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入中论善显密意疏》095 讲解:却配格西 翻译:扎西老师 2021-02-27
课程范围:(法尔出版社)p293+4~p295+7
(慧炬出版社)p242-3~p245+6
我们之前在这整个大科判是在诠释中观、唯识主要诤论的点在于:外境有、或没有的
一段诤论。唯识认为无外境,他所引的教典,首先《十地经》里面说到:“三界唯识”。
三界唯识在中观应成派来看,“唯”字并没有遮外境,“唯”是遮大自在天、共主,
也就是离心之外(除了心以外)的其余世间作者,是三界唯识当中的“唯”最主要要遮遣的
,所以,“唯”并没有遮遣外境有,这个是针对于《十地经》的教典来探讨外境有、无的
内涵。
接着,唯识宗又引《楞伽经》,《楞伽经》当中说到:“外境悉非有”,这也可以作
为无外境的依据。中观应成派如何解释呢?中观应成派认为《楞伽经》里面说到“外境悉
非有”是不了义。
解释为不了义可以分为依教来成立《楞伽经》是不了义,以及依理来成立“外境悉非
有”的道理是不了义。所以,《楞伽经》的部分,中观应成和唯识有这样的探讨和诤论。
再下来,就是除了《楞伽经》里面说到“外境悉非有”以外,诸如此类,具这种行相
的契经,后面有四段经文,四段经文来说,首先第一段《解深密经》将诸法分为三性,其
中就是依他起、圆成实二者是谛实成立、遍计非谛实成立──对于这个部分的诤论;第二
段经文《解深密经》当中诠释有关于阿赖耶识的内涵,这是第二段经文。后面还会有二段
经文,都是属于中观应成与唯识要诤论,并且中观应成认为不了义之处。
我们刚刚说到“具有此诸行相的契经”,中观应成派也要解释为不了义。反观唯识来
说,他承许为了义。前面我们说到二段契经,另外后面还有二段契经,这都是源自于《解
深密经》,所以,就是《解深密经》里面的四段经文。第三段经文就是《解深密经》里面
诠说有关于究竟三乘的说法。第四段就是《解深密经》里面诠说无外境,也就是遮遣外境
的说法。
无外境固然在前面唯识宗借由《十地经》、《楞伽经》来说明无外境,依次中观应成
派认为《十地经》所说的:“三界唯识”的“唯”并没有遮外境;《楞伽经》是不了义。
同样地,在《解深密经》第四段经文所引的遮外境,或无外境的这一段经文,也是不了义
,这就是从上面延申而来的。
如果在根本颂就是:“如是行相诸余经,此教亦显不了义。”所以,“如是行相诸余
经”也就是说:除了上面所说的《十地经》、《楞伽经》,以及《解深密经》的这四段经
文所诠说的这些内涵,在中观应成派来看,也是不了义的经。
最主要会有诤论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对于空性的内涵有不同的诠释。因为不管是唯
识宗或中观宗来讲,都要灭除轮回。轮回包含轮回的总苦,及轮回的别苦。既然要灭除轮
回及轮回的过患──总苦及别苦,所以,它的根源就是依业及烦恼所生,这个唯识宗也承
许。
在烦恼当中,主要就是两种我执(人我执以及法我执)。其中灭除法我执的方便必须
要修持空性才能够灭除。既然要修持空性,所以,对于空性的诠释就相当重要。
而佛在宣说空性的时候,依据不同所化机的根器,所宣说的空,是有不同的内涵,就
像初转法轮当中,对于初转法轮的所化机宣说补特伽罗独立实体空的道理;对于中转法轮
所化机宣说自性空的道理;对于第三转法轮所化机宣说外境空的道理,那么,对于不同所
化机,宣说不同的空理,当然目的就是要灭除我执,并且最后可以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
这是最主要的目的。
而对于空性的内涵就会有不同诠释。因为不同的所化机有不同的空理。因此,唯识宗
以及中观宗才要针对于这样的空,到底是怎么的内涵而作诤论。
所以,我们在“如是行相诸余经”的第一段经文,也就是《解深密经》说到:“明三
自性中,遍计执无性,依他起有性。”;第二段经文说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
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这两段经文我们上次都解释过。
【彼经(《解深密经》)中说(在《解深密经》当中说到:),徧计执无自相,依他起有自相
,分其有无之别。】
在《解深密经》的经文里面有说到:遍计非自相成立、依他起是自相成立。前面有提
