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中观和唯识对“一切唯心造”的不同诠释(4)

楼主: ykkdc (ykk)   2022-04-10 12:39:56
摘自《入中论善显密意疏》093 讲解:却配格西 翻译:扎西老师 2021-01-30
课本范围:(法尔出版社)p287+6~p290-2
(慧炬出版社)p238+4~p241+2
我们之前讲到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三界的世间造者是谁呢?会探讨三界的造
者或作者为谁?主要是入于宗义者会去探讨世间的造作者是谁?除此以外,没有入于宗义
者,他不会去探讨三界的造物主是谁。
有关于三界造物主的说法,外道譬如以数论派为主,他们就会说到:是由某一个补特
伽罗所造,也就是是由大自在天所造的说法,或者说到由共主所造等等。
佛教内部宗义可以说共通的承许,都是由心作为世间的作者。为何是由心作为世间的
作者呢?世间可以分为器世间和情世间。由造作共通的业(共业)而感得器世间;由造作
不共各别的业,而感得各别的情世间。所以,情、器世间都是由业所生。
虽然我们刚刚是作这样的说明,但是,如果详细辨析的话,外道也会承许:有所谓的
心是世间的作者的说法。内道也会承许:补特伽罗是世间作者的说法。
怎么说呢?刚刚提到数论派(主要指有神论者),他承许大自在天是世间的作者。大
自在天怎么样来造作世间呢?在他们外道的典籍当中会说到:
大自在天借由产生“此与此当如是”这样的心念的转动,因而产生种种的万物。也就
是,他因为心念的转动(大自天的心起心动念),这时候,他就会造作出人世间,或这个
世间诸多的事物,所以,是由大自在天心念的转动所生。因此,也会承许所谓的由心造作
世间的说法。
内道来说,虽然承许是由造作业,业可以分为善业、不善业。善业、不善业的造作,
都要依于身、语、意来造作。而身、语、意三门,都是在补特伽罗相续当中。所以,一定
是补特伽罗造业而感得情、器世间,所以,会承许补特伽罗为世间的造作者,是指会造业
的补特伽罗作为世间的作者、造作者。
所以,内道来说,也有这样的承许。如果详细辨析的话,就会有反过来的意味。
虽然在内道的教典当中只会承许是由心作为世间的作者,但是,心之所以作为世间的
作者,不外乎是借由造业。如果造业,一定是补特伽罗造业。由补特伽罗造业而产生情、
器世间,所以,虽然没有说到补特伽罗是世间的作者,但是,我们借由造业的理路去推理
的话,也可以承许补特伽罗可以作为世间的作者。
【如是是一切众生皆从业生,心已断者,业即非有,】
这是在解释根本颂当中的后面二句“经说众生从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虽然在一
般说这样的道理,在诸经当中都有说到,此处最主要指《十地经》。
《十地经》当中说到:众生从业所生,要造作业的话,一定是由心来造作,所以,才
说:如果心已断者业非有(心如果断绝的话,业也不会造作)。
后面就解释到:
【如是一切众生皆从业生,心已断者,业即非有,要有心者乃能造业,故业亦依心。】
必须要有与造业相应的心,才能够造业;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的话,业也没有办法造成
,所以,才说:业也必须依靠心。
【如是依《十地经》说无作者、受者,】
“说无作者、受者”是指,无离心以外的作者以及受者。
【明“唯”字破余作者。】
当讲到三界唯心的时候,“唯”字是破除其余的作者,即除心以外的其他外道所承许
的大自在天、共主等等,有提到六种离心以外的作者,都是“唯”字所要遮破的。
除此以外,“唯”还有什么内涵?
