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佛有教导说末法时代人们该如何应对吗?

楼主: stockeye (stockeye)   2021-03-19 13:05:45
: 推 ptt8592: https://kknews.cc/culture/np9nl4q.html 03/18 17:
10
这篇文章有几个重点可以多注意
印光法师直到生西之前,都还在反对会集本出现
(没想到一离开后不到几年,西方净土宗就有人赞叹发扬会集本,印光法师要是知道,不
知做何感想)
宗舜法师:“会集本”的问题(完整)
内容提要
对净土经典“会集本”问题的关注,已成为近年净土宗研究的一个焦点。作为中国净土宗
十三祖的印光大师,对“会集本”一直立场鲜明,只到生西前数月,他还谈到了这一问题

本文从分析印光大师对“会集本”的三段开示入手,通过对王日休(龙舒)和魏源(承贯
)两种《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会集理由、会集质量等的解析,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
总结说明:
一,印光大师具有普适性的五点反对会集本的理由,即:
(一)古代译经极为慎重,
(二)会集佛经极难无误,
(三)会集导致妄改佛经,
(四)古德不流通会集本,
(五)会集本授辟佛者柄;
二,会集佛经源自慧业文人的增上慢;
三,个人的修行境界不能代表具足正见。
板上也有人拿修行境界来说某某法师背书
这也是有问题
罗汉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佛的境界
可以相提并论????
更何况[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还是居士窜改佛经集合而成
要拿来宣扬,对佛教的伤害将会是永久无法恢复
因为以后的学者都可以说佛经是修改的,某某宗派就创造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末法时代就是这样产生
宣扬赞叹此本经书,说与佛经无异,造就怎样罪报???
这是需要谨慎思考
原文第三大段
https://kknews.cc/culture/np9nl4q.html
(三)个人的修行境界不能代表具足正见
不能否认,王龙舒也好,魏源也好,个人在佛法上是有修持的。魏源的修行达到什么境界
,由于阙少文献资料,难知其详。而王龙舒的修行证量,则是大家公认的。前面引王龙舒
之传记有云:“一夕厉声念佛,久之,忽曰:‘佛来接我也。’屹然立化。”在往生的居
士中,能如王龙舒一样站立往生的实在不多。甚至距王龙舒往生近140年后,有人刊刻《
龙舒净土文》,刻到第四卷时还感得舍利二颗。(76)是不是说能站立往生就表示他的见
地无差、正见具足了呢?当然不是,王龙舒会集本的问题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是不是说
会集出的本子有问题,会集者就一定不能往生西方了呢?当然也不是,与王龙舒同时代人
的记载也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对这一矛盾,明代就有人提出。莲池大师在《竹窗三笔》“
龙舒往生”条中对此回答说:
“或问:居士临终立化,其往生之祥,昭灼如是,而所辑《大阿弥陀经》不免抄前著后,
抄后著前,此一失也。又宋景濂谓居士于《金刚经》不用昭明三十二分,无论矣,亦不依
天亲、无著所定,而另为品第,此二失也。似于《观经》‘读诵大乘’往生正因未协,而
立化者何?答:此虽有过,然其平日念佛求生至真至笃,自利利他,功德非细,小疵不足
掩其大善。尚有带业往生者,何疑于龙舒?或其品位不能与上上流,则未可知矣。”(77

莲池大师的解释,可谓切中要害。《观经》所明,五逆十恶尚且可以悔过得生,何况平时
能专修净业的人。所以,“证得念佛三昧”也好,烧得出舍利也好,烧不坏念珠也好,都
只能证明其修行有证境有感应,而不能证明其见地完全正确、会集本一丝无误。修行与见
地的关系,本来如鸟两翼、如车二轮,缺一不可。见地是对修行的指导,修行是对见地的
实践,彼此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对此,台湾的法藏法师在《无量寿经会集本质疑》“十八
、舍利非证疑”中也指出:
“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临终后烧出舍利,证明他道德修持好,从而肯定会集佛经这件事没
有做错。其实,一个人稍有修行,就以为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对,这正是泛修行论!如
此将造成依人不依法的过失。这泛修行论的迷信,将导致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罪过真是
大极了。弥陀法门是特异、一乘、圆顿、究竟、了义的捷径法门,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
,烧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净土圣贤录》、《法华经持验记》等,就明了深信了。
但这并不意味会集本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而所谓泛修行论的实质,就是以修行取代正见。不仅证境感应不能说明完全具足了正见,
就是虔诚的态度也说明不了这一问题。王龙舒会集《大阿弥陀经》同样也花了三年时间,
据其自称,会集时“必祷于观音菩萨求冥助,以开悟识性,使无舛误。始末三年而后毕。
”态度不可谓不认真、不精诚,可仍然不免有讹误。其实,只要还承认自己是因地上的有
情而不是果位上的佛陀,就应该坦然承认自己是会犯错误的。子贡曾说过:“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78)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即在
于君子不文过、不二过。这不仅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地方,也是改过之后人们更加景
仰的原因。故而佛教戒律鼓励“发露”、反对“覆藏”。肯发露、忏悔、改正的错误,如
莲池大师所说,“小疵不足掩其大善”。又因为承认了自己不圆满,还有“小疵”,更可
以令学人在学修会集本时,知道取舍。如果一味文过饰非,因“小疵”而误人坏法,那么
,“小疵”就变成“大恶”了。
作者: ptt8592 (明月)   2021-03-19 17:20: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