到将诸法分为三性,因此,照理说还有圆成实,的确,在《解深密经》里面有提到:圆成
实和依他起是有自相。
为什么这里没有提到圆成实?是因为在月称论师的《入中论自释》里面,主要只有提
到遍计和依他起,然后分有无之别,即分为有自相和无自相之别。为什么只提到依他起,
而没有提到圆成实?是因为此处中观和唯识主要要诤论之处是在依他起之上来诤论有自相
以及无自相,所以,《入中论自释》当中就没有将圆成实放在这里。
遍计来说,可以分为属于“所知的遍计”,和“非所知的遍计”这两类,后面就是属
于非所知的遍计。
【如二我(人我及法我)徧计执(二我遍计执是属于所破遍计执),与假立诸法自性差别为有
自相之徧计执。】
“假立诸法自性”和“假立诸法差别为有自相”,这两者不一样。我们以色来说:色
法本身就是自性。色法的差别,就譬如色之生及色之无常,这都是属于色法之上的差别。
如果是假立诸法自性为有自相的遍计,指的就是色于执色分别心耽着处自相成立,这
就是假立诸法自性为有自相的遍计。假立诸法差别为有自性的遍计就是“色之生”于执“
色之生”之分别心耽着处自相成立,这是属于假立诸法差别为有自相的遍计。所以,遍计
来说,有这两种:(1)假立诸法自性为有自相的遍计;(2)假立诸法差别为有自相的遍计。
【唯识宗虽不许有(以上是属于所破遍计。在唯识宗的宗义里面不承许是有的,因为是所
破遍计,所以,是不存在的,是属于非所知的遍计),然如假立自性差别之徧计执等,
许为有者亦多也。】
虽然上面所说的是所破遍计,但是,还有什么样的遍计承许为存在的呢?就是假立自
性之遍计,或假立差别之遍计。
假立自性之遍计,如果没有加自相成立的话,这个意思就是说:色为执色分别心之耽
着处,这种遍计来说是有的。或者假立差别之遍计,就是色之生为执色之生分别心耽着处
,这样的遍计也是有的。这是假立自性的遍计,或假立差别的遍计,这种遍计承许为有(
不是所破的遍计)。
【彼经(《解深密经》)虽说依他起与圆成实俱有自相,】
这就是刚刚提到:三性里面在讲到有自相、无自相的区分,除了依他起有自相以外,
《解深密经》也有说到:圆成实有自相。
【《释论》(《入中论自释》)仅说依他起者,】
《入中论自释》在分判有、无自相,只有提到遍计、依他起,并没有说到圆成实。所
以,文中说到“仅说依他起者”,原因是什么呢?
【因中观与唯识诤有无实性之主要所依为依他起,以施设徧计执之所依是依他起,圆成实
亦是依依他起而安立故。】
为什么在《入中论自释》在区分有、无自相的时候,只有提到依他起和遍计,只有这
两者在比对,并没有提到圆成实?
因为中观和唯识他们在诤论有、无自相,最主要的所依是依他起。因为施设遍计,就
是说遍计是增益(将不存在的增益为存在),所以说:遍计的增益处,究竟来说,它一定
是依在依他起上;圆成实的空所依处,究竟来说,也必定要依在依他起上。两者的所依的
基础,究竟来说都依在依他起上的缘故,所以,在诤论有、无自相的时候,主要是针对依
他起而作诤论。
【此宗(中观应成)则说,如是分别亦非了义。】
中观应成则说:虽然唯识宗有作这样的“分别”(分判徧计无自相,依他有自相)、虽
然唯识宗作这样的分判。但这个在中观应成派来看,认为:它不是了义。
【又彼经(《解深密经》)说到阿陀那识等八识品,】
这是在解释第二段契经,有提到“阿陀那识甚深细”的这段经文。《解深密经》说到
:阿陀那识等八识品,也就是唯识宗依据《解深密经》而承许八聚识。
【谓离六转识外,别有阿赖耶识。】
认为在六聚识(眼、耳、鼻、舌、身、意),除此以外,还有阿赖耶识和末那识。
【此宗说彼亦非了义。】
中观应成派说:这样的说法不是了义。
【既无阿赖耶识,则亦不能安立染污意也。】
主要针对于阿赖耶识,虽然唯识宗提到八俱识,但是,为什么主要针对于阿赖耶识来
作诤论呢?因为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也没有染污意,所以,文中说到“则亦不能安立染污
意也”。
为什么?染污意或称末那识,它就是缘著阿赖耶识而生起执我的意识。因此,如果将
阿赖耶识破除的话,也不会有染污意的所缘,所以,染污意也没有办法成立。
(注: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九品〈智慧品〉也破除第七识、第八识的说法。)
【“等”字所摄,谓彼经中破除外境及究竟三乘二义。故此宗须解为不了义者,共有四义
也。】
“等”字所摄的“等”在哪里呢?在前面(p292-1)有说到“如是行相之经为何等耶?
