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十五〈奢摩他〉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若谓如前以念令心住所缘已,尔时可否分别观察于所缘境持、未持耶?
: 答:定须观察。如《修次中编》云:“如是于随乐所缘安住心已,后即于此,等住其
: 心。善等住已,即应于心如是观察,为于所缘心善持耶?为沉没耶?为外散耶?”
: 此非弃舍三摩地已,如是观察,是住定中,观其住否根本所缘。若未住者,当观随逐
: 沉、掉何转。非才住定时太短促亦非太久,是于中间时时观照。若于前心未尽势力,修
: 此观察,能生心力相续久住,亦能速疾了知沉、掉。
: 然能时时忆念所缘而修者,必须有力、相续运转正念之因,故应修念。
───────────────────────────────────────
■ 释义:摘自《2007奢摩他讲记》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闻法意乐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无论如何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中,无上究竟的圆满佛果
。得到这个佛果,根本之处是内心善良的菩提心,行持方面是菩萨的行持,一定要靠这二
者,才能够达成。
这时要先产生善良的菩提心的动机后来学习,取得戒律后,要守护八个分支的戒律,
以这个来代表菩萨的行持,因为大乘八关斋戒所持的戒律是八个分支的戒律。以这个方式
来代表佛子菩萨的行持,首先是善良的菩提心,产生善心菩提心之后,进一步学习菩萨的
行持,六度波罗蜜的学习。
菩萨行持,能否广大来进行呢?主要看菩提心的力量而定。正如至尊仁波切所谈到,
大乘一切大小的功德的证悟都要靠止观双运。靠着止观双运,这些功德的证悟才能在内心
产生。
安住修的学习,主要在安止(奢摩他)的这一段;思择修的学习,主要在胜观(毗婆奢
那)的这一段。现在所学习的是安住(奢摩他)和思择(毗婆奢那)双运的实修方式,透过这
个学习,按照这个方式努力实修,能够产生正式的、具足条件的菩提心,这个证悟在内心
产生,就能学习广大的菩萨行持,因为善良的菩提心广大,当然行持也就广大,在多生多
劫中来行菩萨行,内心不会有所畏缩,所以缘取这个目标产生这个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 正讲
现在谈到安住修的内容,目标都是为了产生正式的安止。在学习安住修时,忆念非常
重要,运用忆念的方式,就是现在所讲解到的内容。
内心执取对境的方式要具有威力,这是有力的明分,再加上能专一安住在所缘的对境
上,要具足这二个特色。
产生正式的安止要靠这个,平常安住修时也是如此,所以运用忆念的力量非常重要。
在运用忆念时,有境本身要具足有威力的明分,再加上能够缘取所缘,专一地安住在上面
。要产生正式的安止,这二项非常重要,在平常安住修时这二项也非常重要,总之,如何
运用忆念的力量,非常重要。
运用忆念时这二个特色要齐备,有力的明分和专一安住要齐备,这样做到了,那就是
妥善的运用忆念的力量,所以忆念怎么去运用它?怎么来进行?要具足二个特色的内容,
上次已讲解完毕。
前面谈到忆念要具足二种特色:有力明分和专一安住,但是就在运用忆念的力量,专
一安住在对境上,此时还需不需要有另一个观察者存在?正知的思惟需不需要再产生呢?
需不需要再去观察分析,忆念本身有没有专一安住在对境上,这样正知的思惟需不需要呢?
为何会有这个疑问呢?在运用忆念,专一安住在对境上时,现在正在专一安住在对境
上,若又起正知的心去观察,不就变成三心二意吗?
“若谓如前以念令心住所缘已 — 已经安住了,尔时可否分别观察,能不能再有一个
检查分析的心存在,观察什么呢?于所缘境持未持耶 — 有没有专一持所缘境呢?
至尊仁波切引用《修次中篇》回答,“答定须观察”,一定要有正知的力量,要作检
查。如《修次中篇》云“如是于随乐所缘安住心已,后即于此等住其心,善等住已,即应
于心如是观察,为于所缘心善持耶,为沉没耶,为外散耶”,所以一定要作检查分析。
《修次中篇》谈到的内容,“如是于随乐所缘安住心已,后即于此等住其心,善等住
已,即应于心如是观察”,“如是”就是要像这样去观察,观察什么呢?“如是”所指的
就是后面的三个段落,1)为于所缘心善持耶,2)为沉没耶,3)为外散耶。
内心应当像这样去进行观察,像什么样子呢?就是后面三项事情,首先善持耶?内心
有没有很妥善地执取它的对境,这是指念力是不是很有力量的抓住对境,这个要讲的是有
力明分,有力明分的力量是否齐备?所以称为善持 — 妥善的执取对境。力量够不够?