【依经说(《十地经》当中又说到):十二有支皆依一心,显“唯”字以心为主。】
借由在《十地经》里面提到十二缘起支的道理,可以知道根本来讲,还是由心而产生
的。因此,“唯”字是指以心为主而产生世间。
以心为主的意思就是说:色与心二者当中,以心为主。就像有很多事物的产生,它的
近取因都是以色作为近取因所生的,所以,色也可以作为事物的因,但是,在色与心二者
当中,是以心作为主要的因。
【前者约遮品说,后者约“表品”(成立品)说。】
这两个说法来讲,在讲“三界唯心”的时候,以上有提到二个说法:
前者就是说无离心的作者、受者,所以,“唯”字是遮破其余的作者,这个说法是前
者的说法,是就遮遣的角度来说。所以,“约遮品说”的意思是:就遮遣的角度来说;
后者是依经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显“唯”字以心为主,这个说法是就成立的角度
来说。
【由众生流转,唯心是主要之因,余非主要之因。】
“众生流转”就是一开始众生造业,所以,是造作者。后来会领受所造之业的果,或
受用所造之业的果,所以,是受用者。
众生之所以成为造作者,又成为受用者,主要是靠心。主要靠心来成为造作者,造业
之后,在感得果的时候,也是依靠心来受用果。所以才说:唯心是主要之因,余非主要之
因。
【故经安立唯心为主,不立外色。】
因为这个理由,所以,《十地经》当中安立唯以心作为主要的因,不是以除心以外的
色,作为主要的因。
有一些佛教内部的说法,因为比较难用理路去抉择的,那个说法就会有一点相近于外
道的说法。当外道提出问难的时候,譬如像内道承许极乐净土是由无量光佛愿所造作的。
极乐净土的器世间是属于净土,不是一般秽土的世间,是由无量光佛的愿力所造作的,这
个说法,以数论派来看,认为:就等同他们所谓的以大自在天造作的内涵。
【颂曰:“若谓虽许有色法,然非如心为作者,则遮离心余作者,非是遮遣此色法。”】
“若谓虽许有色法”,也就是说:唯识宗他所遮的外色,实际上它是存在的。所以,
虽然承许有色法可以作为事物的因,但是,它不是如心作为主要的因。所以,说到“然非
如心为作者”。
【则遮离心余作者,非是遮遣此色法。】
所以,三界唯心的“唯”字是在遮遣离心以外的作者,或者以心为主,也就说明其他
的作者、其他的因不能作为主要的作者。
所以,“非是遮遣此色法”即并不是如同唯识宗所说的,三界唯心的“唯”是在遮遣
外色(三界唯心的“唯”是在遮遣色法),因为这里三界唯心的“唯”是在(遮遣)离心
以外的作者,或者说明以心为主,但并没有遮遣色法。
后面就解释这一段──
【若谓虽许有色法,然说色法非如内心能为众生之作者,】
三界唯心的“唯”来说,它并没有遮遣色法。但是,他说“以心为主”,所以,色法
非如同内心能够作为主要的作者。
【是则唯破离心之作者,】
所以,他只有破离心之外的作者,
【非遮遣此外色也。】
并不是说三界唯心,就完全将外在的色遮遣。
【(p288+1)此中(在世间界中)数论师等(数论师分为有神和无神论者),计自性(共
主)等为作者(属于无神论者的承许,会认为共主作为世间的作者。“等”字包含有神论
者,就会以大自在天作为世间的作者),佛弟子众许内心为作者,色非作者则俱无诤也】
佛弟子是许心为世间的作者。“色非世间作者”这一点是共同承许,没有特别诤论。
【故当观察自性(共主)等其余的作者。为破无作者相之自性等故,】
为什么要观察世间的作者,包含共主,然后,一一地破除呢?最主要要破作者有自相
,所以,才要一一地破除。
【于名言中说,有作者功能之唯心乃是作者。】
如果是名言中的话是有作者的,所以,破作者有自相,不等于名言中没有作者。在名
言中说有作者我们之唯心乃是作者。
名言中有作者、具有作者功能的,能够造作世间功能的是唯心为主,乃是作者。
【由破自性等作者,自即据有驱自性等出境之所诤地。如有二王欲王一国,逐走敌人,自
即得有其国。】
后面举喻说:假设有二个人都想要当国王,这时候,他们都想要统御同一个国家,或
同一个地区。“逐走敌人”是指他们互相作为敌人,所以,必须将对方驱逐。当把对方驱
逐出去以后,自己就可以完全的拥有这个国家。这时在出斗时,就只有这两个人相要当国
王的人,相互在伤害、争斗、遮遣。
【民众是二王所共需者,故于国民都不损害。】
对于臣民百姓来说,是二个想要当国王的人,都共同需要的基础。所以,他们不会对
于国民有所损害,而是将对方(同样要争国家的另外一个敌人)作为他主要伤害的对境而
已,对于国民是不会去损坏的。
由这样的喻说明什么呢?
