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中观和唯识对“一切唯心造”的不同诠释(7)

楼主: ykkdc (ykk)   2022-04-14 21:45:38
摘自《入中论善显密意疏》096 讲解:却配格西 翻译:扎西老师 2021-03-06
课程范围:(法尔出版社)p295+7~p297-3
(慧炬出版社)p245+6~247-10
唯识宗再下来他要成立的主要有四点,第(1)个是成立外境有;第(2)个是成立三性当
中提到依他起、圆成实是谛实成立,遍计非谛实成立;第(3)个是究竟三乘;第(4)阿赖耶
识。这四个宗义和四个承许来讲,各自都有它依据的教典,所依据的教典就各自引《解深
密经》当中的四段经文,所以,唯识宗依《解深密经》的四段经文来成立这四个承许。
中观应成派对于《解深密经》所说的这四段经文,各别来讲外境有、三性当中最主要
是要诤论有关于依他起是否为谛实成立,以及究竟三乘和阿赖耶识的这些经文内容,中观
应成派会解释为不了义经。
要成立这四段经文是不了义经的话,可以各别借由教典来成立,以及正理来成立。也
就是以教、理来成立不了义的内涵。
以教来成立的话,中观应成派在此处只有引三部经来说明不了义,因为在四段经文当
中,其中究竟三乘的说法,因为在龙树菩萨所刚的《集经论》当中已经有广引诸多的教典
,详细、清楚地说明,诠说究竟三乘是不了义的,因此,在此处就没有再针对于究竟三乘
,为了成立它不了义而引其他的经文。
所以,主要三段经文是成立外境有的说法不了义的经文,以及三性当中依他起谛实成
立为不了义的经文,还有成立阿赖耶识的说法就是不了义的经文,所以,在此处就会各别
引三段经文来成立它的不了义。
首先针对于诠说无外境的宗,引什么样的经典来说明它是不了义呢?首先就引了《楞
伽经》。《楞伽经》当中说到,“如对诸病者,医生给众药,如是对有情,佛也说唯心。
”这就是以《楞伽经》来成立宣说“无外境”这个说法是不了义的。
再下来是要说明阿赖耶识不了义,所以,也要引教典来成立诠说有阿赖耶识是不了义
的契经。后面是以什么样的经文?一样是《楞伽经》当中说到,“大慧问曰,佛于经中说
如来藏....”的这一段来成立阿赖耶识的说法是不了义的。
这个部分就会有一些比较详细的内涵要作解释,不然就会很容易产生误解。因为在此
处是在解释,诠说常恒坚固的如来藏为不了义。怎么可以拿来解释阿赖耶识也是不了义呢?
这是因为佛宣说《如来藏经》当中诠说了常恒坚固的如来藏,他的密意所依是为了诠
说心之法性,而这样一个密意的所依(密意处),也等同佛在讲有关于阿赖耶识同样的密意
处。
所以,纵使佛在《解深密经》当中提到阿赖耶识,以及在《如来藏经》当中提到,常
恒坚固的如来藏,在词面上是有差别的,没有错!但是,佛在宣说如来藏,以及在宣说阿
赖耶背后的密意处完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想要诠说心之法性、为了想要诠说空性的缘故
,所以,才会宣说《如来藏经》。也因此可以用同样成立《如来藏经》为不了义的这段契
经拿来成立佛宣说阿赖耶识也是不了义的。
所以,在成立佛诠说如来藏是不了义的这个经文,就是在这里说到,“又曰,大慧问
曰,佛于经中说如来藏,谓彼自性光明,本来清净,具足三十二相,一切有情身中皆有。
”这一段。其实这一段经文来说是大慧菩萨在请问如来,佛在《如来藏经》里面说到,“
自性光明,本来清净,并且常恒坚固的如来藏,在一切有情相续中皆有。”而这样的说法
,与外道所说的神我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所以,如来针对于大慧菩萨的请问,因此,才回答到有三点:
(1) 密意处,也就是如来为什么要宣说如来藏,衪的密意处是什么?是因为想要宣说
心之法性,暂且宣说如来藏。所以,如来宣说如来藏的密意所依(或密意处),是源自于他