”这应该是在第二个科判(酉二)“明如是余经亦非了义”,因此,就有根本颂说到“如是
行相诸余经,此教亦显不了义。”
在后面的解释当中说到:“如是行相之经为何等耶?《释论》说如《解深密经》明三
自性中,遍计执无性,依他起有性。”又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
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如是等经”,这里提到“等”字──“如是等经”。
这是在《入中论释》里面有提到“如是等经”的“等”字。所以,宗大师就要说明:
这个“等”字所摄,就是包含了什么呢?如是等经除了提到了遍计执无性、依他起有性,
以及阿赖耶识的经文以外,还要包含破除外境、究竟三乘这两个的内涵,所以,“等”字
其实就可以包含有这四段经文。
“故此宗须解为不了义者,共有四义也。”所以,由“等”字所摄,包含究竟三乘、
以及破除外境,加上前面二段经文,合在一起可以说有四义,就是有四段经文,这些在中
观应成派来说,都是会解释为不了义的。
【若于此等义,不得透澈了解,则不能知二宗差别,更不能了知此宗之不共要义。于《辨
了不了义论》中皆已详释。】
对于如上述所说的四义,中观应成派解释为不了义,唯识认为是了义。中观应成在解
释为不了义的时候,他引什么样的教典,并且依什么样的正理?对于这些内涵,如果没有
透澈了解,就没有办法了知唯识宗、中观应成派的差别,更不能了知此宗之不共要义(更
没有办法了知中观应成派的不共要义)。
相关的内涵,于《辨了不了义论》中皆已详释。《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对于上述提
到这四义的差别,以及诤论,都有详细的解释。
【《解深密经》何文显示无有外境?】
因为前面就是在说明《解深密经》里面提到:分诸法为三性,其中遍计非自相成立,
依他起是有自相,除此以外,还有阿赖耶识的经文。因此,再下来就是要说明:在《解深
密经》里面提到无外境的内涵。《解深密经》是哪一段经文显示无有外境呢?回答就会引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曰:】
《摄大乘论》是无著菩萨所写的,里面就有引《解深密经》的〈慈氏菩萨请问品〉提
到:无外境的经文。
〈慈氏菩萨请问品〉顾名思义,就是在《解深密经》里面有一段是慈氏菩萨向佛薄伽
梵请问,佛薄伽梵回答慈氏菩萨,这一段经文就是〈慈氏菩萨请问品〉。当中说到:
【“世尊!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这里一开始是慈氏菩萨对于世尊薄伽梵的请问。
“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缘)”,三摩地只是一个表征,也可以说:以三摩地为表征
的心,它的所缘(彼)与此心(能缘的心)是体性相异呢?或者不是体性相异?
