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义] 《宗义宝鬘略讲》(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12-14 09:39:46
摘自:《宗义宝鬘略讲》见悲青增格西
转自: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佛陀成佛四十九天后,在瓦拉那西初转法轮,向五比丘弘法,现在看到的资料是说说
法的对象是五比丘,但是这是在讲人类方面,如果将天人、阿修罗等加进来讲,讲法的对
象就很多了。之后,二转法轮、三转法轮。这三转法轮都是佛亲口说的,而且讲的都是空
性,但是三个内容并不相同,因此才有四宗。
四宗是有部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很明显的,唯识宗来自于三转法轮,中观
宗来自于二转法轮,有部宗、经部宗则是来自于初转法轮,所以四宗是直接从佛陀三转法
轮的经典中出来的。既是如此,大乘如唯识宗、中观宗,在内容上,在佛陀时代就有了。
这个说法与现在的研究有很大的差异。当然,中观宗是龙树菩萨开创的,唯识宗是无著菩
萨开创的,就宗派来说,或许可以如现代所说,是世尊涅槃之后才出现,但是在内容上,
佛陀三转法轮时就都有了,因此,四宗都是佛说的。
佛陀示现涅槃后,佛经有过三次集结。第一次是佛陀示现涅槃后,当时很多佛陀的弟
子,如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都随着佛陀离开。本来有许多阿罗汉可以将佛陀说过
的话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但是因为阿罗汉们相继离开,能背出经文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教
法要延续下去就有了困难,因此大迦叶尊者要结集佛经。
当时未生怨王赞助集会,他召来四百九十九位阿罗汉。那时阿难尚未成为阿罗汉,这
是因为阿难经常跟在佛陀身边,每个要见佛陀的人都要透过他,对他也很恭敬,他也因此
很难断除慢心。大阿罗汉们知道阿难知道很多教法,但是因为阿难不是阿罗汉,这样教法
无法结集,所以就把阿难找来,以种种理由为借口,如阿难缝制佛陀的法衣时,将衣服压
在膝盖下,是不恭敬的举动,还给佛陀喝污浊的水等,将他赶出僧团。阿难难过地离开之
后,就到森林里好好思惟佛陀的话,马上证悟了。
阿难证得阿罗汉果后,阿罗汉们立刻去迎接他回来,也就凑足了五百阿罗汉之数。当
时,四百九十九位阿罗汉就把自己袈裟脱下铺着当做法座,请阿难上座,并请阿难把听到
的法唸出来。阿难尊者就讲出“如是我闻……”。
总之,阿难尊者聚集的是经藏。接下来,由优婆离尊者聚集律藏,由大迦叶尊者聚集
阿毗达摩,这是第一次集结。佛经第一次集结时,持法者(教主)是大迦叶尊者,在完成佛
经集结之后,大迦叶尊者也涅槃了。
大迦叶尊者将教法托付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将教法托付给麻衣尊者,麻衣尊者将教
法托付给近隐尊者,近隐尊者将教法托付给底底迦罗尊者,底底迦罗尊者将教法托付给黑
尊者,黑尊者将教法托付给善见尊者,这七代持法的祖师在藏文里面经常会提到。
第二次结集,是在佛涅槃后一百一十年。因为戒律的方面出了一点问题,教法有点被
污染,当时就有札巴阿罗汉,他召集七百个阿罗汉,针对十个污染点做出驳斥,还清佛陀
的教法。
第三次结集有好几个说法,一种说法是,佛涅槃后一百三十七年,当时魔化现成阿罗
汉,讲了很多奇怪的佛法,导致佛法衰败,有个比丘召集僧众,打败魔,还原佛陀的教法
。另一说是,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年代,当时上座部(年长的法师)和大众部二派意见不合,
二派之后又变成四派,四派又变成十八派。这些派别的出现是因为细节上面有争论,譬如
念诵戒律时,某部派认为只能用梵语,有些部派认为可以用俗语等。后来因为看到经文提
过梦兆,显示十八派虽然各自有不同的观点及做法,但都可以达到成就,也就是说十八派
都是无垢的清净教法,从而也就和睦共处。这是第三次集结。
这三次集结都是属于小乘法这个部份的集结,大乘法的集结在历史上则较不易见。大
乘法是由弥勒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菩萨集结。密续主要是由金刚持、空行母集结
。所以说佛经有过三次集结,都是在谈小乘法集结的情况,大乘法方面不是如此,大乘法
是由大菩萨们集结。也因如此,当时,对一般的人讲的都是三次集结的内容,那是很多阿
罗汉都知晓的,很多人共同在修的内容。密乘,甚至是大乘,是高知识份子才学的内容,
只有少数人才修,所以整体上也鲜少人知。尤其是密乘,因为是遇到有缘人才传,虽然也
是代代传下来,但是因为是隐密地传法,就更少人知道。所以历史上有关大乘或密乘的记
载并不多见,一直要到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时代,大乘才开显出来。
为何称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是大车轨呢?因为他们开创了中观宗与唯识宗。所谓开创
并不是发明,是指原本只有少数人行走的羊肠小路,二位菩萨将它开辟成为车行大道,这
样的情况称为大车轨。我的意思是,有关大乘或密乘,若要从石碑、遗址来判断,有可能
