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贪欲如梦

楼主: kissung (天堂鸦)   2020-08-09 00:04:09
选译自《中阿含经》第203经/《晡利多经》(晡利多品)
乔正一白话译于西元2020/2/1农历正月初八布萨八关斋戒日
我是这样听闻的:
有一次,佛陀在古印度的那难大这个地方行脚游方,并暂时住在波和利 园林之中。
当时,有一位名叫晡利多的居士,身着白色净的衣服,以白巾裹头,一手拄著木杖,
另一手执著伞盖,脚穿俗人才穿的鞋子,从一座园林到另一座园林,从一处楼台到另一处
楼台,又从一座森林到另一座森林,他就这样四处游荡徘徊,只要遇见诸沙门或梵志等修
行人,逢人便吹嘘说:“诸位贤者啊,当知我已离俗、断俗,舍诸世间俗事了。”
那些沙门或梵志听到之后,即便不认同,但都很客气地回应:“哦,是吗?那您真是
了不起。”
有一天,晡利多居士也一如既往到处游荡,他逛到了佛陀的修行处,遇见了佛陀,他
与佛陀相互问候,便站在佛前拄杖而立。
世尊对他说:“居士,这里有座位,你想坐的话便请坐。”
晡利多很骄傲地说:“乔达摩,我不坐,你不可以这样对我说话,因为我已离俗、断
俗,舍诸俗事,你怎么还称我为居士呢?”
世尊直接了当地说:“可是你的外观与特征明明就是一个居士的样子,所以我当然要
称你为居士。”
接着,世尊又再度说:“居士,请坐。”
晡利多恼羞成怒,再三坚称他已离俗、断俗,舍诸俗事,要求世尊不可唤他为居士。
世尊问:“为何你自称已离俗、断俗,舍诸俗事?”
晡利多回答:“乔达摩!我家中的一切财物都已赠与给我的儿子,我已无为无求,四
处行脚游方,我取用食物也只是维持生命而已,我这样当然就是离俗、断俗,舍诸俗事。

世尊说:“居士,在圣法、律之中,这并不叫断绝俗事。在圣法、律之中另有八种断
俗事之道。”
这时,晡利多心中的骄慢与愤怒已平息,他冷静下来,正念升起,放下手中的手杖,
收拾伞盖,脱掉世俗的鞋子,合掌对佛说:“乔达摩,请问什么是圣法、律之中的八种断
俗事的修行之道?”
世尊说:“居士,多闻圣弟子依离杀、断杀;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依离邪淫、断
邪淫;依离妄言、断妄言;依无贪婪执著、断贪婪执著;依无害瞋恚、断害瞋恚;依无憎
恨嫉妒恼、断憎恨嫉妒恼;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
什么是多闻圣弟子依离杀、断杀?多闻圣弟子心中会作如下思惟:‘杀者必受恶报,
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若我杀生,我的恶业将犹如向外抛掷的回力镖,终将回击我自己
,害人终害己,天界的神明及一切有智慧的梵行者都会谴责我,我的恶名将四处远扬,一
旦死亡之后必将转生至恶道,重生于地狱之中。因此,杀生者受此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
世受报,所以我当然应离杀、断杀。’于是,这名多闻圣弟子便依离杀、断杀。以上,就
是多闻圣弟子依离杀、断杀的意思。
什么是多闻圣弟子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多闻圣弟子心中会作如下思惟:‘不与取
者必受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若我不与取,我的恶业将犹如向外抛掷的回力镖,
终将回击我自己,害人终害己,天界的神明及一切有智慧的梵行者都会谴责我,我的恶名
将四处远扬,一旦死亡之后必将转生至恶道,重生于地狱之中。因此,不与取者受此恶报
,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所以我当然应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于是,这名多闻圣弟子
便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以上,就是多闻圣弟子依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的意思。
什么是多闻圣弟子依离邪淫、断邪淫?多闻圣弟子心中会作如下思惟:‘邪淫者必受
