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界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05 上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08-13 05:34:59
【26】佛法教理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成就无尽的功德!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第5 卷/共20 卷)
  我们研究世间的学问,跟研究佛法的教理,两者目的有所不同。世间的学问能增长我
们生活上的知识,佛法教理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成就无尽的功德。
  从大乘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要成就三种功德:
  第一个最基本的,是安乐的功德。这是透过修持人天法门,比方说布施、持戒、忍辱
…以善业力去创造来生安乐的果报,当然这种安乐的果报,是不圆满,有障碍的。
  在本经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韦提希夫人对于安乐的果报,她提出了两种障碍:第一个
多不善聚。好比频婆娑罗王,身为一个国王,虽然能在五欲中得大自在,但是过去生跟他
的儿子阿阇世王有恶逆的因缘,所以今生注定要被儿子活活的饿死。因此他在受用安乐果
报的时候,也是有诸多的忧愁苦恼,身为一个大国王,最后的下场竟是被饿死。所以说在
安乐当中,夹带着很多恶逆的因缘。第二个、三涂盈满。对于快乐的果报,我们凡夫众生
有所执著,会产生颠倒想,如此就会产生放逸。所以在放逸当中,会造作很多的罪业,来
生就可能堕入到三恶道去,所以快乐果报的本身,有三涂的危机,这叫三涂盈满。
  佛陀在经典当中曾经说:人天的快乐是有过失的!是夹杂过失的快乐──譬如美食,
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所以在大乘经典里面,佛陀讲到人天乘的快乐,佛陀的
口气是诃责的,并不是赞美的。这种安乐的果报,大乘佛法,不把它当作目标,而是当作
一种道前基础,叫作持戒为本。
  安乐的果报,进一步就是解脱的功德。从安乐的果报进入到解脱的功德,这个根本心
态,是从一种慈悲心转成出离心。这时候,你必须要有出离的道心,开始修学无常、无我
的智慧。
  事实上,如果仅只做慈善事业,就不太需要什么智慧,只要有信仰,你相信善业能够
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你有这样的信仰就够了。换句话说,只要你有善
心、有行动,就可以成就安乐的果报。
  但是,出世间的解脱,那就得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能够如实的看到生命的真相,而
不是看到假相,是看到假相的背后──真如。我们的生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在快乐当中
,其实是很没有安全感的;就像你今天和昨天不一样,由此预知明天和今天,绝对也会不
一样,所以从佛法的无常观,可以知道生命的轨迹充满了无数的变量。
  其实,三界内的每一个众生,他的心啊,都是没有安全感的,而且福报愈大的人,愈
没有安全感,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会失去,这种无常
的感觉就是苦──无常故苦。因为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你的心会不安稳!虽
然无常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痛苦,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没有自主性──苦即无
我。
  所以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当中,而证得我空之真理,从人天的安乐,提升到出世间
的解脱;也就是从一种人天的善法,而提升到一种我空之真理,这就是所谓解脱的功德。
  第三个是本经所要诠释的,是一种庄严的功德,不但是从出世间的空性,而得解脱,
还创造诸佛无量的功德庄严──依报和正报的种种自在跟庄严。这是我们大乘佛法最高的
境界,追求一种庄严的功德!
  我们看经文的序分,其实韦提希夫人受到她儿子的刺激,开始对佛陀祈求:唯愿世尊
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无忧恼处。感觉上,她的祈请偏重在离开痛苦,也就是偏
重在解脱的功德。但是,佛陀知道她具有大乘种性,所以佛陀为她开显庄严的功德,不但
无有众苦,而且还但受诸乐。她祈求一种解脱之法,佛陀是给她一种大乘的庄严之法。
  【27】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修行过程──以愿导行!
