现量),因为它一闪即逝,无法看清楚,所以都是现而未定。
这就是没有止的情况,(一般意识的意现前)像火花一样,来不及照亮东西,就熄灭
了。(意识的)分别识的情况会好一点,但持续的时间也不长,无法持续就没有力量。
得止时,远离于沉掉(内心第六意识的分别识远离沉没、掉举),而且想定多久就能
定多久,这种力量就很强了。以这样稳固的心培养空正见,就能达到现证空性。
外道、内道都可以修出止,得止后再修出神通,有神通就可以现证(现量通达)一些
事,如天眼通可以现证山后面的事物(天眼通属于意识的意现量)。既然山后面的事物(
属隐蔽法)可以被现证,为什么无常等(无常、空性等隐蔽法)不可以被现证?
因此以止培养观空性的心(属意识)至现证时,就可以说有圣者(一位补特伽罗的第
六意识首先由分别识通达空性,然后通达空性的分别识配合止观修习,当他内心的第六意
知从分别识的比量通达空性转为无分别的现量空性时,也就是以意识的现量现证空性时,
他就成为圣者),也可以推知有断除无明的心(现证空性的意识现量就能够断除无明)。
>>>>>
[1] 所谓密意,是文字字面意思与实际所要表达的义理不同。如世尊说祂在某劫前成阿弥
陀佛,事实上不是成阿弥陀佛,是指祂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是两位不同
的佛圣者,不会成为同一位佛圣者,释迦牟尼佛不会成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不会
成为释迦牟尼佛。)
[2] 有止有观,即有定有慧,如车之双轮,才能到达目的地,才能现证真实慧断障证涅槃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隋.天台智者大师):“若夫泥洹(涅槃)之法,…不出止
、观二法。当知此之二法(止、观),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3] <心类>:我们的心,分为根识的心,与意识的心
根识的心,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五种心,属无分别心,根识的无分
别心的分类有:颠倒知、现而未定、现量、再决知。第六意识的心分类有:无分别心、分
别心,无分别的意识有现而未定、现量、再决知,分别的意识有颠倒知、比量、再决知。
[4] 圣者现证空性的意现量,是由止观的意识分别心修习空性,至意识无分别心现量空性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中观四百论》第四品 明破我执方便品 2007-07-25 德国汉堡
这个空正见(意识通达空性的智慧,属止观的观),必须要配合坚固的禅定(观慧必
须配合内心的止定),透过这种修学,长时间地串习,慢慢净除义共相(分别心比量通达
空性时有义共相,透过空性的影像认识空性),现证空性的时候(现量空性时意识去除了
义共相,转为无分别心现证空性),才有办法真正的断除烦恼,让自己获得涅槃的果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