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念佛功夫历程略说

楼主: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20-10-13 23:01:59
节录自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述记
─第十三讲表 行门中一特别捷径
●雪庐老人编表 ●思飞讲述‧汇整
● 功夫历程
初禅之前,尚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等欲界浅定。行人修大小乘各种法门,
其相应定力若达粗住、细住、欲界定,则多能伏惑;相应定力达未到定以上则多能断惑发
无漏。有人达未到定、初禅,即发无漏;有人达二禅、三禅,才发无漏;乃至有人具足诸
禅,方发无漏,并不一概(断惑发无漏,功由观慧,而相应定力须达足够,如前已说)。
持名念佛,亦是一种止观定慧法门,盖信愿持名,佛号历历分明即是“观(慧)”,
妄念不起不乱即是“止(定)”。
今将持名念佛配合禅定境界,述其历程如下:
(1)
持名念佛功夫,若其相应定力达“粗住”、“细住”,则心境安稳澄静,系念佛号,
不驰不散;偶起妄念,念起即伏,不复更起。整日念佛,身体自然正直,不疲不倦。
(2)
若其相应定力达“欲界定”,则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一句佛号相继不断,住于定中,
身心不懈不痛,连日不出定,亦可得也。
然犹见有欲界身心之相,如身、首、衣、床等物。
(3)
若其相应定力达“未到定”,则豁如天开,不见欲界定中身心之相,犹若虚空(不见身首
及周遭景物)。但一句佛号绵绵密密,相继不断,连续多日皆在念佛三昧中。
综上所述,持名念佛,若其相应定力达粗住、细住、欲界定,则能伏见思惑;
若达未到定以上,则于见思或伏或断,至此皆名“事一心不乱”。
若念佛功夫更进,乃至破根本无明惑,则名“理一心不乱”。
次依唯识论典言之:
如《瑜伽师地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所言,修“止(奢摩他)”有“九种心住”
,亦即修定之九种行相,今配合念佛而略述之(参见雪公《阿弥陀经义蕴》):
1.内住── 收摄外驰之心,向内系于一句佛号,然犹妄念纷飞,专注时间短暂。
2.等住(续住)── 心动渐细,相续内缘一句佛号,专注时间稍长。
3.安住── 若念外驰,即复收歛,安住于佛号,正念已较妄念多。
4.近住── 心不外散,常依佛号而住,正念不易打失。
5.调顺── 于所缘五尘及贪瞋男女诸相,起过患想,而调伏其心,令不流散。
6.寂静── 于所起恶觉散心,及诸烦恼,深见过患,而摄伏其心,令不流散。
此二住谓正念正知力强,能降伏烦恼恶心,不令其扰动佛念。
7.最寂静── 于所有散心,率尔起时,即便制伏,令不更起。
8.专注一境── 精勤加行,无间无缺,相续安住于佛号正念矣。
9.等持(平等摄持)── 功夫纯熟,不由加行,远离功用,定心相续,离散乱转;
盖已达“净念相继,得三摩地”者矣。
( 备注 :
雪公《阿弥陀经义蕴》:
初之四行。为一阶段。从第五起工夫渐深。至第七又为一阶段。
此后发起身心轻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
观此则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谓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同等持。
而等持既通定散两位。实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较诸通途法门。难易判然。
果能心念口诵耳听。不必如止观次第而进。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
纵不至此境界。只信愿具足。亦得往生。不过仍希众生取法乎上而已。)
此九种行相,由散心而入定心;而前所述粗住、细住、欲界定等,亦由散心而入定心。
若将二说合会,则前八住心即属“粗住、细住”,第九住心即属“欲界定”;
其余与念佛伏惑断惑等配当,例前可知。
依慧力悟证之迟早言 ─持名念佛为圆顿法门,
一念顿入佛海,故下手即属一心三观(圆中观),随其念佛功夫渐深,而三惑任运脱落。
蕅祖云:
“不论事持理持(以事持功同理持故),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破根本无明,显法身性德),皆理一心。”
“转载自明伦月刊资讯网”
南无阿弥陀佛
=
http://www.minlun.org.tw/old/425/t425/t425-4-5.htm 讲表详细版。
https://book.bfnn.org/books2/1018.htm 雪公《阿弥陀经义蕴》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20-10-14 00:03: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0-10-14 17:29:00
阿弥陀佛!
作者: dxdx58 (^^)   2020-10-14 20:4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minpanda   2020-10-15 21:10: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oalaq (忘了)   2020-10-17 19:32: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