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我们看八十二面倒数第四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谓恶之重者,无过五逆,五逆是业,从于上品烦恼而起”,这个上品就是很重的烦
恼,非常粗重的烦恼,“招无间苦”,无间是无间地狱,前面讲的阿鼻地狱。“此经大力
,能灭此等极重三障,即生净土。若障性非三德,何能无间转为极乐?从极钝根,且论十
念生最下品;若从利根,非不能生上之八品。以其五逆,体是寂光,故可于此净四佛土”
。这个一段很要紧,我们在《大经》的时候曾经说到,往生品位的高下确实是遇缘不同,
此地这一段可以给我们做为证明。如果我们遇的缘殊胜,不但极重的罪可以消除,而且能
够增高品位。
缘有两种,一种是善友,经上讲的善知识,我们一般讲的老师,这个老师是不是真正
有修有证;换句话说,他对于净土是不是真正彻底明了,帮助我们断疑生信,这是很重要
的一个缘。另外一个缘,就是修学的环境,环境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同参道友。一个人的成
就,一个是师,一个是友,有好老师,没有好的同参道友,不容易成就,因为老师不能陪
着你一起共修,陪着我们一起共修的是同学。所以要有真正好的同学,可以常常在一起切
磋琢磨,这两个少一个都不容易。所以,遇到好老师,还要有好同学。再其次的就是修行
的环境,这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前面的两个条件。所以,有好老师,又有好的同参
道友,再加上好的修学环境,道业必然是增长。
学佛的人,古时候讲参学,参学实在讲就是找这三个条件。到处多看看、多听听,当
然还得要适合于自己的根性,与自己志趣相投。有这么好的条件,特别是条件具足,他会
留在那个地方,一生都不会离开,这是我们在《高僧传》里面常常看到的,这三个条件统
统具足。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里,所谓是功利的社会。说老实话,从前的社会是属于道义
的社会,就是做强盗土匪也有道,盗亦有道。现在是功利社会,功利社会太可怕了,没有
道义;换句话说,这三个条件就很不容易统统都得到。遇到好老师未必有好同学,有好的
同参道友,没有好的老师指引,在修学的环境就更难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说老实话,学其他法门就非常不容易,唯独老实念佛还行,我们这
个目标还能够达得到,真正老实念佛。念佛就是忏悔业障,我们晓得罪业很重,现在总算
是明白了,罪业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邪知邪见、贪瞋痴慢,这就是业障。业就是造作
,就是动作。障,障碍了本性,障碍了清净心,使我们念佛功夫不能成片,一心不乱得不
到,障就是障这个。能老实念佛,念头一起,都把它用一句佛号取而代之,佛号念得很勤
,不中断、不夹杂、不怀疑,确实是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经论上告诉我们,极重的业障
,所有一切方法都消不了,念佛这个方法能消。我们在这段又看到了,极重的罪业都能够
往生西方世界。
极重罪业又是极钝根,他还能生到下品,这个难得!极重的罪业,假如说是利根,他
还可以生到上面八品,上面八品最高的是上品上生。这我们听了就奇怪了,造极重的罪业
还能上品上生?能!阿阇世王在本经里面讲的,是造的五逆重罪,杀父亲、害母亲、破和
合僧,破坏僧团,这是堕阿鼻地狱的罪业。《大藏经》里有部《阿阇世王经》,佛就是专
门讲这个人,这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才觉悟、才忏悔。他本来要堕地狱的,因为他的根很
利,忏悔的力量很大,他往生西方世界上品中生,真正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往往看到
有很重罪业的人,也不能轻视他,说不定他一念忏悔,往生品位还比我们高,我们念了一
生佛,甚至于还没有他品位高。这样我们才晓得往生是两大类人,一类就是平常念佛,积
功累德,这是一种正常往生的。另外一种是忏罪往生的,就是忏悔往生,临终时候他才后
悔,他才彻底改过自新,这个力量很大。两种,两大类往生的。
它的理论依据,就是无论是善恶、罪福,从体性上来讲都是真如本性,因此礼忏的功
德就不可思议。礼忏,诸位要晓得,不是我们照着忏本,在佛菩萨面前念念拜拜就行了。
拜个梁皇忏、拜个水忏、拜个大悲忏,罪业是不是都消掉了?有没有拜掉?有没有把罪业
消掉,不要去问别人,自己太清楚了。就是你拜完之后,你心是不是真的清净了,是不是
真的后悔了,改过自新?在礼忏的时候,自己心里面真正能够悔改,改过自新,这个业障
可以消除。究竟消多少也不一定,有人消得多,有人消得少,有人,我看过,不但没有消
还增加,愈拜罪业愈多,为什么?拜忏他还生烦恼,这就是拜忏增加罪业。怎么生烦恼?