佛回答慈氏菩萨说到: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非体性相异,也就是说:它是体性一)。何以故
?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引此经文。】
后面说到:为什么能缘的心以及所缘的境二者体一呢?因为唯识所缘。“引此经文”
这段经文是〈慈氏菩萨请问品〉里面遮止外境的一段经文。
唯识宗之所以承许无外境,他的宗义当中认为:必须要遮止外境有,就是依据这里《
解深密经》的这一段经文,他认为:有破除外境有。
遮止外境有、破除外境有的这段经文,要怎么样来理解呢?他说到:“三摩地所行影
像,与心无异。”
其实他是在讲:三摩地的所缘,与能缘的心没有体性相异。没有体性相异,所以,唯
识宗就解释为“没有外境”,这样的解释来说,当然也可以结合到无外境的道理,但比起
这段经文来说,《楞伽经》其实在遮止外境有会更加的明确,因为《楞伽经》在经文里面
直接说到:“外境悉非有”,就直接的遮止外境。
《楞伽经》后面又说到:“外境悉非有,所见唯识(心)种子所生、所变现”(p291+3
外境悉非有,似身受用处,心变种种相,故我说唯心)。意思就是说种子的习气成熟之力
所产生,才能够看见。
这样一来,解释唯识所现故,也会比较能够知道“唯识所现”是什么样的意涵。如果
讲到:唯识宗提到有关于无外境、破除外境的话,《解深密经》和《楞伽经》来说,《楞
伽经》讲的其实更加地明确。
【此宗(应成宗)于上述四义,皆须释为不了义。不可说彼中有者是不了义,有者是了义也
。】
中观应成宗对于上述的四义(刚刚总结四义)的内涵,都必须要解释为不了义。即文中
说到:“上述四义的经文,皆须释为不了义”,不会区分说:四段经文有一些是不了义,
有一些是了义。
在成立有关于这一段经文是了义或不了义的时候,最主要还是依正理。就像中观应成
派在说到上面的四段经文是不了义,除了有教典的依据之外,还必须要拿出正理。也就是
在成立它为不了义的时候,就是看他的所诠有没有直接相违的过失?他的所诠在如言执义
之后,有没有直接相违的过失?如果没有为正理所违害、没有直接相违的过失,那是可以
承许的、是没有过失的。
如果纯粹只是以教典来判断说:它是了义或不了义,为什么说不能够以这个为主?就
像佛三转法轮,中间是中转法轮。中转法轮宣说了《般若经》广、中、略品。中转法轮《
般若经》广、中、略品也是对他特定的所化机而宣说,所以,在某一些契经当中也会说到
中转法轮是不了义,因为针对于其他的所化机来说,的确,中转法轮的说法就是不了义。
如果因为在其他的契经有说到中转法轮是不了义,所以,纯粹只依教典就成立中转法轮是
不了义的话,那可以说没有其他的能立来成立中转法轮是了义。所以,才说:教和理二者
当中,除了会依教典以外,最主要还是要以正理。
【其说究竟三乘者,意谓就龙猛菩萨《集经论》中成立究竟一乘,易可了知,故《入中论
》中未更解说。】
刚刚说到:有四段经文。这四段经文一直没有提到究竟三乘是不了义,并且成立究竟
一乘的说法。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究竟三乘的这一段不了义的内涵来说,是就龙树菩萨所写的《集经论》,并且从
中来作抉择。(所谓的《集经论》就是将很多的经文总合在一起)。龙树菩萨在《集经论》
当中将很多经文收摄在一起,并且抉择出究竟一乘才是了义的。究竟一乘是了义的话,那
么,究竟三乘就是不了义。
龙树菩萨因为在《集经论》里面广引教、理二者来成立究竟一乘,所以,就容易了知
究竟三乘不了义的道理。因此,《入中论》就没有特别再针对于究竟三乘不了义的这一点
来作解释。因为龙树菩萨《集经论》在这个部分已经讲的相当清楚。
佛教内部宗义里面,可以分为承许究竟三乘及承许究竟一乘的说法。
承许究竟三乘的佛教宗义有:毗婆沙宗、经部宗,还有唯识宗当中的真相派(承许阿
赖耶识者),他们这三派来说,就是属于承许有究竟三乘的说法;
承许究竟一乘的就是唯识当中的假相派,以及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这三派是属
于承许究竟一乘的说法。
何为究竟三乘?何为究竟一乘呢?究竟三乘来说,就是认为声闻、独觉、大乘各自都
能够在获得究竟以后,不会转入余乘。
譬如以声闻乘来说,声闻乘究竟来说,就是从有余涅槃以后,进而转入无余涅槃,获
得无余涅槃之后,他的声闻乘就已经究竟,不会转入大乘当中,独觉乘也是一样,获得无
余涅槃之后,不会转入大乘,大乘来说是无住涅槃,这个说法是究竟三乘的说法。
究竟一乘的说法就是,不管是声闻乘、独觉乘,它就好比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就像是
