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达赖喇嘛:止观的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

楼主: ykkdc (ykk)   2022-04-20 19:53:34
摘自:达赖喇嘛尊者教授菩提道次第广论(第40-1讲)
毗钵舍那自性(观的性质),毗钵舍那(观)是什么呢?
如同前经《解深密经》里面有说到,即前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之
前在奢摩他(止)的时候,已经获得了身心轻安了,那是由止力而获得的身心轻安,所以
“舍离心相”,舍离了心的这些种种的障碍,像是散乱或沉没等。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所以针对之前所缘取的一个
善所缘,在此就不是安住在这个境上了,而是透过思惟观察的一个方式。所观察的境是什
么?就是三摩地所看到的影像,来作观察胜解。
什么叫三摩地所看到的一个影像呢?像之前在奢摩他的时候,观佛像的话,其实观佛
像的这个心,并非是眼识,最主要是意识。眼识只是让我们看到佛像而已,可是我们在观
禅的时候,不是用眼识去观的,是用意识去观的。
所以当我们用意识去观佛像的时候,他并非像是眼睛,可以直接看到佛像般的,他是
要透过佛像的影像,也就是之前所谓的“义共相”,一个类似佛像的影像,来间接的去缘
取佛像。
所以我们在修学禅定的时候,我们心的这个所缘境,所看到的是什么呢?其实并非是
真正的佛像,我们让心定在的那个像是什么呢?是佛像的一个影像,类似佛像的影像,并
非是佛像本身,所以这叫做三摩地所行影像。针对这个影像来作观察,其实这样的话,也
是等于观察佛像的意思。
“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能正思择的意思就是思择尽所
有性(观察思惟所缘境的世俗谛性质),“最极思择”就是思惟如所有性(观察思惟所缘
境的胜义谛性质)。
所以无论是透过胜义谛(所缘境的如所有性)的角度,或者是世俗谛(所缘境的尽所
有性)的角度,不同的角度来作思惟,“周遍寻思”就是以寻来作思惟,寻的部分就是(
对于胜义谛或世俗谛)以总相来作思惟,“周遍伺察”就是(对于胜义谛或世俗谛)以别
相的部分来作思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巧
毗钵舍那。”
因为《解深密经》,非常明显的从文义上直接的、非常明显的说到了,毗钵舍那是观
察(分析思惟观察)的一种智慧,非常明显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抵赖了。
这也是为什么传说中支那堪布,当然支那堪布有两者,其实寂护论师(即静命论师)
在世的时候,在桑耶寺就已经有了不动静虑洲,那时候就有所谓的支那堪布,也就是从中
国来的出家人,被迎请到藏地。
因为他们那时候的修禅的一个方式是非常正确的,所以寂护论师并没有排斥,并没有
反对,或者是给予负面的评论,而且还欢迎来自中国的这种禅师,在桑耶寺里面作观修,
所以那时候的支那堪布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寂护论师,因为知道在将来,会有邪见的支那堪布,会造成圣教的危险,所以寂
护论师曾经有留下遗言说,如果在将来有邪见的支那堪布,来破坏圣教的话,可以到印度
去迎请我的大弟子莲花戒来到藏地,破斥这种对于圣教的诽谤。
所以莲花戒大师,他的老师都没有阻挡的支那堪布,以及莲花戒大师阻挡的支那堪布
,就有两个不同的支那堪布了。所以一派是正派,一派是邪派的,我们要分清楚,不是所
有的支那堪布的见解都是错误的,也不是这样子说,这个我们要知道。
所以传说中,因为《解深密经》,它解释得非常清楚的说到,以毗钵舍那来观察慧。
此经宣说毗钵舍那是观察慧,最极明显无可抵赖,传说支那堪布见已谤云,所以这个具有
邪见的支那堪布,就看到《解深密经》之后,诽谤说:“此是经否,不得而知。”这是释
迦牟尼佛说的吗?我不敢相信,用足毁踏,于是用脚来毁踏。所以这个邪见的支那和尚,
不只他的见解有点偏邪以外,他连行为也是瞒邪恶的喔!看来好像是这样子。
“因彼妄计一切分别皆执实相,要弃观慧全不作意,乃为修习甚深法义,不顺此经故
用足毁”,因为为什么呢?这个具有邪见支那堪布,他妄以为所有的善恶的执取,只要执
取到境的话,都是属于分别心,都是属于真实执著,这就不是真正的观慧,这就不是叫毗
钵舍那了。
(持邪见者认为)真正的观慧要全不作意,完全没有丝毫的作意,这才叫做修学甚深
的空性,他认为空性是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作意。如果是这样讲的话,跟《解深密
经》所说的是完全相违的,所以他因为没有办法接受的缘故,所以用脚来毁踏。宗大师在
