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Buddha 看板 #1RL5NI_2 ]
作者: amidha (东岐明) 看板: Buddha
标题: 佛教修行于上乘与大乘密乘之比较
时间: Sun Jul 22 18:00:44 2018
推 CassSunstein: 很多网友说明的解脱境界好像跟“非想非非想”类似 07/18 14:08
→ CassSunstein: 能请a大顺便解说“非想非非想”境界何以还不如初果 07/18 14:12
→ CassSunstein: 及北传大乘的修法名义上想解脱实际上修到各类天界去 07/18 14:15
推 CassSunstein: 开悟境界 07/18 14:21
→ CassSunstein: 的理由 07/18 15:05
我简单在此说明,相关理论可见于本版前面提过的《法镜蕴论》文稿
关于以下说明,是我个人研究心得,非必正确,谨供参考。
│ 文章代码(AID): #1OK0lyEr (Buddha) [ptt.cc] [讨论] 法镜蕴论(初稿).法蕴第 │
│ 文章网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1640956.A.3B5.html │
│ 文章代码(AID): #1OVqhw1H (Buddha) [ptt.cc] [讨论] 法镜蕴论(初稿.0).法镜 │
│ 文章网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4737274.A.051.html │
或是这篇
│ 文章代码(AID): #1PDMY8p9 (Buddha) [ptt.cc] [心得] 简析大乘密乘的真实证地 │
│ 文章网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96672392.A.CC9.html │
要谈这些,需要了解五蕴(色、受、想、行、识)及四相(我、人、众生、寿命)。
其次,我谈这些并非是要引发宗派冲突,只想厘清实际的修行面向。
佛教在佛陀创教之后,随着历史发展,有愈来愈多的修行思想加入,增加许多修行面向。
这些修行面向导致本来唯一的解脱之道,产生种种分歧。
发展到后来的大乘密乘更是批判原始佛教是佛陀传授较为低劣的小乘法。
在此文中,原始佛教并不称为小乘,而是称为上乘,对应其为上座部传承。
修行有两种路向,一种是定的超脱,一种是慧的解脱。
两者都圆满究竟的人,称为“俱解脱阿罗汉”─慧证四果,定证非想非非想。
仅有慧解脱究竟圆满的人,称为“慧解脱阿罗汉”─慧证四果。
仅有定超脱究竟圆满的人,是证到非想非非想定的行者,如佛陀未成道前的一位老师。
更有定慧各具功力的人,譬如慧证生灭智,而定证色界定或无色界定。
定的超脱是以自我的超越为方法,就是返觅真心,返寻真我,返求自性。
慧的解脱是以自我的解离为方法,就是粉碎自我。
这两者的修行进程都会与五蕴性质有关。
定与五蕴有关的超脱,可以由《楞严经》与《圆觉经》来看。
◎一般人,也就是目前科学唯物论的见解,自我就是自己的这个物质身躯,
至于精神活动只不过是物质身躯的反应表现。这是色蕴我的我身见。
这种见解使人想从物质上求取幸福,当然也就不会相信修行。
◎体认自我不是这物质身躯,而是超越身躯,有个能感受的灵魂本体,
这个能感受的灵魂本体才是潜藏在身躯中的真正自我。这是受蕴我的我身见。
这种见解就是《金刚经》《圆觉经》讲的“我相”。
◎体认自我不是能感受的灵魂本体,而是超越感受,有个能忆想的心灵本体
这个能忆想的心灵本体才是真正自我,这是想蕴我的我身见。
这种见解就是《金刚经》《圆觉经》讲的“人相”。
自我超脱到这阶段,体验到自我不是受体,所以可以发起意生身脱离原有身躯。
这就是《楞严经》所谓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体认自我不是能忆想的心灵本体,而是超越个体心灵小我,融入所缘时空群体大我。
这个能存容的宇宙本体才是真正自我,万物一体,这是行蕴我的我身见。
这种见解就是《金刚经》《圆觉经》讲的“众生相”。
《圆觉经》所谓