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若我邪淫,我的恶业将犹如向外抛掷的回力镖,终将回击
我自己,害人终害己,天界的神明及一切有智慧的梵行者都会谴责我,我的恶名将四处远
扬,一旦死亡之后必将转生至恶道,重生于地狱之中。因此,邪淫者受此恶报,必将于现
世及来世受报,所以我当然应离邪淫、断邪淫。’于是,这名多闻圣弟子便依离邪淫、断
邪淫。以上,就是多闻圣弟子依离邪淫、断邪淫的意思。
什么是多闻圣弟子依离妄言、断妄言?多闻圣弟子心中会作如下思惟:‘妄言者必受
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若我妄言,我的恶业将犹如向外抛掷的回力镖,终将回击
我自己,害人终害己,天界的神明及一切有智慧的梵行者都会谴责我,我的恶名将四处远
扬,一旦死亡之后必将转生至恶道,重生于地狱之中。因此,妄言者受此恶报,必将于现
世及来世受报,所以我当然应离妄言、断妄言。’于是,这名多闻圣弟子便依离妄言、断
妄言。以上,就是多闻圣弟子依离妄言、断妄言的意思。
  什么是多闻圣弟子依无贪婪执著、断贪婪执著?多闻圣弟子心中会作如下思惟:‘贪
婪执著者必受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若我贪婪执著,我的恶业将犹如向外抛掷的
回力镖,终将回击我自己,害人终害己,天界的神明及一切有智慧的梵行者都会谴责我,
我的恶名将四处远扬,一旦死亡之后必将转生至恶道,重生于地狱之中。因此,贪婪执著
者受此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所以我当然应无贪婪执著、断贪婪执著。’于是,
这名多闻圣弟子便依无贪婪执著、断贪婪执著。以上,就是多闻圣弟子依无贪婪执著、断
贪婪执著的意思。
什么是多闻圣弟子依无恶意瞋恚、断恶意瞋恚?多闻圣弟子心中会作如下思惟:‘恶
意瞋恚者必受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若我恶意瞋恚,我的恶业将犹如向外抛掷的
回力镖,终将回击我自己,害人终害己,天界的神明及一切有智慧的梵行者都会谴责我,
我的恶名将四处远扬,一旦死亡之后必将转生至恶道,重生于地狱之中。因此,恶意瞋恚
者受此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所以我当然应无恶意瞋恚、断恶意瞋恚。’于是,
这名多闻圣弟子便依无恶意瞋恚、断恶意瞋恚。以上,就是多闻圣弟子依无恶意瞋恚、断
恶意瞋恚的意思。
什么是多闻圣弟子依无憎恨嫉妒、断憎恨嫉妒?多闻圣弟子心中会作如下思惟:‘憎
恨嫉妒者必受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若我憎恨嫉妒,我的恶业将犹如向外抛掷的
回力镖,终将回击我自己,害人终害己,天界的神明及一切有智慧的梵行者都会谴责我,
我的恶名将四处远扬,一旦死亡之后必将转生至恶道,重生于地狱之中。因此,憎恨嫉妒
者受此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所以我当然应无憎恨嫉妒、断憎恨嫉妒。’于是,
这名多闻圣弟子便依无憎恨嫉妒、断憎恨嫉妒。以上,就是多闻圣弟子依无憎恨嫉妒、断
憎恨嫉妒的意思。
什么是多闻圣弟子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多闻圣弟子心中会作如下思惟:‘增上慢
者必受恶报,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若我增上慢,我的恶业将犹如向外抛掷的回力镖,
终将回击我自己,害人终害己,天界的神明及一切有智慧的梵行者都会谴责我,我的恶名
将四处远扬,一旦死亡之后必将转生至恶道,重生于地狱之中。因此,增上慢者受此恶报
,必将于现世及来世受报,所以我当然应无增上慢、断增上慢。’于是,这名多闻圣弟子
便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以上,就是多闻圣弟子依无增上慢、断增上慢的意思。”
居士又问:“乔达摩,请问除了您提到的这八种修行方法以外,在圣法、律之中,还
有其他断俗事的修行方法吗?”
世尊回答:“当然有。”
晡利多听到佛陀这么说,心生恭敬,便脱下头上的白巾,合掌对佛请法:“乔达摩,
请问圣法、律之中,还有什么可断绝俗事、得证解脱的修行方法?”