【如是此色,亦是二者所共需,都不损害,故定应知此色是有也。】
前面说到外道说共主等是世间的作者,包含也有承许大自在天。内道认为在名言中,
心是作者。
这时候,他们在诤论说:这个世间的作者是共主,或者是心,仅此而已。他们主要诤
论的是这一点。对于色可以成为世间基础的因,这一点来说,是两者共许的,所以,他不
会去诤论色的这个部分。
所以,才说:“如是此色,亦是二者所共需”,就好像两个想要当国王的人,都需要
百姓的支持,所以,他不会遮害百姓。同样地,“色”也是,它是两者共需的,都不损害
。故定应知此色是有(所以一定要承许色存在)。当讲三界唯心的时候,“唯”并没有遮
遣外色。“唯”是在遮遣离心以外的作者,就是外道所承许的作者。
像这样的喻在月称论师所写的《入中论自释》当中就会列举相当多种。当然,有些喻
的内涵是比较难懂,现在很多时代背景跟过去都不一样了,所以,有时候会很难理解喻在
说什么。
像这个喻来说,就比较容易了解。就是说:有二个想要当国王的人,他们在争斗。不
可能一个国家同时有二个国王,所以,一定是一个胜利,另外一个失败。他们在争斗的时
候,绝对不会伤害到百姓,因为国家的组成一定有百姓。百姓是他们要得到国家所必须要
的。所以,他们在争斗的时候,只会彼此相互争斗而已。
以这样的喻要说明什么呢?就是当数论派跟内道在诤论谁是世间的作者的时候,谁是
世间的作者?这个世间来说,需要地、水、火、风的基础建构而成,这个承许来说,不管
是外道数论派,或者是内道的承许,都是共许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数论派认为是由共主
,或者是由大自在天所造作的;内道来说是认为是心所造作的。
所以,他们针对的只有世间作者的部分,是由共主所造作,或是由心所造作,仅此而
已。对于地、水、火、风这个基础,即色法的基础来说,是没有遮遣的。所以,如果一个
善巧了知诤论所有内涵的人,必然不会因为当讲到三界唯心的时候,连色法都遮遣掉。
【午二、明外境内心有、无相同】
“外境”也可以理解为刚才讲到的外境有的色。外境有的色与内在的心,这二者有无
相同。
不会认为外境有的色不存在,唯独心存在。这是不合理的!
第二个科判(午二、明外境内心有、无相同由前所说道理),是因为唯识宗的承许来
说,他认为外境非有,但是,内心有自性。
自宗认为如果内心有自性的话,那么,外境也相同是有自性。外境不存在的话,内心
也不存在。所以,才说“明外境、内心有无相同”。
【由前所说道理,】
由前面的内涵,因此,探讨到第二个科判的内容。
【颂曰:“若谓安住世间理,世间五蕴皆是有,若许现起真实智,行者五蕴皆非有。”】
“若谓安住世间理”,就是说:如果是就世间共许之理来说的话,那么,世间五蕴─
─色、受、想、行、识五蕴,可以说是有的、名言中是有的内涵。
另外,若许现起真实智(在圣者的根本定智中),行者五蕴皆非有(入于圣者根本定
智的补特伽罗五蕴皆非有)。
对于五蕴皆非有要作一个简别,就是说:在观空性之境的所见中(观待胜义理智量而
言),五蕴皆非有。所以,五蕴在圣者根本定智唯观空性的所见中不存在,但是,在一般
世间共许当中是名言有。
后面解释到:
【若谓安住世间建立之道理(世间名言有建立的道理),则世间共许外色等五蕴皆是有(
就世间共许的角度来说,外色等五蕴是存在的)。
若许是现起亲证真实义之智者,则行者住根本定时,五蕴皆非有也。】
如果是就现起“亲证真实义”(圣者根本定智),那么,行者安住于根本定“时”(
在藏文是:安住于根本定“中”,也就是根本定的所见境中),五蕴皆非有。
【由是当知,颂曰:“无色不应执有心,有心不应执无色。”】
这是自宗对唯识宗所说的。自宗对唯识宗说到:如果唯识宗你承许无外境有的色(不
能直接说无色,因为唯识宗承许有色。他所不承许的是外境有的色,但是,对于色来说,
他是承许的)、如果唯识宗你不承许外境有的色,这个外境有的色如果不存在的话,也不
应该执有“自性有”的心。
“有心不应执无色”,如果你的宗里面承许执有“自性有”的心,你就不应执无外境
有的色。所以,说到:“有心不应执无色”。
后面解释到──
【(p288+1)若许无外色者(唯识宗你如果承许无外色的话),则亦不应执有内心(不能
又承许识有自性)。若许有内心者,则亦不应执无外色。】
同样执识有自性,也不应执无外色。意思就是说:此二者(外色、识二者)应该是有
、无相等。
【若时以正理推求名言的假立之义时(此处“正理”是寻求名言的假立之义的正理),了
