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什么是不放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oe4.html
索达吉堪布:
所谓不放逸,就是对三门小心翼翼、谨慎取舍。《学集论》 中云:“所谓不放逸,即是
无贪、无嗔、无痴而精进行持善法,在内心防护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福德的根
本。”以此宣讲了不放逸的本体和作用。这是一种新概念,我们经常口头上说“不放逸”
,但何为不放逸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不放逸的定义,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进,不放逸的
作用,就是受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具有这种能力的心叫做不放逸。《学集论》中还
讲了不放逸的违品——放逸,什么叫做放逸呢?就是自己的三门没有束缚、放任自流,对
做善法没有兴趣,造恶业却非常擅长。
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行论》时说过:“所谓不放逸,就是平时自我监督、自我提醒的一种
心。”比如在说话时,看看有些话能不能说;在做事时,看看有些事能不能做;在想事情
时,看看有些事情能不能想。平时自己监督自己,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谨慎取舍,这样
的行为和心态就叫做不放逸。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修行人,应该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人,行为
跟其他人是不同的,我现在不能抽菸、不能喝酒,也不能作那些非常低劣的行为”,应该
时刻对自己有一种约束。如此一来,变成好人也不是特别困难,否则的话,行为若想完全
如理如法,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
◎问:放逸有何过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ys5o.html
索达吉堪布:
孩童们整日沉迷于各种游戏所生之快乐中;而成年人则整日沉迷于能令人生起贪嗔等烦恼
之外境中;老年人又整日迷迷糊糊,被身心衰竭所困扰。他们全都被放逸之过失迷惑住,
从而无法以智慧彻见诸法本性。
当我们还是孩童时,心中无有任何负担牵挂,整天与小朋友们玩捉迷藏、打雪仗等游戏,
尤其在幼儿园或公园中有很多游戏设备,如碰碰车、秋千、滑梯等,无不令人流连忘返,
父母若不一次次催促,自己肯定不会回家吃饭……随着年龄的增进,步入成年后,很多烦
恼开始袭上心头:外境中充满了太多的诱惑——时髦服装、名贵豪宅、新款赛车等,还时
时贪著漂亮的朋友,对于竞争对手、怨恨仇人则生起无法遏制的猛烈嗔心……总之,整个
人一直都被贪嗔等烦恼所逼迫。渐渐进入老年人的行列后,看到自己满脸皱皱巴巴,额上
爬满了岁月留下的纹路,心中只能无限伤感地忆念起过去的美好时光,此时,不仅食不知
味、身体粗重,更可怕的是无法面对死亡的恐怖,身心的如是衰竭使自己彻夜难眠……
人一生当中皆因被放逸所迷惑,故而沉迷于外境的种种幻变之中并终不能自拔而出,从而
障蔽了本具之智慧,不得不感受众多无益之痛苦,且在痛苦中最终离开此世间。此诚为可
悲!诚为可悲!
我们出生时没带来一丝财富,死亡时亦将独自趋入后世,不会带走一分财物。财富只能被
我们暂时享用而已,它们瞬间即逝,犹如闪电一样。而且对个人而言,财富并非恒常具足
,即便今日是腰缠万贯的老板,明日也有可能彻底破产、身无分文,不得不沦落为沿街乞
讨的乞丐。再看身体,四大假合之肉身非常脆弱,犹如水泡一样,刹那之间便会毁灭,此
等有为法皆为无常之本性。我们还经常处于种种病痛、各种魔众以及数不尽的违缘包围之
中:饮食的不适会夺去生命,药物使用不当亦会成为违缘……因此说,自己就如同风中之
烛,不知何时即会被吹灭。而死主到来时,亲友、子女、财富都无计可施,唯有业力随自
己而去。在此世界上,高贵的地位令人瞩目、羡慕,高官门前简直如同闹市一样熙熙攘攘
,就连送礼都得排队。而一旦大权旁落,昔日的那些朋友便都会作鸟兽散。如果此时生病
,刚开始时,有些人也许会因碍于情面不得不前来看望,病久了,则不会有人再来嘘寒问
暖。因为无常之本性,高贵者必会堕落下滑,就像昔日我乳转轮王与帝释天同坐一个宝座
,地位是何等显耀,但最终还不是在不满足之心态中堕地而亡。一切荣华皆如过眼浮云,
转瞬即逝。又或者现在虽美如天仙,但岁月流逝,转眼之间就变成发白面皱之老妪,丑陋
不堪。这所谓的美丽青春恰似彩虹,一会儿就消失不见,耽著暂时的青春韶华到底有何意
义?