世尊回答:“犹如有一只饿狗,已饥饿到非常虚弱困乏的状态,牠来到屠牛处,那些
屠牛的师傅及屠牛的学徒怜悯这只狗,便把牛肉都给摘除干净,丢掷牛骨给那只饿狗。狗
得到牛骨之后,贪婪地处处咬啮牛骨,最后搞到破唇缺齿,又或伤及咽喉。然而,狗仍无
法因此解除饥饿。
居士啊,多闻圣弟子亦应作如是观:‘贪欲犹如骨锁,世尊说贪欲如骨锁,乐少苦多
,多有灾患,应当远离之。’如果有此舍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才是真正所谓‘从此
一切世间饮食(烦恼)已永尽无余’,应当如是修行。
居士啊,又好比离村不远处,有一块小肉掉落在空地上,空中有一只黑鸱鸮立即飞下
来抢走这块肉,其余的鸟便跟在牠的后头竞相追逐争斗。我问你,假设这只黑鸱鸮能赶紧
舍弃这块小肉,其他的鸱鸮还会跟牠竞相追逐争斗吗?”
居士回答:“不会。”
“所以多闻圣弟子亦应作如是观:‘贪欲如肉块,世尊说贪欲如肉块,乐少苦多,多
有灾患,应当远离之。’如果有此舍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才是真正所谓‘从此一切
世间饮食(烦恼)已永尽无余’,应当如是修行。
又好比有人手持火把,逆风而行,我问你,假使此人不赶紧丢掉手中的火把,火是不
是肯定会烧到他的手及其余肢体呢?”
“没错。”
“假使此人赶紧舍弃火炬,那么火还会烧到他的手或其肢体吗?”
“不会。”
“所以多闻圣弟子亦应作如是观:‘贪欲如火炬,世尊说贪欲如火炬,乐少苦多,多
有灾患,应当远离之。’如果有此舍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才是真正所谓‘从此一切
世间饮食(烦恼)已永尽无余’,应当如是修行。
又好比离村不远处,有一座大火坑,里头大火中烧,然而却无烟焰。假设一个头脑清
楚、心智正常、懂得保护自己的人经过这处大火坑,你觉得此人会傻到跳入火坑吗?”
“不会,此人若看见火坑,一定会想:‘若堕入火坑之中,必死无疑。就算不死,肯
定受极苦,不死也剩半条命。’所以他一定会远离火坑。”
“所以多闻圣弟子亦应作如是观:‘贪欲如火坑,世尊说贪欲如火坑,乐少苦多,多
有灾患,应当远离之。’如果有此舍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才是真正所谓‘从此一切
世间饮食(烦恼)已永尽无余’,应当如是修行。
犹如离村不远处,有一条大毒蛇,其剧毒至恶至苦,毒蛇的颜色深黑可畏。假设一个
头脑清楚、心智正常、懂得保护自己的人看见这条毒蛇,你认为此人会傻到用手或其余肢
体去触碰这条毒蛇,然后说:‘咬我啊!咬我啊!’?”
“不会,此人若看见毒蛇,一定会想:‘若我的手及肢体被毒蛇蜇咬,必死无疑。就
算不死,也一定受极苦,不死也剩半条命。’所以他一定会远离毒蛇,愿求舍离。”
“所以多闻圣弟子亦应作如是观:‘贪欲如毒蛇,世尊说贪欲如毒蛇,乐少苦多,多
有灾患,应当远离之。’如果有此舍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才是真正所谓‘从此一切
世间饮食(烦恼)已永尽无余’,应当如是修行。
又好比有人做春梦,梦中享尽一切五欲之乐,可一旦梦醒,梦中的五欲全都不见,黄
粱一梦,空笑梦一场。
所以多闻圣弟子亦应作如是观:‘贪欲如梦,世尊说贪欲如梦,乐少苦多,多有灾患
,应当远离之。’如果有此舍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才是真正所谓‘从此一切世间饮
食(烦恼)已永尽无余’,应当如是修行。
  又好比有人向他人借贷享乐的财物,例如:或宫殿楼阁,或园观浴池,或象马车乘,
或缯绵被,或指环臂钏,或香璎珞颈钳,或金宝花鬘,或名贵高级的衣服。众人看见之后
,都羡慕赞道:‘真棒!此人果然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都是如此穷极奢华。’然而后来
物主向此人索讨,有可能请他人代为索讨,也可能自己索讨。之后,众人看见此人被打回
原形,便讥笑说:‘哦!原来此人根本是一个假富商,他的财物竟然都跟他人借贷来的。

所以多闻圣弟子亦应作如是观:‘贪欲如借贷而来的财物,世尊说贪欲如借贷而来的
财物,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应当远离之。’如果有此舍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才是
真正所谓‘从此一切世间饮食(烦恼)已永尽无余’,应当如是修行。
犹如离村不远处有一棵大果树,此树常生出许多甜美的果实。假设有一个人经过,他
饥肠辘辘,饿到身体虚弱疲乏,他想吃树上的水果。他心想:‘此树下并无自落的果实,
我应该要爬上树去摘果实。’之后,又有一人经过,此人也很饿,他也想吃树上的果实,
心想:‘此树下无自落的果实,我应该要砍到此树。’于是,他便持极锋利的利斧将果树
给砍倒。
我问你,倘若先爬上树的人不赶紧下来,一旦树倒地时,是不是肯定会折断其手臂或
其肢体?”