‘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个体小我超脱而成宇宙大我(自己所见的时空宇宙),所见时空宇宙中的万物皆是平等,
唯识宗讲转识成智,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就是相关这个情况。
这就是《楞严经》所谓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
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生灭根元”就是指这行蕴我的宇宙本体,但是尚非生命本体,
所以经中其后又说‘虽未通其各命由绪’。
◎体认自我不是能存容的宇宙本体,而是超越时空宇宙本体,化同所缘觉照虚空本体。
这个能觉照的虚空本体才是真正自我,这是识蕴我的我身见。
这种见解就是《金刚经》讲的“寿者相”,《圆觉经》讲的“寿命相”。
《圆觉经》所谓
‘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所了”就是前面众生相存有的“所了”,就是指时空宇宙万物现象。
“心照清净觉所了者”就是自心虚空本体觉照着时空宇宙万物。
宇宙大我超脱而成为虚空自性,所见时空宇宙中的万物皆是由其生起,
是自我生命根源,但一般众生只见到时空宇宙却不见觉照虚空,所以说
‘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这一自心虚空本体觉照时空宇宙万物,犹如广大圆镜照摄万象。
唯识宗讲转识成智,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就是相关这个情况。
这是相关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觉照时空万物的境界。
自我居于空无边处的虚空本体,照看宇宙万物生命,无有色身而似乎已经不入轮回。
这就是《楞严经》误解以为生死轮回已近断绝之所谓
‘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绦然隳裂沈细纲纽。
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此谓“于涅槃天将大明悟”是将更进一步的超脱以为就是佛的究竟涅槃。
而将空无边处的无色寂静,误解以为就是阿罗汉与辟支佛的寂灭境界。
所以在《楞严经》的识阴魔相误解,而将阿罗汉与辟支佛都列为识阴魔相,
实际情况也就是认为停留在空无边处是不究竟的,还要更进一步超脱才能究竟成佛。
但是现今实际大乘密乘的修行体认阶位不一,并非都与《楞严经》见解相同。
例如有些密乘实际教导法门就有观想觉性虚空,凝想日深而与虚空合一,就算成佛。
或是中阴救度法门,等到中阴身见到明空现前而投入合一,即可成佛。
像这些见解,就是以为投生空无边处就是成佛,或再化现欲界顶主宰天神身享福。
因为空无边处天神没有色身,但可以化现色身,只是祂不会以为那色身是他的自我。
事实上空无边处天神是有着无色身的我身执,但却误解以为那是祂的自性。
《楞严经》虽然批判空无边处天神化现欲界顶主宰天神身享乐是魔相,如下所言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
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咤枳迦罗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这种情形就应密乘双身法男佛女佛的欢喜境界,欲界顶主宰天神并非都会恼害修行人,
但恼害修行人的天魔也是来自欲界顶主宰天神的世界,所以才会说“生天魔种”。
所谓“已灭生灭”的误解,是因为其修行功力在空无边境界见不到生灭,
(阿毗达摩有说,未证初果者,投生无色界后是无法修行慧观;可能就是因为不见生灭)
所以就误解以为空无边处境界就是某种寂灭境界,但还不是佛的究竟寂灭,所以又说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所以《楞严经》虽然批判魔相,但其修行理论的根本立论见解其实也不正确!