我们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只是暂时居住在旅店当中,暂时休息,但之后还要趋向更远的
目的地。所以,声闻、独觉他们获得涅槃之后,会投生到净土。虽然会长时间安住在寂边
平等定中,但,最终还是要从平等定中出定,入于大乘道,最后修持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
,这个说法是究竟一乘的说法。
刚刚提到四义(四段经文)当中,不了义的内涵里面,其中成立究竟一乘,并且说到究
竟三乘的说法就如同在龙树菩萨《集经论》所说。其他三段经文所说的内容,譬如无外境
、遮止外境等等是不了义的,这个部分来说,要引教来成立。
所以,后面说到:
【余三义中(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另外三段经文内涵),以教显示说无外境唯心有自性为
不了义者,如《楞伽经》云:“如对诸病者,医生给众药,如是对有情,佛也说唯心。
”】
我们上次提到中观应成派解释《楞伽经》所说的无外境是不了义,可以引《楞伽经》
本身的经文当中来成立,就是“如对诸病者....”这一段来说明它不了义的内涵。
这一段说到:“如对诸病者,医生给众药,如是对有情,佛也说唯心”。所以,医生
对于病者来说是观待于病者的疾病而给予药。同样地,佛对所化机不同的根器,也说唯心
。就说明显示无外境唯心的说法是不了义。
后来解释到:
【谓如医生对各别病人,给各别药,此非由医生自主,是须顺病人之病情而给也。】
所以,医生观待于病人的病情才开药,不是医生自主性的给予病人药,而是观待病人
的病情。同样地,
【如是佛说唯心,亦非由大师自主,是随顺众生意乐增上而说。故知前经是不了义。】
同样地,佛说到:境唯与内识体性一,所以,遮止体性异的外境有,也不是导师世尊
自主宣说,意思就是说:衪也要观待众生所化机的意乐增上而说。由于要观待众生(这里
的众生主要是指唯识宗的所化机)的意乐,因此,可以知道《楞伽经》提到“无外境”的
说法是不了义的。
【《释论》(《入中论自释》)于引“如对诸病者”之后,又广引《楞伽经》云:“如是,
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乃至“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入中论自释》在引《楞伽经》说到“如对诸病者”是成立宣说成立无外境为不了义
之后,又广引《楞伽经》。在《入中论自释》后面又引《楞伽经》。
引《楞伽经》这一段来说是为了要成立唯识宗宣说有阿赖耶识也是不了义。怎么说呢
?所以,这里本文说到“又广引《楞伽经》云:‘如是,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乃至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因为这一段来说,在《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也有引出,或者《入中论自释》也有引
出,它是一段蛮长的经文。其实这一段经文的内涵就是为了要显示唯识宗的宗义里面所说
的阿赖耶识同样也是不了义。
所以,后面才说:
【此教是显,唯识宗许说阿赖耶识为了义者,亦是不了义。】
不仅“如对诸病者”是要说明:宣说无外境是不了义,除此以外,又引《楞伽经》的
这一段是要说明:唯识宗所说的阿赖耶识也是不了义。
【《疏》说:】
《疏》说就是在解释《楞伽经》,是过去一位印度智者所写的《楞伽经》的解释。所
引的这一段文,针对于他的解释宗大师不承许。
【“言‘如是’者,谓经说常住坚固如来藏是不了义,如是显经说唯心亦是不了义。”此
是倒说,】
‘如是’是指前面《楞伽经》云“如是,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当中的“如是”
。所以,“言‘如是’者,谓经说常住坚固如来藏是不了义,如是显经说唯心亦是不了义
。”,就因为在前面引《楞伽经》说到“如对诸病者”以后,又引《楞伽经》当中说到“
如是,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
所以,说“如是”就是在说明《楞伽经》所说的:常住坚固如来藏,就是在说如来藏
是不了义。因为宣说如来藏是不了义,所以,“如是”也显示经典所说的唯心也是不了义
。宗大师说这是颠倒说,意思就是说:这样的解释是不对的!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如对诸病者”是在说明:宣说无外境是不了义;后面,“如是,
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这一段来说,是在宣说阿赖耶识是不了解,这样才对!
