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30) (十地名称)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8-12 21:59:20
....接续 #1TJNhNrD《地道建立》(129)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见35页倒数第4行:将“第六地”称为“现前”的理由,是因为1“由修习缘起的流转
之理,而‘流转轮回’现前(现行)”与 2“由修习缘起的还灭之理,而‘遮止轮回’—
涅槃—(遮止轮回与涅槃二者是同位语)现前(现行)”,基于这(二)个理由而如此称
呼。
“由修习缘起的流转之理,而‘流转轮回’现前(现行)”,这并不是指第六地的行
者在轮回当中流转,而是指他透过修习十二缘起(无明、行到生、老死十二支缘起)的流
转之理。
“现前或现行”是指他能够清楚的了解有情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情况或次第,亦即菩萨
会开始思惟十二缘起的流转。而十二缘起支的第一支(无明支),若依照中观自续派的讲
法,是把无明安立为补特伽罗我执。
当大乘行者去思惟十二缘起支的时候,若依自续派的讲法无明是指补特伽罗我执,亦
即一个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有情,首先他会以补特伽罗我执为动机,对于“我是不依赖于五
蕴”(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有的我执)的想法会非常的强烈,因为“我不依赖于五蕴的想法
”的力量,会让他对于喜欢的产生贪,不喜欢的会起瞋,会让他增长这些贪瞋的烦恼。
由于这些贪瞋的烦恼而会去造业,造业即是十二缘起支的第二支“行支”,所造的业
有善、恶。业造完后的第二刹那,就以习气的形式存放在心识中,此即第三支“识支”。
在识支存放著各式各样的善恶业,但此善恶业是以习气的形式存放,然后到了临死的
时候,这些善恶业的习气会被第八支“爱支”所滋润(或者说把存放在心识当中的善恶业
的习气活化)。而第九支“取支”会让业习气的力量变强,强到变成第十支“有支”,有
支就是因为爱支与取支把业的习气活化到形成有支,一旦形成有支,有情决定投生善趣或
恶趣就已经确定了,不论修法或找最高明的医生都没办法阻挡他要投生到善趣或恶趣。
到此为止总共提到六支:无明、行、识、爱、取、有,此即一般所称的“能成支”,
这六支都是属于集谛。有支之后所形成的十二缘起支的其他六支(名色、六入、触、受、
生、老死)都归于“所成支”,这些都是属于苦谛。所以菩萨会从十二缘起中能成六支的
集谛与所成六支的苦谛,去思惟有情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情况。
反之,假设菩萨(大乘行者)去思惟还灭的过程,如果能够断除无明(补特伽罗我执
)的话,就不会有“不依赖五蕴能独立之我”(补特伽罗能独立实质之我)的想法,自然
就不会增长贪、瞋等的烦恼,也就不会去造善恶业,不会造善恶业自然就没有业的习气存
放在心识当中,既然在心识当中没有业的习气存放,也就没有爱取去滋润并且去增强这些
业的习气,自然就不会形成有支,没有有支,当然不会继续在轮回当中流转,此即证涅槃
或证解脱。
透过这样思惟还灭的缘故,大乘行者(菩萨)就会对于十二缘起支的还灭得到深刻的
了解或全面的了解。菩萨会去思惟,假设一位有情在轮回当中投生的话,他会领受到各种
的苦、乐,虽然是乐但却是有漏的乐,有漏的乐是不坚固的,随时会消失。他透由这样去
思惟依于前前之因而产生后后之果,追朔到如果没有从最开始的因(无明)下手断除的话
,只要无明在,后面的苦乐就没完没了。
要断除无明或补特伽罗我执,唯有透过跟补特伽罗我执直接相违的无我慧,才有办法
断除补特伽罗我执,了解到这一点之后,菩萨就会透过无我慧的修学去断补特伽罗我执。
假设没有无我慧,即使有菩提心与大悲心也断不了补特伽罗我执,因为菩提心与大悲
心所了解的跟补特伽罗我执所执的并不是直接相违,所以即使行者有菩提心与大悲心,但
是因为他所了解的行相跟补特伽罗所执的行相不是正相违,所以菩提心与大悲心并没有办
法对治、断除补特伽罗我执。因此唯有修无我慧,并且以菩提心、大悲心辅助,才有办法
把补特伽罗我执断除。
接着菩萨会想,会让轮回当中流转的有情投生于轮回的业有善、不善,而善业又有有
漏及无漏的善业。总之,这些业不超出不善业及有漏善业这二类,而且数量多到无法计数
。假设这些业有颜色的话,如果善业是白色,不善业是黑色,那我们的心里其实是黑白间
杂的,只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善恶业,如果看得到,我们的心所累积善恶业的习气,看起来
一定是各式各样黑白混杂的情况,而这些业多到数不清,不要说过去生造的业,光是这一
生所造的业就多不胜数,也不用说这一生,可能去年造的业就已经很多了,今年造的业,
上个月造的业,这个月造的业,昨天造的业,今天造的业,所造的业非常的多,不仅如此
,光是善业就很多了,善业可以透过身语来造,透过意来造。恶业也是一样,有各种形式
的恶业。
这些善恶业哪一些会先成熟(感果)呢?主要是力量强大的先感果,假设善恶业的力
量一样的时候,就要看串习的力量,哪一个串习的多,串习多的先感果。假设串习的力量
也都一样,就要看哪一个先造?先造的先感果。
所以业感果的情况主要是以这三个标准来看,力量最强的最先感果,第二个是串习,
假设力量都一样时就以串习力,假设串习力量也一样,就看哪一个先造。总之,就是依这
三个标准善恶业就会感果。
假设感果的是恶业,恶业成熟,有情在死亡后就会先经历恶趣的中有,然后再投生恶
趣。在恶趣中有的阶段,若依小乘的讲法,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只要到了恶趣的中有,不
论修任何法都没有办法让有情从恶趣脱离转而投生人天;但若依大乘无著菩萨《集论》的
说法,还是满有机会的,即使已经到了恶趣中有的阶段,还是有办法透过修法的方式从恶
趣的中有转而投生人天善趣,这里主要是依据大乘无著菩萨的讲法。
前述是从业感果的情况来讲,如果从引业、满业的角度来讲,能够让有情投生恶趣或
善趣的业称为引业(能引业)。以投生善趣当中的人来说,即使在人趣也会领受到各式各
样苦乐的(结果),这些在人身上所领受到的苦乐结果就是由满业所造成的。若是不善的
满业,在人趣的身上会感得苦受的结果;若满业是有漏善业,就会在人趣的身上感受有漏
乐的结果,所以引业决定投生到哪一趣,满业决定在这一趣当中所经验的苦乐结果。
到此已经把前六地说明完了,一般说菩萨十地,简单来讲就是从第一地到第十地,如
果根据《宝鬘论》、《入中论》、《大乘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的讲法,这十地都
有其各自的名称,如前所述第一地称为极喜地,第二地称为离垢地等,一直到第六地称为
现前地,底下要看的是第七地远行地。
每一地有其各自的名称主要是依前述所说的四部论,如以《入中论》来讲,每一地是
以“发心”来区分,如第一地的发心、第二地的发心等。如依《现观庄严论》的讲法,是
以“阶段”来区分章节;《俱舍论》是以“处”来区分章节;《释量论》是以“品”来区
分章节,这是每一部论各自区分章节的用法。
接着说明:第七地为何称为远行地?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