  前面的序分我们已经说过了,韦提希夫人提出了两个请求:第一个、希望佛陀为她宣
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是从果地的功德来祈求;第二个、她希望佛陀教她观于清净业处
,是指因地应该如何来修学。等于是祈求了整个净土的因果内容:净土的果地功德,应该
怎么选择?净土的因地修学,应该怎么来修学?提出了这两个问题。其实,经文从正宗分之
后,佛陀都是在回答这两个问题。
  甲二、正说分。分二:乙一、酬二问。乙二、明利益。
  乙一、酬二问。分二:丙一、酬前生处。丙二、酬前净业。
  丙一、酬前生处
  看甲二的正说分,分成二分,第一分酬二问,酬答韦提希夫人的两个问题;第二个说
明意义。
  第一分酬二问,本经经文主要是在酬二问,这当中又分成二段,第一个酬前生处,第
二个酬前净业。
  生处,就是她想要往生到无忧恼处,这地方是偏重选择净土的功德。
  先看经文第一小段:
  放光现刹: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
;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
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
观,令韦提希见。
  这地方,佛陀先酬答韦提希夫人第一个问题:韦提希夫人希望佛陀能为她广泛的解说
、介绍,在这个世界当中,有没有真正没有忧愁、没有苦恼的处所呢?这时候,世尊就在
夫人请法之后,在两眉之间,放出金色的光明,这个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之后又回到佛
陀的头顶。先放光出去,然后再回来到头顶上。这个光明,变化成一座金色的莲华台,这
个金台就像须弥山一样高大庄严。这个莲华台上,十方诸佛清净微妙国土的种种庄严,就
在这莲华台当中,次第的显现。
  以下,佛陀现出了四种佛国土:
  一、或有国土,七宝所成。韦提希夫人看见这个世界是七宝所成的。
  二、复有国土,纯是莲华。这个国土充满了清净庄严的莲华。
  三、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这个国土的人民,如自在天宫,那么安乐。
  四、复有国土,如玻璃镜。这个国土的整个依报环境,就像清净透明的水晶所成。
  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乃至种种的清净庄严国土,都在莲华
台当中显现。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显现得非常的清楚,使令韦提希夫人以她的肉眼,
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关于这段经文值得我们说明的是在放光这部分。通常佛陀说法的时候,特别是宣说不
思议境之法,佛陀会放光,而且佛放光都是一种表法。
  比方说,本经佛陀是从眉间放光,眉间当然是指白毫相光。白毫,如《观佛三昧海经
》中说:长一丈五尺。但是这个光明,可以遍照十方世界国土,之后又回到佛顶。这表示
什么意思呢?
  佛顶,佛陀最尊贵的就是他的头顶。在楞严经上说,佛陀的头顶,表示众生本具、诸
佛所证的一念清净心,也就是我们的清净本性。当然,我们现在已经迷失了清净本性,因
为我们向外攀缘,跟妄想打成一片,所以我们是离家出走,没有回到自性的家啊!但是佛
陀已经把心带回家,所以将心性圆满的开显出来。那为什么在显国土之前,要先表显清净
的本性呢?这地方我们说明一下:
  《楞严经》把我们的心,分成了心性和心识。心性是离相的,是跟我空、法空智慧相
应的。凡夫的心,不是安住在心性,我们凡夫的心叫心识。所谓识,是有情感、有执著、
有爱取的。这是说明:十方诸佛,刚要开始庄严国土,一定要先成就心性,才能够庄严国
土。比方说,我们凡位菩萨,现在去作布施、持戒,我们没有资格去庄严国土,我们叫做
积功累德,我们现在是正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现在还在修学中,只有初地以上的
菩萨,他的心性开显出来之后,才有资格叫做成熟众生、庄严国土。
  所以这地方佛的放光,所要表显的就是:十方诸佛的国土,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是
诸佛在因地的时候,因为一念心性的开显,用六波罗蜜,称性起修,才能成就这样的国土

  所以佛从眉间放光,然后再回到佛顶上,这是一种表法,表示十方国土都是称性起修
,不是凡夫的攀缘心所能成就的。
  当然,有人就会问说:既然清净国土,是十方诸佛清净修学所成就的,凡夫的心是有
妄想的,凡夫怎么看得到呢?韦提希怎么看得到呢?这个问题后文会做解释,是透过佛陀的
神通力加持才看到的。
  这段经文是:佛陀先将十方国土的清净相貌,都从佛顶上的莲华台中,显现给韦提希
夫人看。韦提希夫人看了之后,她要做出选择。因为佛法是先有目标,才有修行过程──
以愿导行。
  【28】为什么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呢?