想要宣说经文法性──空性。
(2) 密意之所为(所为义),为何要宣说如来藏的所为义?是因为想要去除凡夫对于无
我心之法性不了知,听闻之后会生起恐怖,再加上为了能够调伏摄持过去有串习外道见者
,为了这样的有情能够渐次引导的缘故,所以,宣说如来藏,这就是所为义。
(3) 如言执义有所妨难,也就是如果直接的如言执义的话,会有什么样的能害(过失)
?这是第(3)点。
借由这三点来说明,佛宣说《如来藏经》当中诠释如来藏是不了义的。同样地,佛宣
说阿赖耶识也是等同在刚刚提到的那三点,就是密意处、所为以及如言执义有所妨难,也
是具有这三点,因此,也可以成立宣说阿赖耶也是不了义经。
今天应该是要从第三个如言执义有所违害的这一点来讲。我们再复习一下上次提到的
两点,(1)密意之所依;(2)密意之所为。
所以,就从“如来解释”这边。如来怎么回答呢?“谓如是说者非如实言,故与外道
之神我不同。”所以,如来解释说到,《如来藏经》不可如言而取,所以,跟外道所说的
神我不同。
所以,第(1)个就提到密意的所依。其密意之所依,是空性、无相、无愿,法无我性。
密意所依如果要讲得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说,如来所思、所想之处。如来宣说如来藏
,衪背后所思、所想之处就是心之法性。但是,如来虽然衪真正想的心之法性,但是,所
对的对象是不堪为显示的对象,这时候,就没有办法将衪真正内心所思、所想之处将它完
全的阐述出来。这时候,他只能宣说如来藏。
第(2)个提到密意之所为,就是他的目的是什么?
这里有提到两点,1为除愚夫之无我恐怖,这是第一点。也就是对于不堪能了知心之
法性的对象,他听到心之法性、空性的内涵会生起恐怖;2“为引摄着我之外道”(引摄执
著有常我的外道),或者“曾习彼见之有情”(有串习过这样见解的有情),令彼渐次入真
实义(为了渐次引导他们入于真实义、说明心之法性的内涵),故暂且说有常恒坚固之如来
藏。
因此,佛有特别说到,不管是现在或未来之菩萨,不应于此妄执为我也。就是说,不
应该听到《如来藏经》以后就如言执义而妄执为我,此义是说,如言执著则与执著外道神
我相同,故不应如言执著。
所以,再下来是要讲第(3)点──
【如言执著之妨难,谓如言而许,则与外道之神我无别。】
在前面提到当宣说《如来藏经》的时候,如果因为听闻《如来藏经》所诠说的如来藏
,并如言执义的话(也就是执一切有情相续当中果真有这样的如来藏),会有怎么样的违害
?会有怎么样的过失?
他说,“则与外道之神我无别”,除此以外,是否也会因此就成立其实每一个有情都
已经成佛?因为在每一个有情的相续当中都有一尊佛,就是如来藏的解释,如果如言执义
的话,就会有这些违害、这些过失。
【此等已于余处广释。】
“余处”指的就是在《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宗大师在《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当
中已经详细地说明,所以,此等就略说而已。
像刚刚提到如来藏的说法,就是一切有情相续当中,皆具有“自性光明,本来清净,
恒常、坚固,并且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如来”,只是他被障垢所蔽,所以,称为如
来藏。这样的说法除了《如来藏经》当中所说的以外,还包含在《指鬘经》。
《指鬘经》是佛调伏一开始调化有情指鬘,佛调化时也说到这样的理论,就是,有情
相续皆有一尊如来。所以,也提到了如来藏的说法。所以,在《指鬘经》当中也说到这个
道理。要成立《指鬘经》所说,或《如来藏经》所说的如来藏是不了义的,主要是依据《
楞伽经》,《楞伽经》就是刚刚所念的大慧菩萨请问的那一段。
