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 如何善巧修善业:六度波罗蜜多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10-02 10:08:31
转自:慧炬杂志
http://www.towisdom.org.tw/03-mag/616/tow616.asp
如何善巧修善业 曲望格西/印度色拉寺拉然巴格西
寂天菩萨《入行论》的偈颂中说:“施等波罗蜜,上上尤胜妙;勿因小失大,主要思
利他。”是指点我们修行善业的方便善巧之一─勤修六度时,勿因小失大,不可为了追寻
或在意一些微小的目的或少许利益,而失去了大善、大利益。本文将略讲此偈颂,以提供
给读者参考。
此偈颂中说的大、小应如何决定?经上说,自利利他二者中,主要应思惟利他。一般
人常会着眼于小利益,而错失大利益,因此一定要思前想后,这非常重要。若不能兼顾时
,要懂得衡量,货比三家不吃亏,以利益最大的先处理─也就是“为护大善应舍小利”。
在日常生活当中,多多替别人着想,如此一来,会让自己关怀的视野与心量越来越宽
大。若凡事只是为了利益自己,则视野与心量都会越来越狭窄,所以多多去思惟利他的事
,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
第一句“施等波罗蜜”的意思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波
罗蜜多(编按:亦称为波罗蜜)。
寂天菩萨说,要让自己的修行提升、进步,从布施波罗蜜多开始,到持戒波罗蜜多、
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六度万行逐步循序增上。
“上上尤胜妙”是说六度中,后者较前者胜妙,一定要让自己的修行越来越提升、越
来越增长。
* 波罗蜜多的含义
波罗蜜多的含义是什么?若就大、小乘而言,小乘几乎都不谈波罗蜜多;若就大乘而
言,古代印度那烂陀大学里,依所持宗义不同分成两派看法,这点须先了解,以免觉得各
论典所说有相互矛盾处。
(一)中观自续派认为的波罗蜜多
印度那烂陀大学中,以清辨论师为首的“中观自续派”认为,波罗蜜多只有“佛地”
(佛地即佛果,佛果是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一切种智的果位)才有,菩萨因还未证得佛果,
所以未得到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与佛果是同义的,也就是说中观自续派的看法是,波罗蜜多一定是佛果。因
此佛的四身─色身分为两种:圆满报身和化身;法身分为两种:自性法身(自性法身是遍
智上的空性)和智慧法身(智慧法身即一切种智的遍智),都称为波罗蜜多。
举例来说,中观自续派的弥勒菩萨在所著的《现观庄严论》中提到,波罗蜜多从“言
诠门”分为四种(所谓言诠门,是指名称上的分类):道波罗蜜多、境波罗蜜多、经教波
罗蜜多、果波罗蜜多。
道波罗蜜多是什么?菩萨、圣者们的圣道,称为道波罗蜜多。境波罗蜜多指空性,是
自性波罗蜜多(一切万法自身的究竟法性是空性,称为自性波罗蜜多)。经教波罗蜜多指
的是经典,如般若八千颂、般若十万颂。果波罗蜜多是指佛果,佛果与果波罗蜜多同义。
言诠门分类虽然有四种波罗蜜多,但真正的波罗蜜多是“果波罗蜜多”(佛果),这
是中观自续派的解释。
(二)中观应成派认为的波罗蜜多
而龙树、圣天、月称、寂天菩萨等“中观应成派”对波罗蜜多的解释就不一定局限于
佛地才有,菩萨也有波罗蜜多。
中观应成派认为,波罗蜜多可由“果”与“因”两个面向、阶段区分。
“果波罗蜜多”也就是佛果,成立“果波罗蜜多”是相观待的,一定有“因波罗蜜多
”。所以从因阶段之波罗蜜多与果阶段之波罗蜜多,分别安立两种名称差别,将菩萨行六
度万行的修学阶段安立为“因波罗蜜多”。
是故,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是“因波罗蜜多”,得到的结果则称为“果波罗蜜多”。
由于得到“果波罗蜜多”(佛果)主要的因素来自于六度万行(因),所以六度万行
也可称之为“波罗蜜多”。
以上两派观点,只是解释角度不同而已。
* 布施波罗蜜多
其次谈“布施波罗蜜多”。平时常听到的布施波罗蜜多,是指什么样的布施才叫做布
施波罗蜜多?
