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7-02 23:45:35好或不好,取决于是否知道(上)
隆波帕默尊者
2017年8月20日B|泰国解脱园寺
编译|禅窗
禅修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中国人离家许多天,就要回去了。
隆波从整体来评估:中国人的禅修课程效果不错,颇有成效。大家在修行方面,觉性有所
提升,禅定有所进步。接下来,去训练开发智慧,观身工作与观心工作,心是观者。
观身的动,包括行、住、坐、卧等等,不断去觉知。看身工作,心是观者;看到所有的感
觉生起,心也是观者。比如,苦、乐的感觉,好、坏的感觉,贪、瞋、痴之类的现象,我
们的心都不断觉知,并且及时觉知心自身的运作。比如,快乐的感觉生起,心喜欢了,知
道喜欢;痛苦的感觉生起,心不喜欢,知道不喜欢;心是善的,比如心宁静,诸如此类,
觉得喜欢,要知道喜欢;心有了烦恼习气,不喜欢,也要及时知道。因此,就是要常常地
及时知道自己的心,越频繁越好。
佛教中的“好”,并不是指快乐、宁静、良善。好或不好取决于我们是否知道它。譬如,
心的愉悦虽是善的,但倘若没有觉知,那就是“不好”;又比如我们的心正在生气,我们
知道(心在)生气,心虽然是不善的,但是我们知其不善,这就很好。
所以,好与不好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及时地知道。如果能够觉知到身与心,就称之为“好
”。因此,心里生起烦恼习气也可以,我们要常常地知道,接下来就会照见到:一切都是
生起而后灭去,没有任何现象是永恒不变的。
正如隆波在上一讲开示到:隆波在被雨淋透之后,心担忧自己会感冒,当隆波看到了“担
忧”,“担忧”就呈现生灭,于是心就可以开发智慧。
因此,我们要及时知道自己身心上(所呈现)的一切,修行不会超过这一范畴。
能够觉知心,就去觉知心;觉知不了心,就去觉知身;若是连身也无法清楚地觉知,一团
糟,就去修习宁静。所以,最好每天都安排一段时间修习宁静,就像为自己的手机充电,
不要等到电量耗尽才充电,那会充很久,我们应该时不时去充电。
比如吃完午饭,若有空闲,我们或许可以去经行。经行也许只是走来走去,并不需要摆出
修行的姿态给别人看,毫无必要。
隆波还在工作的时候,午饭以后就会走去附近的寺庙,走到寺庙门口合掌后便返回,其他
什么也不做。别人问:“你去哪里了?”隆波回答:“去寺庙了。”对方便只是笑笑,心
想:“哦,这小子喜欢去寺庙。”
但是如果我们说去经行了,就很麻烦,别人会对我们期望过高。比如,当我们不小心生气
了——因为我们还不是阿罗汉,一不留神生气了的话,别人就会说:“你是怎么修行的,
还在生气?”别人会因对我们期望过高而借机冷嘲热讽。
不知道中国人是否如此,反正泰国人喜欢对人冷嘲热讽。中文有“冷嘲热讽”这个词吗?
哦,有!真厉害——见不得谁好,否则心就会痒痒的,心一痒就会跑到嘴巴这里(讲)。
因此,无须让别人知道我们在修行,只是自然地行、住、坐、卧,不需要摆造型,除非是
在自己的地盘或在寺庙里,那里有专门的经行道。在寺庙经行是正常的,不会显得奇怪,
那是没关系的。可是我们如果让自己看起来异于常人,鹤立鸡群,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平添
许多麻烦,别人会对我们抱有过高的期望。
所以,我们要融入生活,修行在于心,谁会知道呢?打坐与经行只是修行的外壳。
真正的修行是:何时有觉性,何时就在修行;何时缺失觉性,何时就没有在修行。因此,
觉性是最必不可少的。
觉性是及时知道身心的一举一动。不断地去知道,每天反复演练,很快就会厉害起来。
文章出处: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11/
YouTube影音(泰语中文字幕):https://youtu.be/2CinuQDQKV8
==============================================================================
玅境长老《和尚法语》(八十四):
我们要把心静下来,深入地思惟,要努力,自己要努力!
==============================================================================
心得: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
般若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