一般而言,因为《楞伽经》经文的内容非常地多,所诠释的内涵也相当的广,所以,
要取他的究竟意趣是不太容易的。就像《楞伽经》当中明说到,无外境的道理、遮止外境
。但是,他在遮止外境以后,他又说到了,这个说法是不了义的。所以,接着说到“如对
诸病者,医生给众药”这一个。所以,前面说到,无外境,后面又说,这是不了义。所以
,到底哪一个才是他真正的究竟意趣,是不容易了知的。
《十地经》也相同,《十地经》的经文也相当广,所以,《十地经》当中要抉择出哪
一个说法才是它的究竟意趣也不容易。所以,此处宗大师就是在抉择这些经文。
【《释论》(《入中论自释》)曰,“彼经(《楞伽经》)又云,‘大慧!空性、不生、不二
、无自性相,皆悉遍入一切佛经。’”】
我们主要依据《楞伽经》来成立其他的经典所诠说的、唯识宗所诠说的一些内涵是不
了义。所以,彼经又云(《楞伽经》)当中又说到,“大慧!空性、不生、不二、无自性相
,皆悉遍入一切佛经。”所以,在《楞伽经》有说到这样的一段文。接着包含在前面提到
唯识宗承许,依他起和圆成实是谛实成立等等的承许来讲,都是不了义。
因为在《楞伽经》当中佛对大慧菩萨说到,空性、不生、不二,或无自性相,皆悉遍
入一切佛经(就是一切佛经当中都有这样的内涵)。
【又曰(《入中论自释》又说到),“是故如是行相契经,凡唯识师计为了义者,已由此教
显彼一切皆非了义。”】
《入中论自释》就说到,“如是行相契经”(上述所说带有这些内涵行相的经文,主
要就是四段经文),凡是唯识师承许为了义的,已由此教显彼一切皆非了义(由《楞伽经》
的教文来显示唯识宗所认为了义的四段经文都是不了义的)。
所以,在《入中论自释》最后提到,“是故如是行相契经,凡唯识师计为了义者,已
由此教显彼一切皆非了义。”其中“此教”指的是《楞伽经》;“显彼一切”的“一切”
在前面有提到,唯识宗所认为了义的契经,主要就是《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有四段经文,四段经文各别提到无外境、三性、究竟三乘,以及阿赖耶
识这四段经文。所以,显示这一切皆非了义──借由《楞伽经》来显示。而且在藏文就是
说,有现前,或清楚地显示出来。
如果我们回到前面来看,其实《楞伽经》只有三段的经文来显示唯识宗所计为了义的
契经是不了义的。哪三段经文呢?一开始时引到,“如对诸病者,医生给众药。”的这段
经文。这段经文是针对于唯识宗引《解深密经》来诠释无外境的说法。这段经文是针对于
第一段经文所引是为了成立无外境的说法是不了义。
第二段经文就是《楞伽经》当中提到,佛在《如来藏经》所说是不了义,就是“大慧
问曰....”这是第二段经文。所以,引《楞伽经》的第二段经文来成立如来藏或阿赖耶识
是不了义的。
第三段经文就是“《释论》曰,‘彼经又云,空性、不生、不二,或无自性相,皆悉
遍入一切佛经’”这一段经文也是《楞伽经》的经文,这段经文就是为了要成立佛说到,
依他起、圆成实为谛实成立是不了义的。
所以,这三段经文就是要显示唯识宗依据《解深密经》的三段经文所说的是不了义。
因为还有一段,就像我们刚刚说的究竟三乘因为在龙树菩萨的《集经论》已经广文诠释不
了义的内涵。所以,此处就没有引出。
再下来要解释“是故如是行相契经”这句话。因为他前面引完了《楞伽经》来成立唯
识宗所说是不了义,所以,在后面《释论》当中说到,“是故如是行相契经,凡唯识师计
为了义者,已由此教显彼一切皆非了义。”
因为“是故如是行相契经”接在“彼经又云,‘大慧!空性、不生、不二、无自性相
,皆悉遍入一切佛经。”这一段,所以,很容易误解唯识就是在讲这段经文,实际上,并
不是。
所以,他说,如是行相之经(在《释论》当中所说的“如是行相契经”的这一句话),
非指其前无间所引两段《楞伽经》文(在“如是行相契经”无间、没有间隔,就在前面而
已,就引了两段契经,一段就是刚刚所说的“大慧!空性、不生、不二、无自性相....”
