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索达吉堪布问答之禅修篇

楼主: Biwogo (非颜)   2019-02-14 06:58:48
◎问:安住修和观察修,这两者该如何选择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kac.html
索达吉堪布:
有人说修行中始终应观察,有人说一直都不应观察,实际这两种说法都有偏堕一边的过失
,不能圆满做出解释。按理来说,首先应该观察,获得定解之后再安住。不论显宗密宗,
不观察是不合理的,依照道次第渐次修行非常关键。
于此需要主要说明的是,不论修学显宗还是密宗,首先应该通过闻思生起智慧,当真正的
定解智慧生起之后,不用再再观察,应该自然安住修行。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
◎问:如何了知自己是否还需要观察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px3.html
索达吉堪布:
观察自己的相续是否经常生起庸俗分别念,如果确实容易生起,就还需要观察;定解已经
生起则不必再观察,于此境界中自然安住即可。
即最初观察、中间轮番、最终不需观察直接安住。经过前两个阶段,到最后相续中自然而
然生起大悲或无我的境界时,不必屡屡思维“某某众生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做我父母
时对我如何如何疼爱”,如此再再观察没有任何必要,只要见到众生、想起众生时,相续
中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大悲心。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
◎问:有人说观察修反而会增加分别念,该怎么理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kad.html
索达吉堪布:
很多修行人也经常说:“好好安住,不要观察,观察是增加分别念的,千万不要观察……

实际对此问题必须认真分析,最初时观察是十分有必要的,最后自心已经清净或已抉择为
无我空性后,则再不用观察。
麦彭仁波切的究竟观点即是如此,初学者最好的入门方法就是首先详详细细地观察,如若
最初即何者也不观察、不分析,自然安住,则如前文所讲,最初舍弃无我法门的说法实际
是魔王所散布之密语,对自身修行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故对修行过程中的逐层次第必须
善加分析。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
◎问:禅修时,我感觉内心非常平静、满足,可以一直安住很久,是不是这样继续修下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yyfu.html
索达吉堪布:
禅修时能够安住,叫做寂止。仅仅这样并不足够——天人可以许多劫不出定,有些动物也
可以三个月始终安住,但是他们并没有解脱。所以还需要具备胜观的智慧,以此才能斩断
轮回之根,认识心的本性。
心性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是不可思议的状态,但是依靠一定的方便,也可以找到它。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悉尼科技大学问答》
◎问:为什么有些人的禅定成为盲修瞎炼且非常危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jp8.html
索达吉堪布:
现在个别修行人的禅定确实让人担忧,他们既没有上师引导也不具足清净传承,若对其所
修禅定刨根问底,他却不知其所以然地说:“反正就这么坐着……”坐禅的人非常多,但
修持真正禅定的人很少。
盲修瞎炼不是断除烦恼障、证悟智慧功德之因,相反,依靠这样的盲修瞎炼反而会导致相
续中原本存在的少许功德日趋衰减,成为生起功德的荆棘之障。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
◎问:如何了知自己入定等修行是有进步还是盲修瞎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jp7.html
索达吉堪布:
比如自相续烦恼原本十分深重,贪嗔痴傲慢等难以抑制,但通过入定修行后已经不像以前
那样严重,并且自相续对众生的悲心、上师三宝的信心越来越稳定增上,这就说明你的修
行属于正修的范畴,不是盲修。若相续中的智慧、悲心等不但没有增上,贪嗔等烦恼反而
变本加厉,行为越来越不如法,那即使一天24小时入定安住也已进入盲修瞎炼的状态了。
有些人说自己已经见到了本尊,实际是否见到本尊并不重要,应观察自相续中的大悲心、
