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观智的层次

楼主: armida (东岐明)   2019-12-08 10:50:15
        观智的层次
                恰宓禅师 Chanmyay Sayadaw
  我将简要说明禅修者如何经历所有的十三层观智,证得觉悟,这样禅修者就知道通
向苦的止息的道路。禅修者在禅修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七个层次的清净、十三层的观智和
四个层次的觉悟。十三层观智是世间的,四个层次的觉悟是出世间的。
  当禅修者要禅修时,首先需要净化道德。不管是舍摩他禅修者还是威巴萨那禅修者
,道德清净是每个禅修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当道德清净时,禅修者才有一个清晰的心,
并对其言行感到快乐。这对禅修非常有帮助,也有助于禅修者证得观智。要想达到道德
清净,禅修者必须持守五戒或八戒。对于比库来说,有227条戒律,称为巴帝摩卡律仪。
在家人应至少持守五戒,如果可能的话,应持守八戒。禅修者通过持守戒律,做善行、
说善语,实现道德清净或戒清净。
  然后,禅修者就可以开始修威巴萨那禅或内观禅,如实观察在身心中生起的任何现
象。当正念变得锐利、强有力时,定力逐渐加深,妄想越来越少。当心很好地专注在任
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时,五盖就变得非常弱。由于深度的定,不会有任何障碍进入心
中。在心很好地专注在禅修目标这段期间,专注的心驱散了所有的五盖。这种状态称为
心清净,因为心很好地安住在目标上。也许有一些妄想,但禅修者马上觉察到了,并迅
速标记每个妄想,妄想就消失了。这样,定力变得越来越深,心远离五盖和烦恼,变得
清净。这就叫心清净。第一层的清净是道德清净或称“戒清净”。
  由于心变得清净,远离五盖和烦恼,专注的心变得锐利、有穿透力,开始透视名和
色—身心现象。心开始辨别心和身,即辨别观察的心和目标,或辨别能缘与所缘。当禅
修者的心很好地专注在腹部的上下移动时,开始辨别上升移动的过程和下降移动的过程
。在禅修的开始阶段,由于心还不能很好地专注,禅修者不能辨别上升和下降,认为上
升和下降是同一个移动。
  当定力足够深时,禅修者开始看到腹部上升,然后消失,紧接着在上升消失之后,
腹部下降,然后消失。这样,上升过程的开始和结束以及下降过程的开始和结束就看得
非常清楚,于是,禅修者认识到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是不同的过程。在禅修的这个阶段
,禅修者看到了观察的心和上升移动,以及观察的心和下降移动,开始认识到上升移动
是一个过程,观察的心是另一个过程,下降移动是一个过程,观察的心是另一个过程。
这样,禅修者就开始将上下移动的过程—身体现象,与观察的心—心理现象区分开来。
当定力变得更深时,禅修者透视到上升移动和下降移动的自性,以及观察的心的自性。
  我已跟大家解释过禅修者如何透视风大的自性,风大在上升和下降移动过程中很明
显。这个层次的观智叫名色辨别智。同样地,当观察痛的感受时,心逐渐越来越专注在
痛上。禅修者很有耐心,继续专注地观察痛,越专注地观察,定力就越来越深。于是,
禅修者认识到痛是一个过程,观察痛的心是另一个过程。
  至此,禅修者能够辨别两种类型的心:一是观察的心,另一个是苦受。于是,他们
认识到痛只是一种苦受。有时候,他们感觉到痛和身体分开了,或痛在身体外面。有时
候,他们感觉不到痛的位置,有时候感觉不到他们的身体或人。在那个时刻,他们认识
到痛只是一种苦受。观察痛的心也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于是,他们再次认识到痛既不是
人,也不是众生,痛只是一种苦受。这个层次的观智就叫做名色辨别智。
  同样地,当你非常专注、仔细、准确地观察动作,对日常活动保持正念时,心逐渐
专注在每个移动或动作上。假设你在观察手臂的弯曲或伸展,你的心非常准确、密切地
观察手臂的移动。然后,你认识到这只是一个移动的过程,既不是人,也不是众生。有
时候,你感觉不到手臂的存在,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自然的移动过程,该移动过程就是
风大。你不会将移动当成是一个人、众生、我或我的。于是,认识到风大是身体现象,
