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类学》十一善心所之不害心所

楼主: ykkdc (ykk)   2021-12-08 11:17:48
摘自:《心类学》26
讲者:促称格西
译者:法音法师
【显明十一种善心所之中的不害心所的定义、分类及相关事相
第十一,不害的性相:“就自体性之分而言是绝无害分、且具有‘想让痛苦有情离苦
的不忍’作用的心所”。此即是悲。】
最后,略述第三类,大地十一善心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
安、不放逸、舍、不害之中的第十一种善心所:“不害心所”的定义或性相。
什么是不害心所的定义或性相?
凡是本质上或自性上,对于他方有情完全没有损害那一分,且具有想让痛苦的有情悉
皆远离痛苦获得安乐的不能忍受的不共作业心所,就是不害的定义或性相;像这种对于他
方有情完全断除、遮止损害的意乐,且不造作伤损加行而欲求有情离苦的不害行,就是无
瞋善根和悲心。
【如调伏天阿阇黎说:“此乃怜愍诸有情,去除福报衰退的悲心。福报衰退,是指乐
,是故说是除乐。”《钦俱舍论疏》也说:“不害乃悲愍。”】
关于大地十一种心所之中的不害心所的性相,是安立为具足悲心之上,完全断除了损
害他方有情的悲心、悲悯心者,
此如调伏天阿阇黎所说:不害,就是欲求所悲悯的诸有情都能离苦、悉皆遮除福报衰
微而得以值遇安乐的悲心;所谓去除福报衰微,便是指欲求有情都能获得或值遇安乐的意
思;相反的,所谓福报衰退,便是指蒙受痛苦、缺乏安乐的意思;
关于不害的意思,下部对法《俱舍论大疏》也说:所谓不害,就是欲求有情离苦──
怜悯诸有情的悲心、以及令有情具足安乐──去除福报衰微而值遇安乐。
由此可见,悲心和慈心、或大悲心与大慈心,生起此中所说的悲和慈二者的性相或体
性,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互相成立的,也并不决定为前后因果关系,为什么?
──因为发起欲求有情离苦的悲心,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情悉皆离苦得乐,所以当行者
心续中生起了欲求有情离苦的悲心的同时,也随行生起了欲求有情悉皆获得安乐的慈心;
反之,当生起了欲求有情悉皆获得安乐的慈心的同时,也随行生起了欲求有情离苦的
悲心,二者随行而有。
释疑
问:为什么不害心所,可以安立为无瞋善根或悲心?
答:其实不害心所也可以安立为无瞋善根或悲心,如此安立应是可接受的,就像如前
所说的无痴心所,也可以安立为一种特别的智慧一样,这其实只是总和别的差异而已,并
没有成为重复的缺失,但是,如果对比著伤害行和不害行的意义,二者就有其差异,有什
么差异呢?
所谓伤害行,顾名思义,是自方对他方已造作了身语随一的伤损业行,或他方对自方
已造作了身语随一的伤损业行,这样自他以身语随一伤害彼此,就称为伤害行。
所谓不害行,则是针对自方遭受他人伤损后,自方并没有造作想再伤损对方的意乐和
加行,譬如当他方对自方已造作了身语随一的伤损业行后(如诋毁、谩骂),自方并没有
发起想要报复的动机,也没有以诸伤损行动回报对方;或者,当他人对我无理取闹谩骂叫
嚣时,我并不针锋相对,只是以平静缓和的态度相待,这些都可以称为不害行。
那么,当值遇他人的伤害时,理应如何修习?──譬如当面临了他人以粗言恶语诋毁
、谩骂时,当下除了让自己保持平和的态度、不针锋相对、不以牙还牙造作恶语业之外;
进一步,也可以借此因缘,缘著对方修习极为殊胜的慈爱心,将此逆缘转为菩提道用。
退一步说,即便自己不能立即修习慈爱,至少勉励自己修习平等舍,就是如其有多少
的诋毁、有多少的谩骂,如是心中也都能不生起丝毫的非理作意,安住在不与争论的平等
放舍之中,如此一来,即使不是造善,也不至于继续造恶。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我们都是异生的凡夫众生,必须先行守护自己的三门不再
继续造恶;为此,当值遇他人的伤害时,理应如是修习。
>>>>>
注:心、心所当中,十一种善心所,如《百法明门论》云:“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
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心、心所,心王与心所相应,与十一种善心所相应的心王,不是眼识心王、耳识心王
等前五根识的心王,十一善心所不属于前五根识的觉知,也不是与末那识心王、阿赖耶识
心王相应,而是与第六意识心王相应。
这十一种善心所,都是与第六意识心王相应的心所法,属第六意知的觉知,佛法讲修
心,主要就是讲内心第六意知的修习。一位有情心续中有各种不同的第六意知,每一位有
情心续中有许多不同第六意知的心、心所,例如与善心相应的第六意知,与烦恼相应的第
六意知,应多串习与善心相应、与智慧相应的第六意知,减少避免串习与烦恼相应的第六
意知,增长好的业习气,减少避免恶的业习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