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是一个大段落,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属于观想念佛。从十三观则是属于观像念
佛,这方法跟前面不一样。我们看底下一段,二百零九面倒数第三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科题里面是“杂明佛菩萨观,初观丈六像”。前面所说的佛菩萨的身相都非常高大,
实在很难想像。可是观像念佛也得要很有福报才行,如果没有福报很难修行。如果福报很
大,自己也不要做事情,生活有人供养,家里有个佛堂,佛堂上雕的佛菩萨形像一丈六尺
。现在在大陆上许多佛像都是一丈六尺,很高很大。佛像供养在家里,天天看他,观像。
可是如果离开佛堂,这个修因就断掉了,所以要常常在佛堂观像,那只好自己没有工作才
能做到。所以这是说明是很大的福报,现在不但是在家人不容易,出家人也很困难,要把
一切放下,天天在念佛堂观像,都很不容易。这是丈六金身。
注解里面我们念一念。“行人于前依正诸观,虽已精修,尚未得入”,这就说虽然像
前面这种方法去修观,观不能成就,不能成就不能得力。“其求生之心,弥加敦督,名为
至心”,但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非常之殷切。观不成,但是我们很希望要生到西方
极乐世界去,那怎么办?不得已佛再教给我们方法,胜应身观不成,观劣应身,就是丈六
之身。“故令此人舍胜观劣”,前面十二观那都是非常殊胜,观不成功,我们放弃,我们
观劣应身的像。“未观二侍前想弥陀,故云先当观丈六也”,这一丈六的身,我们作观就
容易的多了。“行人欲托彼土莲池,故令观像在池水上”,我们虽然供养佛的形像,要想
像佛的像站在七宝池宝莲花当中。所以观像里面还有观想存在,但是观像为主,容易修成
。“应知胜身,既心作心是,岂今丈六,非作是耶,圆人作为,皆了唯心。”由此可知,
无论是观胜应,或者观劣应身,都不能够舍弃这个原则,是心是、是心作。下面这个字我
不说,因为它涵盖一切万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菩萨,是心是菩萨。心作、心
是涵盖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再看经文。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前面所说,佛知道,很清楚,尤其是末世凡夫决定观不成的。不要说佛的身相,连日
观、水观我们都没有办法成就。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念佛法门实在讲全凭三宝神力加持,特别是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一定加持我们。
我们的心愿愈是清净、愈是恳切,佛力加持力量愈是明显。同修总要晓得,这是我们一条
生路,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六道是死路,六道里面的事情一定要放下。六道什么些事情?
种种见解、种种妄想、种种分别执著、贪瞋痴慢,全是六道的事情,这要舍弃。不舍弃,
那你修什么?修六道。学佛的人,实在讲表面上在学佛,真正在修六道的很多。怎么很多
?在佛门里面嫉妒障碍、是非人我,口里念佛,心里还搞这个。那是什么?在佛门里头修
六道轮回,在修三恶道。我们看到别人有这个,不要去理他,自己决定不能起这个意念。
今天早上有几个同修讲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十愿早晚课天天念,“一者礼敬
诸佛,二者称赞如来”,天天念。什么叫顺?恒顺众生,众生,凡是众缘和合而生的相都
叫众生。一切人是众生,一切物事也是众生,桌椅板凳也都是众生,没有一样不是众生,
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怎么样随顺?在一切众生,换句话说,一切人事、一切物质环境,
不管是善人恶人、好人坏人,境界顺境、逆境,我们都不起心都不动念,这叫恒顺。起心
动念还顺什么?在一切众生里头恒顺自性。自性里头,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
惹尘埃”,在本来无一物,恒顺自性,一切众生里头恒顺自性、恒顺物性。不起心、不动
念就是顺,起心动念就不顺了,这个是要知道的。
随喜是成人之美,看到人家这桩事情,于众生有利益、于社会有利益,我们尽心尽力
去帮助他、成全他。成全怎么叫随喜?成全而不居功,就是随喜。不要名、不要利、不要
功德,尽心尽力帮助他,这叫随喜。如果这里面有名利,又要争好处,那就不叫随喜。随
喜是完全义务,尽义务不求权利,这才叫随喜。所以,菩萨修学这个纲目,就是科目里面
真正的含义,我们要搞不清楚,往往全都修错了。我们看末后这一段。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这是我们塑一尊佛像,或者是彩画的佛像都一样。可是有些佛像,特别是像我们现在
所印的,塑的也一样,那个像画的很小,小的佛像随身带方便。但是我们面对佛像观想,
要想那个佛像很大,像真人一样,一丈六尺,想到我们在佛像面前很小,要这样子想法。
不要想我们很大,佛像一点点大,这个观想就错误。所以,像小一点没有关系,总是想的
时候我们人在佛像面前只有佛像一半,只有佛像一半高大,佛比我们大一倍,要常常做这
样的观想。礼拜诸佛也要像这样想法,这样就很如法。
再看下面一段文,二百一十一面顶格的。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
八尺。】
现丈六身、现八尺身,现八尺身就跟普通人身完全一样。
【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这一段科题是“拂去众疑”,注解里面有。因为我们看到佛像,有大的佛像、有小的
佛像,到底我们观大像好,还是观小像好?给诸位说大小都一样。知道佛示现的相是“随
众生心,应所知量”,佛所现的身相能大能小。大也是法界,小也是法界,只要我们以至
诚恭敬心来观想,这就正确,所得的利益决定是相同的。
再看二百一十二面,看经文。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
菩萨,因为示现的是与众生同学的身分,像《无量寿经》上所说,“为诸庶类作不请
之友”,所以他一定要跟众生现同类身,身相跟众生相同。
【但观手相。】
这个‘手’字可能是个错字,注解里注得很清楚,这个“首”是头部,是这个“首”
,头首之首,不是手足的手。因为看头部的面像,我们就认识哪是观世音,哪是大势至,
就能看得清楚。