;另外一段就是“大慧问曰,佛于经中说如来藏.....”,所以,不是在指这两段经文),
如果不是在指这两段经文是在指什么呢?所以,说到:以彼两段经文,唯识宗不许是了义
。《释论》前文明说是《解深密经》也。
因为这两段经文来说都是在破唯识宗所说的了义经是不了义,所以,唯识宗不会认为
这两段经文是了义。所以,才说,“以彼两段经文,唯识宗不许是了义”。所以,依《释
论》前文来看,“如是行相之经”应该很清楚地说明,《解深密经》的那四段经文。所以
,“如是行相之经”就是《解深密经》的四段经文,凡唯识师承许为了义者,由《楞伽经
》在前面引了三段教典来显示彼一切皆非了义。
这一段就可以结合到前面的根本颂,就是一开始在科判里面有提到,“明如是余经亦
非了义”的时候,所提到的根本颂“如是行相诸余经,此教亦显不了义。”这是《入中论
》根本颂。
后面解释到,“凡如上说行相之经,唯识宗许为了义者”,所以,“如是行相诸余经
”是唯识宗承许为了义的契经。唯识宗承许为了义的契经,就是《解深密经》当中所提到
的四段经文,就是各别要成立那四个宗义。此处之所以只引到三段经文,就是因为究竟三
乘在《集经论》当中,已经有广为破斥,所以,就没有特别说。
所以,回到根本颂这里看到,“如是行相诸余经”,然后,再结合《释论》引完这些
契经以后,又说到,“是故如是行相之契经”,这些都是相同的内涵。
【“由此教”句,(刚刚提到“已由此教显彼一切皆非了义”。所以,有提到“由此教”
。在根本颂里面也提到“此教亦显不了义”。所谓的“此教”就是在前面《楞伽经》所引
的这三段经,就是“此教”。所以,我们借由《楞伽经》所引的三段经文来了知,唯识宗
承许为了义的契经实则是不了义的),但是,《疏》(《入中论自释》的另外一个解释)中
释为《十地经》中观察缘起破余作者,极不应理。】
我们之前有说到,《入中论自释》的解释当中,其中有一位印度的祖师写了这样的解
释,叫作《疏》。《疏》就是《自释》的解释。这个解释来说,宗大师在抉择《疏》(《
入中论自释》的疏)当中所说的内涵,有很多是不正确的,当然也有一些善说,但要从里
面抉择,大多有很多不正确的。就譬如在后面所说的这一段,宗大师就不承许,认为他所
说是不正确的。
所以,“由此教”句,在《入中论自释》的那个解释的论典里面,他就解释为,《十
地经》中观察缘起破余作者,极不应理。也就是他解释《十地经》当中,观察缘起而破其
余的作者,这里说到“极不应理”。为什么不应理呢?
【破余作者,是证《十地经》所说唯心不遮外境,非证虽破外境而非了义也。】
“破余作者”是为了要成立《十地经》所说的“唯心,不遮外境(并不是遮外境),非
证(不是成立)虽破外境而非了义(不是成立他虽然破外境,但是,不是了义)。
【以是当知,颂中“此教亦显不了义”之“此教”,】
自宗在解释在根本颂里面提到“此教亦显不了义”的“此教”,其实有三段教典的文
──
【凡有三教,(一)显破外境说唯有心是不了义者,谓“如对诸病者”等四句。】
第一段经文就是在说明,《解深密经》里面提到“破外境说唯有心”的说法来讲是不
了义的。那就是在《楞伽经》当中说到“如对诸病者.....”等四句的教文。
【第(二)段契经教文,显说阿赖耶是不了义者,谓明常恒坚固如来藏之教是不了义之教】
第二段契经就是要显示,《解深密经》诠说阿赖耶识是不了义,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有
提到“大慧问曰....”的《楞伽经》这一段,是在显说诠释阿赖耶是不了义,是从“明说
常恒坚固如来藏之教是不了义之教”的这一点来说明。原因是什么呢?
