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宗义] 《宗义宝鬘略讲》(29)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9-03-16 19:17:52
摘自:《宗义宝鬘略讲》见悲青增格西
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道谛不遍于识,许无漏五蕴都是道谛之故。】
这里要分几点解释才能理解。如同森林着火,大火遍布整个森林,森林与火是不可分
的,与此相同,有部宗认为得戒时,会得到戒体(戒师授戒时,戒子透过身的跪拜、语的
发愿誓受等作法羯摩,表现在外的行为例如有因为出离心强烈而痛哭流涕等,正式获得戒
体的第一刹那为透过身语的有表色获得的有作戒体,有作戒体之第二刹那以后,戒体还在
否?还在,但是有表色消失了,从有表色产生一种无表色,第二刹那以后的戒体是无表色
的无作戒体),戒体是与身体等同,无论身体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戒体也是一样(
无表色的戒体周遍身体的大小,身体的高矮胖瘦多少范围,戒体就与身体范围等同。无表
色的戒体属于无见无对的色法,肉眼看不见,有说天眼通可以看见无表色戒体的色法)。
也就是,有部宗认为戒体是色法,是无表色。但是经部宗等认为戒体是心法,如“不
杀戒”是守护不杀的心。为什么有部宗认为戒体是色法?因为破戒是色法—杀、盗、婬、
妄这类都是色法,色法要用色法来档,就如同水要用土来遮挡,用心法是不行的。因为杀
、盗、婬、妄等是色法(彼等是透过身语而行,身语是色法),所以阻挡它的也必须是色法。
见道行者的空正见是慧心所,陪伴它的有受、想、行、识(有慧心所就一定有心王,
心王是识蕴,识蕴心王有相应的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有受、想、思等,受心所、想心所分
别是受蕴与想蕴,受想之外的思等心所属于行蕴),也就是四蕴都有了。前面说过,以有
部宗来说,行者具有的别解脱戒不是道(有部毗婆沙宗认为,只有了解四圣谛的无常等十
六行相的智慧是道)。那么,见道行者有什么是属于色法?
有部宗不谈菩萨戒、密续的戒,只谈别解脱戒,另外会谈禅定的戒。“比丘”字义上
有乞者之义,乞的是善法,所以是乞善法者。比丘中,有唯有其名的比丘,有发誓断恶的
比丘,也有阿罗汉,所以乞善,代表的是断恶这部份。
以出家人的情况来说,是透过受戒,发誓断恶之后(透过四羯摩)得到比丘戒,阿罗汉
可能没有跪着受戒,但是他修空性,断除了一切烦恼,也就是,成就阿罗汉果是真正的比
丘。所以比丘得戒的情况是透过四羯摩,或证得阿罗汉果。这是得别解脱戒的情况。
得禅定戒的情况是:在近分禅时,一直断烦恼,当行者断完欲界烦恼,得正禅时,他
就会得到禅定的戒。
总之,要说的是,“比丘”字义上是乞士,但要从断除方面去解释。我们出家人是发
誓要断恶,但是仍会违犯,阿罗汉是以智慧断烦恼,所以不会再犯,虽然断的层次不同,
但都是从断烦恼方面去谈。
另一者是从禅定方面去谈,以九住心得定(透过九住心获得近分禅,即初禅近分定)
,再用止观双运的禅定,自欲界烦恼开始断,当断了欲界烦恼,会得到禅定的戒(透过止
观双运的初禅近分定,断欲界烦恼而获得初禅的正行定。四禅八定是透过三界九地当中,
当断下一地烦恼的同时,即获得上一地的正行定,初禅以上的四禅八定有八个地方处所。
例如:断欲界烦恼获得初禅正行定,断初禅烦恼获得二禅正行定,断二禅烦恼获得三禅正
行定,断三禅烦恼获得四禅正行定,断四禅烦恼获得空无边处的正行定,断空无边处的烦
恼获得…)。虽然是禅定的戒(静虑律仪),但是它仍然是色法。这点只有有部宗在说。
所以以深入禅定的空正见来说,当它得到正禅时,它(空正见)本身是慧心所,与之
伴随的有受、想、行、识,除此之外,也会得到禅定的戒,所以五蕴都有了。因此以有部
宗的说法,道谛里面就有色法,即某一个色法可以说是道谛。以其他的宗派来说,行者也
会得到禅定的戒,但那也是心法,所以道谛都是心法。
(三)果的建立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