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十六观之二——水观(三)
风乐说法
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我们在这种光明变现的楼阁安住,听闻阿弥陀佛说法,或者在那个地方修习止观。这
个时候八种清风,八种就是它的方向,从四面八方吹来种种清凉的微风。那么,风从什么
地方来呢?从前面的光明中出来的。
我们看极乐世界的光明,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很多东西都从光明出来,包括七宝、
楼阁、莲华座,也包括了清风,都是从光明变现出来的。这个清风是什么呢?鼓动前面所
说的空中的种种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
就是说:那些空中的乐器,会自然响起,诠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道理
。
总结观名
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这是第二观,智者大师把它判作水观,其实它的目的,是要成就大地观。我们如果比
照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尤其《阿弥陀经》说到地上的庄严,依报庄严,我们可以把它会
归成三个特点:
第一个、蕅益大师提出说:极乐世界的依报五尘,它是胜妙五尘,殊胜微妙的五尘。
也就是说极乐世界的五尘,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五尘有什么不同呢?它是互含互摄。就像本
经所说的,光明中含摄著宝物,宝物中又含摄著种种音乐…当然这当中也省略了很多,好
比它的触尘,极乐世界的宝物都是柔软的,甚至于这些宝物,会释放出种种的香气。总之
,极乐世界的五尘,你随举一尘,则是涵盖其他四尘──互含互摄。虽然娑婆世界的五尘
,你说那些宝物也很庄严,但是你看过七宝放出香气吗?不可能!七宝的颜色很庄严,它会
放光吗?也不可能!娑婆世界的宝物是反射光明,本身不能放光的。
所以极乐世界的五尘庄严是全面的,不像娑婆世界的五尘那么狭隘。当然这跟因地发
心也有关系,因为娑婆世界的庄严是业感缘起──因地依止一个善心、修一个善业,所以
得果报时,这个业是单方面的。而极乐世界是三世诸佛,在因地时依止菩提心、空正见,
所以它的功德是互含互摄的。
第二个、极乐世界的五尘庄严是随心自在的。比方说:你跟某人同时往生到极乐世界
,你看到的庄严跟他看到的庄严,完全不同──因为它随心变化,随心自在,会随顺你的
心意而产生变化,有自在力。你在娑婆世界买一条项炼、一个宝物,看久了你就常者生厌
,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但是极乐世界的宝物,它可以作各种变化,你今天的心情想看什么
颜色,它就变成什么颜色;你现在什么心情,想看到什么光明,它就变什么光明,它有自
在力!
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到极乐世界,就等于往生到十方诸佛的大般涅盘,因为它常、
乐、我、净,特别是这个我,就是指自在。又好比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也会随你的身体
状态、心情,调整里面的温度、颜色、光明等等,所以我们研究极乐世界的庄严,要知道
它的庄严是全面性的,而且是随心自在的。
第三个最重要,极乐世界的庄严有圣道的功德──会说法。娑婆世界宝物的庄严,我
们看到之后会生起贪念,贪念生起之后就起烦恼,就造罪、堕落了。极乐世界的庄严,能
演说大、小乘的佛法,所以我们说圆证三不退,主要是说极乐世界的种种光明、种种颜色
,我们接触之后,能产生坚定的善根,因为它有说法的力量。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庄严时
,这地方要把它拣别出来,它跟娑婆世界的业感缘起是不一样的。
【43】十六观之三——地观
再看下一段地观,第三观跟第二观是相关连的,这里将前面水观的琉璃地,做一个总
结:
正示观法
渐想: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
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这是把前面水的柔软、清净跟不动,慢慢变成坚定的大地。这里,我们把它做一个功
德的会归。就是我们在修观的时候,有二种成就:一种是渐想的成就,一种是实观的成就
。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假想观和如实观。
先看假想观──此想成时:这个想是从水观变成大地,观成之后,再一一的观想,这
一一的观想就是依照前面的次第,先观柔软清净的水、变成冰、再变成琉璃、最后变成坚
固的大地,然后扩大遍满法界。那么,你必须要一一的、有次第的,由粗到细慢慢地让心
中了了分明的显现出来,乃至闭目、开目都能够使令这个相状忆念不失,唯除吃饭的时候
。其实,吃饭最难修行,因为肚子在消化东西,你就很难专注(应该也要说唯除睡觉),其
他时间恒忆其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
所谓粗是很粗浅的跟极乐世界相见。不过这个见,本经的意思不是用眼睛去见,而是
用你的心去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有少分的相应叫做见。
实观: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
总结观名:
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如果你是从假想观到最后成就念佛三昧,在三昧当中见到极乐国土,那就不可思议了
。我们先简单说明一下:智者大师说假想观跟如实观的差别在哪里?
假想观是片段的,好比我们要先看到水、然后再转成冰、然后变成琉璃、之后再变成
大地。你在作观的时候,必须一个、一个,有次第的把它观想出来,如果我们是这种次第
的观法,那表示我们现在还是在假想观。如果你观极乐世界的庄严,是一时顿现,互含互
摄,你都不需要依次第,一坐下来,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一下子就显现出来,那你就是
成就念佛三昧了。换句话说,你不用从头开始观,你一坐下来、眼睛一闭,极乐世界的琉
璃大地、地下的光明地、地上的庄严、空中的种种莲华台宝阁,一时顿现,那你是成就念
佛三昧。
所以说:假想观是次第的显现,如实观是一时的顿现,差别在这个地方。
结益劝修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
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事实上这地方,包括了前面的落日观,也包括水观、大地观,过了第三观之后。佛陀
告诉阿难:你要能够受持佛陀以上的开示,做什么呢?未来世一切苦恼的凡夫众生,心中
有无量的烦恼罪业,招感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如果想要脱离种种烦恼障、业障、报障,
就为他说这个观地之法。能够如实观察极乐世界大地的清净光明,就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的
生死之罪!这地方的生死之罪是指什么呢?也就是指生死重罪!这是我们平常很难忏悔清净
的。智者大师说,这不是一般的罪,是说五逆、谤法等等,这种特别重的罪。就是你这个
罪很难透过事相忏悔清净,必须透过这种观想来忏罪。
舍身他世,必生极乐国土,心得无疑。这个时候,你能够坚定大乘的信心和大乘的愿
力,不但能够灭恶,还能够增长你的善根。当然,大乘最重要的善根,就是信心和愿望,
当你死了,来生决定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清净国土,对此你要深信不疑!