【由说有如来藏是不了义,如何成立说阿赖耶亦是不了义耶?】
这就是要来说明原因,为什么能够借由诠说如来藏是不了义,进而来成立诠说阿赖耶
识也是不了义呢?当然这个理由我们刚刚有说到,虽然在词面上,一个是如来藏,另外一
个是阿赖耶,所以,在词面上不符顺。
可是,在佛宣说如来藏和宣说阿赖耶的时候,他的密意所依处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为
了宣说心之法性,所以,可以借由这样的方式来成立阿赖耶识是不了义,后面就会引教文
来说明这个道理,就是《厚严经》的说法。
刚刚提到,要成立诠说阿赖耶识是不了义,但是,为什么借由诠说如来藏是不了义能
够成立阿赖耶是不了义呢?后面就是要来说明理由──
【如《厚严经》云,“地等阿赖耶,亦善如来藏,佛于如来藏,说名阿赖耶,劣慧者不知
,藏名阿赖耶。”】
“地等阿赖耶”中文翻译为“地”,藏文是“种子”。种子才对!因为这个字来说,
的确它可以有地、水、火、风的说法,但是,在此处要解释为种子。
也就是说到,诸种子就会产生各种的果(“等”字有种种的意思),意即,种种的种子
会产生种种的果。所以,阿赖耶是“藏”或“所依”,也就是一切的种子所依之处,称为
“阿赖耶”。
“亦善如来藏”,如来藏其实不是善,因为如来藏是常法,是常法的话,就不会有善
、恶的分别。所以,在这里为什么要称如来藏是善?是因为缘著如来藏,能够成办善法。
所以,才名如来藏为善。不然如来藏本身的体性是常法,不能说是善。
“佛于如来藏,说名阿赖耶”,佛心中想着如来藏。这里所谓的如来藏要把它解释为
,一切相续当中的自性住种姓(心续上自性空的空性),或者解释为一切有情相续当中的
心之法性。因为佛在宣说如来藏的时候,衪的密意处就是因为在想着,一切有情相续中的
自性住种姓,或者是心之法性,所以,说“如来藏”。
因此,当佛带有这样的密意处──“于如来藏”就是对于如来藏的密意处,也就是心
之法性(空性),而在嘴上说到了阿赖耶。在哪里说呢?在《解深密经》当中说到了阿赖
耶。所以,才说“说名阿赖耶”。
“劣慧者不知,藏(藏是指如来藏)名阿赖耶。”对于佛为什么要宣说如来藏?衪的密
意处是什么?因此,才跟着说到阿赖耶,都是因为想要宣说心之法性。但是,对于这样的
道理,劣慧者并不了知。所以,“劣慧者不知,藏名阿赖耶。”
依《厚严经》就是要说明,佛在说如来藏的时候,实际上,衪的密意处是要说心之法
性。所以,以宣说心之法性的密意处,在嘴上会说,如来藏,或者说阿赖耶,所以,才会
说,也会将如来藏说为阿赖耶,只是名称上会这么说。
【《楞伽经》亦云,“说如来藏名阿赖耶识具前七识。”】
阿赖耶识来说,是第八识。所以,才说,它前面具有前七识。在《楞伽经》里面就说
到,在佛的一些契经里面会说如来藏名为阿赖耶。并且阿赖耶识是具前七识的第八阿赖耶
识。
【多说彼二,是异名也。】
多说彼二,是指如来藏和阿赖耶在很多经典的段落当中都说到“彼二”。“彼二”就
是指如来藏和阿赖耶。这两者来说它是异名。也就是如来藏的名称,和阿赖耶的名称不同
,但是,往往佛都是在如来藏之上而说阿赖耶。
【由说彼二,一是常住,一是无常(就是在彼二当中有阿赖耶识和如来藏,如来藏是常恒
坚固,所以,如来藏是常住、是常法,阿赖耶识是无常法,所以,二者并不是相同的),
故非说彼二如言义同。因为如来藏是常法,阿赖耶是无常,所以,并不是说“彼二(如来
藏和阿赖耶)”在词面上之义相同。所以,叫作“如言义同”。】
虽然不是在词面上的词义相同,但是,佛在宣说如来藏和佛在宣说阿赖耶的时候,佛
内心的密意处都是要讲心之法性(空性)。所以,就这个义来说是相同的。
【然依何义说如来藏,即依彼义说阿赖耶。】
佛是依著何义(什么样的密意处)而来说如来藏的?也就同样是依彼义(心之法性),或
者佛的密意处而来宣说阿赖耶的?所以,对于“义”来说是相同的。
【观待密意所依唯是异名,故义是一。】