知无外色者,亦应了达无有内心,以内、外二法之有皆非正理所成立故。】
如果是就寻求名言的假立之义的角度来作观察的话,这时候,可以说无外色。就是在
寻求名言假立之义中,因为不会找到外色的假立之义,所以,外色在寻求名言的假立之义
当中无。
同样地,“亦应了达无有内心”,意即同样如果观外色如此,观内心来说,在寻求内
心的名言假立之义一样是找不到。对于此二者来说,在寻求名言假立之义当中,同样都没
有办法找到假立之义。
【若时了达有内心者(指在名言识、在名言量中了达内识),亦应了达有外色,以二法俱
是世间所共许故。】
如果是就名言中有的角度,那么,此二者(内心、外色)都是世间所共许为有。
【此说唯识师许心、色二法有无不同者,】
唯识宗承许心是有自性,色是无外境,所以,心、色二法有和无不相等。
【其所无之色,谓无外色。】
唯识宗所许的心、色二法有无不同,不能直接说:唯识宗承许有心,但是,无色。
为什么不能说唯识宗承许无色呢?因为唯识宗是承许无外境有的色,一般来说,唯识
宗还是承许色。就像中观应成派来说,他也有所谓的无色,但是,无色是无自性有的色,
而不是直接说无色。
所以,同样在讲无色的时候,唯识宗的简别是外境有的简别;中观应成派是自性有的
简别,来说明所谓的无色,而不能够直接就认定说:他们就是承许没有色。
如果承许没有色的话,又怎么承许色等五蕴的存在呢?这样一来就会相违啊!所以,
这里才特别说明:唯识宗所谓的心、色二法有无不同。所无之色,要加外境有的简别,是
指无外境有的色。所以,就如同唯识宗的论典当中说到:
【如论云:“无外所取,由自种变似青等。”】
“无外所取”就是无与内识体性相异的外在的境。
“由自种变似青等”,所以,它是由自相续中的种子而产生“似青”(青能够显现青
相的识)。所以,能够显现青相的识,是由自相续的种子所生。
有一些西藏前期论师,在解读唯识宗所说的“无色”时,没有加上“外境有”的简别
,直接说“无色”。就好像某一些西藏前期论师在解读中观应成派所说的无色时,也没有
加自性有的简别,直接就承许无色。
所以,宗大师才要在此处特别强调、说明:过去月称论师破唯识宗所说的是指无外境
有的色,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月称论师才要破唯识宗所说的无外境有的色不应理。
【释(《入中论自释》当中)云:“虽无青等外色。”说无色时,于所破上加外简别。】
月称论师他破唯识宗所说的无外境有的色,一定是有加上“外境有”的简别,不是在
破唯识宗所说的无色。
【释又云(《入中论自释》里面又说到):“故彼唯字不破所知,更以异门明不破外境。
”】
在《十地经》当中所说的“唯”字,不破“所知”。这个“所知”一样是唯识宗所说
的外境有的所知,并不是直接说“所知”,因为唯识宗也承许所知。
唯识宗认为“唯”字会破外境有的所知;中观应成派认为:“唯”字不破外境有的所
知。这个所知是指外境有的所知。唯识宗就会认为“唯”字有破外境有的所知;中观应成
派在解释的话,就会认为唯字没有破外境有的所知。
“更以异门明不破外境”,所以,这个所知一定是加上外境有的简别来说明:不破所
知,是指不破外境有的所知。
【说破色非是经义时,解释破色即是破外境故。】
所以,“破色”不是经典的内义。“破色”是指破外境有的色。
【若不如是解(在讲到中观应成派和唯识宗在诤论“唯”字有没有破所知的时候,都要加
上外境有的简别来作诤论。如果不是这样作解释的话──没有加外境有的简别),但依文
者(直接说破所知),则释云“故彼唯字不破所知”(在前文当中提到:“释又云:“故
彼唯字不破所知”这一段来说,直接依文解释,而没有加外境有的简别的话),亦应说唯
识宗许“唯”字破所知也。这样一来的话,就会变成承许唯识宗所说“唯识”的内涵是破
所知,而说唯识的道理,但实际上唯识宗并不是说:破所知,而是破外境有。】
接着说到:
【若谓唯识宗不许有色者,则唯识宗成立阿赖耶识时,《摄大乘论》云:“复次结生相续
已,若离异熟识,执受色根亦不可得。”】
某一些西藏前期论师(不是全部的西藏前期论师)会认为:唯识宗破所知,或破色。
所以,宗大师才特别简别说:唯识宗他所谓的无色,是无外境有的色。不然唯识宗是承许
色法存在的、承许有色的。
因为假设唯识宗不承许有色的话,那么,就无著菩萨所写的《摄大乘论》在成立阿赖
耶识的时候,就可以间接了知:唯识宗他是承许色的存在的。怎么说呢?