【《释论》显然是说“如经说唯心是不了义”故。】
从《入中论自释》文当中很清楚的看到:“如经说唯心是不了义”,“如是”并不是
要显示常住坚固的如来藏是不了义。“如是”那段经文是在说明:无外境唯识的说法是不
了义。所以,后面说到:“如经说唯心是不了义”故。
【彼文(《入中论自释》)是说,如以“如对诸病者”等,解释经说唯心是不了义,如是以
说常住坚固如来藏是不了义,亦能成立《解深密经》等说有阿赖耶识非如实言也。】
“如是”是在“如对诸病者”之后所引的。所以,“如是”是要说明在“如对诸病者
”的经文当中说:唯心无外境是不了义;因此,后面才引申说:“坚固如来藏是不了义”
也能够拿来成立《解深密经》说:阿赖耶识不是了义。
这一段来说,他提到了几个重点:在前面《楞伽经》所引的经文有说到“如是,世尊
于契经中说如来藏”,一直到“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楞伽经》所引的这一段比较长的
经文,这里只有略引前面和后面,中间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经文。
其实这里“如是”是要结合到前面的“如对诸病者”。所以,“如是”的解释,并不
是如同《疏》说的这段解释。“如是”要结合到“如对诸病者”,是要说明:唯识无外境
的说法是不了义,所以,如同“如对诸病者”唯识无外境的说法不了义。
因此,接着衔接到后面:“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这是要说明:常住坚固如来藏
是不了义。因为有一部经叫作《如来藏经》,所以,要说明“《如来藏经》所说的:常住
坚固如来藏,是不了义。因为宣说了常住坚固如来藏是不了义,由此也能够成立在《解深
密经》有提到阿赖耶识。所以,《解深密经》里面所说的阿赖耶识,也不是了义经。这样
的解释才能够完整的说明:“广引《楞伽经》云:‘如是,世尊于契经中说如来藏。”这
一段的内涵。
《如来藏经》最主要所要诠述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说明的是:在一切有情的心中,都
有一尊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如来佛。所以,他要诠释什么叫作如来藏界,就是一切
有情的心中,都有一尊具备一尊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如来佛。所以,他与佛的体性是没
有差别的。但是,因为我们为烦恼障垢所覆蔽的缘故,所以,这一尊如来佛没有办法现行
。没有办法现行,所以,没有办法行佛事业。
《如来藏经》里面主要是诠说这样的内容。但,实际上是不了义的。后来西藏觉囊派
的祖师,或前期论师会执这样的经文是了义,刚承许这个内容,认为:每一个相续中都有
一尊如来佛,而且他已经具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只是我们的烦恼障垢覆蔽了,我们没
有察觉。
既然如此,在这里提到“如是以说常住坚固如来藏是不了义,亦能成立《解深密经》
等说有阿赖耶识非如实言也。”在前面是《楞伽经》的这一段,他直接说明如来藏的说法
是不了义。
为何月称论师会认为以这样的经文也能够成立《解深密经》说有阿赖耶识是不可如言
而取、是不了义呢?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的经文当中所显示的词面所诠是有差别的。
如来藏词面所诠,主要是要说明:有坚固、恒常的如来藏,所以,如来藏是常法。《
解深密经》里面所诠释的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无常法。所以,在词面上一个诠说恒常
的如来藏,一个诠说的是无常的阿赖耶识,所以,词面是不同的。
虽然词面不同,但是,佛在《如来藏经》所说的如来藏的内涵,以及佛在《解深密经
》说到阿赖耶识的内涵,其密意的所依处是相同的。因为目的都是想要说:心之上的法性
、心之上的空性,这就是两者相同的密意处。
因为带有两者相同的密意处,所以,月称论师才会认为:在《楞伽经》所说的这一段
,虽然成立宣说如来藏的契经是不了义,但是,也可以依此而来成立《解深密经》说到阿
赖耶识也是不了义。因为佛在宣说这两部契经的时候,他的密意所依处相同。
在《如来藏经》当中所说的如来藏是不了义,有什么样的教典可以证知?就是以《楞
伽经》那一段经文里面直接地说明:《如来藏经》是不了义经。
