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7

楼主: ykkdc (ykk)   2022-04-14 22:35:39
《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三、引经证成。分二:
(一)止观之义不应另作别解,(二)引诸经论证成。】
【(一)止观之义不应另作别解
《宝云经》说义同《深密》,如云:“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毗钵舍那者,谓正观察。
”慈尊于《庄严经论》云:“应知诸法名,总集为止道,应知妙观道,思择诸法义。”】
“总集”:每个识(心识)都有所缘的内容及所趋入的内容。如我无常,“我”是所
缘,“无常”是趋入点。
修止的所缘境有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一切有为法都可以是所缘,修的时候就找一个
,如修瓶的无常。
缘瓶子的无常该如何修止?刚开始观瓶的无常,接下来就止在无常这点上。因为观的
是瓶的无常,所以会有二个内容—瓶(所缘)、无常(趋入),暂将瓶子删除,这就是总集。
“应知诸法名,总集为止道”:诸法的名称总集起来即是止(奢摩他)的所缘。
如三恶趣苦(所缘),都归类到苦一点上,然后止在其上。又如某物好美、好高等,会
牵涉到物体本身及形容这二个内容,这时该止在前者还是后者呢?这边是止在后者上。
“应知妙观道,思择诸法义”:观(毗婆奢那)之道就是思择。
刚才只有止在无常一点上,它什么是无常呢?必须详细观察。
【又云:“正住为所依,心安住于心,及善思择法,应知是止观。”依定住心说名为止,
善择法慧说名为观。前经密意作是解已,令更不能别解经义。】
前面说心安住在境上,此处为什么说“心安住于心”?修止观最主要的问题是沉没与
掉举,掉举是心向外跑,沉没是心不清楚。此处是强调让心安住,不往外跑。
将心安住在内心的影像(总义、义共相)上是为止(奢摩他安止),而善思择法是为
观(毗婆奢那观慧)。
这是止与观的解释,弥勒菩萨在解释《解深密经》及《宝云经》时,已经做了清楚的
解说,不应另作他解。
【(二)引诸经论证成
《菩萨地》云︰“于离言说唯事唯义所缘境中系心令住,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
,于诸所缘而作胜解,于诸定相令心内住、安住、等住、广说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
。】
“离言说”有很多意思,描述空性时,也用“离言说”一词来描述,如《中论》“不
一不异”指的也是离言说,然而此处“离言说”就视为瓶子、桌子等即可。
譬如看瓶子,眼识(眼识属无分别识)可以如实地看到瓶子,而闭眼观想的瓶子﹙由
分别识看瓶子﹚就不如实。语言是跟随第六识才有的,所以言语及分别识都无法清楚、完
整地表达瓶子。
因此,瓶等是“离言说”。此处的“离言说”是指分别识与语言无法如实说明,就如
无法以言语如实表达糖的感觉。[1]
“唯事唯义”:事物有事物本身与其特征,所以有具特色者和特色二者,如桌子很亮
,具特色者是桌子,特色是很亮。
“唯事”是指具特色者,如桌子。单纯就是指桌子,不要加上长的、宽的、美、丑等
。桌子是具特色者,长、宽等是它的特色。
“唯义”是指本质,如瓶子本身,至于瓶上的雕花等,就不要管。
《菩萨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将一个离言说的事物本身或内容当所缘,心系
于其上。为什么要提“唯事唯义”?这与前面所说的“总集”雷同。
《庄严经论》“应知诸法名,总集为止道”是说,汇集到名上即是总集,如瓶等诸法
都是无常,就定在无常上。即定在特色点上,不管具特色者。
此处《菩萨地》则是说定在具特色者上,不要管特色。一者说要定在具特色点上,另
一者说要定在特色点上,这二个说法有没有矛盾?事实上,二者要表达的都是一定要单选
一个所缘,然后定于其上,不要选太多。
“离诸戏论”:戏论(修习奢摩他安止的戏论)有二:一是观察的戏论,离分别戏论
就是不要分析。除了修止时不能分析外,从依师开始,没有一项修行是不用分析的。另一
个戏论是指沉没、掉举。
“内住……一趣等持”:第一住心到第九住心。
这里是说,只挑一个所缘,让心远离沉没、掉举,定在所缘上,并将此心尽量提升,
经过内住等九住心,九住心之后才能得奢摩他。内住、安住等都不是奢摩他,只是修奢摩
他的过程。
【云何毗钵舍那(观)?由奢摩他薰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理简择,
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毗钵舍那。”】
“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对止的所缘,思惟其相。如修止时,要定在桌子
的本质上,其他都不想,此即“唯事唯义”。于观时,就要想其相,而且愈详细愈好。
“如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这是在说如何修。藏文中就是详细地观、再详
细地观。
“广说乃至觉明慧行”:“广说”指佛经很广泛地宣说。“觉明”,藏文中有精闇、
精通内容之意。“慧行”:令智慧趋入。
【此与前说极相随顺。此文双解经意及慈尊意,故于前文所明止、观应生定解。】
“此”指《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此处所说与《解深密经》极为符顺,此文
解释了佛陀与弥勒菩萨的说法,所以要肯定前面所说止观的内容。
>>>>>
注:
[1] 有部宗、经部宗认为眼识可以如实地看到瓶子,唯识宗以上认为眼识(属无分别识)
也无法如实地看到瓶子,分别识、语言就更不必提了。
[2] 经论对读
《大乘宝云经卷第五.安乐行品第五》(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毘
钵舍那(观)者,如实法观。奢摩他(止)者,一心寂默。”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七.教授品第十五》(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止道者
,谓奢摩他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名。观道者,谓毘钵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义。”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一.觉分品第二十一之二》(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奢摩他)。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毗婆奢那)。”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云何奢摩他(止)?谓诸菩萨由八种思善依
持故,于离言说、唯事唯义所缘境中,系心令住离诸戏论,离心扰乱想作意故,于诸所缘
而作胜解,于诸定相,令心内住、安住、等住,广说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止)
。云何毘钵舍那(观)?谓诸菩萨由奢摩他熏修作意,即于如先所思惟法,思惟其相,如
理简择、最极简择、极简择法,广说乃至觉明慧行,是名毘钵舍那(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