在《摄大乘论》里面说到:有情在结生相续的时候(复次有情结生相续已),若离异
熟识(阿赖耶识)──有情在结生相续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有色根所依的阿赖耶识,藉
由这样的转借才能够产生。
所以,有情在结生相续的时候,从过去世来到后世当中,他的有色根要能够产生的话
,它必须依在一个异熟识(阿赖耶识)上。“执受(不是一般所说执持的概念,藏文也是
执字,但执字这里要理解为“依靠”)色根”意即有色根依靠在异熟识(阿赖耶识)上,
“亦不可得”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话,有色根就没有所依,因此,就没有办法产生。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说明:唯识宗他是承许有色根,就说明他承许色的存在。
【又云(一样是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又说到):“若离异熟识,识与名色更互相依,
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此亦不成。”】
一般而言,唯识宗他认为异熟识(阿赖耶识)必须要有的原因,是因为:如果没有这
样的异熟识(没有阿赖耶识)的话,识、名色应该是相互依靠。(识和名色合在一起就是
五蕴。其中“识”是识蕴;“色”是色蕴;“名”就是其他的三蕴──受蕴、想蕴、行蕴
)。
所以,识与名色──五蕴应该是相互依靠,就好像芦束相依。芦束相依的意思是说:
假设有三个树枝,这三个树枝(或这里是用“芦苇”)的顶端一定要用绳子绑住,然后,
这三个树枝靠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坚固的安住。
因此,他才会举这个喻:譬如芦束相依。任何的三根木头、三根树枝,或三个芦束,
都是相互依靠的情况下,它才能够站立起来。也就说明什么呢?如果抽掉其中一根,必然
没有办法站在、就会倒掉。
所以,他举这样的喻来说明,五蕴就像三个芦束相依的情况,如果缺其中一个的话,
五蕴就没有办法安立。所以,才说:譬如芦束相依而转。
“此亦不成”的“此”是说若离异熟识。要结合到上面的若离异熟识。藏文是把“若
离异熟识”放在后面,“识与名色更互相依,譬如芦束相依而转”,接着说到“若离异熟
识,此亦不成。”。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话(它的基底最主要是要有阿赖耶识),那么,
五蕴互相依靠这一点来说,它也不可能成立。因为它没有一个基底阿赖耶识存在。
《摄大乘论》都是要成立阿赖耶识存在。宗大师为什么要引《摄大乘论》?是在说明
:唯识宗成立阿赖耶识存在的这些理路里面,都有提到色是存在的。譬如在前面提到有色
根(执受色根),后文又提到“名色更互相依”,也提到色,另外说明唯识宗是承许色法
的存在。
【应皆成相违,以许有色法即须许有外境故。】
“应皆成相违”是说:如果以西藏前期论师的角度认为:唯识宗不承许色法,这样的
解释来说,就会跟唯识宗内部的教典《摄大乘论》当中承许有色法,这样一来,就会有相
违的过失。
所以,承许有色法,不代表就会承许外境有。所以,前述的说法,等于他认为:如果
承许有色法,就会承许外境有。因此,唯识宗不许外境有的话,同样地,他就不许有色法
。这个并没有符合唯识宗自宗的意趣。
【以是当知,虽许以识为缘生名色等,不须许有外境。不可违此而说。】
以是当知,唯识宗的宗义当中,虽然他承许以识为缘而生名色(十二缘起当中所谓的
名色支)。这里识在前面,然后再说到名色。
名色来说,名是指受、想、行三蕴。为什么受、想、行三蕴称为“名”?这是有别于
色来说,色是为我们的眼识所能够直接看到的。但是,受、想、行来说,不为我们眼识所
看到的情况,我们要借由名言去诠释才能够了解。
所以,何为受?何为想?何为行?借由名言诠释才能够了知。有别于色直接以眼识就
能看见,因此,受、想、行,就称为名;色可以直接看见,所以,就没有放在名当中,因
此,“名色”就是这样的内涵。
唯识宗承许“以识为缘而生名色”,所以,承许有色,但不代表他要承许外境。所以
,“不可违此而说”,上面的前期论师的说法,不可以违背唯识宗的说法。
【明唯识宗不共建立时,多作如是说故。】
所以,在讲唯识宗不共的建立,多作如是说。就要了解唯识宗他是破外境有的色,但
是,并没有破色。
【即由圣教亦应了达内心、外境有无相同。】
接着,回过头来要说明的就是:自宗认为不应该作这样的简别,因为内心和外境二者
有无相同啊!
