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序分当中,真正发起本经因缘,就是这一段。
韦提希夫人在感伤之余,请佛陀说法,这当中有二段,先看第一小段:正当佛陀以三
种庄严出现在虚空当中的时候,韦提希夫人本来是拜下去的,当她抬起头来,看到佛陀以
及二位尊者,旁边还有诸天天人,放大光明。她内心非常感动,就站起来,做出三件事情
:
第一个、自绝璎珞:这个绝字,古人解释说,她是用手把这些璎络扯断,不是把它拿
起来,而是用手把它扯断。这样的动作,是想表达她内心的一种真实出离,对于世间的荣
华富贵,已经产生厌恶之想,所以把璎珞都扯断了,因为荣华富贵会带来障碍、带来过失
。
第二个、举身投地:她本来已经站起来了,现在又再倒身拜下去。
第三个、更重要的是号泣向佛。
前文有讲过,韦提希夫人在启请佛陀的时候──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陀。所
谓悲泣雨泪,虽然哭得很伤心,但并没有出声,表示还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但是这个时
候,她看到佛陀亲自出现,太感动了。所以这段经文是说:因为佛陀的出现,让韦提希夫
人深受感动,有感恩的意思。这时候她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感,号啕大哭──号泣向佛,
前面的情感还可以控制,看到佛陀之后,心中痛苦的情绪,整个发泄出来,就向佛陀请示
二件事情:第一个请问过去的因缘;第二个请问未来的因缘。
先看过去的因缘:过去因缘有二段,第一段问说: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我到底
过去生造了什么罪业,而生此忤逆之子,竟然杀害父亲,又把母亲关起来。第二个,世尊
您过去生又是什么恶因缘,竟跟提婆达多共为眷属?我们都知道提婆达多生生世世害佛,
连佛陀成佛之后都不肯放过。这是问到过去的二个因缘。
再看未来的因缘:唯愿世尊,这是讲到未来──为我广说无忧恼处,她希望追求一个
无忧恼的处所。
忧跟恼不一样,恼是指苦恼,当痛苦的事情出现时,跟痛苦的事情接触叫做恼;忧,
是指痛苦还没有出现,但是我害怕它出现,心中的挂碍叫做忧。所以我们一般人不是忧就
是恼。虽然你的福报很大,但是你不知道福报什么时候会失掉?这叫忧。当福报果然失掉
了,就叫做恼。这二种心态,都会破坏我们的安乐,福报再大有什么用呢?虽然吃得好、
住得好,但是心中有忧、心中有恼,就会破坏我们的快乐,所以关键在心中有忧、有恼。
我(韦提希夫人)希望能够往生到一个没忧没恼的地方,我当往生,我一定要到那个地
方去,不再好乐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为什么呢?因为五浊恶世有地狱、饿鬼、畜生,不小
心造了罪业,临命终的时候罪业起现行,就堕到三恶道去了。就算你有布施、持戒种种福
德力,出生到人天善处,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多不善聚,有很多恶因缘不断地刺激你
,会破坏你的快乐,譬如美食夹杂毒药。
因此,我现在对娑婆世界完全不生好乐,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远离种种恶
逆的音声,以及邪恶之人。
这是讲到她对未来果报的一种祈请,希望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忧恼、没有恶声、没有恶
人、没有种种的三恶道、不善聚的恶因缘,这是对果报的祈请。
其次,是对因地的祈请,想要往生到一个好的地方,你得要种因,今向世尊五体投地
,求哀忏悔。她先求忏悔,然后说: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叫因地。她是问佛
说:我应该怎样去观想这种庄严的处所,才能够往生到这无忧恼的处所。这是讲到因地的
修学。
【25】你要改变生命,必须先改变你的心态!