第二种情况是力量可能不够,好像睡着了,心思好像沉下去了,虽然是专一安住对境
,可是心对于对境好像沉下去了,这个力量不够,没有很有力量,所以为沉没耶?
再其次,心是不是涣散到其他的对境去了?这是指其他对境的行相在内心有没有出现
,这是个未来式,是指内心是否将要散到其他对境去,就是其他对境的行相是不是将出现
了。这三者的分析在专一安注的情况下来进行。
“善等住已,即应于心如是观察”,所以此时心已专一安住了,在专一安住的情况下
来进行检查分析,执取对境的力量够不够?有力明分的力量是否齐备?沉没到底有没有出
现?会不会陷入沉没中呢?心思是不是即将散到其他的对境上。虽然现在是专一了,是不
是即将散到其他的对境上,其他对境的行相是不是即将现出于心?这是《修次中篇》所说
的内容,至尊仁波切引用此文正好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射中靶心似的,引此经文正好回答
人家的问题。
这里谈到“后即于此等住其心”,“后”指的是像影子一样,“如是随乐所缘安住心
已”,安住对境后,接着持续安住其心,追随在后如影子一样,就是指一个人的影子经常
跟他在一起,不会跟他分开,如影随形,意思是指当念力缘取对境,专一安住在对境上,
如影随形一般,要继续持续在上面。
不过怎样能达成持续专一安住在所缘境上呢?要靠正知分析。正知依前面讲的三个方
面来分析,“于所缘心善持耶,为沉没耶,为外散耶?”在这三方面的分析下,念力对它
的所缘才能如影相伴,持续安住。若不用正知来分析,要念力如影一般相伴在所缘上,恐
怕非常困难。因为念力安住后到底有没有散乱?有没有离开其对境?在安住的情况下,马
上就要做分析,会不会散乱?若已散乱才发现,那就慢一步,所以应当在安住的情况下做
这些分析。
虽然这里谈到进行检查分析非常必要,但是分析时应当是专一安住在等持上。是不是
把专一安住的等持放掉,另外去仔细分析有没有专一安住?好像分析是另外一件事。不是
的,这样就有一点麻烦,因为等于是二件事同时进行,若二件事情同时进行,显然不是内
心的力量全部放在分析检查上,因为内心的力量主要的部分,放在专一安住于对境上,心
另一部分的力量进行检查分析,这里谈到的检查分析观察,应该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此非弃舍三摩地已,如是观察,是住定中观其住否根本所缘,在进行检查分析时,要
分析心识本身是不是还有力量?是不是还安住在对境上?这个分析检查不是把专一安住等
持放掉,再做另一件事。应是安住在等持的情况下进行分析,所以“此非弃舍三摩地已,
如是观察,是住定中观其住否根本所缘”,不是舍弃自己的等持,这个检查分析是在等持
的状态下,同时进行检查分析。
若未住者,当观随逐沉掉何转,非才住定时太短促亦非太久。是于中间时时观照。若
于前心未尽势力,修此观察,能生心力相续久住,亦能速疾了知沉掉。
“若未住者”,若心不是专一安住在对境上,就要看它是昏沉呢?是掉举呢?是什么
情况?可见不是把等持丢掉,是专一安住在等持的情况下来分析,这个分析要分析什么呢
?分析前面谈到的具足二种特色的念力。
前面谈到专一安住等持,专一安住在对境上的念力本身要具足二个特色,即有力明分
和专一安住。现在要检查这二个特色齐备与否?一边检查且齐备二种特色,心一直安住在
对境上持续实修。要检查这二项的原因,是因为这二个特色就是沉和掉的对付方式,专一
安住能够对付掉举,有力明分能够对付沉没,所以要检查分析这二个特色存不存在?