它呈现为伸展的移动,从而去除了人或众生的邪见。这种认识就是名色辨别智。
  同样地,当你行禅时,专注在脚的移动的定力逐渐变得越来越深,你开始很好地觉
知提、推、落的实际移动。随着定力的加深,你感觉不到脚的形状,你所看到的只是移
动。于是,就不会将移动当成是你自己、人或众生。这个对提、推、落的移动的认识去
除了人、我或灵魂的观念,即我见。这也是名色辨别智。
  当禅修者通过专注地观察每个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继续精进地、热忱地修行时,
定力变得越来越深。在此阶段,必须观察日常活动中的一些动作之前的动机,在行禅中
也要观动机,如“想提、提”,“想推、推”,“想落、落”,“触” ,“想压、压”
,等等。于是,你发现动机非常清楚,它和移动是分开的。例如,想提的心是一回事,
提的动作是另外一回事,想推的心是一回事,推的动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于是,你开始认识到只有当想提的心生起时,脚才提起,只有当想推的心生起时,
脚才推前,只有当想落的心生起时,脚才落下。同样地,在此观智,当你观提脚前的动
机时,你感觉不用费力气去提脚,脚自己提起来。同样地,当你观推之前的动机时,脚
自己往前推。有时候,脚向前推,你无法控制。当你观落之前的动机时,脚自己落下。
刚开始时,你会对你的体验感到惊讶,因为之前你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来提起脚、推脚
、落脚。但现在,不用费力,只要想提的心一生起,脚就自己提起来。同样地,只要想
推的心一生起,脚就自己往前推。这表示在那个时刻,你没有将动机或脚的移动当成是
人、众生或你自己。你只是看到两个过程——动机和移动,是分开的过程。于是,你就
会判断是动机造成脚的移动。因此,想提的心是因,提的动作是果。同样地,想推的心
是因,推的动作是果。想落的心是因,落的动作是果。这就叫做“因果智”或“缘摄受
智”。
  同样地,在日常活动中观察动作或移动之前的动机,观“动机、坐、坐、坐”,“
动机、起、起、起”,等等。当你定力足够深时,你也会认识到是动机造成了动作。你
开始认识到因果、因果关系或缘起。这就叫因果智或缘摄受智。
  在此阶段,你会发现有时候腹部的上下移动非常清晰,你能很好地并清晰地观察它
。但有时候,上下移动又消失了,你无法观察它,因为你找不到它。在那个时刻,你感
到困惑。你应观察什么呢?之后,你听到一个声音,观“听到、听到”,然后你才知道
你的心在想上下移动的消失,并观“想、想、想”。当标记想的过程之后,会再次发现
上下的移动。上下移动又出现了,观“上、下”,“上、下”。这里,你模糊地认识到
只有当上升移动发生时,才能观“上”,只有下降移动发生时,才能观“下”。这表示
当上升移动或下降移动出现时,才生起观察该目标的心。因此,上升或下降移动是因,
观察的心是果。这样,我们就认识到了因果关系或缘起。
  当继续禅修,定力变得更深。当有痛时,观“痛、痛、痛”。在第一和第二层观智
,你不能很好地观察痛。但现在,痛变得非常清晰,定力更深,因为你已经经历了两层
的观智。因此,耐心地观察痛,并标记“痛、痛、痛”。但是心老跑出去,心中出现一
些图像,如树、人、鬼、天神或和尚。任何在心中生起的图像都是由想造成的。你认为
这些图像是自己进入你心中的,但实际上不是。当心跑掉时,是“想”把心理图像带进
你的心里。因为你看到了这些图像,必须标记“看到、看到”,直到其消失。如果在这
些心理图像出现之前,就看到了想要制造图像的心,就观“想、想”,直到该想消失。
在该妄想消失之后,回到主要目标,腹部的上下。或当你感到痛时,观“痛、痛”,等
等。
  要很有耐心地观察痛,要专注地观察痛。有时候,痛逐渐减弱,过一段时间之后,
痛就消失了。此时,你看到了痛的开始、中间和结束。有时候,在一个痛消失之前,另
一个痛又生起。在那时,必须观察那个更明显的痛。之后,随着定力越来越深,专注地
观察痛,痛消失了。这里,你开始看到痛的生灭,或痒的生灭。这样,你就判断尽管痛
生起,并变得更剧烈,但它最终会消失。因此,痛是无常的。
  同样地,当你观察腹部的上下移动,你开始看到在上升的过程中有两、三个移动,
“上、上、上”。同样,在下降的过程中有两、三个移动,“下、下、下”。于是,你
开始认识到上下移动不是一回事,是不同的。上升移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由