义相同是观待密意所依、密意处的角度来说义相同。但是,在名称上来说是异名。
【由说前者(如来藏)是不了义,故亦能成立后者(阿赖耶)是不了义。】
由说如来藏是不了义,因此,也可以成立后者阿赖耶也是不了义。
【《释论》(《入中论自释》)云,“由随一切法性转故,当知唯说空性名阿赖耶识。”】
为什么佛衪是怀着诠说空性作为密意处的基础上来说阿赖耶识?因为一切诸法之上都
有空性,所以,才说“由随一切法性转故”。
阿赖耶在藏文是一切处、一切的基础,叫作阿赖耶。因此,就如同一切诸法之上都会
有法性,所以,才可以以空性为密意处而说阿赖耶,所以,才说,“当知唯说空性”是指
佛只是为了要说空性,所以,才名为阿赖耶。
【若将此文与说常恒坚固如来藏是不了义之经文善为配观,则能知彼教可显阿赖耶识亦非
了义也。】
如果将这个文,跟前面诠说常恒坚固如来藏是不了义的经文结合来看的话,就可以知
道由此也可以显示阿赖耶也是不了义的。
以上就提到“此教亦显不了义”的“此教”,提到了两段经文。除此以外,还有《楞
伽经》说到第三段经文。第三段经文是为了要说明,三性,区分依他起、圆成实是有自相
,遍计是无自相,为什么这个说法是不了义呢?因为下面第三段经文说到,“大慧!空性
、不生、不二、无自性相,皆悉遍入一切佛经。”说到了这个道理。
【(三)经云,“大慧!空性”一直到乃至“遍入一切佛经。”借由这样的教言,又云,“
任于何经,应当了知皆是此义。”】
又说到,任何的佛经都应该了知是这样的内涵──
【是显分初二自性有、无自相之差别,是不了义之教也。】
既然说到“无自相,遍入一切佛经”,就说明,如果区分有两种自性──有自相和无
自相这两个差别的话,这是属于不了义的教言。
因为我们在这里提到三性当中主要会争议的点是依他起,所以,当这里说到“是显分
初二自性有、无自相之差别”是指,依他起和遍计。三性当中依他起和遍计去区分有、无
自相的差别,这个说法是不了义的。
【申二、以理明不了义】
前面是以教明不了义,这里是以理明不了义。所以,借由《楞伽经》的三段经文来说
明,唯识宗所说的无外境等是不了义。再下来是以正理来说明,唯识宗所承许为了义的契
经是不了义。
【今以正理明说唯心是不了义。】
此处的“唯心”就要理解成无外境。所以,“今以正理明说唯心是不了义”,所以,
也可以这样来作解释。
【颂曰,“佛说所知若非有,则亦易除诸能知,由无所知即遮知,是故佛先遮所知。”】
所知以及能知是相互观待,所以,如果所知不存在的话,能知就没有办法安立。佛在
去除所知的时候,主要所要去除的是要加自性简别,是遮所知有自性。由遮所知有自性,
进而就能够了知能知(觉知)有自性就能够遮遣。
上面解释的是前两句的内涵,后面两句“由无所知即遮知,是故佛先遮所知”。因为
“无所知”是指所知外境非自性有。意思就是说,无有自性成立的外境的所知。
如果可以了知没有自性成立的外境所知,就能够遮遣内在的能知有自性,即所谓的“
由无所知即遮知”,“故”(因为这个道理、基于这个原因),所以,“佛先遮所知”。
这个“先”是指佛针对于还没有办法、还不堪能了知无自性、空性的这种所化机面前
,先遮外境有的所知。目的是什么呢?是因为遮外境有的所知以后,进而要引导到遮自性
成立的外境有的所知,再进一步来遮自性有的能知。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才会暂且对
于不堪能诠说空性的所化机而来诠说无外境的道理。
后面解释到:
【如修植福德是易悟入法性之方便,故佛先说布施等,】
佛为了引导所化机能够悟入法性、通达空性,所以,先宣说要修持布施等福德分。因
为修布施等福德分是帮助能够悟入法性的方法。同样地,如同佛在引导时有这样一个方式
──
【如是最初不能通达甚深空义之众生,佛亦令彼渐入无性。】
所以,佛对于最初没有办法直接就引导到甚深空义(自性空)的众生,佛也有方便来渐
次引导到无自性的道理。如何渐次引导呢?