世的时候,有许多的论师们具有这种的见解,所以在此说到,现见多有随此派者。
所以宗大师引用了无著菩萨所说的,圣无著说:“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
择谓思择如所有性,以有分别慧作意取诸相时名周遍寻思,真实观时名周遍伺察。”
寻谓粗思,伺谓细察,取诸相者非执谛实,是明了境相,由是思择如所有性、尽所有
性,皆有周遍寻思及周遍伺察。所以无论是以总相而言,或是以细察而言,都可以从胜义
谛或世俗谛作观察的缘故,所以在二谛的任何一谛,都有由寻而去思惟,或者由伺而去伺
察的,都是有的。
所以宗大师在此说到,宗大师所解释的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的内涵,绝非
是没有依据的,有众多的依据,不只是有佛亲自所说的《解深密经》以外,也有慈尊菩萨
(即弥勒菩萨)所说的,还有这些大论师,在大论典里面所说的内涵。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无分别影像者,是止所缘。尽所有性
、如所有性有分别影像者,是观所缘。”
在此有说到了“有分别影像”,还有“无分别影像”。
也就是当意识(内心第六意识)去修学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的时候,所观
的这个所缘境,所产生的这个相是影像,就是义共相为主。
可是奢摩他(止)最主要是安住在这上面,它并非是作观察的作用,它最主要是以专
注的一个作用。不观察,只是很单纯的让自己的心定在,跟这个相黏在一起,定在这上面
,所以叫做无分别影像。因为他没有作观察的作用的缘故,所以这种的影像叫做“无分别
影像”。
“有分别影像”的意思就是说,像是毗钵舍那(观),他不只是心已经定住在这个相
上了,他更是需要去观察,更深层的去解剖这个境,它的存在性,无论是以世俗谛的角度
,或胜义谛的角度等,所以这一种的影像,叫做有分别影像。
在此分别的意思,当然“分别”这个字,它所诠释的内涵也很多种:
一、像是爱恨亲疏的这种分别心,在此说到一个分别,这个的话就是不应有的,这属
于一种烦恼品。
二、如果我们讲到根识,或意识的这种有分别、无分别心,那就不是要去断除了。一
切的比量都是分别心,因为都是透过义共相所产生的一种意识,所以凡是具有义共相的识
,都是属于分别心。
无分别就是不需要透过义共相去缘取境的,这种的像是根识,或是执取瓶子的根识(
如眼识)等,这种是属于无分别心。
所以纵使是分别二字,可是它所要诠释的内涵都不同,要看前后文我们才能够知道。
三、在此的分别和无分别,都不是上述两种的分别和无分别的意思,而是另外一种。
在此的分别、无分别的意思,只是很单纯的,有没有具有观察作用的意思,所以我们要看
前后文来了解。此说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不分别住名奢摩他,思择二境名毗钵舍那。
解深密经云:“世尊!几是奢摩他(止)所缘?告曰:一种,谓无分别影像。几是毗
钵舍那(观)所缘?告曰:一种,谓有分别影像。几是俱所缘?告曰:有二,谓事边际所
作成办。”
集论于事边际,开说如所有性及尽所有性之二。寂静论师如前所说止观皆能俱缘如所
有性、尽所有性。是故止观非就所缘境相而分,既有通达空性之止,亦有不达空性之观。
若能止心于外境转,住内所缘即说名止,增上观照即名胜观。
事边际所成办的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所缘取的内涵,都不外乎两者,要嘛就是如
所有性,要嘛就是尽所有性这两者。所以去观待境的时候的角度来讲的话,也是这两者,
就是透过如所有性的角度去观察,或者透过尽所有性的角度去观察。
因为具有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这两者的缘故,所以止观的区别,并不是由说到了观世
俗谛而说了止,观胜义谛而说了观,不是这样子去区分的。因为有通达胜义谛的止,也有
不通达胜义谛的观,所以胜义谛和世俗谛并非是止观之间的区别。
止观这两者,所要缘取的境是相同的,都具有如所有性还有尽所有性,都具有胜义谛
也具有世俗谛,因为《解深密经》里面有说到了,几是俱所缘?告曰:有二,谓事边际所
作成办,而说到这两者。因为它所缘取的事边际有两种内涵,一个是胜义谛,一个是世俗
谛。所以由此所成办的内涵有两者,就是世间还有出世间这两者。
所以宗大师在此就说到了,所谓止观两者的差别,因为有一些人认为止是缘世俗谛的
,观是缘胜义谛的。绝非是这种的区别,止和观的区别不在于境上,而在于它本身的一个
作用。所以宗大师在此说到,“若能止心于外境转”而说到了止,由此之后而去产生的增
上观照,即说名胜观。
>>>>>
[1] 内心意识修习止、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