三或四个移动构成的。同样地,当你在行禅时观察脚的移动时,你开始看到在提的过程
中,有大约两、三个移动,“提、提、提”。当你观察推的移动,你看到推有两、三个
移动,“推、推、推”,等等。尽管比较模糊,你认识到了移动不是永恒的,因为移动
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消失。
  在此层的观智,你认识到观察的每个目标都有开始、中间和结束。你清晰地看到目
标的消失,不管是心理状态或是身体过程。你透视到身心现象的无常、苦和无我性。这
叫做思维智或叫三法印智,该观智了解现象的三共性—无常、苦和无我。
  随着定力的加深,你继续禅修,痛逐渐减弱,并消失。你很少有痛,定力越来越深
。正念也更锐利、有力,精进力也强而稳定。达到此层观智时,心更深入地专注在任何
生起的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上。当心专注时,喜生起,感到轻安,很快乐,因为心专注
在被观察的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上。心变得越来越清晰,可以说,心变得透明。我们会
看到一些与观智有关的光,有时像荧光灯,有时像汽车头灯,或像星星或像月光。有时
候,当你在静坐时,你感觉沐浴在月光里,等等。在此情况下,当你看到光时,应观“
看到、看到、看到”;当你感到快乐时,应观“乐、乐、乐”。当你感到轻安时,应观
“轻安、轻安、轻安”,当你感到喜时,应观“喜、喜、喜”,等等。达到此层观智时
,你感到非常微细和异常的乐、喜和颤抖。你的正念非常好,能够观察任何生起的目标
。精进强而稳定。
  于是,你对此阶段的体验感到高兴,你开始贪爱这些好的体验。在此阶段体验到的
这种贪爱是一种异常微细和较弱的贪爱。你也体验到舍的状态,无需任何努力来观察或
透视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的本质。好像观察的心毫不费力,既不紧也不松。你能清晰地
感觉到这种舍的状态,你贪爱这种舍。不管什么时候生起贪爱,应观“贪爱、贪爱、贪
爱”,直到贪爱消失。有时候,此层的观智很诱人,因为在此阶段的体验非常舒服。因
此,有时候禅修者认为他们已经证得涅槃。于是,他们享受这种快乐,执著这种快乐,
因此,就不能够观察现象。有时候,甚至忘记观察。
  基于法的知识或禅修老师给予的指导,禅修者开始认识到这不是禅修的最终目标,
这些是观智的染。禅修者思维:“如果我不能观察贪爱,我就不能前进到更高层的观智
。”这样正确思维之后,要观察任何对乐或喜生起的贪爱。于是,超越此阶段,心变得
稳定、平静、轻安。定力变得更好,观智变得越来越锐利、更有穿透力,心能够非常清
晰地看到上下移动,一个移动接着另一个移动。有时候,你会看到在上下的过程中有一
连串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地生灭。同样地,在行禅时,你看到一连串的微细的一节一节
的移动,它们是分开的脚的移动。那时,你觉知不到脚的形状。你所看到的只是一连串
的移动一个接一个地生灭。此时,你看到了身体现象的生灭。同时,也看到心观察一个
目标,迅速灭去,然后观察另一个目标,又迅速灭去,等等。
  在此阶段之前,你体验到了观智的十种染,如光、喜、乐、轻安、舍,等等。之后
,你清晰地看到身心现象的生灭。第四观智称为生灭智。
  当你继续禅修,定力变得越来越强。正念也非常锐利、有力。于是,你开始看到每
个单个的上下移动的消失,同样地,也看到观察的心的消失。你观察一个目标,心观察
它,它就消失。不管你观察什么,都消失。这样,你开始看到目标非常快速的、清晰地
坏灭。所看到只是坏灭、消失或灭去。大多数时间,觉知不到目标的形状,有时候,你
对你的体验很不满意,因为你找不到现象的形状。有时候,你感觉不到身体形状,只有
意识存在。那时,要观“知道、知道、知道”,但该意识也是生灭的。这是第五层的观
智—坏灭智。
  之后,大多数时候,你只能观察目标的消失和坏灭。因此,你感到这些东西是可怕
的,因为它们总是迅速地灭去、消失。这种害怕的感受或对害怕的觉知就叫做怖畏智。
  因为你不断地体验现象的消失或坏灭,你感到它们不好,对此状态不满意。你感到
这些东西毫无可取之处。你的心不再明亮、活跃,变得犹豫,沮丧。这就叫做过患智。
  于是,你对这些身心现象感到厌倦、厌离或厌烦。你对你的生活和这个世界也感到
厌倦。你无法找到任何一个地方能让你生活快乐和舒适。有时候,你感到想离开禅修营