  看下一段文:
  专求极乐: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
佛所。
  韦提希夫人看了这么多的清净国土之后,她就白告佛陀说:这些国土当然都是清净光
明、庄严的,但是我个人的选择,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在这段经文当中,韦
提希夫人并没有解释她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她没有做解释,她是看了之后,直接把答
案讲出来。
  但是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他有解释说:十方世界有很多的清净国土,为
什么释迦牟尼佛偏赞极乐,乃至讲完阿弥陀经之后,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异口同声,都
赞美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为什么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呢?有那么多清净国土,为什
么十方诸佛却教他们国土的众生,要求生极乐世界,理由在哪里呢?蕅益大师提出了二个
理由:
  第一个,从果地功德的殊胜来说:诸佛国土都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
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方便有余土以上的这三土,都是摄受圣人,我们就不谈。极乐
世界的特点就是摄受带业往生的──凡圣同居土,这个最重要!蕅益大师说:阿弥陀佛国
土,尤其是凡圣同居土,它有胜妙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特别的殊胜而
且微妙。
  为什么叫做胜妙五尘呢?就是指一个凡夫众生,即便你是带业往生,乃至于你是五逆
十恶的众生,往生到极乐国土,你的心跟这个胜妙五尘一接触,即能圆证三不退。
  所谓圆证三不退,以判教来说,最少是初地以上,因为你要念不退,严格来说,要八
地菩萨才有办法念不退。所以蕅益大师说: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这些凡夫,是没办法判
教的,说:十方国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因为你说他是凡夫,他身口意所
表现的功德,等同八地以上菩萨;你说他是一个圣人,烦恼却还没有断。所以说极乐世界
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怎么判教呢?没办法判教啊!他既不是凡夫,也不是圣人。从他的表现
来说,等同圣人;但是他的内心深处,烦恼种子并没有断。
  所以蕅益大师才赞叹说:十方国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由此看来,极乐
世界的殊胜,是针对凡夫来说的。如果你是初地菩萨,去哪个国土都差不多,就不用对你
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佛第一!这句话不适用初地菩萨。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生死业障凡
夫,那就差很多了!你到药师佛的国土,到普光佛、普明佛、到阿弥陀佛的国土,你选择
适合的国土,对你成佛的速度,那就差别很大了!因为你是凡夫,你特别需要环境的摄受
,圣人的心是无住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无论什么环境,对他影响都不大。
但是身为一个凡夫,不同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却差很多。所以身为凡夫众生,我们的确
要慎重选择一个好修行的国土,这是蕅益大师说的。因为我们的心,还是有所住,选择一
个胜妙五尘的佛土,能令我们圆证三不退,这对我们的成佛,有加持的效果,这是从果地
的功德来说。
  第二个,从因地的修学来说:他说为什么十方诸佛偏赞极乐净土呢?因为阿弥陀佛和
一般的凡夫众生,偏有缘故──跟我们的缘特别深。因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绝大部分是
为凡夫而发的,不像有些佛陀所发的愿,是专门摄受圣位菩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愿
都是为凡夫而发的,既然是这样,使令我们容易跟祂感应道交。
  当然,每一个佛菩萨因地所发的愿不同,但是弥陀的愿,跟凡夫众生偏有缘故,所以
我们在忆念弥陀功德时,容易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这是从因地的殊胜来说。
  韦提希夫人她是一个凡夫众生,因为受到儿子的刺激,心中还是有忧愁、还是有苦恼
,心随境转,这是标准的凡夫众生。但是基于这两个理由,所以在十方净土,她选择了极
乐世界,的确是正确的作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