○要能成为欲界顶主宰天神欢喜享福也是要修行深厚福智定慧才有可能,
所以祂们许多也是大修行者,也就是大乘密乘的佛菩萨,主宰控制着我们整个欲界众生。
密乘的五方佛,以及大乘的诸大菩萨,都是大力欲界顶主宰天神。
大乘密乘的诸佛净土,就是欲界顶主宰天神的国土世界。
密乘所谓的即身成佛,其实可以就是即身修行成为欲界顶主宰天神,
又或是即身修行成为无色界天神而可以显化欲界顶主宰天神身。
不过,大乘密乘修慧,大多应该未证到初果向的境界,尚未入四双八辈的圣者之流。
欲界顶主宰天神是我们欲界的主宰神祇,我们应该要尊敬祂们。
○从空无边处以上的超脱就全都是属于识蕴我,只是识蕴我中又有不同层次。
十二因缘中有谓“名色缘识”“识缘名色”,识是依于觉照名色而起,
名色法中的色受想行四蕴为识蕴觉照,而识蕴如镜照摄四蕴,所以我写“法镜蕴论”。
识蕴镜相对应四蕴,而有色空、受空、想空、行空,正对应着四无色处─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所以前面所讲空无边处的识蕴我,就是识蕴我 之 色空我。
◎体认自我不是所缘觉照虚空本体,而是超越觉照虚空,化同无边觉知心识。
这个能觉知虚空本体的心识本体才是真正自性,这是 识蕴我 之 受空我 的我身见。
这种见解就是《圆觉经》所谓‘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楞严经》所谓‘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就是识无边处广大如海的觉性圆满不动。
《楞严经》续谓‘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就是堕入空无边处的情况,
‘依空立世界’就是由空无边处的寿命相,堕入时空宇宙的众生相;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就是时空宇宙万物的生命境界;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就是空无边处的虚空,由识无边处的觉性生起的高深体验。
识无边处的受空境界,破除了对于六根的受执,所以发生六根互用的能力,
正是《楞严经》所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其实识无边处只是超越了识蕴初阶的色空,而达到受空,但还是在识阴境界。
《楞严经》却将其以为是究竟成佛的境界,而《圆觉经》也说识无边处的觉性境界
‘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
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大乘密乘是后来发展的修行思想,所以宗派及经典也就说法不一。
当年隋朝智者大师还为了要解释这种无法一致的种种流传佛说,而创了天台宗的学说。
不过后来唐朝更有密宗传来,种种修行法门及思想更为繁多庞杂。
其实光是菩萨阶位的各种不同说法,就已是可以学术研究的议题。
(关于不同的菩萨阶位思想,可见于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初期大乘佛教的内容)
而现今大乘密乘流行的菩萨阶位与佛地,其实不是趋向解脱涅槃,
而是修向定慧兼具的超脱天神生命。
《楞严经》《圆觉经》的成佛是误以为识无边处的觉性境界就是佛果。
一些密乘以为空无边处的明空境界就是佛果,或是以为欲界顶主宰天神身是佛受乐身。
这些都是严重误解了佛果的涅槃境界。
◎体认自我不是无边觉知心识的觉性,而是超脱觉性,达到无所可觉之境界。
这个无所可觉的境界才是真正自性,这是 识蕴我 之 想空我 的我身见。
这个无所可觉的境界,就是无色界的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因为没有大乘密乘执著的觉性境界存在,所以不是一般大乘密乘传统可以修达。
○识蕴的色空、受空、想空、行空,分别相关四相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
空无边处的色空,是执著虚空本体的空我相;
识无边处的受空,是执著能觉虚空之觉性本体的空人相;
无所有处的想空,是执著 无所可以存容觉性及明空 的空众生相,
非想非非想处的行空,是执著 能知无所有处,而超越 一切想及想空 的空寿命相。
◎体认自我不是无所可觉的本体,而是超越无所有处,达到超脱想空的本体。
