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10

楼主: ykkdc (ykk)   2022-04-21 18:12:14
《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理须双修
丑四、理须双修。分五:一、须双修之理,二、明空慧非从止产生,三、以止修道之胜利
,四、欲断二障一定要修观,五、引论说具慧才能断障。
一、须双修之理。分三:(一)二者缺一的过失,(二)引证定须二俱,(三)定慧的差别。
修止、观一种,何非完足必双修耶?答:譬如夜间为观壁画而燃灯烛,若灯明亮无风扰动
,乃能明见诸像;若灯不明,或灯虽明而有风动,是则不能明见诸色。如是为观甚深义故
,亦须定解真义无倒妙慧,及心于所缘如欲安住而无扰动,乃能明见真实。】
难道不能修止或观其中之一,一定要止、观二者兼修吗?
例如黑暗中为了看壁画而点烛灯,烛光若无灯罩,将被风吹动,无法清楚照物;为了
清楚照物,需要灯罩来稳固灯光,不受风干扰。
灯明亮指能观的慧,特别指现证空性慧;灯罩指能帮助生慧的止。
【(一)二者缺一的过失
若仅具有心不散乱无分别定,然无通达实性妙慧,是离能见实性之眼,于三摩地任何薰修
,然终不能证真实性。】
有定无慧的弊端,是不能行解脱道。外道也有止(定),但是因为没有懂空性的慧,所
以他的止(定)就与成佛、解脱无关。
以前会拿马当例子,如果骑马外出办事,能走得又快又远,带来很大的方便;如果从
来不骑马,只是将马当成宠物,就会变成累赘。
我们今生要修出止很难,受持八关斋戒、礼佛很容易,修止跟礼佛,哪一个功德必较
大?
止很重要,我们修行没有力量,就是因为没有止。没有止,就无法产生菩提心,无法
生起道。然而从本质上来说,后者对生生世世较有帮助。
有共外道的一般善心,与由归依心所摄受的善心,后者的所造的功德较前者大很多。
有归依心摄受的戒、定、慧,会是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就是较一般胜出。
一般的止不具增上功德,归依是增上功德。
从这里看,礼佛一次的功德是止所不能相比的。一般人或许因为止很难修成,因此觉
得止很殊胜。其实,止只是修道的工具。有止这样的工具,却不以此修解脱道,就失去工
具的价值。
是为了空慧的开显而修止,否则止本身的价值并不如归依心。了解这点很重要。有的
人为了得止而入山修行,修了几年没有成果,或以为得到而满足,就浪费了一生。
今生很想修出止,要观察二方面:一、今生是否能修出止。二、能否用修出的止去修
道。如果觉得能用得上止这样的工具,今生至少可以证得资粮道,就要去修。如果自知不
是这样的资质,今生就不应该花时间去修,否则花了很长的时间修止,生命也临将结束。
还不如对道次第多种些种子、多薰习,多发愿,也许某一世的种子成熟萌发了,能像密勒
日巴般,当生取得成就。
【若虽有见能悟无我真实性义,然无正定令心专一坚固安住,则无自在,为分别风之所动
摇,亦定不能明见实义,是故双须止、观二品。】
从观方面说,虽然了解空性,但是没有止,慧就不自在,会被分别(此处的分别指散
乱)之风动摇而无法现证空性。
我们用意识观想事物都会模糊不清,睁眼见物则非常清楚,差别点在于眼识可现见,
意识无法现见。
以比量的方式了解事物是模糊的,(第六意识的)比量渐渐发展成为(第六意识的)
现量时,就如亲眼所见一般。
凡夫一开始懂空性时,是用比量﹙分别识﹚懂,之后再依止修观,当对空性达止观双
运即达到加行道,现证空性即达到见道,见道以后仍要持续修,历经修道至成佛。
所以菩提心、空正见等要稳固、清楚,一定要依靠止,否则观慧的力量还是发挥不出
来。
【(二)引证定须二俱
如《修次中编》云︰“唯观离止如风中烛,瑜伽师心于境散乱不能坚住,不生明了智慧光
明,故当双修。《大般涅槃经》云:‘声闻不见如来种性,以定力强故,慧力劣故。菩萨
虽见而不明显,慧力强故,定力劣故。唯有如来遍见一切,止、观等故。’由止力故如无
风烛,诸分别风不动心故,由观力故,永断一切诸恶见网,不为他破。】
《大般涅槃经》说声闻定力强、慧力弱,菩萨慧力强、定力弱,如来二者皆有。依应
成派说法,声闻、菩萨、佛都懂空性,为什么说声闻无慧?
