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学是戒定慧。
戒学可以克服违犯烦恼,
违犯烦恼是属于粗重的烦恼,
以身业或口业做出违犯的行为。
(这可以比喻为“火焰”。)
定学可以克服缠缚烦恼,
缠缚烦恼是属于中级的烦恼,
只显现为意业的烦恼,
尚未造作身、语之行为。
(这可以比喻为“火花”。)
慧学可以克服随眠烦恼,
随眠烦恼是属于微细的烦恼,
潜伏未生起的烦恼,
被描述成具有顽强力量而难以去除。
(这可以比喻为“火柴”。)
如果从八正道来看,
“正语、正业、正命”是属于戒,
“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属于定,
“正见、正思惟”是属于慧。
以上是修行的基本架构。
道友可以自行评估一下,
所使用的修行方法,
有没有对应到要处理的烦恼。
如果评估以后,觉得有对应到,
但执行起来感觉不太理想,
那再检视:
1、方法有没有被适当的执行?
2、执行方法时心态适不适当?
3、最后才是方法适不适当?
1是方法的应用范围与熟练程度;
这不用多说。
2是内心的态度会影响到方法。
举例来说:
用方法时遇到好的境界,
结果心生贪著。
或者遇到不好的境界,
结果心生排斥。
如果没有留意到这些状况,
那就是被贪、瞋、痴牵着走。
原本用方法是为了离开贪瞋痴,
结果因为心态问题,用了方法,
反而把自己跟贪瞋痴绑系在一起。
3是方法有没有对应到要处理的对象。
举例而言,如果要降伏瞋恨,
那使用的方法应该是慈心禅,
而不是死随念(克制懒惰)。
简单来讲,就是要选对方法。
发现选错了,就要改选对的方法。
如果是按照三学的架构,
记得一定要知道持戒、修定、修慧,
有着次谛的关系。
不可以有:不持戒、不修定,
以为可以绕过持戒、修定,
然后直接获得智慧的想法或心态。
不过,也许道友其实没有很想要知道
三学和八正道。
纯粹是想问说:
自己遇到的这些事情,
在佛教上,有没有排解的办法?
如果道友是发愿成为一尊佛。
那在想法的转变上,
《南传菩萨道》一书是有提供不少。
这里从中摘录[菩萨的道德素质],
供道友做参考。
一些更专业的分类,若道友有兴趣
可以再自行翻看。
[菩萨的道德素质]
当看到无助的众生在艰苦的生命旅程里没有归依 处,必须面对种种无可忍受的痛苦,譬
如生、老、病、死、 仇杀、残废、谋生的困难及投生到恶道时的痛苦,已被授 记的菩萨
深深地被此情景所感动而激起大悲心。由于这大悲心,他能忍受盲目与无知的人对他所犯
下的恶毒与残暴 之罪行(譬如斩手、切脚、割耳等)所带给他的痛苦。而 且他对他们的大
悲心是永恒不变的。
他如此地散布悲心予他们:“我该如何对待这些折辱我的人?我是一个真正抱着帮他们脱
离生死轮回之苦而致力于修习波罗蜜的人。愚痴的力量是多么的可怕!爱染是多么的强劲
!他们是多么的可悲!由于受到爱染与愚痴的控制,他们对我这致力于帮他们解脱的人犯
下了极大的罪恶。由于他们犯下了这些残暴的恶行,严重的后果正在等待着他们。” 如
此地对他们散布著悲心,他尝试寻找解救他们的方
法,而省思:“由于受到爱染与愚痴的控制,他们错误地把无常之事物视为恒常、苦的视
为乐和无我的视为我。我该以什么方法解救他们,使他们得以解脱由因缘和合(有为) 而
生起之苦。”
当菩萨如此省思时,他正确地观察到忍辱是唯一可以帮众生解除生命束缚的方法。对于向
他犯下残暴的行为(如斩断肢体等)的众生,他甚至不会怀有最微细的瞋恨心。他想:“由
于在过去世所造下的恶业,现在我 是应受到这些苦的。我是导致这些恶行的祸首。”如
此他视别人的恶行为己恶。
接下来他想:“只有具备了忍辱,我才有能力解救他们。若我以牙还牙,我将跟他们一样
是个犯错的人。我将 跟他们没有差别。那我又怎么能够把他们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救出
来呢?我是不能够的。因此,依靠作为一切力量的根基之忍辱,和把他们的恶行视为己恶
,我将忍受这一切。再者,以慈悲为引导,我将圆满诸波罗蜜。唯有如此实行我才能证得
佛果。唯有证得佛果之后我才有能力救渡他们,使他们得以解脱由因缘和合而生起之苦。
”如此他得以看透正确的情况。
如此观察之后,菩萨以独特的方式圆满诸波罗蜜,即十种普通波罗蜜、十种中等波罗蜜与
十种究竟波罗蜜,一 共三十种波罗蜜。它们是菩提的资粮。 波罗蜜的修习法是以上述的
四成就方式实行。
另外,有时候菩萨会把
逆境,视为顺境所没有的修行机会。
这也是一例。
以上,大略是这样。
顺带一提,
个人是鼓励道友可以接触南传佛教,
直接修习毗婆舍那禅(观禅)。
至于标榜的话语,这里就不多说了。
看各人的缘分吧。
※ 引述《hseo ( 杨三吉)》之铭言:
: 我一直很想赶快去极乐世界
: 平常会念佛 施食 点灯
: 但是我也常常很气愤
: 因为我做保全
: 有些人对保全态度很差
: 或是常常遇到一些人 有些自私的行为 心里就很不爽
: 还有人乱开车 我也会很不爽
: 五个月来 一个保全对我态度很差
: 强迫我要提早上班 让他可以接小孩上课
: 我一直想要转化自己内心的怨恨
: 但是还是觉得他是烂人
: 今天去新的地方
: 又遇到对我很凶的人
: 不知道为什么他一看见我 脸就沉下来
: 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惹到他
: 我不知道自己的修行方式是不是出问题
: 但是我觉得自己很不慈悲
: 也常常生出怨恨心
: 我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