为什么呢?由圣教来成立,就是由教典来成立,而了解心境有无相同的道理。
【颂曰(根本颂里面说到):“般若经中佛俱遮,彼等对法俱说有。”】
如果以藏文来说,“彼等”放在最前面“彼等般若经中俱遮,对法经中说有”。“彼
等”是指色等五蕴。
色等五蕴在般若经中(《般若佛母经》)俱遮(遮自性有),但是,在《对法》经中
(过去佛除了说《般若经》以外,还有说《对法经》。《对法经》没有译成藏文),佛是
说:色等五蕴为有。
所以,一者来说,在《对法经》里面有说到:色等五蕴为有;一者在《般若经》中,
说色等五蕴非有。“非有”是指非有自性。
后面解释到:
【(p290+1)色等五蕴,佛于《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包含般若广、中、略品),俱遮(
当提到俱遮时,藏文是:等遮。“等”字就说明:他不会说遮某一个蕴有自性,没有遮某
一些蕴的自性。所以,等遮是指不管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完全都遮遣它自
性有的部分)其自性故,
如云:“须菩提,色自性空。”乃至“识自性空。”】
这是《般若经》当中的文。就说明:从色乃至识自性成立是等遮(俱遮)。
【对法藏(即对法经,是属于小乘的经藏,也没有翻译成藏文)中,则由自相、共相等门
,俱说五蕴为有也。】
这里来说,自相、共相,应该要翻译成:自之相、共之相,所以,它不是一般我们所
谓的自相法、共相法的意思。
五蕴从自之相的角度来说存在;从共之相的角度来说也存在。自之相的角度意思就是
说:五蕴的自之体性来说,它是存在的。
共之相是五蕴的差别法,或特法。所以,五蕴每一个的自之体性,跟五蕴每一个的差
别法,都是存在的,这是就对法经藏当中所说的。
【如是,颂曰:“二谛次第纵破坏,汝物已遮终不成。”
是故他宗(敌论宗、唯识宗)是破坏上来所说,外境、内心胜义俱无,世俗俱有,圣教以
正理所成立之二谛次第。】
这是在解释“二谛次第纵破坏,汝物已遮终不成。”。是故他宗(敌论宗、唯识宗)
是破坏上来所说。是破坏什么?他宗破坏了什么呢?
