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学习宗义的必要性与理要性
摘自:《宗义宝鬘浅释》法音法师
内、外道宗义的差别,基本上,安立为内道宗义的基本条件有二(见品与行品):(
一)佛教宗派见者于见上(智慧上)必须承许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二)行上(行持上)具有皈依心—即由修习皈依,一切时处皆有三宝,生起
强烈的依止心、净信心,为皈依之量(皈依三宝的学处例如行持上不伤害有情)。
又,凡夫与瑜伽师(希求解脱的修行者)的差别有四:1.凡夫求世乐、瑜伽师(希求
解脱的修行者)求法乐。2.凡夫见地庸凡、瑜伽师见地殊胜。3.凡夫重今生、瑜伽师重来
世。4.凡夫不承许四法印、瑜伽师承许四法印。三乘行者(声闻、独觉、菩萨三乘行者)
皆需修习四法印,尤其也有先证无我或空性再发心的。
(注:瑜伽师是希求解脱的修行者。《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译):“言瑜伽者,受
持、读诵、问论、抉择,正修加行。”)
(注:四法印——《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大宝积经.第三金刚力士会)云
:“大秘密主(金刚手菩萨)!如来于一切法中,总略而说有四法印,何等为四?一者、
诸行无常…二者、诸行是苦…三者、诸法无我…四者、涅槃寂静…大秘密主!此如是法(
四法印),若诸菩萨深固信解勤行修习,即于善法而不减失,速能圆满菩提分法。”)
在此,顺便一提利根者的发心之理,为何利根者先证无我或空性,再发菩提心呢?
因为菩提心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王(菩提心是由希求利他的大悲心引生为利有情愿
成佛的希求相应的意识心王),以利根者而言,所要成就的无上菩提果(即无上正等菩提
的佛果位)是否存在,必先予厘清,也就是心中先怀疑菩提心可否发起、佛果是否存在、
佛果可否证得;若这些都是存在的,那么,又如何以正理来安立呢?
以大乘而言,成就佛果必须圆满福慧二资粮、断尽二障,才得以成就。
(注:《大般若经》:“菩萨摩诃萨,若已圆满一切福德、智慧资粮(圆满福慧二种
资粮),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麤重习气相续(断尽二障),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乃名
如来、应、正等觉,得一切相智(无上菩提究竟圆满断证功德,成就一切种智)。”)
所以必须先确知二障之义,即烦恼是烦恼障,烦恼习气是所知障。而能获得无上菩提
果位,必断二障;烦恼习气(即所知障)可断,因烦恼可断—因烦恼可断,烦恼所安立的
习气亦可断尽;烦恼可断,因无明可断;无明可断,因能生起证空性的智慧,依次修习,
可断无明;同时诸法本质都是空性(自性空)的存在,所以空性是可证的。故往前推,诸
法实相即是空性(缘起自性空)的存在,因空性可证,故能生起证空性的心,能断执诸法
实有的无明心,无明断则烦恼断,烦恼断,则烦恼习气可断,因此二障可断,所以佛果是
存在的:既有佛果可成,所以应该发心(为利有情愿成佛)。
上述是利根者的道次第,是指由具足大悲心之上,先证空性,再发菩提心,亦即利根
者必先证成有无上菩提果,才发心为利有情必成佛(因有佛果可成)。钝根者则先生起大
悲心,发菩提心,再证空性。
学习宗义教授是重要的,因为,总的经由学习宗义,得以善为了知整体佛教教法;个
别上,依于各宗派的共与不共主张,而知中观宗的究竟了义教说。
此外,由于如实通达佛说不同法门与教理的意趣,确立契机契理的必要性及利益性,
即能避免无知或邪知谤法的缺失。尤其菩萨需依四弘誓愿而利他,具足通达宗义教授,才
有能力引导不同种性的众生,渐次增上。
要言之,经由学习宗义教法,了知三乘四宗之义,或善巧于四宗主张(佛教内道一切
大小乘宗义摄于四宗:有部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及其如何安立基、道
、果三位的修习之理,是攸关修行的。诚如宗大师说:“首当广大求多闻,中现经教皆教
授,最后日夜勤修习,诸善回向于圣教,如是思惟成善愿。”
身为佛教徒,实需了知佛陀的殊胜见行,此则当由如理闻思修,建立正确见地,才能
正确深入行持:进而如实修道,断除障碍,累积资粮,证得果位。应得宗义正解,次第安
立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