故人人都应扪心自问:自在之时,为什么不为最主要之当来事——生死大事早作打算,还
要一如既往地放逸而过呢?所以说不应为无常的财富、身体而放逸度日,从今天起,大家
都应依靠诸佛及上师之教言精进修持,力争早获无死甘露。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二规教言论浅释》
◎问: 不放逸是否能改变命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yw6n.html
索达吉堪布:
在《杂阿含经》中,有这样一则公案:有一天早晨,佛陀和阿难尊者从给孤独园外出化缘
,看到很远的地方有一对像乞丐一样的年老夫妻,他们身体颤栗,非常可怜!佛陀问阿难
尊者:你看到这一对可怜的夫妻没有?阿难回答:看到了。佛陀说:这两个人在少年时,
若非常努力地勤求财物,则会成为舍卫城第一大富翁;若出家学道,则会获得阿罗汉果位
。若在壮年时努力地勤求财物,则会成为舍卫城第二大富翁;若出家学道,则会获得阿那
含果位。若在中年时努力勤求财物,则会成为舍卫城第三大富翁;若出家修道,则会获得
斯陀含果位。可惜,他们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方面都没有努力,今天落到这种惨状。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佛教并不承许:一切都是前世所造、命中注定,今生努不努力结果
都一样。《百业经》中也说:若没有忏悔,则会变为旁生;因为忏悔的原因,不但不会转
为旁生,连人道都不会栖息,而会直接获得解脱。因此,虽然今生与前世有关,但在即生
当中也应努力,若努力则有成就的机会。
但现在世间很多人,都将学法的因缘一推再推,比如有人对我说:我要回去赚钱,等事业
、家庭好起来后,再来修行;我一定要成功,等成功以后,再来学院发心,再来做功德,
再好好闻思修行……把人生看作常有,而不知道是无常的。不过我也常劝他们:“你不能
太慢了,否则永远也没有修行的机会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抓住机会精进修学。
其实,只要精进,解脱就在当下。米拉日巴尊者曾说:“你们以我为金刚持,当然会得到
加持,可是你们以为我是化身,这对于我固然是净信,然而对于法却成了无比的大邪见!
这是因为你们对于佛法的伟大果利不了解的缘故。”当然,也有古佛再来的,比如六祖、
无垢光尊者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自己要努力闻思修行,若断除烦恼、智慧圆满、弘法利
生事业广大,后人也会称你为普贤如来、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的化现。若即生没有努力
,解脱则无比遥远,因此务必励力求解脱。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修心利刃轮讲记》
◎问:为什么学佛需要有紧迫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yhgc.html
索达吉堪布:
以前,佛陀前往鹿野苑转四谛法轮,在路上遇到了一位叫忧呼的求道者,他被佛陀的相好
庄严所吸引,惊奇地问:您这么庄严,是依止哪一位师父修出来的?佛陀说:我没有上师
,是独自悟道的。忧呼问:您去哪里?佛陀说:我前往舍卫国转无上法轮。他说:我也愿
意听闻,以后再去依止您。说完就走了。但不久他就离开了人间。佛陀以道眼照见后,非
常感叹他的可悲。本来他对佛陀有信心和欢喜心,但因觉得未来还有时间,致使痛失解脱
良机。因此,在值遇解脱道时,一定要抓住机遇,否则会为失之交臂而扼腕叹息。
但现在很多佛教徒都没有紧迫感,他们常说:我现在没有听法的时间,等我退休以后,或
等我工作做出成效,或等我做完这个项目,我再来闻法。其实,这是很愚痴、很可怜的。
若这样拖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最终必将以失败而告终。所以,修学佛法不应一
拖再拖,而应当下抓住机遇,否则在无常面前,修行绝对不会成功。
为什么我要求大家经常修共同加行呢?因为,若没有修共同加行里面的暇满难得、寿命无
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四个引导,生生世世都很难遇到佛法;即使值遇也被散乱所扰,
经常被业力控制,而不愿意行持背诵等善法。现在很多人,包括学会里面的人就是这样,
一个礼拜看一两节课光盘都觉得累,而看几十集没有任何实义的连续剧,却通宵达旦、不
食不眠地看着;或不愿意看佛书,而看世间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书,熬更守夜、不吃不喝