【若先为彼说无外所知,后易遣除能知自性。】
为了能够悟入心之法性,也就是能知无自性的道理,所以,佛才先要遣除外境有自性
。所以,才说“若先为彼说“无外所知”(无外境)”,之后才能够遣除“能知有自性”。
【由先破外境说无所知,即是圆满通达无我之方便,故佛先遮所知外境。】
先破外境,说无所知。所以,当佛在说“无所知”的时候,实际上也等于是在说“无
外境”。为什么佛要说无外境?就是像唯识的宗义当中所诠说无外境的道理。他说,“即
是圆满通达无我之方便”,借由上面的理路就是在成立佛如何借由宣说无外境,最终能够
引导到无自性的内涵,由此来说明佛最先对于唯识的所化机来说明无外境,说无所知,是
为了圆满通达无我、无自性的方便,所以,一开始才要先遮外境有。
这样的作法来讲,不是绕远路,佛针对于这样的所化机(即唯识的所化机)宣说无外境
是为了渐次引导到无自性。虽然唯识宗说的无外境和中观应成派所说的无自性在空、无的
体性上有极大粗细的差别,但是,他可以作为佛在引导所化机的时候,渐次引导到甚深空
义无自性的方便,所以,并不是绕远路,而是越来越接近无自性。所以,才说,它是圆满
通达无我之方便。
“故佛先遮所知外境”,既然前面提到无外境,遮外境,它是能够引导到无我的方便
,所以,佛先遮所知外境。因为一旦遮外境有,进而要遮自性成立的外境有,就会比较容
易。进而要遮有境,也就是能知的自性有,那就会成为一个能够引导的方便。
所以,他说,佛先遮所知外境。以了达无所知外境无我,亦易遣除能知,了达能知无
我故。借由了达无所知外境,也就是无外境的这种无我,亦易遣除能知,了达能知无我故
。因为能够遮外境的这种无我,进而能够遮能知,所以,就能够成立能知的无我。
在藏文当中是说,能知之我就能够被遮遣。也就是遮遣外境的我,进而遮遣能知的“
我”(此我要解释为自性简别)。遮止外境的我,是指遮止外境有自性。所以,成立外境无
我。进而遮遣能知的我是能知有自性,所以,成立能知无我。
【了达外境无自性已,有唯以自力便能了达能知无自性者,有因他略加开导即能了达者】
借由了达外境无自性以后,接着以自力(有一些纯粹以自力)就可以进而了达能知也是
无自性。就像借由了达瓶无自性,接着就可以以自力依此类推引申到柱子也是无自性。
所以,借由瓶无自性而通达柱无自性。
【又《释菩提心论》,亦说无外境唯心有自性是不了义。除此以外,后面又引龙树菩萨《
释菩提心论》当中说到,无外境唯心有自性是不了义的说法,怎么说呢?如云,(在《释
菩提心论》当中说到),“为除愚夫怖,故佛说此等,一切皆唯心,然非如实言。”】
为了去除一开始没有办法了知甚深空的所化机,在听闻到空性生起怖畏的缘故,所以
,佛先对于此等所化机而说到,无外境唯心的道理,然非如实言。主要是最后这句话,即
不可如言而取,是不了义的。
同样的,【提婆菩萨,《智藏集论》中,亦明显宣说。】
也就是圣天菩萨他所宗的《智藏集论》当中,也明显宣说,无外境的契经是不了义的
,对于这个部分有明显的宣说。
【未二、明通达了不了义经之方便】
【诸有慧者,于余不了义经,凡未圆满宣说真实义者,皆应如是解释。】
前面在抉择了不了义的时候,有一些契经来说是不了义经,是因为如果如言执义有所
违害,所以,它是不了义经,不可如言而取。从这个角度来抉择诸多不了义的契经。
除了这类在如言执义有所违害而有不了义的契经抉择之理以外,有一些譬如佛也会说
到,种子生苗芽、苗芽由种子而生,这个在词面上如言执义似乎没有什么违害,怎么能够
说它是不了义经呢?所以,这里就说到,除了如言执义有所违害以外,还有其他的不了义
经,也就是只要他没有圆满显示出究竟真实义者,那么,这类的契经都是属于不了义的。
看到后面的根本颂──
【颂曰,“如是了知教规已,凡经所说非真义,应知不了而解释,说空性者是了义。”】
“如是了知教规已”这当中的“规”在藏文当中有历史、传承,或思想的沿革、脉络
。假设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当然我们要好好研读他的传记,这时候,我们会看到这
个人(假设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人)从小出生整个一生的过程,借由这样来研究这个人的思想
,就可以掌握他主要的思想脉络。
同样地,我们今天学习佛法、学习佛的经典、教典,我们势必也要好好了知佛经也有