菩提心是不是生起来了?如果确实已经生起的话,说明见到本尊是正修的验相;反之,见
到本尊后对众生的悲心及因果缘起法反而开始疑虑重重,那即使天天见到文殊菩萨、普贤
如来也不见得正确,应尽快舍弃这种修行。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定解宝灯论讲记》
◎问:什么叫止观双运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yw6j.html
索达吉堪布:
其实禅修呢,有世间的禅修,还有佛教的禅修。世间的禅修呢,主要是将我们的心平静下
来,不要有烦恼、痛苦、压力,这么一个状态;而出世间的禅修,有出离心、菩提心,还
有无二慧,或者说是无缘的回向做摄持,这样的禅修是比较深奥的。今天,我们着重讲授
佛教禅修方面的一些道理。
禅修的确很重要。如果原来是一个性格非常不好,或者说得了现在所谓的抑郁症、自闭症
等各种不良的病的话,通过禅修可以化解;原来心里欲望特别大,很难想像的这种人,通
过长期的禅修,心灵也会获得净化,最终心态会非常平静。所以所谓的禅修,它不一定是
非要有一个宗教的仪式和宗教的意义,如果按照自身的一种调整方法来修的话,也同样起
到它的作用。
禅修的方法当然是非常多的,按照藏传佛教,主要有寂止和胜观两个方面,这种方法在任
何时候,任何的经论当中都会强调的。
禅修的时候,我以前也讲过,我们的坐式非常重要,这种坐式叫毗卢七法坐式。在座的各
位应该会懂得,主要是双足跏趺坐,双手等印,脊椎端直,颈部稍向前倾,直视前面的虚
空,舌尖抵上颚,双肩放松往外展开。这就是毗卢七法坐式。(外面唱的歌很好听。刚才
有一个孩子在哭,这种哭声,我的禅修境界中,把它看作是一种歌声。)我刚才讲的毗卢
七法坐式,在座的各位,不管你有没有信仰,最好以这种坐式,这样你的禅修会成功的。
禅修能让心安静下来,就像浑浊的水让它逐渐逐渐平静下来的时候,所有的这些浑浊部分
会沉淀下去,这是一种禅定。但是,这样的禅定,它也有一些世间的部分,比如说,我们
的心什么念头都没有,但没有念头不一定是最高的一种境界。我们修行当中有明、乐、无
念的一些觉受,但这些觉受实际上是不究竟的,一旦遇到一些因缘的时候,这种念头,包
括贪嗔痴,会再次浮现。所以我们经常说,心仅仅是安住下来呢,只能暂时解决痛苦,但
从根本上还没有解决痛苦。
刚才讲到的叫做寂止。就是心一种无缘的状态,没有任何执著,这也是一种禅修。藏传佛
教和汉传佛教当中,还有一种叫做是有相的寂止。所谓的有相寂止呢,比如说观佛像,汉
传佛教的《观佛三昧海经》当中,专门从佛陀的所有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一个
一个观想,到最后,佛陀站着的形象也会观想,佛陀坐着的形象也会观想。
我们藏传佛教当中,对释迦牟尼佛的观修方法,也经常在自己的前面观想一个金光闪闪的
、非常庄严的,就像我今天给大家看的这么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像——这个像应该是非常地
庄严。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就经常眼睛盯着这个佛陀,自己心里面观想。到
一定的时候,不管前面有没有佛像、唐卡,你自己的心也一定会观想。有时候呢,也可以
观想佛陀的身体发出光,融入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这些烦恼、负面的情绪都得以消除。这
种观想方法,无论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都可以叫做寂止。而且它的功德非常大,但是今
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在这里叙述。
当然,佛教徒可以这样观想,即使非佛教徒,如果这样观想佛像的话,也会对你的生活带
来一种契机,带来一种快乐,根本不会因为你不是佛教徒而对你有一种排斥或者不加持,
不会有这种现象。所以,我的建议呢,愿意控制自己的烦恼、压伏自己痛苦的这些人,你
经常看着这样的佛像的话,对你一定会有非常多的意义和快乐。
我刚才讲到寂止。有相的寂止——观佛,无相的寂止——我们的心安住于一种非常平静的
、没有任何执著的状态当中,这就是现在社会上各种学校也提倡的所谓的禅修。但是这种
禅修呢,从究竟来看,也并不是很完美的,因为一旦因缘具足,外缘出现的时候,它还会
产生各种烦恼。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禅修的心,它的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说,它是
有眼耳鼻舌身等等这样的五根识吗?还是它也是自己拥有的一种本体存在?或者说,我们
这样的心识在外在的山河大地上,还是在自己的肩膀,或者身体上上下下的任何一个部位