也不感觉到累。这就是前世没有观修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的恶业利刃已经轮转到了自己头
上。
若我们现在还不认真改正这样的过失,未来的生生世世仍会流转在轮回当中。如《中观四
百论》云:“未来无有际,常时为异生,如汝过去世,理应勿复尔。”意思是说,若不断
生死之业,未来的时间无有边际,你将常时成为无有自在的异生凡夫,就像你在无数的过
去世中一样,所以按理不应再像以前一样懈怠。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修心利刃轮讲记》
◎问:懒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能克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yj17.html
索达吉堪布:
懒惰懈怠产生之因是贪图懒散安逸的世间安乐,整天无所事事,心神散漫地躺卧著,大白
天也喜欢睡懒觉,这种人对轮回之苦似乎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而经常产生懈怠懒惰的心念
,什么事都不想干,什么事都往下推。这种习惯越来越厉害,到最后这种人连走路都会觉
得困难,更不用说要他去修行善法了。一个人懒洋洋地贪著舒适安逸,那不管在何处,只
要有机会,就会找地方靠着倚著或躺着,似乎这样可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干,省得受
劳累。对修行人来说,这种习惯很不好,如果没有生什么大病,修行人在平时应保持跏趺
端坐等如法的威仪,那种躺着、靠着等东歪西倒的坐姿,会使人体的气脉不通畅,容易引
生种种非法心念与疾病。有些大修行人,几十年中胁不沾席,坐必跏趺,站立时也是端直
稳重如山,这种端庄的威仪令他人见而起信,对自己的修行也是有很大帮助。
《阿毗达磨》中说:“懒惰属于愚痴,是障碍善法的一种心法。”《正法念处经》中说:
“谁有懒惰,必无佛法。”为懒惰习惯所缚者,他对善法方面的精进肯定是没办法发起来
,如同巨石所覆下的种子无法冒出苗芽一样。人们平时的想法与生活习惯,能有力地薰习
起习气,如果经常想舒适,喜欢躺卧睡懒觉,懒惰的习气就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朝相反的
方向薰习,那就会越来越精进。因此,大家对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应作一番检查,断除那些
能产生懒散的习惯,不管自己的习惯有多顽固,只要肯踏踏实实去改,世人常说:“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总会有一天,你的习惯能扭转过来。当然要断除懒惰,除了从生活习
惯上下手外,最根本的是从内心下手,让自己对轮回过患、人寿无常等生起定解。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
◎问:如何不自轻自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yvg7.html
索达吉堪布:
有些人说:“我这种人特别可怜,没有智慧、没有精进、没有境界,怎么可能成就呢?不
要说佛果,连阿罗汉的果位也遥不可及!”于是自己轻蔑自己,自己侮辱自己。这是不合
理的。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精进和努力,不要说佛法,世间上的成功人士,有些人
的智慧也不一定高,能力也不一定强,但因为他们的心比别人大,愿意做、也敢做,这样
才会有成功。修行人也同样如此,不管你是什么根基、什么界性,千万不要放弃自己,不
要觉得这一辈子没有希望了,什么时候死就死吧。此种脆弱的心态,是修行中的一大障碍
。
假如真能精进,迅速成就也不是没有可能。以前印度有位年过花甲的老修行人,他住在寺
院里,每天不断地听闻佛法。有个叫达玛巴拉的国王,看到老人精进闻法的样子,不以为
然。他特意找了一根枯木拿在手中,走到老者跟前:“你如此衰老,不如好好休息,无论
你怎样精勤也不可能得到智者的学位,如是闻法又有何益?如果你能成为智者,那我也可
以让这根枯木开花结果。”老人听后心中不悦,他猛厉祈祷文殊菩萨,最后获得大加持,
通达一切万法,成为了不起的班智达。想起国王的戏言,老人径直去见国王:“我已经成
为智者了,你可不可让枯木开花结果啊?”国王羞愧万分,无言以对。
所以,有些人不要认为自己老了,没有智慧了,只要不舍精进,殊胜因缘聚合时,什么奇
蹟都有可能发生。我在读书时的同学中,有些人本来智慧下等,人格也不是很好,但后来
经过不懈的努力,竟然变成了非常了不起的人。我们学院里面也是如此,有智慧的人不一