当阿阇世王想要杀害父亲时,韦提希夫人秘密的去帮忙老国王,因为这样而使令阿阇
世王想要去杀害母亲,引生了韦提希夫人请法的因缘。事实上,韦提希夫人向佛陀请法,
是有两段,一段是问过去,一段是问未来。但是我们看经文,佛陀对于过去的因缘,在本
经当中只字不提。韦提希夫人问说:我为什么会生这个恶逆的儿子?世尊您又为什么会跟
提婆达多为眷属?这两个问题,佛陀都没有回答,佛陀只重视未来,这个地方很重要!这是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由两种力量决定的:
第一个,唯识讲阿赖耶识,它是一个大仓库,我们叫它业识,专门保管我们的业力,
而且把善恶业力的种子释放出来,让我们去受用。这一部分我们叫做万般皆是业,半点不
由人。总之,生命当中,只要跟结果有关系的,你都作不了主。
比方说:谁作你的子女、身体健康与否、有多大的福报…这一部份你都做不了主,因
为这跟过去的业力有关。你看身为佛陀万德庄严,但是衪的应化身,还是遇到很多恶逆的
因缘,比方说提婆达多常常伤害衪、毁谤祂,佛陀也没有办法,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陀自己很自在,但是众生的共业,衪也是没办法。在生命当中跟
结果有关系的,这个部份你大概就做不了主,是由过去的业力来决定的!但是如果是跟过
程有关系──思想,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生命,这就很重要!它能决定你的未来。
同样是恶逆的环境,你用自暴自弃来面对,你就没有未来;你用菩提心,布施、持戒
、忍辱的心来面对,你是在积集美好的未来。
总之,生命当中有两个相貌:一个是结果,面对结果要作还债想,我们叫还宿债:偿
还过去的旧业。
第二个是过程,你当时的心态,会影响到你的未来。佛陀对于过去的因缘,佛陀完全
不提,问过去做什么?虽然我们现在很想知道自己前生怎么样,其实过去就不要问了,知
道你的未来怎么样、未来才重要!因为未来你可以去开创──操之在我。
所以后面的经文,广泛的为未来的结果,还有未来的因地,作出了回答──你要往生
的无忧恼处有哪些、然后修行的方法有哪些。
其次,我们从发起序的序分当中,看出了一点消息。看一部经的序分,大概就知道这
部经的修学定位是什么。好比《佛说阿弥陀经》所讲的功德庄严,跟本经有很多类似的地
方,诸位可以把《观经》跟《佛说阿弥陀经》一起研究。
《佛说阿弥陀经》讲依报庄严,也有讲到大地庄严,黄金为地;讲到宝树庄严,七重
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讲到池水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最重要的是莲华庄严;描
述了极乐世界这四种庄严。本经讲的四种庄严,《佛说阿弥陀经》都有,但是《佛说阿弥
陀经》在发明这四种庄严时,它的思想导向不太一样。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解释这四种庄严时:舍利佛,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对于
如是功德庄严,蕅益大师提出了三力:心力、佛力、法力。但是大师是偏重在发明佛力不
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就是因为你持名,所以有如是的功德庄严。
《佛说阿弥陀经》最后佛陀解释名号阿弥陀为──无量光、无量寿,是以名号来成就
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所以《佛说阿弥陀经》发明极乐世界庄严,最后会归到一句佛号去,
强调佛力不可思议,培养我们对阿弥陀佛以及名号的信仰。
本经不同,本经的缘起,是因为韦提希夫人遇到了痛苦的刺激,使令她欣求无忧恼处
,所以古人说本经是净土法门的欣、厌二门──厌离痛苦,欣求安乐。
本经的会归处在心力不可思议,也就是一种愿力。换言之,本经讲这么多的庄严,主
要目的,就是启发你对极乐世界的往生愿力,这是最重要的!
《佛说阿弥陀经》是强调佛力,只要念佛你就有这种庄严;本经是说你要改变生命,
必须先改变你的心态。两个不一样。
本经认为我们来娑婆世界,是我们自己要来的,是因为贪恋娑婆才来受生的,如果你
心态不改变,念佛也没有用!
所以说,《佛说阿弥陀经》偏重佛力不可思议,《观经》偏重心力不可思议。意思就
是说:韦提希夫人之所以受生在这个地方,是我们对娑婆世界有所贪恋,唯有透过修观-
汇归心性,改变心中的愿望,把对娑婆世界的贪爱,转成对极乐世界的欣求,来生就不会
再来娑婆世界了。
我建议大家,在读《观经》的时候,如果你也有受持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你可以对
比一下。总之,临命终时,有二种力量必须现前:第一个是能念的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
,这是属于皈依的心;第二个,当然佛力也要现前。心力跟佛力都要现前。
《佛说阿弥陀经》主要是强调佛力不可思议,但是本经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心力不改
变,佛力也救不了你!是以心力来带动佛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家要去深究一下。
就是说:我们想要改变生命,必须仰仗两种力量:首先是你本身一种厌离娑婆、欣求
极乐的决心,其次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所以说临命终时──能念的心、所念的佛,两个力
量都要现前。
只是本经对于心力,有很多的发挥,教导我们透过如理的观想-事观、理观,慢慢的
调整我们的心态,成就一种往生的愿望,着眼在这个地方。
而《佛说阿弥陀经》是偏重在他力的加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