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义] 《宗义宝鬘略讲》(123) (中观宗) (自续派)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0-02-09 20:09:32
补充:学习宗义的利益与必要性
摘自:《宗义宝鬘浅释》法音法师
内、外道宗义的差别,基本上,安立为内道宗义的基本条件有二:(一)佛教宗派见
者于见上(智慧上)必须承许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二
)行上(行持上)具有皈依心—即由修习皈依,一切时处皆有三宝,生起强烈的依止心、
净信心,为皈依之量。
又,凡夫与瑜伽师(修行者)的差别有四:1.凡夫求世乐、瑜伽师(修行者)求法乐。2.
凡夫见地庸凡、瑜伽师见地殊胜。3.凡夫重今生、瑜伽师重来世。4.凡夫不承许四法印、
瑜伽师承许四法印。三乘行者皆需修习四法印,尤其也有先证无我或空性再发心的。
(注:瑜伽师是希求解脱的修行者。《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言瑜伽者
,受持、读诵、问论、抉择、正修加行。”)
在此,顺便一提利根者的发心之理,为何利根者先证无我或空性,再发菩提心呢?
因为菩提心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心王,以利根者而言,所要成就的无上菩提果是否存
在,必先予厘清,也就是心中先怀疑菩提心可否发起、佛果是否存在、佛果可否证得;若
这些都是存在的,那么,又如何以正理来安立呢?
以大乘而言,成就佛果必须圆满福慧二资粮、断尽二障,才得以成就。
(注:《大般若经》(唐.玄奘法师译):“诸菩萨摩诃萨若已圆满一切福德、智慧资
粮,永断一切烦恼、所知二障麤重习气相续,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乃名如来、应、正等觉
。(换言之,若未断除二障成就一切种智,则不能称为成就佛果无上菩提的果位。)”
所以必须先确知二障之义,即烦恼是烦恼障,烦恼习气是所知障。而能获得无上菩提
果位,必断二障;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是所知障)可断,因烦恼可断—因烦恼可断,烦恼
所安立的习气亦可断尽;烦恼可断,因无明可断;无明可断,因能生起证空性的智慧,依
次修习,可断无明;同时诸法本质都是空性的存在,所以空性是可证的。故往前推,诸法
实相即是空性的存在,因空性可证,故能生起证空性的心,能断执诸法实有的无明心,无
明断则烦恼断,烦恼断,则烦恼习气可断,因此二障可断,所以佛果是存在的:既有佛果
可成,所以应该发心(菩提心是希求菩提的发心,由利他的大悲引生为利有情愿成就佛果
无上菩提的发心)。
上述是利根者的道次第,是指由具足大悲心之上,先证空性,再发菩提心,亦即利根
者必先证成有无上菩提果,才发心为利有情必成佛(因有佛果可成)。钝根者则先生起大
悲心,发菩提心,再证空性。
(宗义属于慧学,佛教宗义的学习,主要是探讨四法印当中“诸法无我”一印的内涵
,由此建立佛教基道果的修行体系。)
学习宗义教授是重要的,因为总的经由学习宗义,得以善为了知整体佛教教法;个别
上依于各宗派的共与不共主张,而知中观宗的究竟了义教说。
此外,由于如实通达佛说不同法门与教理的意趣,确立契机契理的必要性及利益性,
即能避免无知或邪知谤法的缺失。尤其菩萨需依四弘誓愿而利他,具足通达宗义教授,才
有能力引导不同种性的众生,渐次增上。
要言之,经由学习宗义教法,了知三乘四宗之义,或善巧于四宗(有部宗、经部宗、
唯识宗、中观宗)主张,及其如何安立基、道、果三位的修习之理,是攸关修行的。
诚如宗大师说:“首当广大求多闻,中现经教皆教授,最后日夜勤修习,诸善回向于
圣教,如是思惟成善愿。”身为佛教徒,实需了知佛陀的殊胜见行,此则当由如理闻思修
,建立正确见地,才能正确深入行持:进而如实修道,断除障碍,累积资粮,证得果位。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