随着《如来藏经》是不了义经,在《解深密经》里面有遮外境有,如何来说明《解深
密经》遮外境有也是不了义呢?所以,在《楞伽经》当中,因为他本身在前面也有宣说遮
外境有、无外境的道理,但是,《楞伽经》本身也有说无外境是不了义。
所以,他为什么要宣说不了义呢?对于不了义的经文,既然是不了义为什么要宣说?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后面就要说明原因──
【此须先知说如来藏非如实言。如《楞伽经》云:“随顺有情意乐所说诸经,是权便义,
非如实言。”】
我们要先知道如来藏不可如言而取,为什么呢?如同《楞伽经》里面说到:“随顺有
情意乐所说诸经,是权便义,非如实言。”
既然如来藏是不了义的,为什么佛还要宣说恒常、坚固的如来藏?因为在《如来藏经
》里面有说到。《楞伽经》的说法就是:为了要随顺有情的意乐,所说诸经(《如来藏经》
)是权便义(为了方便的缘故),就是为了要摄受、利益有情、观待有情的缘故,所以,这
么说:“非如实言”(并不能够如言而取)。
【“譬如阳焰实无有水,欺诳渴鹿。”】
接着《楞伽经》又说到:就好像阳焰实际上它不是水,但是,欺诳渴鹿(又渴的鹿)牠
就会为阳焰所欺诳,就会执为水。
【“彼所说法,亦为令诸愚夫欢喜,非是圣智安立之言。故汝应随义转,莫著言说。”】
在《如来藏经》里面说到:有常恒坚固如来藏等等,亦为令诸愚夫欢喜(也是观待于
愚夫──还没有办法了知真实义的愚夫),非是圣智安立之言(它不是圣智慧究竟的言论)
,所以,应随义转,不要著言说(文词上、词面上)。(依义不依语。)
“故汝应随义转,莫著言说”,也就是说:依义不依言的道理。虽然在《如来藏经》
词面上有说到:常恒坚固的如来藏,但是,就内涵来说,这是不了义的。它是观待于某一
些所化机而说,因此,才特别说到要随着义而转(依义),不要著于言说。
后面接着──又曰:“大慧问曰”,是指有一位菩萨叫作大慧菩萨。大慧菩萨要问佛
有关于如来藏的问题。
佛在经中说到如来藏和外道所说的神我好像有点类似,到底有什么差别呢?这就是后
面主要要对佛所提出来的问题。
【又曰:“大慧问曰(大慧菩萨所提出来的问题的内容):佛于经中(在《如来藏经》)说如
来藏,谓彼自性光明,本来清净,具足三十二相,一切有情身中皆有。”】
佛在《如来藏经》说到:所谓的如来藏它就是自性光明本来清净。就是说:如来藏本
身的体性来说,它是没有带有烦恼垢染的。所以,叫作“自性光明,本来清净”,并且“
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样的一个如来藏,在一切有情的相续当中都具有。
【“如摩尼宝被垢衣缠裹(虽然具有,但就像摩尼宝被带有垢染的布缠裹,没有办法现见)
,如是虽然有如来藏此(如来藏)亦被业及烦恼所生的蕴、处、界衣之所缠裹,而有垢染
,然是常恒坚固者(但是,如来藏本身的体性是恒常、坚固,也就是它是从过去很久以
来、无始以来就是不变异的──如来藏本身来讲)。这时提问就出现了──此如来藏与
诸外道所说神我有何差别(如来宣说这样的如来藏跟外道所说神我有什么差别呢)?”】
【如来解释(前面是大慧菩萨的提问,这个问题可以说是问得相当的犀利。所以,如来会
好好地来作解释)。如来要怎么作解释呢?谓如是说者非如实言,故与外道之神我不同
。】
首先,如来在《如来藏经》里面所说的并非可以如言而取,所以,文中说到“谓如是
说者非如实言”。所以,如来虽然在《如来藏经》里面说到如来藏。但是,所宣说的如来
藏是不可如言而取的,所以,故与外道神我不同。
为什么与外道神我不同呢?因为外道在宣说他们的神我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个是可以
如言而取的。所以,外道的导师在宣说神我的时候,会认为神我的概念是要如言而取的。
佛在宣说如来藏的时候,对于如来藏的说法,认为:不可如言而取。
【其密意之所依,是空性、无相、无愿,法无我性。】
既然佛在《如来藏经》里面所宣说的如来藏是不了义,就代表背后有一个密意的所依
处,这个密意所依是什么(密意处是什么)呢?就是缘著有情相续中的空性、无相、无愿,
法无我性,这其实都是在讲有情相续中的空性。
为什么佛的密意处是缘著有情相续的空性而宣说如来藏?因为背后来说佛想要对有情
说到:一切有情相续中都具有某一个种姓,就是自性住种性。
那么,自性住种姓就是指善良的心、或妙善的心,而不是在讲一切的心。也就是在染
污和清净当中清净妙善的心之上的法性、空性。因为具有这样一个妙善的心之上的空性、
法性,所以,可以成立一切有情具有堪能成佛的能力,因此,在一切有情妙善心之上法性
