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节要)53(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9-07-26 16:10:42
一、八个朝代十二次翻译
  下面是失传的七种。“据《开元释教录》”,这个经在译经史里头有,有经名、有翻
译的人、有卷数,但是书找不到了,失传了。第一个是“《无量寿经》二卷,汉安息国沙
门安世高译”。慧远大师东林念佛堂所用的经本,非常可能是安世高翻译的。第二种,“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出家人,“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这也失传
了。第三种叫“《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多”,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法护”。
第四种,“《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第五,“《新无量寿经》二卷”,第六、七经名相同,翻译的
人不同。“东晋迦毗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翻译的,佛陀翻作觉,跋陀罗翻作贤,“译
于道场寺”。第六种《新无量寿经》,“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道场寺两次翻译
。最后第七种,“《新无量寿经》二卷,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翻成“法秀”。
  以上,连现存者,总共八个朝代十二次翻译。“《甄解》云”,日本净宗祖师的注解
,“凡于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印度传来的经,十二次翻译的大概只有《无量
寿经》。多次翻译,像《金刚经》六次,内容大同小异。这个经差别非常大,特别是愿文
,有两种二十四愿,有两种四十八愿,还有《宋译》三十六愿。不可能有这样的差误,任
何翻经的人都不可以这样,这肯定是梵文原本不同。说明世尊当年多次宣说。带说的,《
华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里面说了,其他经里常常提到净土,劝大
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古人统计有两百多种经论。“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会
疏》说:“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
  最后这一段说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
“存”是留下来的,“没”是失传的,“详略不同,梵䇲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
差异。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䇲”,就是梵文本,“至少有三种,必是所据之
原梵本不同”,才有这样的差异,“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二、《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
  “存世五种,差异较著”,非常明显。“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
译”。《弥陀经》两种,内容大同小异,是同一个梵本。《金刚经》六种翻译,“其文之
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文字不完全相同,意思完全一样,是一个梵文本。回
头再看《无量寿经》,“今经”五种翻译本“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
异”。最明显的例子,“例如弥陀因地大愿”,汉译、吴译是二十四愿,宋译是三十六愿
,魏译康僧铠跟唐译《大宝积经.如来会》是四十八愿。“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
可见出入之巨”。出入太大了。“现世流传,魏译较广”。康僧铠本。“《甄解》指出,
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八种很大的差异。“如与唐本对检,略
有七异。今不详录”。“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它的愿文只有三十六。
  “诸译何以不同?”清朝沈善登居士《报恩论》说,“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
约有三端”,第一,“译手巧拙不同”,翻译的人程度不一样。第二,“梵本传写不同”
,写漏掉了,这个很有可能。还有贝叶丢掉几片,这也常有。第三,“本师前后多次宣说
不同”,佛在不同时候、处所、不同听众,看到众生有这类根机,能信、能愿,佛是决定
要把这个法门告诉他。这个缘分太难得了,这是当生成佛的佛法,其他经你学了未必一生
能成就,这部经一生决定成就。所以遇到根熟众生,佛一定会说。纵然一、二个人得利益
,大众都种善根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
自然屡说不一说”,每次说的不尽相同。“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
可知”。这个推理很正确,符合逻辑,正确的推理,世尊多次宣说。
  “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阿难结集,“梵本不一”,每次结集。“译
者”,所据版本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
三、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盖大悲之极处也
  “沈氏”,沈善登居士,“复明梵本易误之因”,说明梵本差误原因,“盖梵䇲皆写
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经文意思不能连
贯,什么原因?贝叶经可能丢了一页。贝叶经两面打洞用细线穿起来,一散开就很难兜起
来。“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本”,赵孟頫写本,“及藏外”,《大藏经
》没收的,“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
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
因为手抄本可能漏字、写错。“又曰”,这也是沈居士的话,“《甄解》云:以审诸译”
,审查五种原译本,“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
氏意同”,意见相同。“梵䇲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很多差异。
  “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他说,“异译文句,与今经”,他们采用康僧铠本,
“稍差异者不少”。什么缘故?“思夫”,我们想,“多异本”,每个人抄不一样,多几
个字,少几个字。“传者不一,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也有可能不是佛同时所
说。“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这
部经是佛本怀,佛希望众生一生圆满成佛,愈早愈好。这部经可以叫你一生当中圆满成就
,太稀难得了。佛说别的经,是众生跟那个经有缘,这是应机说法。说净土他不相信,难
信之法,就不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是这么回事,如来的本怀就是这部经。处处异说,说的
不一样,劝你往生念佛是一样的。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佛希望众生一生得度。
  “以上诸德”,“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佛劝人修净土绝对不
是一次,常常劝人学净土,大悲极处,看出佛陀度众生的心切,处处宣说。信愿持名,求
生净土,这一句是主轴,千变万变都不离这一句话。“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
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
四、根性不同,佛说法不同,无有定法可说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这说康僧铠本,翻得
好,讲理、讲事都讲得很圆满。“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宋译亦甚明畅,而辞
句前后大异”,差别太大,这是另一个本子。汉译、吴译文辞拙涩,不好读,“而义有相
补备者,则又一梵本”。所以,“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䇲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
可推知当年梵䇲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
  “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祗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祗因译者意乐不同,实未能服人”
。说得太牵强。“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
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举《弥陀经》,文字不相同,但是意思是
圆满的,六方就是十方,十方就是六方,这是应机之妙,经义不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
与善巧”。这是对中国人爱好了解。“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故不应是译
人意乐不同”,不应该这样看法。
  “例如弥陀大愿”,最明显的例子,“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
愿,正是弥陀大愿之髓”,这愿见于魏唐两译,汉吴两译当中没有。“若谓魏唐两译之四
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祗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世间焉有如是大
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把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给删掉了,这是堕无间地
狱,决定讲不通。“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决定是佛当年多次宣说。
佛宣说因人而异,应机说法,一定让听者生欢喜心,生信发愿,求生净土。根性不同,佛
说法不同,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无有定法可说。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
愿”,没有这两句。“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
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䇲不一。”就是用的
底本不一样。
  “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王龙舒、彭二林、魏默
深与先师夏莲居诸居士”,统统都是在家,“先后均曾校会本经”。彭际清节校,王龙舒
、魏源(魏默深)、夏莲居是会集。会校有四种。第一,“《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
龙舒王日休”,龙舒就是现在安徽舒城。第二,“《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
校”。第三,“《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第四,“《佛说
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
佛陀度众生的心切,处处宣说。
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一句是主轴,千变万变都不离这一句话。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9-07-26 18:19: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9-07-26 21:46:00
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9-07-29 00:1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9-07-31 09:15: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