当然,我们个人也有布施,布施本身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主要是指“舍弃的心”(布
施是思心所,布施的思心所是与无贪相应的能舍之心),对治的是自己的吝啬。
我们送财物给别人,有舍弃的心就是布施。所舍的东西是布施的物品,当然我们是布
施者,接受的人就是受施者。
修布施是要提升自己舍弃的心,由吝啬、悭吝所造成的困扰都可以解决。若不懂这个
道理,当我们将自己拥有的东西布施出去时,或许会认为吃力不讨好,甚至会哀声叹气,
这不是真正的布施的意义。
我们一般人遇到苦恼,或发生不愉快的事,都是往外去看,其实烦恼的产生,源自于
自心不正确的思想所致,若继续跟随不正确的思想而走,并随之增长,就会造下更多恶业
,衍生更多烦恼。因此,欲解决这些烦恼,一定要以正确的思惟对治它,才可以对症下药
,远离烦恼。
佛告诉我们,因为众生充满吝啬的思想,由吝啬导致、引生出来很多的烦恼。若想追
寻快乐,不想领受痛苦,便要找到造成痛苦的原因,以对治自己内心的吝啬。最正确的方
法就是发起舍弃心,舍弃的心发得越多,就越能减少内心的吝啬,由吝啬带来的苦恼就没
有了,这是布施的重点。
要修布施,必须踏实地博学多闻、依经典教导如理思惟、再来修持,方能达到目的。
不然的话,光是手上拿着风马旗努力地摇,想招来财物,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凡夫一定
有缺点,但是对自己的缺点一定要认清,并学习如何正确改过迁善。
若表面上将财物送人,内心却没有舍弃,或当着外人面不好意思不布施,人家布施我
也跟着布施,心里没有真正发起舍弃心,这些都是流于形式,不是真正的布施。
当大家都一样努力与付出,但所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原因是什么?我们平常以为是
运气好,所以让自己工作顺利、职业生涯没有阻碍,其实这当中有很多看不到的“福德因
素”存在。
所以世尊告诉我们“布施得财、持戒安乐”。我们尽量去布施,多培养自己舍弃的心
,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当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就看不到长远的结果。
* 持戒波罗蜜多
持戒有很多种,比如说我们在家居士戒、五戒,比丘、比丘尼戒,七众别解脱戒,菩
萨戒,密乘戒等等,这些戒条都是以巧妙的方式保护我们的心,这是大家一定要知道的。
不然的话,很多人把戒条当成约束自己,变成綑绑自己的绳索,那就误解了持戒的意义。
* 忍辱波罗蜜多
安忍的功德很大,一定要修安忍。在自己的家庭内,不论亲子、夫妻之间,以及与社
会人士来往也好,修安忍真的有很大的帮助。
你想想看,不管遇到任何困难,谁欺负你、讨厌你、得罪你,你完全面带笑容,善待
他,心里没有一点不自在时,自然就能调伏、降伏很多人,这是修忍辱的力量。
不要动不动就恼羞成怒,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瞋恚、贪心的过患,
彻底了解,就比较能控制住瞋恚。无论如何,谁来欺负我、责骂我,我绝对不会生气,这
一定要学,让自己内心要有这种动力。
* 精进波罗蜜多
是对于善法、大乘法的认真和持续修习,并且被菩提心所摄持。
* 禅定波罗蜜多
是缘空性的三摩地、安止,并且被菩提心所摄持。
* 般若波罗蜜多
第六度是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是智慧,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指空正见,通达空性的智慧。被菩提心所摄持的
空正见,是真正的第六度。
《入中论》第六品谈到,第五地的菩萨,安住于止观双运的三摩地入定当中,断完五
地自地烦恼,转移到六地的同时,得到了般若波罗蜜多增上胜。第六品里为什么说六地菩
萨才有般若波罗蜜多增上胜呢?
这里指的不是“才得到”的意思,虽然菩萨资粮道开始就有了第六度般若波罗蜜多,
但是《入中论》第六品当中提到的,从资粮道开始培养出来的空正见,只是比量(依靠正
确的理由,对某事物产生的正确认知)了解空性。
初地(见道位)能以现量(用自身直接的经验对某事物产生的正确认知)了解(空性
),但达到六地时,般若波罗蜜多最增上、最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第六度般若波罗蜜
多的基础是通达空性的智慧,且被菩提心所摄持。
菩提心所摄持的意思是说,一定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来陪伴
、饶益它。举例来讲,声闻、独觉的圣者、阿罗汉,都有通达空性的智慧,但他们没有菩
提心,所持的条件并不具足,所以其所拥有的空正见不叫般若波罗蜜多。
* 必须伴随菩提心
在这里还有一点一定要讲清楚,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是“
波罗蜜多”吗?并不是。
具足什么样的条件才称做“波罗蜜多”?必须要有“菩提心的伴随”(菩提心是希求
菩提的发心,即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要成佛的发心),才能称为“波罗蜜多”。
因为真正最主要的“波罗蜜多”是佛果,得到佛果的主要因素,是六度万行加波罗蜜
多。现在所累积的福德,能不能变成将来自己得到佛果的重要关键,就在于“菩提心”的
摄持。(不同发心摄持的差别:希求人天果位的发心摄持成为轮回的善业;希求声闻缘觉
果位的发心摄持成为成办二乘的资粮;希求佛果的发心摄持成为成办无上菩提的资粮。)
* 菩提就是佛果,菩提心就是希求菩提之心(希求佛果的意乐)─为了一切众生我愿成佛。
由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我愿成佛的动机)的摄持所累积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
是属于将来得到佛果主要的因素,所以多加了一个波罗蜜多。因为波罗蜜多是真正的佛果
,而真正的波罗蜜多是从菩萨资粮道开始才有的(入大乘道者心相续中才有)。
作者: ykkdc (ykk)   2019-10-02 15:37:00
随喜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9-10-02 17:52:00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作者: swi1919 (crystal)   2019-10-03 23:51: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