,具有这样的种性,叫作自性住种性(善心的空性)。
佛为了想要对有情宣说有这样一个能成立堪能成佛的能力的自性住种性存在,也就是
一切有情善良的心相续之上的法性,所以,在文词上常会说到如来藏。也就是说在言词上
才会说到有这一种恒常、坚固、并且从无始以来就自性、光明、本来清净,只是被业及烦
恼的蕴、处、界所缠裹的如来藏存在,但,实际上,他的密意处是如同我们刚才所说的。
刚才说的是密意处,再下来,宣说如来藏是不了义,除了因为他背后有一个密意处以
外,还有──
【密意之所为(所为义是什么呢?所为义后面有提到两点:)是为除愚夫之无我恐怖,】
为什么称为愚夫呢?(1)因为他不堪能听闻、了知空性,所以,称为愚夫。他对于真
实义、空性还没有能力了知,因此,他生起怖畏。为了去除愚夫对于无我真实义的恐怖,
所以,暂时宣说如来藏。
第(2)个所为义:
【及为引摄着我之外道与曾习彼见之有情,】
为了要能够摄受着我之外道(外道执著有一个恒常之我存在)或曾经串习过这个见解的
有情。
【令彼渐次入真实义,故说有常恒坚固之如来藏。】
为了令他们能够渐次地入于空性、真实义,故说有常恒坚固之如来藏。所以,才会在
言词上说有这样的如来藏。
这里提到“引摄着我之外道”以及“曾习彼见之有情”。在佛薄伽梵住世的时候,同
时有诸多的外道宗义师,他们执著外道的见解,其中就是执有恒常之我的宗义见解。
对于这些所化机,佛要马上就宣说并没有恒常之我,是指心之上有法性,或自性空,
这些所化机是不堪能听受这样的法。
除此以外,虽然他这一生未必入于外道,但是,可能过去生、多生串习外道的见解,
所以,他们执有我的心非常地坚固。在习气深厚的情况下,如果马上就宣说心之上自性空
,是没有办法接受、是不堪为法器的。
所以,要先宣说如来藏。然后,渐渐地引导空性的见解。当然最终都是希望能够引导
到心之上自性空,这样的见解产生必须渐次引导,不能够一开始就宣说。
既然知道佛所说的背后的密意是什么?所以,这里说到:
【现在及未来之菩萨,不应于此妄执为我也。】
现在也好,或未来的菩萨,在听到佛所说的如来藏时,不应该妄执为真正有这样的我
存在。所以,说到“不应于此妄执为我也”。
【此义是说,如言执著则与执著外道神我相同,故不应如言执著也。】
这个内涵也就说明:如果听到如来藏的内涵,就如言执义认为真的有这样的如来藏,
就等同外道执著神我是相同的。
佛宣说有如来藏,也就是说:恒常、坚固的我,是为了引摄执著有我的外道,以及为
了要调化过去生、多生习气有恒常之我的有情。
依此类推,我们可以知道包含佛在某一些契经里面说到有我,即所谓的有我经。如同
在如来藏所说:一切有情具有如来藏,他背后密意之所为都可以说是为了要引摄着我之外
道以及与曾习彼见之有情。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第095讲课程结束——
>>>>>
注:
[1] 本课程转自台中市“善生佛学会”
https://www.shansheng.org.tw/index.html
目前课程尚在进行中,每周六进行,目前进度已到第144讲。
[2] 摘自:2013《入菩萨行论释.佛子正道》102任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如性法师翻译
他(主张没有创世主的数论派)的见解当中,有提到“胜性”(或译为自性)以及“神
我”这两个名相。“胜性”(数论派说自性)为什么具备了“总”的特色?因为它是遍及
一切万法,并且一切的万法是以它为主,为什么一切的法是以“胜性”为主?因为数论派
的宗义师,他们认为“胜性”(自性)遍一切的万法,并且它能够变出各种的外相。...
“数论外道”,他是佛当初在宣说《时轮》密续这部经典的最主要对象。…更进一步
的,在数论派的宗义里面提到了神我。“神我”是指有一个东西,它既是我、又是心,而
这样的神我(数论派说的我不是造物主,是指可以与五蕴隔离的常一自主恒常不变的我)…
为什么要特别介绍数论派的宗义?因为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将数论派取了其他
的名字,而认为数论派的宗义是无上瑜伽续的密意。这一点就像之前有提到,世尊在宣说
《时轮》的时候,最主要的所化机是数论外道,因此在宣说《时轮》的法类时,为了要配
合数论外道的想法,所以在《时轮》的密续里面有提到很多数论派的观点。而现今有很多
人,并不了解这当中的差异,所以在解释《时轮密续》的时候,完全是以解释数论外道的
宗义来作解释,但这样的解释方式并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