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心类学》10 讲者:促称格西 译者:法音法师 地点:三学法洲 时间:20130115
...接续前文 #1V6cE14V (Buddhism)
释疑
问:某种心识的趣入境和自相的差别,是几句关系?
答:凡是存在的有法、所依事、基成、所知品,周遍都是心识的趣入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法都是自相,因为在经部宗,自相只安立在有为法上,所以某种
心识的趣入境和自相的差别,是三句关系;也就是凡是自相,周遍是某种心识的趣入境,
但是趣入境,不周遍是自相,譬如:
第一句:是某种心识的趣入境,不是自相,譬如共相(属于无为法),是某种心识的
趣入境,而不是自相。
第二句:是某种心识的趣入境,也是自相(属于有为法),譬如瓶子,既是某种心识
的趣入境,也是自相,二者皆是。
第三句:不是某种心识的趣入境,也不是自相,譬如兔角(属于不存在),既不是某
种心识的趣入境,也不是自相,二者皆非。
问:显而未定知和欺诳的心识或欺诳的明了的差别,是几句关系?
答:由于欺诳的心识,不周遍是显而未定知,譬如颠倒知,所以显而未定知和欺诳的
心识或欺诳的明了的差别,是三句关系,譬如:
第一句:是欺诳的明了,不是显而未定知,譬如颠倒知,是欺诳的明了,而不是显而
未定知。
第二句:是欺诳的明了,也是显而未定知,譬如作为显而未定知为本质的根现前,既
是欺诳的明了(有显现自之趋入境,但未通达自之趋入境),也是显而未定知,二者皆是。
第三句:不是欺诳的明了,也不是显而未定知,譬如瓶,既不是欺诳的明了,也不是
显而未定知,二者皆非。
在此,特别强调的是,虽然显而未定知和欺诳的明了的差别,安立为三句关系,但是
仍然必须再加以观察,为什么呢?因为欺诳的明了,可从二种角度予作观察,略述如下:
其一,如果欺诳的明了,安立为某种心识对于所趣入境已得错乱来说,那么比对欺诳
的明了和显而未定知的差别,二者便是相违关系,因为显而未定知对于趣入境并没有错乱
、没有欺诳,所以二者相违,理由在此。
其二,如果欺诳的明了,安立为某种心识对于所趣入境没有证得自境的心来说,那么
对比欺诳的明了和显而未定知的差别,二者便是三句关系,因为显而未定知对于趣入境没
有证得,所以二者是三句关系,理由在此。
问:梦时对于梦境能明现了知,但醒时却恍然无知,此醒时的心,是否属于显而未定
知?
答:观待梦者而言,虽然梦心所明现的梦境是极为明显、决定是有的,但就梦心所显
现的境,却是虚假、不存在的,所以属于七种心类之中的颠倒知;但是若观待梦者醒时而
言,以梦境所显现或义共相,作为醒时回忆的认知对境,就安立为具义的回忆识,而不是
颠倒知了。
至于醒时对于梦境显现为恍然无知、不清楚、不明了的心,又属于哪一种心呢?
──这是不一定的,必须依不同情况而定,因为醒时对于梦境回忆的心是分别心,譬
如醒时回忆著到底睡时我做的是什么梦呢?有做过这种梦吗?梦到什么呢?这种对之前梦
境显现为不决定的心或怀疑,就安立为怀疑了;如果对之前的梦境显现为决定的心、一向
如此的心,就安立为伺察意;因此,梦时对于梦境能明现了知,但醒时却恍然无知,此醒
时的心,不决定属于显而未定知,而且显而未定知周遍是无分别心。
问:为什么凡夫心相续中执取色的意现前,安立为第二种:属于显而未定知为本质的
意现前的事相?
答:因为圣者道没有显而未定知的缘故,所以才特别安立凡夫心相续中的执取色法的
意现前为第二种:属于显而未定知为本质的意现前的事相。
之所以圣者心续中的执取色法的意现前,不安立属于显而未定知为本质的意现前的事
相,理由在于《现观庄严论》有说,在声闻凡夫位加行道世第一法位等持智时,是以补特
伽罗无我为所缘而获得证悟的心(加行道世第一法位的时边际刹那不属于显而未定知),
而后引出声闻见道无间道的亲证补特伽罗无我的现量证;由此看出,一旦声闻趣入见道无
间道时,已具足了亲证补特伽罗无我的现量证,已转成圣者位了,所以圣者心续中的执取
色法的意现前,不属于显而未定知为本质的意现前的事相。
其实,凡夫心相续的显而未定知,可区分为二类。
第一类:当下显而未定知为本质的意现前──即属于凡夫心相续执取五欲尘随一的意
现前(凡夫心续中由最后际之前五根知作为意根所引生的意现前)。
第二类:非当下显而未定知为本质的意现前──譬如凡夫心续中的他心通或者宿命通
(例如外道也有他心通或者宿命通,外道属于凡夫)。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