自宗承许外境和内心二者胜义俱无,就是于胜义中俱无。但是,于世俗中俱有。自宗
对于刚刚所说的:外境和内心──上面成立的就是外境和内心,于胜义中俱无,于世俗中
俱有,是由圣教(教典),还有以正理所成立之二谛次第。
所以,是以教、理所成立的二谛的次第。二谛次第就是说:于胜义中俱无,于世俗中
俱有,这就是二谛的次第。唯识宗所说的无外境,识有自性的话,就是破坏上面所说的─
─是故他宗是破坏“上来”(上面)所说的。上面所说的就是:外境和内心有无相等。
“无”是指胜义俱无,“有”是世俗俱有的这一种二谛的次第,被唯识宗所承许的宗
义破坏。
在根本颂里面说到“二谛次第纵破坏”,为什么自宗中观应成会认为唯识宗二谛的次
第破坏了呢?这是因为二谛的建立来讲是指外境和内心,于胜义中俱无,于世俗俱有。外
境和内心相等、相同的是于胜义俱无,这一点是结合到胜义谛;于俱有世俗中俱有,就结
合到世俗谛,这是二谛的建立。
唯识宗的宗义反过来,他认为:内心是有的,外境是无的。即内心是有自性,外境是
无的。所以,心、境有无相等,因此,对于自宗所说的外境、内心是胜义俱无,世俗俱有
的二谛建立,就被唯识宗所破坏。
纵使唯识宗将二谛的次第破坏,他想要成立的依他起为实体所成也没有办法成立。
所以,说到“汝物已遮”,“汝物”是什么呢?就是唯识宗承许依他起为实体所成(
物即实体所成,或执谛实成立的概念)。
“汝物已遮”就是说:你所要承许的依他起实体所成,已经被我所遮遣。在上面也有
一些理路在破唯识宗所说的依他起有自性的这一点。所以,纵使你破坏了二谛,想要成立
依他起实体所成,也终究没有办法成立。
【纵使如是破坏二谛的建立,然汝唯识师所计之依他起实物,终不得成。】
但是,你唯识宗所要承许的:依他起实体所成也没有办法成立。
【何以故?依他起实有,前已数破。】
为什么呢?有关于依他起有自性、依他起谛实有相关的道理,在前面已经数数为中观
应成所破。
【故汝徒劳无益也。】
纵使你想要借由破除二谛次第而来成立:依他起实体所成也没有办法。
在“不可破坏二谛次第”这边来说,先看到根本颂──
【颂曰:“由是次第(二谛的次第)知诸法,真实不生世间生。”】
由上面所说二谛的次第,来了知诸“法”(事物)于真实不生世间生(就是说:非胜
义有的生,于胜义中无生),但是,于世间中有生。所以,事物的生来讲,虽然在胜义中
无,但是,于世间或世俗中有。
【不可破坏二谛次第,应许胜义中无,世俗中有。】
中观应成派的宗来说,才没有破坏二谛次第。因为中观应成派承许胜义中无,世俗中
有。所以──
【由上来所说次第,当知诸法,于真实义本来不生,于世间名言中则有生也。】
所以,包含事物的生,于胜义中无,于世俗中有,由上来次第(二谛次第)来说,来
了知诸法(事物),于真实义本来不生(于胜义中不生),但是,于世间名言中则有生也。
【此中即说诸法不生是依胜义,于名言中则许有生。】
当提到诸法不生,是就胜义的角度来讲。如果就名言中是有生的。
【故于所破定当加简别。】
所以,对于不生(无生)一定要加胜义简别。
    以上前面的第二科判,就是针对于《十地经》所作的解释。
    《十地经》内容的所诠是相当多的。因为他从初地到十地修持所获证的功德,会
详细地一一介绍。所以,提到三界唯心是《十地经》当中所说的其中一个所谓的内容而已。
  针对于《十地经》当中提到的“唯心”的解释,主要是在诤论无著菩萨和月称论师他
们的解释不同。无著菩萨认为三界唯心的“唯”是遮止外境有的色;月称论师认为是遮离
心以外的作者,表明是以心为主。
  因为他们各自都有他们的追随者。他们的说法来讲,也有很多的追随者来作承许。所
以,借由《十地经》来探讨唯心的“唯”字到底是什么样的内涵?遮遣了什么?这就是上
一个科判当中主要说明的内容。
  唯识宗来说,他的宗义背后有很多都会有教典(佛语)作为依据。第(1)无外境。
无外境也有经典作为依据,就像在前面的科判当中以《十地经》作为依据;(2)唯识宗
承许阿赖耶识,同样也有他所依据的经典;(3)唯识宗承许诸法可以收摄在三性当中,
这就以《解深密经》作为依据;(4)唯识宗承许究竟三乘,这一点也有他所依据的经典
;(5)唯识宗承许自证。自证来说,就没有特别依据的经典,主要是以理路成成立。所
以,排除自证以外,前面的四个承许都有经典作为依据。所以,除了《十地经》、《解深
密经》以外,还有以《楞伽经》作为依据来成立唯心是无外境的意思。
  再下来第三个科判,我们下次上课就是要说明这个道理。
>>>>>
注:
[1] 本课程转自台中市“善生佛学会”
https://www.shansheng.org.tw/index.html
目前课程尚在进行中,每周六进行,
如昨日星期六进度已到第144讲。
[2] 本文第二个科判:午二、明外境内心有、无相同
外境有的色,与内在的心,这二者有、无相同。若认为外境有的色不存在,唯独心存
在,这是不合理的。认为心可以绝境,也就是有个绝境不观待境的心(觉知),唯独心(
觉知)存在的说法,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第九品〈智慧品〉当中也有破除这种见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