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6

楼主: ykkdc (ykk)   2022-04-13 10:29:37
《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二、毗婆舍那自性。分四:
(一)如何修观,(二)观的自性,(三)修观之量,(四)破除邪执。
(一)如何修观
二、毗钵舍那自性。即前经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舍离心相,即于如所善思
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
毗钵舍那就是观。修九住心,对一个所缘境,心完全盯住不跑掉、有力、清楚,想住
多久就住多久,且为身心轻安之乐所摄,即是得止。
修止时,只专注在所缘上,没观察其他。得止后,于止的基础上修观。此时,如果止
被破坏了,就要放弃修观,再重修止,当止回复后,再修观。如是来回后,修观时,止也
不会被破坏,最终由观也得身心轻安之乐,即是得毗钵舍那。
所引《解深密经》的内容,依藏文为:“修奢摩他之人,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
,舍离缘他法之心相,即于闻思如何抉择之所善思惟。于前所缘之法,向内观察、胜解三
摩地所行之影像。”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彼”是指修过三摩地,以得身心轻安的止为所依。
“舍离心相”:舍离缘他法之心相。观不能离开止,但也不是像止一样如如不动,还
要观察。如刚才缘瓶子而产生了止,在止的基础上,观察瓶子的外相、或观瓶子的无常、
苦、空等。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观察曾经闻思抉择之法,此处
是止的内容。谈“内”、“影像”是因为境是在内心中。如睁眼看佛像,闭眼仍可用心观
想佛像,内心所看到的是总义[1],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心里所看到的影像。
【(二)观的自性
即于如是胜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
、若乐、若觉、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巧毗钵舍那。”】
修行者,以止为所依,舍离缘其他法的心相,针对空性、世俗谛,以“周遍寻思,周
遍伺察、若忍、若乐、若觉、若见、若观”的方式修观。
思惟的内容有“能正思择,最极思择”,“正思择”指尽所有,“最极思择”指如所
有,即空性。思惟的内容可换,换成无常、苦、八暇十满等。
“周遍寻思”:观察整体。“周遍伺察”:观察细节。
“若忍”:忍为不畏惧、接受。不畏惧是指接受,如被人批评还高兴接受就是忍,心
中有一点不安就是不忍。在观察时,心中有点不接受,就是不忍,若完全放弃、厌恶,就
是大不忍。
“若乐”:希求、好乐。“若觉”:观察后再详细、深入地观察。“若见”:看。“
若观”:分别。
“周遍寻思”等是观察的不同名相,这些都是动词,这是藏传解释。汉传的大疏将这
些当名词用,是观的同义异名。
像《俱舍论》会说五蕴,再区分出种种内容。讲这些内容的用意何在?其实《俱舍论
》是教止观的书,如第一品对色蕴的讨论就是在说观,只是我们自己看不出来。
【(三)修观之量】
《解深密经》在说止、观时有点差别。《解深密经》在说到止时,说了如何修止、止
的自性、修止之量,但是说到观时,只说如何修观、观的自性,没有说修观之量。
经文之所以没说,可能是因为前面说过了,可以类推得知:修观时,为身心轻安之乐
所摄受,即是得观。
【(四)破除邪执
此经宣说毗钵舍那是观察慧,最极明显无可抵赖。传说支那堪布见已谤云:“此是经否,
不得而知。”用足毁踏。因彼妄计一切分别皆执实相,要弃观慧全不作意,乃为修习甚深
法义,不顺此经,故用足毁。现见多有随此派者。
圣无著说:“正思择者,谓思择尽所有性。最极思择,谓思择如所有性。以有分别慧作意
取诸相时,名周遍寻思。真实观时,名周遍伺察。”“寻”谓粗思,“伺”谓细察。“取
诸相”者,非执谛实,是明了境相。由是思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皆有周遍寻思及周遍伺
察。】
“取诸相者非执谛实”:不是取谛实有的相。(有取相,但不是取谛实有的相。)
有时候说要取相,有时候说不要取相,要从内容来区分,谈空性时要不取相,说所缘
时要取相。取相、不取相,执著、不执著,不可以完全接受或否定,要视内容而定。如对
三宝要不疑,研究真理则要怀疑,不先对实相有疑,就不会去探求,就无法了解。
>>>>>
注:
[1] 总义(义共相)
我们有很多想法,想的时候,心中会有桌子、瓶子等的影像(总义、义共相),这些
都不是真正的桌子、瓶子,但透过这个影像(总义、义共相、声共相)可以了解外境。
简单的说,当我们想起某物,或父母、亲人时,心中会有个模糊的影像,这个影像就
是总义。分别识必须透过总义才能认识外面的境。
执瓶的分别识看瓶子时,是遮除不是瓶子的部份而看到瓶子,也就是,心里会排除不
是瓶子等物,确定是瓶子。
如某人第一次到此处,却可辨识这是电视机。虽然以前看过类似的电视机,但今天看
到的这台确实是第一次看见。第一次见,却可一眼就辨识出它就是电视,这是为什么?或
你第一次到美国,就可以辨别是人、是男、是女等,你从未见过他们,现在却可以知道这
是男生、那是女生。
没有人教你这些,你就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第一次接触某些事时,要学才会知
道它,但是对于某些事,不需要经过学习就会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外道会谈到梵
我,说每个人都有梵我,每个人的梵我都一样。虽然人的外表不一样,但是胜义上都一样
,你、我、他的梵我都相同。因为以前见过梵我,所以今天虽然第一次见到你,却可以辨
认出来。
佛教驳斥这种说法,用反体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会有人的标准,如人是可以思考的
、能说话的等。我具有人的这些特征,他人也完全具备,所以见到他人时,就透过反体(
返体是分别心上义共相的显现)拨开不是人的部分,确定他是人。
[2] 经论对读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第六》(唐.玄奘法师译):“佛告慈氏菩萨曰:…彼
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
舍离缘他法之心相,住于之前修止所缘之心相,即不分心),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总义
、义共相)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
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善巧)毘钵舍那(即止、观当中的观)。”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唐.玄奘法师译):“云何四种毘钵舍那(修习观的四种行
相)?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止)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
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毘钵舍那。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能正思择尽所有性。云何名为最极
思择?…最极思择如所有性。云何名为周遍寻思?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
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云何名为周遍伺察?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