定有前途,因为渐渐就开始傲慢了;没有智慧的人如果很精进,《前行》中也说了,上等
精进者有上等成就。所以,再有超群的智慧,没有精进的话,智慧最后也用不上;即使没
有智慧,但非常精进的话,也会变成很好的修行人。
因此,绝不能以所谓的“我怎么能获得菩提”而退缩懈怠,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是唯一的
真实语者,如《释量论》所言,佛陀断尽了一切无明障碍,彻底远离妄语之因。《金刚经
》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法华经》亦云:“
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因此,对如来的金刚语,我们理当深信不疑。
那么,如来是怎么说的呢?在《妙臂请问经》为主的经典中,佛陀讲过:一切众生,包括
蚊虻、蜜蜂及老虎、豺狼、狮子、狐狸、犬等,都具有如来藏,若能发起精进力,亦会成
就无上菩提。有些讲义解释“精进”时说:“只要不舍弃菩提心,都会证得无上圆满正等
觉的果位。”既然旁生都有机会成就,我们哪有不证得佛果的道理呢?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引用过《宝箧庄严经》的一个教证:观世音
菩萨到耶扣谋杰大城市时,此地肮脏的粪便处住有成百上千种昆虫。尔时观世音菩萨化为
蜜蜂,发出嗡嗡声,义为“顶礼佛陀”,其余虫类听此亦随念“顶礼佛陀”。以此功德和
加持力,这些昆虫最终皆成菩萨,名为“口香”,往生到极乐世界。
有些人怀疑:“这些旁生要是能精进,那倒可以,但它们怎么精进呢?”话不能这么说,
学过《因明》的人都知道,说话必须要有理由,你有什么理由说这些旁生绝不会精进?如
果昆虫依靠佛菩萨的引导都有解脱机会,我们人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生而为人,能明辨是非善恶,守持净戒,听受佛法,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虽然自己
修得不太好,但跟蚊子、苍蝇、恶狗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优越性。倘若不放弃行持佛法
,在菩提道上精进不懈,怎会不得到正等觉果位呢?
众生均能成佛的理由,是因为《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藏。一般而言,佛性有
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修增长佛性(也叫实修生佛性)。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本性
,这样的佛性,每个众生都有。有些人没有闻思过大乘教言,一听说众生都是佛,就马上
反驳道:“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有烦恼无明?”其实,“众生是佛”是从自性住佛性来说
的,若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众生并不是佛。因为修增长佛性是指通过智慧遣除烦恼障和所
知障,现前正等觉的果位,这个时候才叫佛陀。
如来藏周遍于一切众生,《宝性论》云:“佛身能现故,真如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
如来藏。”对此麦彭仁波切在《如来藏狮吼论》中做过详细解释。意思是说,一切众生具
如来藏有三个理由:一是具缚凡夫的相续中能现前圆满佛身功德;二是众生与真如的本性
无别一味;三是众生具有成佛的种性。依靠强有力的这三大理由,便可推知:一切众生都
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此外,《楞严经》、《楞伽经》、《华严经》,及龙猛菩萨的赞颂偈、马鸣菩萨的《大乘
起信论》、弥勒菩萨的《宝性论》等中,对此道理皆有详细阐述。若还不明白为什么众生
是佛、为什么佛还在无明中,《宝性论》也以九种意义、九种比喻解释得很清楚。假如学
了《如来藏经》等第三转法轮的教义,这些怀疑自然会遣荡无余。所以大家在学习佛法的
时候,应该学得深一点,对深奥的教义应该生起定解和信心,不要只停留在字面上。若能
如此,以后也不会有自轻凌懒惰了。
我们在座的人,都是具有超越智慧的生物,好好修行的话,不会像石头一样,还是有成就
的机会。要知道,诸佛菩萨、高僧大德都是凡夫变成的,看一看《释迦牟尼佛广传》,他
在因地时也当过地狱众生和旁生,但最终可以示现成佛。如果我们精进修行,又有什么理
由不能证悟无上佛果呢?尤其在《宝云经》当中,细致讲述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