可以追溯到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时代,但是要再追溯上去,可能就找不到什么证据了。但
是那也只是找不到证据,找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大乘教法是代代传下来的,当时的大乘是
真正的大乘,密乘也是真正的密乘,是弟子够资格才传法,不够资格是不传的,也因此就
很少人知道。
最主要要说的是,现代许多人的说法与西藏几千年传统的说法不同,传统的说法是:
虽然四宗有层次上的差别,但是四宗同时来自于佛陀,都是清净的教法。对这点应该要有
所知晓,不然与现代人的说法混淆在一起并不好。虽然不必立即接受上述所说的,但是弄
清楚传统的观点与现代人的观点的差异,自己认为哪边有道理,就接受它,就可以了。虽
然偈文本身没有提到上述的这些内容,但是理解偈颂时,必须要了解这些。
【敬礼补位弥勒无能胜,佛智总集文殊妙音尊,
世尊所记龙树及无著,第二佛陀父与子三尊。】
前说四宗的来源是佛陀,接下来是礼赞持法者。
“补位弥勒无能胜”:“补位”非指一生补处,藏文是指如王位的代表或继承者。
“无能胜”是名称,弥勒菩萨因为修慈心,从而有了“弥勒”之名,从未成佛至成佛
都是用此名,此是强调慈悲的力量。
“佛智总集文殊妙音尊”:三世十方诸佛智慧合集化为文殊尊。
“世尊所记龙树及无著”:世尊授记龙树菩萨、无著菩萨能无谬地发扬大乘教法。
“第二佛”指宗喀巴大师。
这段是说四宗之河是源自于佛陀,但是是透过弥勒菩萨、文殊菩萨及佛陀授记的龙树
菩萨、无著菩萨及宗喀巴大师父子三尊,将教法传承下来。同时也在礼敬将清净教法传下
来的祖师。
【若达宗义将见内外教义诸差别,诸硕学前能持最胜善说之原则,
公正之士树起绝妙美誉之白幡,智者孰不勤辨自他宗派之真义。】
此是劝听。
“诸硕学前能持最胜善说之原则”:此处不是“原则”,原文要表达的是,可以有“
诸硕学前能持最胜善说”的表现。
一般我们在大学者面前是没有置喙的余地,学了这个宗义之后,可以在学者面前善说
。整句是说:若通达宗义的话,就能清楚内道、外道的教理及内容,而且可以在学问渊博
的学者面前善说,也会拥有美誉。因为有诸多的好处,所以有心的人为什么不来学宗义。
问:这个颂文说修学的目的是要树立善说的美名,这个理由很奇怪?答:因为佛陀的
教法强调全知,所以能在智者面前善说是好事。当然重点是,能清楚内、外道之差别。清
楚了解怎样的行为、观点才是佛陀的本意,才是如法的修行等。
【为令同侪易受持,故集圣贤诸隽语,
宗义撮要今当说,明达志士请恭听。】
此是立宗。
为了自己及他人都能更容易了解佛法,自己虽然不是懂很多,但是集聚了诸圣贤的善
说而宣说宗义精要的部份,因此,有智慧及有希求心的人应该来听闻此法。
“明达”即《广论》所说的具慧;“志士”即《广论》所说的希求。
这边是说,作者是为了利益自他而宣说,不是为了其他的目的,但是听闻此法是有条
件的,即要具备《广论》所说正直、具慧、希求三项。
【复次,不眷顾现世名闻、利养、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脱的人们,应该在了解清净的无我正
见的方法上努力。因为,如果缺乏深奥的无我见解,无论如何修习慈心、悲心和菩提心,
都不能拔除痛苦的根本。这些话,至尊宗喀巴也曾经说过:“若无通达实相慧,虽修出离
菩提心,不能断除三有本,故应励力悟缘生(花开见佛悟无生,如实通达空性的智慧)。”
为了断除歧见,确立无我的精粗层次,兹赅摄内外宗派之教义,并略说如后。】
此段讲希求的内容。若要追求解脱道,就应该努力学习空性,因为若缺了空性,任何
方式都无法超脱轮回。这并不是说不必学习佛说的其他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
必须修学的,这点经论常常在讲。但是要有为了空正见而修学八万四千法门的想法,要以
修学空性为主。[1]
第二章 总说佛教及外道之宗 (....待续....)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8-12-14 11:57:00
不了解四宗,决定无法了解心经,连四宗基础都无,亦没有依登地菩萨著作解,随己分别乱解,误人不利己,当学习宗义!随喜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12-14 16:07:00
感恩。系列文第一篇就有提到 #1S3vz-ST 《宗义宝鬘略讲》(1):“搭配四宗的基道果内容,就可以变成佛法,若不能与四宗的内容连上,就不能称为佛法。”例如,外道的四禅八定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摄持,也没有四宗的内涵,所以不能变成佛法;佛教即使同样修持四禅八定,但有出离心、菩提心的摄持,也有四宗内涵,所以能够称为佛法。戒定慧都是如此外道也有戒定慧,但是外道并没有因戒得定、依定开慧的解脱,佛法有不共外道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所以佛教的戒定慧三学能够成为三增上学,而获得解脱乃至一切种智达赖喇嘛尊者也常提醒,若没有菩提心与空正见的内涵,则佛教的密乘与外道法无异,必须要有不共的菩提心与空正见才与佛法有关。四宗是学习空正见的基础,故当学习宗义,而摄类学、心类学等又是宗义的基础,有系统的学习很重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