大家在一块拜忏,譬如说敲法器的人,这个人法器敲错了,他就生气得不得了。怎么这个
地方又错了!那个地方声音大,这个地方声音太小,你看一面拜忏一面还在打架,那怎么
行!这个没有用处,这往往在道场里面都看得到的。
论用,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是教相,就是“判教相”,在八十三页第二行,第五
段“判教相”。“上之四章”,前面释名、辨体、明宗、论用,上面讲的四章,“皆是言
教”,这都是教。“谓诠名教,诠体,诠宗,诠用之教也”,这是略说前面四章。“若以
其相而分别之,别令览者,观之显了,故约五时二藏顿渐,以示其相。”他这样的讲解我
们初学的人不容易明了,我们要拿现代的话来说,教就是现在学校里面用的教科书,大家
就好懂了,经典就是教科书。前面给你讲的名教,诠名、体、宗、用,这是教科书的内容
。
教相是一回什么事情?就是我们仔细观察这部经典,佛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在佛经分
类,它分在哪一类?佛经分类得很早,现在图书分类分得很精细,对于我们读书人的确带
来很大的方便。最早在中国,可以说图书分类是我们佛教开始的,把一切经分做三大类,
就是三藏,经藏、律藏、论藏,这是分类。因为我们佛教里面分类对于一般世法里面影响
很大,像《四库全书》的分类,就模仿佛经的三藏,它分为经、史、子、集。经里面以十
三经为纲,底下再分细目,这都是分的时候愈分愈细。佛经是最早分类的,它在经典里面
分类属于哪一类,这些是给后人教学一个参考的资料,也就是这部书到底是适合于初学,
还是适合于老修行?好像这个教科书,在学校里排课程,应该是排在中学?还是排在大学
?是排在第几个年级?用什么方法来教学?判教主要是提供我们这个意思。但是古来判教
的人很多,看法不一样,有人认为这个经典适合于初学,有人认为不适合初学。所以,判
教不是佛判的,佛没有讲这些,是后人判的。因此判教我们参考古大德的看法,提供自己
做参考,不可以死在古人说法里,这样才好。但是他们毕竟是有修有学,是值得我们参考
的。
“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佛教大分分为大乘、小乘,小乘就仿佛是小学,大
乘仿佛是大学。勉强加个中乘也可以,中乘通常讲的是什么?是从小乘分出来的。因为小
乘里面有两类,一类是声闻,一类是缘觉,缘觉证悟的境界比声闻高。如果讲三乘,就是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如果讲二乘,就是小乘、大乘。小乘,就把声闻、缘觉归纳在
一起,都称为小乘。本经是属于大乘,就是二乘里头,属于大乘;如果三乘里面,它属于
菩萨乘。
在十二分教里面,它属于方等教。十二分教是讲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采取的
方式。这个方式就像我们现在写文章的体裁一样,它总共有十二种方式。这十二种方式,
本经是属于方等。要是从形式上讲,它是散文的题材,就是属于长行。方等是在五教里面
所讲的,这是讲时间,佛在什么时候说的。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第一部讲的经是
《华严经》,二七日中,也有人讲三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讲这部经,是
佛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说的,不是给我们人间说的。我们人间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底
下打坐,哪里晓得佛在定中讲《华严经》?所以有资格去听经,都要到佛定中,才能够有
资格去听经。因此小乘人不相信大乘,小乘人说大乘非佛说,是后人编的,不是真正的佛
教。他们反对大乘,因为什么?他们要肉眼看到才算数,定中那不算数,我没见到不算数
。所以小乘认为鹿野苑释迦牟尼佛讲四谛法度五比丘,说佛开始说法从这个时候,他不承
认“华严时”。
《华严》出现得也晚,经上给我们说,佛说完《华严经》之后,大龙菩萨把这个经拿
去收藏在龙宫里面。一直到六百年后,龙树菩萨出现于世,他到龙宫里面去参观游览,看
到这部经,才把它带到世间来,我们这个世间才有《华严》,才晓得有这么一桩事情。龙
树菩萨所带来的是“下本华严”,他所看到的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
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他说这个分量太大了,阎浮提众生没有能力接受。看看中本,中
本是少了很多,但是也不是我们人间能够接受得了的。再看看下本,下本有十万偈,有四
十品,这个可以,我们世间人能够承受得了,就把下本带到人间。但是我们现在中国翻译
的《华严经》不完整,只有全经的一半,我们称为“略本华严”,有八十卷。所以这个经
不完全,传到中国来散失很多。但是经本虽然不完全,意思大致上差不多,能够看得出来
。现在在这个世界,《华严经》流传在世间,只有中文本可以说是最多的,梵文经典已经
丧失了。
==
拜个梁皇忏、拜个水忏、拜个大悲忏,罪业是不是都消掉了?有没有拜掉?有没有把罪业
消掉,不要去问别人,自己太清楚了。就是你拜完之后,你心是不是真的清净了,是不是
真的后悔了,改过自新?
在礼忏的时候,自己心里面真正能够悔改,改过自新,这个业障可以消除。
形式上的没用,掉掉眼泪也不算,真正有了后不再犯的觉悟,就忏除了。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