上?通过这样详详细细去观察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意识也好,外在的事物也好,到最后全
部都是苦、空、无我的状态。
苦、空、无我,实际上是真正的万法的本来实相,一旦我们通达了这样的境界的时候,这
叫做是所谓的胜观,这种智慧,它彻底断除我们的贪嗔痴这些烦恼。就像是浑浊的这种水
的污染,全部去完了以后,那这个水始终都是清澈的、干净的、清净的。同样的道理,我
们心里的各种污染通过无我的智慧来去除的话,这就是最究竟的禅定,也就是说,寂止和
胜观双运,或者说是明空无二,明是指的胜观,空就是寂止,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是我们
佛教当中才提出的,其他的宗教和世间禅修当中不一定找得到。
我们在禅修过程当中,一定要对禅修法门有兴趣、有欢喜心,有了这样的欢喜心,自己在
实际的修行当中,会投入,会去参与。在座的各位,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烦恼、情绪、痛
苦……这些的确依靠禅定能解决。我记得今天早上也发过一个微博(我不是特意发的):
草木不生的荒地,通过开垦,可以变成生机勃勃的田野;浮躁沮丧的情绪,通过禅修,可
以变成淡定柔和的心境。我自己认为,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情绪都非常可怕,有时看到
这人本身很好的,但嗔恨心上来的时候,这种愤怒、恐怖,就谁也无法阻挡,自己也不相
信自己。所以这就需要一种长期的修学才可以对治、才可以根除。
如果我们去修行,应该每个人都会得到一定的收获。我以前看到过,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
有些科学家,专门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和培训:五六岁的幼儿园的孩子,在经过八个星期
,接近两个月当中,每天做一两次三次禅修,每一次大概20分钟。他们禅修培训的内容,
主要是感恩、关爱、合作等等这些话题。刚开始这些孩子还没有正式培训之前,让他把一
些贴纸分给周围的孩子的时候,他会把这些贴纸给自己关系好的朋友,而不会给其他的一
些不熟悉的或者关系不好的孩子。通过八个星期、两个月的培训以后,最后这些孩子们的
心已经调柔,通过禅修,他完全能够得到一种平和,后来这些贴纸让他们分的时候,他会
一视同仁的,根本不会因为关系好而分给谁。所以,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这是幼儿园的
孩子,但从小如果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去培训、训练禅修的话,到最后心也会得到调柔。我
想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大人,五六岁的孩子恐怕是没有的——刚才有一个,哭了,就走了
——我们大人的话,确实经过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这样去培训的话,短短的时间当中
,通过你的修炼,一定会转变你原来的心态。
最后,我在这里想讲一下,在座的各位如果按照佛教的这种方法禅修的话,能解决自己的
人生问题、家庭问题,乃至社会和国际问题。通过禅修,心里得到安静的时候,那么以贪
婪而造成的各种环保和社会的一些大的灾难也可以解决,以嗔恨导致的战争和难民问题也
可以解决,以痴心导致的世间的各种压力和痛苦也可以解决。所以,我想每一个人如果要
在这个世间当中过得很快乐、很自在的话,一定要长期地禅修。包括早上起来的时候5到
10分钟之间的禅修,白天休息、工作的时候,甚至坐车、开车,以及跟朋友聊天的时候,
经常观自己的心,掌握自己的心态。那这样的话,虽然我们处在非常肮脏和复杂的这样的
世界当中,但是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样,我们每个人过的生活会更加有意义。更重要
的,有禅修境界的人,家人之间不会吵架,朋友之间也不会争斗。
我也希望,听了今天的开示之后,你能不能至少在100天之内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前爱跟
家人朋友吵架的人,尽量减少;以前不爱吵架的人,尽量不吵架、不发生冲突、不发生暴
力等互相的一些冲击。这样以后呢,我们的生活会过得非常美满,对整个世界来讲,会营
造更美好的一个家园。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佛教禅修,带来改变》海外开示
台湾菩提学会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uTiXueHui/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