“是的。”
“假设树上的人赶紧下来,当树倒地时,他的手臂或肢体还会受伤吗?”
“不会。”
  “所以多闻圣弟子亦应作如是观:‘贪欲如树上的果实,世尊说贪欲如树上的果实,
乐少苦多,多有灾患,应当远离之。’如果有此舍离欲、离恶、离不善之法,才是真正所
谓‘从此一切世间饮食(烦恼)已永尽无余’,应当如是修行。
以上,就是圣法、律之中其他证得解脱的修行方法。
居士,假设多闻圣弟子证得初禅之后,有觉(寻)、有观(伺)皆止息,内心深度宁静、
一心专注正念,无觉(寻)、无观(伺),定生喜与乐,便能证得第二禅。
假设多闻圣弟子证得初禅之后,已舍离对二禅中‘喜受’的贪欲,只剩正念、正智而
身的乐觉受,便已进入第三禅。
如果乐灭、苦灭,喜、忧皆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便已得第四禅。
此人既已得如是定心、清净心、无秽心、无烦心、柔软心、善住心、不动心,便可运
用此四禅的定心进一步去修学漏尽通解脱智,也就是此人能洞悉体悟这是苦,洞悉这是苦
产生的因缘,洞悉这是苦灭之乐,洞悉这苦灭之道;体悟这是烦恼,体悟这是造成烦恼的
原因,体悟这是烦恼灭除之乐,体悟这是灭除烦恼之道。
当此人有如是解脱知、如是解脱见,欲漏烦恼心已解脱,有漏心、无明漏烦恼心都已
解脱,便获得解脱知见:‘此生已是我历劫生死的最后一站,无上的梵行已成就,该修的
修行都已圆满完成,此生寿命结束之后不会再有下一生,我已如实觉悟。’”
当佛陀说此法之后,晡利多居士当下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于是,晡利多见法、
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不再信奉其他的神明,不再信奉其他的宗教或哲学,对于“
法”已没有任何的犹豫,他已证初果,对于世尊的正法得无所畏。
他跪在地上,额头触地,稽首顶礼佛足,宣誓:“世尊!我从今起愿皈依佛、法及比
丘众,恳请世尊接受我为在家佛弟子。从今日起,终身三皈依,直至我生命结束的那一天
为止。
世尊!我原本穿着白净衣,头裹白巾,拄杖行路,手执伞盖,脚穿俗人的鞋屣,从一
处园林到另一处园林,从一间楼台至另一间楼台,从一座森林至另一座森林,四处游荡,
若见诸沙门及梵志等修行,总是倡言:‘我离俗、断俗,舍诸俗事。’
然而那些外道的沙门及梵志总是附和讨好我:‘没错,晡利多离俗、断俗,舍诸俗事
。’
世尊!当时的我实在愚痴无智,误认无智的外道为智者,以无智的外道教义当作心灵
的粮食,尊敬服侍无智的外道为智者。
世尊!从今日起,我将以诸比丘众及世尊弟子为智慧导师;聆听他们的教导为心灵的
粮食;尊敬并服侍这些真正有智慧的人。
世尊!我再次宣誓皈依佛、法及比丘众,恳请世尊接受我为在家佛弟子,从今日起,
终生三皈依,直至生命结束的那一天。
世尊!我原本所信仰及敬重的外道沙门及梵志,从今日起,我将断除对他们的信仰。
世尊!我第三次宣誓皈依佛、法及比丘众,恳请世尊接受我为在家佛弟子,从今日起
,终生三皈依,直至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为止。”
晡利多居士及在场的诸比丘听闻佛陀所说的法,都心生欢喜,并依法奉行。
https://i.imgur.com/vxp9qgp.jpg
原文/
中阿含203经/晡利多经(晡利多品)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20-08-09 21:43:00
阿弥陀佛!
作者: a9540131225 (GUY)   2020-08-09 23:2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