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类学》五别境心所之欲求心所

楼主: ykkdc (ykk)   2021-12-14 18:40:02
摘自:《心类学》21
讲者:促称格西
译者:法音法师
【显明第二类五别境或五决定境之义及种类
“欲乐胜解念,等持般若五;定趋别境故,说为决定境。”】
其次,探讨心所,区分为六类之中的第二类,五决定境或五别境:即欲求(欲乐)、
胜解(信解)、念(正念、忆念)、定(等持、三摩地)、慧(般若)等五种别境(心所);
由于这五种决定境或五别境,是对于个别的自境能得决定的心所,或说决定趋入于各
别对境者,因此称为五别境或五决定境。
【显明五决定境或五别境之中的欲求心所的定义、分类及相关事相】
首先,略述第二类,五种别境──欲求、胜解、念、定、慧之中的第一种别境“欲求
心所或欲乐心所”的定义或性相。
什么是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的定义或性相?──凡是缘著自己所思惟的事物或对境,
具足生起欲求心所的不共作业者,就是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的定义或性相。
或说,凡是缘著自己所思惟的事物之义,而生起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的作业者──即
由思惟彼义而生欲求的心所,就称为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
那么,什么是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的作业?
所谓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的作业,是指能引发精进、或者作为精进的所依者;或说,
凡是作为精进之因者、精进的所依者,就是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的作业。
虽然具足欲求心,并不决定能引发精进心,但是当下所说的欲求心,确实是生起精进
心之前,必须先行具足欲求心或欲乐心而出生精进,因此才安立欲求心或欲乐心是作为精
进之因、是精进的所依者。
简言之,欲求心是生起精进之因,精进心是欲求之果,乃至精进心是生起轻安之因,
轻安是精进之果,没有前因作为所依,就没有后果的生起。
那么,为什么五别境之中的欲求心,既然可以作为精进的所依、精进之因;可是,总
的来说,具足欲求心,却又不决定能引发精进心,并不决定是作为精进的所依者,这个理
由是什么呢?
──理由是,一般而言,缘著自己所思惟的事物之义,是不决定引生精进的。其实,
所谓精进心所之义,必须是指具足好乐于行善的不共作业的心所、或者好乐于造作善业的
心所,才称为精进。
很明显,从精进心所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并不是具足了欲求心,就决定能引发精进
心,并不是说,所有欲求心都是作为精进的所依者,
这就像世间人为了欲求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或增加自己的经济能力,而不惜身心劳苦
、日以继夜的忙碌于入轮回的染污为性的世俗事行一样;
这一点,以佛法的观点看来,这只能安立为耽著世间下劣庸凡俗事的懈怠,既是属于
懈怠之一,也是和佛法不相顺的事行,同时也是精进的相违品,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欲求
心所,都堪能引作为精进的所依者、能发精进心者。
【关于五别境或五决定境之中的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的分类及其事相,若依三世予以
区分,可分为三:】
第一种:对于过去之境,具足相遇的欲求;或说,对于过去之境,欲求再次相遇;
譬如当长时与父母不共住、远离他乡时,便会对于过去和父母共住的种种情境,生起
一种再次相遇或共住的欲求心,这样的欲求心所,就安立为第一种:对于过去之境,具足
相遇的欲求心所的事相。
第二种:对于现在之境,具足不想远离的欲求;或说,对于现在之境,欲求不分离;
譬如当长时融洽地和亲人共同生活时、和莲友极为和睦的共同闻思修教法时、或和挚
友十分和谐的共处时,对于现在这些情境,生起一种不想远离的欲求心,这样的欲求心所
,就安立为第二种:对于现在之境,具足不想远离的欲求心所的事相。
第三种:对于未来之境,具足欲求得到的欲求;或说,对于未来之境,欲求能够未得
能得;
譬如对于心中计画的目标或未来之境,生起一种未得能得的欲求,这样的欲求心所,
就安立为第三种:对于未来之境,具足欲求得到的欲求心所的事相。