专一安住有或没有,这个分析有必要,假设现在分析看看内心有没有专一安住,到底
形成什么毛病?形成沉没吗?形成掉举吗?内心若没有专一安住这个条件不齐备,会变成
掉举出现了。若内心有力明分这个条件不齐备,会陷入沉没中。假设内心住定,在专一安
住于对境时,仔细地分析,念力的这二个特色还齐不齐备?
若不齐备沉掉就出现了。因此在继续观修中,要分析二个特色是不是还齐备,也就是
说,不是把等持舍掉,是用内心的一部分来进行分析。
用正知来作检查分析,什么时机正好?应该不是经常作检查分析的,那不是一直作干
扰吗?因为现在透过念力将内心安放在对境上,而且按照运用念力的方式,要具足二个特
色,所以运用念力具足二个特色,把心放在对境上,当这样进行时,若马上检查又检查,
可能会产生一个毛病就是作行。但是若隔了很长久才检查也会发生危险,就是沉没和掉举
来了还不知道!产生后才检查,这个检查就落后了一步。
可见检查不是经常作,也不是中间要隔很久,应当要有一个适当的时机,所以“非才
住定时太短促亦非太久”。不是立刻就做检查,也不是隔很久才检查,因为太短促作检查
,经常作会有毛病,隔太久作也会有毛病。因此,“是于中间时时观照”。观照即检查,
这是讲运用正知的适当时机,应当在中间的段落作检查。
这里有一个麻烦,前面说不能隔太久,也不能经常检查,那什么是适当时机呢?还是
没谈到,中间到底是多长多短?所以要作一个解释,后面就讲这个问题。
“若于前心未尽势力,修此观察,能生心力相续久住”,第一个功用“亦能速疾了知
沉掉”,这是第二个功用。正知去检查念力维持的情况,有没有正常地运作。适当的时机
应当是念力的力道还未穷尽之前,就是现在透过念力将心妥当地安放在对境上,这是靠念
力的力量,这时候要具足二个特色,有力明分和专一安住,在这种情况下内心安放在对境
上,所以有力明分的力道即将散尽还没有散尽前就要检查。
为什么这是个适当时机呢?因为在这个情况下会引发新的力道,在正知进行检查的情
况下,前面有力明分的力道将尽未尽,即将要穷尽但尚未穷尽,此时用正知去检查,神识
能够受到鼓舞,有一点清明。在神识清明的情况下,有力明分好像加了油一样,力量又重
新产生,又能继续安住。力量会再产生是一个功效。所以适当的时机应该是前面心的力量
将尽未尽时,来作检查。
其次“亦能速疾了知沉掉”,因为前面的心力将尽未尽时,在此时进行检查,就容易
察知沉掉是否将发生,若前面的力量已经灭掉了,沉掉发生了才检查,前面谈到的毛病就
出现了,所以应当是前面的力道还未穷尽时,来做检查。此时很容易发现是不是要产生沉
和掉。
运用正知进行检查的适当时机解释完了,检查的必要性及二种功德利益也说明了。它
的必要性功效就是能够使内心的力道重新产生,因此能够持续久住,这是第一个帮助,第
二是这样检查容易很快了知沉掉会不会发生?
然能时时忆念所缘而修者,必须有力相续运转正念之因,故应修念。
正如正式的进行检查,实际上内心正在观修等持时,在最初着手时,一定对于等持的
对境有一个思惟,用念力去思惟对境,譬如缘取佛身(佛像)来作观修,首先思惟佛身(佛
像)的圣容之后身体的行相,慢慢整个行相做个思惟,之后念力让整个心完全安放在对境
上,最初是这样开始的。
所以在念力维系于对境上时,这中间也应从开始再三思惟,中间也应当这样来进行,
这个正如正知在中间的段落就要作检查,忆念也应该在中间的段落把一开始的内容再稍微
思惟,也非常必要。
这样做的功效是什么呢?“必须有力相续运转正念之因”,这样作的必要性是能让念
力威力增强,能相续趣入于对境的原因,就是念力透过中间把最初所作的思惟再稍微思惟
,以这个方式使意念本身具足力量,因为具足力量,后面就能够持久安住,这样从头思惟
是持续久住的因,所以这是维护念力的一个方式。“故应修念”,维护念力,使我们的念
力能够持续,维护念力的一个方式。
后面要引<声闻地>,《辨中边论释》来补充说明,这二段经文要成立前面所谈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