回家,有时候,你想跳入大海或山谷之中,因为你在这世上找不到任何东西是令人满意
的。这就叫做厌离智。
  当你体验到这些身心现象的灭去时,你看到它们的过患,你想脱离它们。你感到有
个欲望想从这些总是灭去的身心现像中解脱出来。达到此层观智时,尽管你有好的体验
,深度的定力和锐利的正念,但你坐不长,也许只坐十五分钟,就想改变姿势,起身行
禅。在行禅中,也不能走时间长,大约二十分钟左右,又想坐下了。这表示你不满意体
验现象的消失和灭去,想摆脱它。这就叫做欲解脱智。
  当你继续禅修,你会再次经受很多痛。痛非常剧烈、很强,你无法忍受,你想改变
姿势或起身。此时,你不应改变姿势或起身,而是应该用耐心和毅力观察痛。之后,痛
就突然消失了。另一个痛出现,你观察它,它又迅速地消失,再次地又有一个痛出现,
你观察它,它又迅速地消失。在此阶段,你必须审察身心现象的无常、苦和无我性,这
是在第三层观智—思惟智时已经体验过的。现在,你必须重新审察它,重新观察它,于
是你认识到这些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实际上并不是永恒的。它们生起,马上消失。该层
的观智叫做审察智。
  在此阶段之后,你就达到了最好层次的观智,在此阶段,你有时没有任何痛。也许
会有一点点的痛,但你的正念非常锐利,定力很深。正念自己强而持续,你不用费任何
力气来观察目标。心自动观察现象。不管是什么目标,一观察它,它就消失了。目标的
生灭现在变得非常迅速,该目标可以是一个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有时候,必须舍弃标
记,只是观察它,觉知现象的生灭。此时,你的定力非常深。有时候,禅修者让心去向
一个外部的目标,但心并不去向那个外部目标,心就像弹簧一样,又弹回到原来的目标
上,即任何被观察的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在此阶段,你既不感到乐,也不感到苦。即
使发现一个令人愉悦的目标,也不会执著它,不会对它感到快乐,只是观察它,然后,
目标消失了。如此,你的心位于苦与乐之间。这就叫做行舍智。
  当此观智变得成熟时,你就证得随顺智和种姓智。然后,你就证得了道智。在那个
时刻,你认识到你已没有痛苦。这就证得了第一道智、须陀洹道智,觉悟成为入流者。
该觉悟断除了“我”或“灵魂”的邪见和戒禁取见,也断除了对三宝的疑。因为在证得
第一层次的觉悟时,断除了对三宝的疑,因此,你的信变得更强而坚定,永远不会被任
何教理或人而动摇,因为你已经体验了观智和四圣谛。这叫做入流智,或第一层次的觉
悟。
  当你继续禅修,你能够证得更高层次的觉悟,斯陀含道智,成为一名一来者。这表
示一旦你证得了第二层次的觉悟,你将再投生到优等的世界,如天界,但你会再回到欲
界世间一次。该第二层次的觉悟减轻了欲贪和嗔恨。当你证得第三层次的觉悟—阿那含
道智时,就成为一名不还者,你不会再回到这个欲界。该第三层次的觉悟完全根除了欲
贪和嗔恨。当你证得最后层次的觉悟—阿罗汉道智时,所有的烦恼都被彻底根除。于是
,你成为一名阿罗汉,你的心完全从所有烦恼、五盖和负面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从
而,生活在安详与快乐当中。这就是禅修者的最终目的。
  你应至少证得第一层次的觉悟—须陀洹道智。心中以此层次的觉悟为目标,你应尽
最大努力,但需要足够的精进和足够的时间。要想证得最低两层的觉悟,十天禅修、两
周禅修或三周的禅修是不够的。当你的观智变得成熟时,你不得不停止禅修,回到家里
。然后,你又参加另一个十天的禅修营或两周的禅修营,你又从头开始,缓慢进步。当
定力足够深时,你有些体验,证得一些观智,但然后,你又不得不停止禅修,回到家里
。因此,你需要足够的精进和足够的时间来证得这四个层次的觉悟,或至少前两个层次
的觉悟。
  我已经非常简要地解释了十三层的观智和四个层次的觉悟。你们会发现你在禅修中
的一些体验和我在此开示中所讲的内容相符,这样,你们就知道修到了什么地步。你们
要长期修行。
  愿你们尽最大努力精进修行,证得最高层次的觉悟—阿罗汉果!
作者: tmac012004 (寂灭寂灭就好)   2019-12-10 07:09:00
Sadhu
作者: smallkelp (小海带)   2019-12-15 20:20:00
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