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9

楼主: ykkdc (ykk)   2022-04-19 16:36:22
《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四、破邪分别。分三:
(一)明何邪执,(二)与诸经论相违,(三)正为破除。(一)明何邪执
有说内心无分别住,无明了相,说名为止,有明了力,说名为观。】
“无明了相”:不清楚。“有明了力”:清楚且有力。
有人说,内心不分别且不清楚的住是止,清楚且有力是观。即说止、观的差别在明了
与不明了。
【(二)与诸经论相违
此不应理。以与佛经及慈尊、无著之论,并《修次第》等诸广抉择止、观相者,说于所缘
心一境性胜三摩地名奢摩他,于所知义正拣择慧名毗钵舍那皆相违故。】
这是错误的见解。错误的原因是,与佛经及诸论并《修次》等广泛宣说止、观之相的
论著相违。
经论是说于所缘心一境性是止,对所缘分析是观。
【(三)正为破除。分二:
1.止观皆须离沉没,2.应善辨二定的差别。】
【1.止观皆须离沉没
又,无分别心有无明了之力者,是因三摩地有无沉没之差别,以此为止、观之差别,极不
应理,以一切奢摩他定皆须离沉,凡离沉没三摩地中,心皆定有明净分故。】
无分别心(内心于所缘不分析的第六意知)有没有清楚、有力,取决于三摩地有没有
沉没,所以以此做为止、观的差别是不对的,因为一切三摩地(内心第六意知得到任何的
止)都要远离沉没,没有沉没的三摩地一定是清楚的。
修止时,要将心收回,盯在影像上,而掉举会让心跑到外面,所以要先去除心的掉举
;无掉举,心就能安定在影像上。
此时若有沉没,就无法清楚见境(影像),所以境的明不明了与沉没有关。完全消除
沉没,就能完全清楚见境;相反的,若有沉没,就不能清楚见境。
沉没与明了,有如天枰之二边,一者高起,一者就低下。因此,以明不明了作为止、
观的差别是不对的。
观是在止的基础上修成的,得止时就要完全远离沉没,有沉没就不是止,所以止、观
都需要远离沉没。﹙“明净分”:依藏文为“清澈的成分”。﹚
【2.应善辨二定的差别
故缘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内心证与未证二无我性随一而定,非就其心住与不住、明了
、安乐、无分别相而为判别,以心未趣向无我真实者,亦有无量明、乐、无分别三摩地故
。虽未获得实性见解,但若执心令无分别,现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无分别定,无少相
违。若能由此久摄其心,以摄心力风生堪能,身心法尔能生喜乐,故生喜乐亦不相违。喜
乐生已,即由喜乐受相明了力令心明了。故说一切明了安乐无分别定皆证真性,全无确证
。诸证空性妙三摩地,虽有明、乐、无所分别,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极多明了、安乐及
无分别,故应善辨二定差别。】
缘空性(如所有性)的止、观,是以内心是否证得(通达)人无我或法无我而定,不
是以内心有没有明了、安乐、无分别而定,因为未证得(通达)空性者(人无我或法无我
)也有明、乐、无分别三摩地。
虽然没有获得空正见(没有通达人无我或法无我),修止时,令心不分别(令内心于
所缘不分析而安住),也可以产生止。所以不懂空性而有无分别的止,彼此不相违。
以止摄心,气会堪能,身心能生喜乐,因此与能生喜乐也不相违(不懂空性而有身心
获得止的喜乐,彼此不相违)。喜乐生起后,去看境也可以清楚看见。
所以认为一切不分别、明了、安乐的止就是证得空性,并无任何证据。证得空性(证
得通达空性的止)虽然有明、乐及无分别,但是不懂空性的止也可以有明、乐,无分别,
所以应好好分辨这二个的差别,不要混淆。
很多经论会说“不执著”、“无分别”;也有说“明了心性”、“证悟心性”,即很
清楚地看到心的本质;密续中有“空乐无二”。
显教的甚深空正见、密续的空乐无二,都有“空”、“明”、“乐”、“无分别”等
用语,对这些内容不了解,修行就会出差错。
“无分别”、“不执著”多是指现证空性(圣者现证空性的第六意知是无分别心)。
修止中所谈到的“无分别”,指的是不分析地盯在内心的所缘境上,与懂不懂空性无关。
用语上都是“无分别”,但是二者内容差异极大。
(修止的无分别,与现证空性的无分别,虽然用词都是"无分别",但是二者差异极大
,不能混为一谈。修止的无分别,是指内心不分析思惟的专注;现证空性的无分别,是指
内心第六意知不带义共相的现量空性,现量空性是获得世第一法之后的圣者见道才有。)
要证悟空性,要了知二无我(人无我以及法无我),懂了以后才定(安住)在其上,
如此才有可能证得空性。完全没有学习过空性,只乐于修止,是无法证得空性的。
一般人的心无法不分别(此处的不分别指内心专注于一所缘)。刚坐下来修行时,会
觉得内心比以前更烦杂,此时不是烦恼增多,是自己安静下来观察,才发现杂念很多,再
一直安住下去,杂念就会减少。
修止至第三、四住心(九住心的第三住心、第四住心)时,因为心量提高,气调柔,
会感到一种乐(不是禅乐,似轻安之乐,轻安是心所法当中的善心所),此时身心都非常
舒服。因为修止是以不分别(于所缘不分析)的方式修,所以就以为得到不分别的乐。
也就是,错认杂念减少、内心清澈明了就是无分别(证空性)、明心见性,而且身体
改善是大乐的证悟,就以为自己修行很不错了,情况很符合经典中“明心见性”、“身心
轻安”的字面描述。或是把这种情况与无上密续中的描述相连,自以为达到大圆满之类的
境界,事实上,连初禅都未修出。
像这样的人,误人误己的机会很大,因为此后就再也看不上经论所教导的种种修行内
容,会觉得不需要学那么多经教就已经达到别人达不到心量。
也因为比起一般人具有较高的心量,就容易取信于人。所以我们不知道他人的情况,
不能随便相信他人,要依止经典;若他人与经典相违背,即便他有大修行者之名,也不能
相信。
>>>>>
注:本课程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