他的思想沿革,或者他传承的脉络。对于这样一个比较从总体的角度来了解佛经、佛法的
内容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才说,“如是了知“教”(佛经、佛的教典)规(整个思想的沿革)已”从一开始
佛初转法轮,这时候很明确的说到,诸法有自相;中转法轮说到诸法无自相;第三转法轮
主要是《解深密经》〈胜义生菩萨请问品〉当中又来抉择有一些是有自相,有一些是无自
相等等,这就是整个教典的思想变迁、沿革。
《楞伽经》当中又说到,《解深密经》所说的无外境是不了义。所以,佛说了很多的
经典,将所有经典总合在一起,佛宣说经典整个思想的变化和他的沿革,一起总合来说,
了知以后,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纯粹或单纯从是否如言而取来判断了义、不了义是
不足够的。仅仅从这样的标准来判断是不足够的。
因为佛经非常地浩瀚,他完整的系统和整个思想的变化是相当复杂的。所以,后面才
会说,除了以是否如言而取的这个角度以外,还要加上他所说的是否是空性。所以,凡是
所诠说的为空性来判断为是了义经;凡是所诠说的不是空性,是世俗谛法,那么,就判断
为不了义经。主要从这个角度来判断了义和不了义。
所以,“如是了知教规已”对于佛整个教典的体系,它完整的建立都广为了知以后,
就可以得知,凡是经典当中所说、主要诠说的内涵非真义(凡是经典当中非真义),“非真
义”即世俗谛法。
凡是经典所要诠说的内涵是世俗谛法的话,应知不了而解释(应该知道那就是要作不
了义而来作引申和解释)。凡是经典主要诠说的是空性的话──即凡经所“说空性者”(凡
是经典主要诠说的是空性的话),这部经就是了义契经。
所以,在抉择了不了义的时候,有一些,的确在词面上,如言执义的话,会有直接损
害。就像宣说无外境,或者宣说阿赖耶等等,就像前面所引的,如果如言执义的话,会有
直接损害。借由这样的方式来说它是不了义经。
不了义经除了这类以外,还有就是,它如言执义并没有什么违害。就像佛宣说诸行无
常,或者苗芽由种子而生等,如言执义的话,并没有什么违害。它不是显示出究竟的无我
,或究竟安住之理。所以,如同他词面所显,并非究竟的无我,或究竟的安住之理。因为
这个缘故,还要再引生到究竟的安住之理,或法性的内涵,所以,同样也是属于不了义的
契经。
所以,最究竟分判了义和不了义所依据的契经就是《无尽慧经》。所以,在《辨了不
了义善说藏论》当中中观宗就是依《无尽慧经》来分判了不了义。《无尽慧经》的说法就
是,世俗谛是不了义,胜义谛是了义。因为世俗谛是不了义,所以,诠说世俗谛的契经就
是不了义经;胜义谛是了义,所以,诠说胜义谛的契经就是了义经。主要《无尽慧经》会
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了义经和不了义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第096讲课程结束——
>>>>>
注:
[1] 本课程转自台中市“善生佛学会”
https://www.shansheng.org.tw/index.html
目前课程尚在进行中,每周六进行,目前进度已到第144讲。
[2] 有情心之法性(空性)称为如来藏
摘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会说我们具有如来藏—空性,我们的心性是空(有情心续的究竟法性是自性空)。
透过修道谛(通达空性的智慧),至初地时会变成灭谛(有情心识的如来藏空性,在
大乘见道时转依为灭谛),这个灭谛再发展上去(灭谛所依的心识有不同层次,有见道的
灭谛、修道的灭谛,见道位初地至修道位十地的增上,各地所依心识的如来藏空性转依为
各地的灭谛),成佛时称无住处涅槃(至无学道成佛时,佛的灭谛称为大般无住涅槃)。
因此,在修菩萨道时,(菩萨心续)有灭谛与道谛,至成佛时,道谛(通达空性的智
慧)会变成智慧法身(一切种智)属于心法(无常法),灭谛会变成自性法身属于常法。
(注:佛果位包含常法与无常法,佛的心识是无常法,佛的心识之空性、灭谛是常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