上已简述了五别境或五决定境之中的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依三世予以区分的三种分
类及其事相;其实,除了以上举出的事相之外,在座莲友也可以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之
中,加以结合著当下所安立的三种欲求心的事相予作类比、忆持,这样不但可以通达欲求
的意义,也能更加获得决定认知。
【此外,关于五别境或五决定境之中的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的分类及其事相,如果从
另一角度予以区分,又可概分为四种:】
第一种:欲求总的需求的欲求心所,
譬如欲求各式各样、极为广泛的欲求──依藏文之义,这不一定是贪心所摄的欲求,
像这样的总的欲求心所,就安立为第一种:欲求总的需求的欲求心所的事相。
第二种:欲求财物的欲求心所,或说欲求世间染污为性、由贪心所摄的欲求财物的欲
求心所,
譬如欲求贵重的衣物、豪宅、名车等等个别财物,这样染污为性、贪心所摄的个别欲
求心所,就安立为第二种:欲求世间财物的欲求心所的事相。
第三种:欲求见地的欲求心所,或说,欲求清净正见或颠倒邪见随一的欲求;
譬如缘著清净为性的清净正见而生起正确、真实的欲求心,或如缘著染污为性的颠倒
见、染污见、萨迦耶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颠倒邪见而生起的欲求心,这样欲求
清净正见或颠倒邪见随一的欲求心所,就安立为第三种:欲求见地的欲求心所的事相。
第四种:欲求解脱的欲求心所,或说,欲求清净品的欲求心所,
譬如欲求远离十恶业道的欲求心所、欲求远离三恶道苦的欲求心所、欲求远离轮回苦
的欲求心所,乃至欲求远离三有轮回和怖畏涅槃寂灭的欲求心所,这样清净、正确的欲求
心所,就安立为第四种:欲求解脱的欲求心所的事相。
以上是概述了五别境或五决定境之中的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所区分的四种分类及其
事相。
关于四种分类之中的第二种:欲求财物的欲求心所,如果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
,或是只为了自利而追求世间染污品的财物的欲求心所,这样欲求心所显然是贪心所摄,
又是染污品,便是归属于非善性或无记性随一,必不可能是善性,所以就称为染污品的欲
求财物的欲求心所。
当下提到的欲求财物,让我联想到三种布施中的财施;若由善心推动,将非自心相续
所摄的外财施与他人,依此增长自己的舍心、并遮止悭吝心,这种依于施舍外财而增长自
心相续的舍心施舍心所,就称为财施;其实,从定义上可以看出,财施的本质是施舍心所
,并不是施舍物本身,因此,如是欲求布施的欲求心所,便可称为善性为本质的欲求财物
的欲求心所。
如果欲求财物的欲求,动机是为了利他,而成办众生的利益,譬如为了建造寺院、供
僧饮食、兴办学校、建设医院、完成大业等需要,而生起的对财物欲求心所,因为与法相
应,并不是自利作意所摄持,所以也可称为善性为本质的欲求财物的欲求心所。
但是,如果施舍者的动机是基于世间八风──为了获得广大名声,以投入公共事物而
生起欲求财物的欲求心所,就变成以无记性为本质的欲求财物的欲求心所,而不是善性为
本质了。
总而言之,四种分类之中的第二种:欲求财物的欲求心所,有三种体性:善性、不善
性、无记性,这部分必须善加厘清。
如上述,已简略的介绍了第二类,五种别境之中的第一种别境“欲求心所或欲乐心所
”的定义、分类及相关要义。接着,探讨五种别境之中的第二种别境“胜解心所或信解心
所”的定义、分类及相关要义。
>>>>>
注:51心所,《百法明门论》:“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
、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心类>心、心所,心王与心所相应。51心所分为六类,第二类五种别境心所:欲、胜
解、念、定、慧。六道有情、阿罗汉、菩萨、佛圣者的心续中都具有这五种别境心所。
文中提到,欲求涅槃解脱的欲求心所,属第六意知的心、心所,例如《增一阿含经》
卷第十八:“目连报言:‘...然我身体极为疼痛,欲取般涅槃。’...是时,舍利弗往至
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欲取灭度,唯愿听许。’”
《华严经》:“广大智(佛陀)所说,欲为诸法本,应起胜希望,志求无上觉。”身
语意三门当中,欲求成办无上菩提的果位,内心这样的意欲,也是属于第六意知的觉知。
又,欲求心所不一定趋入善法,但是由欲求心所引发的精进,必定趋入善法,例如弥
勒菩萨在《辩中边论》提到成办禅定的八断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