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古印度佛法传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15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10-22 22:42:11
(接续前文:#1ThRF2zd 古印度佛法传承源流~菩提心的修持方式-151)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一〈上士道.学菩萨行.忍辱波罗蜜〉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前文(151)对读——
摘自: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学菩萨行〉 妙音佛学丛书翻译组汉译
寅三 学习安忍
卯三 安忍的分别:
“安忍的分别”分三:① 耐怨害忍。② 安受苦忍。③ 谛察法忍。
辰一 耐怨害忍:
“耐怨害忍”(藏:gnod pa la ji mi snyam baibzod pa)分二:① 断除不能容忍伤
害自己的人。② 断除不喜怨敌兴隆而乐于见其衰微。
巳一 断除不能容忍伤害自己的人:
“断除不能容忍伤害自己的人”分二:①断除不能容忍有碍自己安乐及令自己受苦的
人。②断除不能容忍有碍我们受称赞、扬名声、得荣誉的人与及态度轻视我们、说话冒犯
我们或做出令我们不悦的事情的人。
午一 断除不能容忍有碍自己安乐及令自己受苦的人:
“断除不能容忍有碍自己安乐及令自己受苦的人”分二:① 说明嗔恚不合道理。②
说明悲悯本合道理。
末一 说明嗔恚不合道理:
“说明嗔恚不合道理”分三:① 观察境而说明嗔恚不合道理。② 观察有境而说明嗔
恚不合道理。③ 观察所依而说明嗔恚不合道理。
申一 观察境而说明嗔恚不合道理:
“观察境而说明嗔恚不合道理”分四:① 观察境是否自主说明不应嗔恚。② 观察是
外来或本有而说明不应嗔恚。③ 观察损害是直接或间接而说明不应嗔恚。④ 观察能策动
加害者之因而说明不应嗔恚。
酉一 观察境是否自主说明不应嗔恚:
应这样观察,自忖:“因何要嗔恚加害于我的人呢?”随着,我们也许认为:“他们
先有伤害我的意图,然后设法破坏我们的安乐,又或令我遭受不可爱的身心苦恼,所以,
嗔恚也是合理的。”
我们是因为他们拥有不伤害的自主力但却伤害我们而嗔恚?还是由于他们是被其他因
素迫使,毫不自主地伤害我们而嗔恚?
假如是因为前者(自主)而嗔恚便不合理,因为这些作损害的人并没有自主力,由于
往昔习气烦恼留下的种子、境界、非理作意(藏:tshul bzhin ma yin pa yid la byed p
a)等因缘和合而萌生害心,就算加害者并没有刻意加害的想法,这些因缘亦会引生作损害
的意欲,然后这种意欲又会产生损害的行为,因这种行为而导致别人受苦,所以,加害者
是没有丝毫的自主能力,他们如同烦恼的奴隶,被自己的烦恼操纵,全无自由。
(后者)假如加害者是被其他因素迫使而不自主地伤害我们,那我们的嗔恚更是毫无道
理可言。正如著了魔的人由于被魔鬼控制,反而会殴打伤害那些要把他救出魔掌的人,但
是,这些被打的人却会这样想:“他是由于着魔才会不自主地做出这种事情。”所以他们
不但没有丝毫的嗔恚,还会尽力令此人脱离魔祟。
同一道理,当菩萨被别人伤害时,便要这样想:“他们是受了烦恼之魔操纵,才会不
自主地做出这种事情。”对于这些补特迦罗的行为,不但不可生起丝毫的嗔恚,反而必须
发起菩提心,心想:“我要精勤修习菩萨行,令他们能远离这些烦恼。”正如《四百论》
所说:能仁(佛陀)看见过患是来自烦恼,而非有烦恼的众生。正如医师是不会嗔恚和敌视
着魔的病人。
阿阇黎月称亦说:这不是有情的过失,而是烦恼的过失。所以明辨是非的智者是不会
敌视有情。
《入菩萨行论》虽然举出多种道理,但是以这种道理最易确定,而且是最有效力的对
治嗔恚方法。《菩萨地》说行者在修习“唯法想”(观诸法因缘生)便能够忍受伤害,也是
这样的意思。所以,若我们对此理未能取得定解,便要不断修习。
假如这些有情是有自主的能力,那就应该没有任何苦恼,因为他们若能主宰烦恼,就
不会甘愿受苦。又可以用这种想法来断除嗔恚:“有情被强盛的烦恼刺激推动时,就连最
珍爱的自身也会伤害,如跳崖自杀,以荆棘、利器、绝食等行为自我残害,所以又怎不会
伤害别人呢。”《入菩萨行论》(安忍品)说:所有一切皆是依仗其他条件而生,所以全无
自主力。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便不应嗔恚一切如幻如化的事物。
又说:所以,在看见怨敌或亲友对我做出不合理的伤害时,应想:“这些皆是因缘所
生。”然后欣然承受。
又说:在受到强烈的烦恼驱使时,爱惜自己生命的人尚且会自杀。在这种情形下,又
怎能期望他们不伤害别人的身体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