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24)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7-26 22:13:04
....接续 #1TES1hmO《地道建立》(123)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在34页倒数第4行“第四地解脱道”可以加注以下的内容:
之后(解脱道之后)进入后得位,此后(后得位之后)再进入“既不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
道的根本定智”(此是为了进一步对治粗细品的俱生实执而进入的根本定智),一旦有办
法开始正对治粗细品的俱生实执的时候就进入第四地的无间道,一旦能够断除粗细品的俱
生实执的时候,行者就从第四地的无间道进入第五地的解脱道(于根本定智当中地转地)。
一旦行者进入第五地的解脱道,已经可以断除粗细品的俱生实执,第五地解脱道之后
一样会出定到后得位,后得位之后一样会再次进入“既不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道的根本定
智”(此是为了进一步对治中粗品的俱生实执而准备的根本定智),一旦能够正对治中粗
品的俱生实执时,行者就进入第五地的无间道,一旦能够断除中粗品的俱生实执,行者就
从第五地转移到第六地,所以第六地也是从解脱道开始,此解脱道是已经断除中粗品的俱
生实执。
当行者进入第六地的时候,一开始是能够断除中粗品实执的解脱道,同样的,行者会
从此解脱道出定到后得位,后得位之后会再次入定进入“既不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道的根
本定智”为对治中中品的俱生实执而作准备,一旦行者能够正对治中中品俱生实执时,行
者就进入到第六地的无间道,一旦能够断除中中品俱生实执时,行者就从第六地的无间道
进入第七地的解脱道,所以第七地的解脱道是已经断除中中品的俱生实执。
接着到第七地,第七地的一开头是第七地的解脱道,这阶段是已经断除中中品的俱生
实执,这时行者一样会从此解脱道出定到第七地的后得位,之后会再次入定,进入“既不
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道的根本定智”,进一步为对治中细品的俱生实执而作准备,一旦行
者能够正对治中细品的俱生实执就进入第七地的无间道,一旦行者能够断除中细品的俱生
实执就从第七地的无间道进入第八地的解脱道。所以一旦进入第八地一开始的解脱道时,
行者就已经把粗品的(粗粗粗、粗粗细、粗中、粗细)四类,中品的(中粗、中中、中细
)三类,总共七品的俱生实执都已经断除了,但是还有属于细品的三类还没有断除。
第八地的开头是第八地的修道解脱道,它已经断除中细品的俱生实执,之后行者一样
会出定到后得位,在后得位累积福德资粮之后,再次入定进入“既不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
道的根本定智”,为对治细品三类当中的第一类细粗品的俱生实执而作准备,一旦行者有
办法正对治细粗品的俱生实执就进入第八地的无间道,一旦行者有办法断除细粗品的俱生
实执,行者就从第八地的无间道进入第九地的解脱道,所以第九地的解脱道是已经断除细
粗品的俱生实执的阶段。
同样的,第九地的解脱道是第九地的开头,第九地的解脱道已经断除了细粗品的俱生
实执,之后行者会再从第九地解脱道出定到后得位,累积福德资粮之后,再次进入“既不
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道的根本定智”,进一步为对治细中品的俱生实执而作准备,一旦行
者能够正对治细中品的俱生实执就进入第九地的修道无间道,一旦行者能够断除细中品的
俱生实执,行者就从第九地的修道无间道进入第十地的修道解脱道,在此阶段就已经断除
细中品的俱生实执。
第十地的解脱道是第十地的开头,此时行者已经断除细中品的俱生实执,接着行者会
出定到后得位,在后得位累积福德资粮,之后再次入于“既不是无间道也不是解脱道的根
本定智”,进一步为对治细细品的俱生实执而作准备,一旦行者能够开始正对治细细品的
俱生实执时就进入第十地的无间道,一旦行者能够断除细细品的俱生实执,就从第十地的
修道无间道进入佛地,所以其实第十地的无间道之后的解脱道是落在佛地,而且跟前面第
十地的无间道是同一座的。即到了佛地之时细细品的俱生实执已经完全断除了。
刚刚所讲的都是34页倒数第4行“第四地解脱道之后”一直到第十地的补充说明。
最后,“在第十地的后得位之后,再次平等地安住于‘空性’之智”、“第十地的无
间道”、以及“一切相智”,这些均在同一座根本定中产生。
其中,将“心一境性、平等地安住于‘空性’的第十地无间道”称为“(有情)相续
后际之无间道”,而透过它(相续后际之无间道)正对治“细细品俱生实执”之后,在断
除细细品俱生实执的同时,转移至佛地中(即成佛)。
“有情相续后际”是指身为一个有情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无间道,因为此无间道的下一
刹那就会成佛就不是有情了,等于这是身为有情的最后一个阶段。佛在藏文是“桑给”,
意即把所有二障全部去除,“桑”也有觉醒的意思,觉醒就是把所有二障去除之意。
说明2-2-2-3.解说大乘无学道之前,再复习大乘地道,以地来分,大乘地可以分为大
乘凡夫地及大乘圣者地二地,其中大乘凡夫地就是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大乘圣者地就
是大乘见道、大乘修道、大乘无学道三个。现在谈的是大乘圣者地的无学道,无学道就是
佛的一切相智或佛的一切种智。
一般无学道可以分为小乘无学道及大乘无学道二类,大乘无学道的定义就如此处所说
断除(烦恼障、所知障)二障之智。而小乘无学道的定义因为所知障未断,所以只能说断
除烦恼障之智;对于已经断除二障之智来讲就是大乘无学道。
佛圣者身上的所有功德,如佛的身功德、语功德、意功德都是佛,但是佛圣者是指既
是佛又是补特伽罗者,佛及佛圣者要区分,亦即佛身上的所有身、语、意功德都是佛,但
未必是佛圣者。
3.3.1.4.5 解释大乘无学道
1.大乘无学道的定义
“断除二障之智”,就是 “大乘无学道”的定义。“大乘无学道”、“相智”及“
佛圣者心续之智”,这些是同义词。
2.大乘无学道的分类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