很多经历,他们均是以同一种方便、同一种修行、同一种精进而获得了成就。所以,大家
平时要看一些上师的教言,这些教言的来源是大乘佛教,故而也应该多闻思大乘经典,如
此一来,必定对大乘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
◎问:虽然羡慕解脱功德,但很难坚持辛苦地投入闻思修行,怎么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yj15.html
索达吉堪布:
《三昧王经》中说:“三界无常如秋云,有情生死如观戏,有情生命如闪电,迅速流逝如
瀑布。”生命实际上如闪电、瀑布一样无常,了解到这点后,每个有心智的人,绝不能悠
然懒散地过日子,不去紧迫地修行善法。对万法无常的本质毫无了解的人,只有沉迷于浑
浑噩噩之中,永远不可能证悟实相,了脱生死的覊缚。
死亡来临往往不会如其他事那样,有明显的征兆可以预测,它也不会如人们的愿望,等到
自己该做的事做完了才降临。大家看看周围的人,有的刚生下来就死了,幼童、少年、青
年、中年、老年都在死亡,并不是每个人都死于白发苍苍的老年。很多人刚开始计划做某
件事,事情还没开始,或刚开始,死神却突然降临了;有的事刚做到一半,眼看要成功了
,然而死神却不会等待,毫不留情地将生命夺走,留下了无数的遗憾。这样的事情很有可
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因此,自己的修行要立足于当下,尽可能抓住当下的时间去修法忏
罪,积累资粮,要时刻想到自己或许马上会死去,那时如果再后悔惊慌:“唉,我完了,
以前干嘛不努力修行呢?”这毫无作用。如果在平时,勤勤恳恳地修法积资,那么死亡降
临时就不必去后悔了。
有些人在身健未死之时,往往会口出狂言:“死嘛,也没什么可怕的。”但真正在死相现
前时,没有精进修善法的人,无有一个不极度地恐惧。此时对罪业的悔恨与对未来的恐惧
,还有四大分离的痛苦等等交相煎熬著临死者,其感受如同待宰的鱼一样。活鱼放在砧板
上要被宰杀时,会一刻也不停地翻滚挣扎,其恐惧痛苦到了极限。一般来说,死者的尸体
如果面目狰狞惊狂,臭秽难闻,那证明亡者恶业较重,神识已堕落恶趣,需要给他加倍地
念经回向功德;如果死者的遗体很清净,无有垢秽、肤色正常,那就证明亡者很有善法功
德。这一点大家去尸陀林观察,稍加调查便会很清楚。汉地黄檗禅师的教言中说:“我且
问,忽临命终时,汝将如何抵敌生死呢?前路茫茫……苦哉苦哉。”印度的扎嘎达姆扎论
师说过:“我们的身体只是暂时借用的东西,在它未衰老,也无疾病时,一定要利用它去
精进修持善法,这样一旦遭到病痛死亡,就可以有不惧怕的把握。”往昔积累了很大的善
法功德,才得到一次暇满人身,如果只是为了短暂的安逸,将修善法的大事给耽误了,那
么在垂死之际呼天抢地地哀号,只是徒然。在狭长可怖的中阴道,在茫茫的后世恶趣中,
那时你又该为那些懒惰偷安付出多少代价?
惯于同恶懒惰者,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人虽然希求安乐,然而不想精进修习,像有些
人听闻到解脱的胜利后,很想得到这些功德,然而不想付出艰辛去积资忏罪。上师吩咐应
修的对治法,有些人在一两天内或许还有些用,能用来改正自己的毛病,但过一段时间后
,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就像藏人的俗语所说那样:“恶习难改,筒纸回宿。”将纸筒展
开,一松手又会自动卷回去成原来的状态。另外有一种人自己希求很高,但惯于懈怠,性
情娇弱不能耐苦,修法稍有一点难度,就放弃不干,而为了贪图安逸,造恶业却是频频不
休,三门所作经常随顺自己的烦恼。还有一种人也明白一些因果、无常方面的道理,但是
仍不愿放弃闲散度日的习惯,像天人一样,只顾享受安逸,而不想去修习善法,虽然知道
自己肯定要死,死后也会因恶业而堕落受苦,然因恶业习气力的催动,仍贪恋“今朝有酒
今朝醉”的生活,不去面对现实。这三种懒惰放逸的行为,好比明知前面是火坑,仍不回
头的愚蠢之举一样,其下场一定会受众多剧苦的煎熬,此外无有他处可去。因而寂天菩萨
为众生的懒惰习气而感叹:“呜呼,懒惰的人们,你们总有一天要为此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应该及早醒过来啊!”菩萨感伤悲叹的对象,大家不要以为是别人,各自细察身心行为
,就会有所醒悟惭愧吧。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
台湾菩提学会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uTiXue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