因为声闻以三轮体空的方式了解空性,与菩萨用无边理路了解空性相较,声闻的智慧
显得狭劣,所以说声闻有定无慧。[1]
为什么说菩萨定力劣?这是与如来相较,所以说定力劣,而不是与声闻相较。有部宗
、经部宗会说释迦世尊成佛后入定四十九日未弘法,然而唯识宗以上认为世尊没有一日不
弘法。
佛有不失念的功德(佛果十八不共法之一),且(佛的)入定与出定等同,虽然佛恒
住于禅定,但是如果所化有情成熟,佛就会立刻在他面前显现而度化他。
十地以下菩萨,行菩萨行时,就无法入定,入根本定时,菩提心等就无法显现,这是
所知障的细微障碍—入定与出定无法融洽。
所以,与如来相较,菩萨的定力较弱。“唯有如来遍见一切止观等故”:对如来来说
,根本定与后得智等同(佛已断除所知障的缘故,所以成就根本定与后得智等同的遍智)。
【(三)定慧的差别
《月灯经》云:‘由止力无动,由观故如山。’”心无散乱,安住所缘,是修止迹。证无
我义,断我见等一切恶见,敌不能动,犹如山王,是修观迹。故于此二应知差别。】
定会提供不动摇,慧也会提供不动摇、不怀疑的肯定。如懂“一加一等于二”的肯定
,任凭别人如何反驳也无法动摇,是慧提供的不动摇。
>>>>>
[1] 闻、思、修空性的“修”,是指依止来修空性。
要断烦恼障、所知障都需要空正见,六度中的其他五度或说菩萨万行,都是为了让智
慧发展至究竟。我们的心若无法打开,不能缘一切法、一切有情,就无法生起智慧。声闻
、缘觉只有出离心、仅为自利,智慧就打不开;开展慧的深度、广度需要菩提心等。
在应成派来说,声闻、缘觉、菩萨修的都是同样的空性(人无我以及法无我),没有
层次差别,但是因为方便的不同,所以深入度不一样。声闻透过无常等培养修空性,缘觉
透过十二因缘培养修空性,菩萨用前五度及其他万行培养修空性。
[2] 理须双修:谈止、观二个都是必修课目
止和观都必须学习,不能只学一个,不学另一个。如同世间大学有双主修拿到双学士
、双博士的学位。佛教里止就是定、观就是慧,定和慧都必需要学习,缺一不可,不能只
有定没有慧,或只有慧没有定,定与慧都是必修。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唐.玄奘法师译):“复有二法,谓奢摩他(止)、毘钵
舍那(观)者,…如世尊说:‘非有定无慧,非有慧无定,要有定有慧,方证于涅槃’”
[3] 止、观即定、慧,止、观兼修,即定、慧双俱,不是有定无慧,也不是有慧无定
《杂阿含464经》: “于空处、树下、闲房思惟者,当以二法专精思惟,所谓止、观
。…谓圣弟子,止、观俱修(止观二者都要修学),得诸解脱界。”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能与出世圣道,加行为依止故,谓于奢摩他(止)、毘钵
舍那(观),(止、观)双修等运,获圣道故。”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修奢摩他(止)故,修毘钵舍那(观)故,
能断烦恼。…如世尊言:‘相缚缚众生,亦由麤重缚。善双修止、观,方乃俱解脱。’”
《大乘庄严经论》:“次说菩萨修习止、观,…普欲诸功德,是二悉应修者,…单修
者一分,或止修或观修,双修者非一分,谓止观合修(止定与观慧二者配合修习)。”
《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宋.长水沙门子璿):“问:何故止观合修耶?答:若不
双修,皆成邪故。…定慧等学,明见佛性。”《大乘起信论直解》(明.憨山大师):“
云何修行止观门?…今欲双修并运,正在因行,故合为一门。”
[4] 文中以止喻灯罩,观喻灯火,如《大智度论》云:“譬如燃灯,灯虽能燃,在大风中
不能为用;若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所以要生起稳固的智慧,止、观二者都需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