【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从手上看我们看不出来,大势至菩萨跟观音菩萨手是一样的,但是头上就不一样了。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注解里面讲得很好。“观音冠中立佛,势至髻上宝瓶,以此为别,若首作手,不是译
人失意,或是抄录之误。”这里可能是经文,决定不会说翻译的人翻错,不可能,可能是
后来抄写的人抄错。抄错之后,后人不敢改,还要保持原状,只能在注解上把它加以说明
。这是对经典的尊重,不能随意改进,虽然发现错误也不能改。观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第十三观是观像念佛。下面我们再看第十四观,十四观是观三辈往生。二百一十七面第二
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先说修因,这个就很重要了,这段很重要。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这是佛在本经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这三心。这个三心是一个心,一个
心,怎么说三个心?‘至诚心’是心之体,后面两种是“至诚心”起的作用,所以说是有
体有用。实在讲,佛家讲的菩提心,儒家也发菩提心。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就是我们
此地讲的至诚心;正心,儒家是把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合起来,正心。正心就是诚意的作用
。所以儒家也讲体、用,跟佛法讲的无二无别。前面曾经跟诸位同修报告过,佛法到中国
,小乘经论虽然翻的那么完全,我们中国人不要它,那就是以儒家、道家取而代之。儒家
思想、修学境界绝对不在小乘之下,他的思想、心量尤其是接近大乘,所以用儒来入佛,
比小乘进入大乘确实有它的方便处。这就是劝告同修们,“四书”不可以不读。我们最近
印的有一本中英文对照的“四书”,刚刚送来了一百本。我们印一千本,就是二百本是穿
线装的,不装订的,活页的,这个书准备送到国外,我们要劝外国人念“四书”。活页的
,人多了,拆开来可以影印做讲义用,方便,不要去拆书。另外八百本我们是装订成册的
,这二百本是活页的。
我们劝外国人念“四书”,劝外国人念孔子的书。将来外国人都念了,我们不念,外
国人来做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跟他学,这很惭愧。这些东西我在外国曾经尝试了一下,外
国人喜欢,一听说,闻所未闻,非常欢喜,乐意接受,可见得就是没有人去教他,没有材
料供给他。所以我们现在供给他材料,想方法去帮助他。这是发菩提心。
“至诚心”简单的讲就是真诚,真诚就是真心。真诚有没有一个标准?曾国藩先生在
读书笔记里面,对这个“诚”他下了一个定义,就是下了一个注解,“一念不生是谓诚”
,这个注解下的很正确,跟佛法讲的相应。心里面没有一个妄念,这才叫诚心,有妄念就
不诚。你们念《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注解里讲画符,念咒也是如此。画符,符为什
么会灵?要用诚心画。画这一道符,里面起一个妄念,这道符就不灵了。所以画符的人,
他画符平常要练,练得很熟。很熟的时候,他一笔一点下去之后,一道符画完成,心里头
不起一个妄想,这道符就灵。念咒也是如此,所以咒愈长愈不容易念。你说楞严咒那么长
,从头到尾里面打了好多个妄头,这个楞严咒还灵吗?不灵。大悲咒很长,你们念一遍,
里面有没有一个妄想?有一个妄想,这个咒就不灵了。诚则灵,不容易。一句阿弥陀佛好
念,“阿弥陀佛”这里头没有妄想,这灵。所以古人说念经不如念咒,为什么?经太长,
一部经那么长,里头没有一个妄念,难,太难了,不如念咒,咒短。念咒不如念佛,佛号
更短,比咒语短的多,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动一个妄念就不灵了。这是真诚。
‘深心’就是自受用,深心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是属于自受用。好善、好德,善德
之极就是清净平等。‘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利益众生。所以第三是我们真诚为他
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我们自己有一丝毫的善,我们自己不愿意享受,希望把这个善
的果实让一切众生来享受。回向发愿,发愿普度一切众生,这是在《起信论》里面称为大
悲心。《起信论》里面的三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就是至诚心,深心是相同的,
大悲心就是此地讲的回向发愿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不发心,不发菩提心是决定不能
往生的。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
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第二种实在讲就是前面所说的三福,净业正因。可见得《观经》里面这个几段文字是
非常重要,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三福,跟此地讲的菩提心。菩提心实在是不容易,在蕅益
大师《弥陀经要解》里面,他老人家告诉我们,他说真正发愿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愿心就
是无上菩提心。这是古人没说过的,我们在古来典籍当中,的确这个说法蕅益大师是头一
个人。想一想他这个话对不对?真对!你把这个经这段文字,这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
愿心,一比照,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真正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三心就具足了。已经
发了自己不晓得,不知道三心圆发,所以他老人家这句话说得好。我们自己要真心求生,
不是假心假意,真心求生,这一念心是具足圆满的大菩提心。本经也说一日到七日,与《
弥陀经》、《无量寿经》都是同一个说法。由此可知,这个法门是顿教、是顿超。
==
种种见解、种种妄想、种种分别执著、贪瞋痴慢,全是六道的事情,这要舍弃。
不舍弃,那你修什么?修六道。
学佛的人,实在讲表面上在学佛,真正在修六道的很多。
怎么很多?在佛门里面嫉妒障碍、是非人我,口里念佛,心里还搞这个。
那是什么?在佛门里头修六道轮回,在修三恶道。
我们看到别人有这个,不要去理他,自己决定不能起这个意念。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