辨观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你能够照着经文所说的次第,一个一个来观,那表示你尊重佛陀的传承,就是正观;
如果你是自己胡思乱想,和经文不合者,就叫做邪观,那就达不到灭恶生善的效果了。
【44】我们跟佛陀的功德接触,是见闻不空过!
本经的修学目的,前面有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作观想呢?第一个净除罪障、第二个生诸
佛前。当然,消除业障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拜八十八佛、拜大悲忏,用你的心力起惭愧心
来拜佛也是可以啊!但是智者大师在《观经疏》中说:《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的持
名法门,能够灭除种种罪业,但是不能灭五逆谤法之罪,必须要靠观想,因为观想和佛陀
的功德是直接接触的,这个相状是佛陀开示的──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它不是一般的相
状,而是佛陀金口宣说出来的。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自力法门?什么是他力法门?如果你是按照佛陀的开示,一步一步
的观进去,你已经与十方诸佛,乃至与阿弥陀佛本愿的功德相应了──即众生心,投佛觉
海。
在大乘经典上说,佛陀的功德,乃至佛陀的相好,当你见到、听到之后,绝对不会空
过。佛陀的功德你可能见不到,但是只要你能见到,绝对不会让你白白空过。
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做说明,这是讲到婆罗门见佛的因缘:
有一天,佛陀带着僧团要到舍卫国去说法,当他要进入舍卫国之前,五百个天人就事
先化成清洁工人到舍卫国去,把所有的脏东西全部清干净,也就是天人化成清道夫,把街
道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净,迎接佛陀的到来。当时那些国王、大臣、居士也到路上去迎接佛
陀,佛陀就带着诸比丘,很庄严的、安详的,慢慢的走入舍卫国。
这时候有一个婆罗门,他本来信奉外道的,他看到佛陀的相好之后,就突然讲一个偈
颂说:见佛心踊跃,我看到佛陀就心生欢喜;忧者皆消除,所有的烦恼都消灭了;永度生死
海,因为见佛的关系,不但是灭业障而且还能够了脱生死;稽首礼大安,我很至诚的顶礼
佛陀。讲完之后向佛陀拜下去,这时候因为很虔诚,赞美佛陀又礼拜佛陀,佛陀就从口中
放出五色的光明,绕他的身体三匝,然后光又回到佛陀白毫里。
就在佛陀放光的当下,这些三恶道的众生,比方说,畜生道的众生,当下就解脱了;
诸天的天人看到佛陀这种光明,也都发了菩提心了。这时候,佛陀就走到婆罗门的面前,
为他授记说:你因为赞美佛陀、顶礼佛陀的因缘,在未来三十小劫当中,不受三恶道的痛
苦,往返天上人间,得到人身的果报时,因为这样的善根而成就辟支佛。
所以经典上说:我们跟佛陀的功德接触,是见闻不空过,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再解
释一下:
蕅益大师说:我们能够跟佛的功德接触,这叫做不思议的熏习。在修行当中,必须经
常跟佛陀功德接触的,有两个宗派:
第一个是密宗,修密宗的人,通常要观唐卡、观上师的庄严相、观种子字。
第二个是净土宗了,它把佛的功德,直接引到我们的心中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是则名曰香光庄严。所以净土宗跟密宗,都很重视这种清净法的熏习。意思就是说:虽然
我是一个业障凡夫,但是我可以修皈依,我把佛的功德,引到我的身口意,当它在我心中
运转时,即能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
但是有一个条件:你想要把佛陀的功德引到你的心中,就必须要尊重传承,有它修习
的次第,必须依照这个次第去做,因为:只有佛陀能够宣扬佛陀的功德!好比《阿弥陀经
》为什么无问自说?蕅益大师说,因为没有人有资格问!佛的功德只有佛陀知道,谁有资格
问佛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谁有资格问呢?因为没有人知道,就没有人有资格问,所以佛陀
只好无问自说。
诸位你可以看看,只要是修行的道理,一个凡夫要修什么样的法门?如何慢慢的灭恶
生善?讲这些修行道理,不一定是佛陀;舍利弗尊者讲了几句、须菩提讲了几句、文殊菩萨
也讲几句…佛陀都说如是如是,佛陀可以为他们印证所讲的道理。但是讲到极乐世界、讲
到佛陀的功德相,没有一个人有讲话余地!因为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没有曾经拥
有过,你有资格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吗?因此你看《阿弥陀经》以及本经,从头到尾只有
佛陀宣说,没有人敢讲半句话,因为只有佛陀彻证诸法实相,才可以从空出假,开方便门
、示真实相,引导众生慢慢的进入到祂的领域去,连等觉菩萨都没有资格去宣扬佛的庄严
。
所以一旦是赞美佛陀庄严的经典,没有一个人讲话,都是静静的听,因为只有佛陀有
资格开方便门。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意思是说,你想要达到这种功德
庄严,就必须遵从佛陀教导的次第,不能有任何差错,而这个次第也只有佛陀可以施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