这个超脱想空的境界才是真正自性,这是 识蕴我 之 行空我 的我身见。
这个超脱想空的境界,超越想而谓“非想”,超越想空而谓“非非想”,
故谓之“非想非非想处”,更不是一般大乘密乘传统可以修达。
非想非非想处是世间最高定境,因为世间最后识心无能可再超越。
○识蕴是依于名色,觉照四蕴而起,如镜映照 色受想行 四蕴 而应 色受想行 四空。
最终识空并非世间诸法可以映照,也就是相关涅槃境界,也就是道心果心所缘境界。
●以上是定之超脱自我,相关五蕴的修行阶位。
●以下是慧之解脱自我,相关五蕴的修行阶位。
◎凡夫修行观慧经由第一名色智、第二因缘智、第三法印智,而证得无果第四生灭智,
而证色明观慧,而见色法名法生灭,但尚未得见名法之心路过程;
因为色明无相只能借由色法生灭对应名法生灭,尚未得证名法之心路过程生灭。
色明观慧(“观慧”是指观照心的慧力)与色明无相(“无相”是指生灭之间的无相)的
这种生灭智是无果凡夫的生灭智,也就是上座部所谓的稚幼生灭智,
也是一般大乘密乘所证的生灭智观,所以大乘唯识论并未提及心路过程。
如果稚幼生灭智的色明慧观可以称为“无果”,那第一到第三观智或可称为“无果向”。
此两者在原始佛教都尚未可被称为圣者,尚未进入四双八辈。
以色明观慧之无果果心而缘涅槃的定境,就是所谓“无想定”,或可称为无果果定。
◎由上座部所谓的稚幼生灭智转变为成熟生灭智,
就是由 色明观慧与色明无相 转变为 色明观慧与受明无相。
色明观慧与受明无相,就是初果向的慧观境界。
因为证得受明无相,名法其中心路过程的生灭开始显现,而可见心路过程。
所以未证四双八辈的修行人,即使定力再强,也是见不到心路过程的;
只会将整个心路过程看成一个心念,就如大乘密乘的唯识论不见提及心路过程。
◎由 色明观慧与受明无相 转变为 受明观慧与受明无相,就是证得初果道心。
受明观慧与受明无相,就是初果的慧观境界。
以受明观慧之初果果心而缘涅槃的定境,即是初果果定(无相心定)。
一旦证得受明观慧就是入解脱流,绝不退传,名法我执已经始明而不再无明。
◎初果生灭智的成熟,就是由 受明观慧与受明无相 转变为 受明观慧与想明无相。
受明观慧与想明无相,就是二果向的慧观境界。
◎由 受明观慧与想明无相 转变为 想明观慧与想明无相,就是证得二果道心。
想明观慧与想明无相,就是二果的慧观境界。
以想明观慧之二果果心而缘涅槃的定境,即是二果果定(无相心定)。
◎二果生灭智的成熟,就是由 想明观慧与想明无相 转变为 想明观慧与行明无相。
想明观慧与行明无相,就是三果向的慧观境界。
◎由 想明观慧与行明无相 转变为 行明观慧与行明无相,就是证得三果道心。
行明观慧与行明无相,就是三果的慧观境界。
以行明观慧之三果果心而缘涅槃的定境,即是三果果定(无相心定)。
○要入灭尽定,必须定至行空(非想非非想),慧至行明以上(三果、四果),
才能彻底止灭行迹而进入灭尽定。
◎三果生灭智的成熟,就是由 行明观慧与行明无相 转变为 行明观慧与识明无相。
行明观慧与识明无相,就是四果向的慧观境界。
◎由 行明观慧与识明无相 转变为 识明观慧与识明无相,就是证得四果道心。
识明观慧与识明无相,就是四果的慧观境界。
以识明观慧之四果果心而缘涅槃的定境,即是四果果定(无相心定)。
◎成佛所修的菩萨行,是不能证得初果(至多到达初果向)以能长久轮回累积福智因缘,
菩萨是在最后成佛时,速证四果得阿罗汉而究竟解脱,以累生累世福智因缘教化众生。
◎如果将识蕴当成觉照万象的圆镜,以资作为譬喻使人易于了解。
(注意!是有我执才会认为有圆镜本体存在;正如佛陀所言,识蕴犹如幻化,本无实体。
因为有我执才需要修行,所以方便使用圆镜譬喻使人易于了解。)
色受想行识的蕴空是关于镜相,定的超脱是超越镜相,超越到行空,但并无法解脱。
色受想行识的蕴明是关于镜性,慧的解脱是解离镜性,解离到识明而消亡镜性就是解脱。
识空就是涅槃,但是识空与识明,都已与镜相镜性的我执无关了。
●所以现今世间有两种佛教,上乘是解脱道,而大乘密乘是融合种种世法的超脱道。
上乘修法可以真正证入四双八辈的解脱道。
大乘密乘修法大多慧力会停滞在生灭智的观染境界,
但在定力上可能会修到空无边处与识无边处的寂静不动境地,而误解以为是寂灭涅槃。
然后以空天天神大能的无色身化现意生身或粗质身,在天界或人间活动。
大乘密乘的佛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法身佛的常寂光土就是与空无边处或识无边处有关,
报身佛的实报庄严土就是与欲界顶主宰天神的美妙国土有观,
化身佛的凡圣同居土就是与欲界众生世界有关。
●两种佛教传统已久,只要能够让修行者了解真实修行去向,也就不必排斥。
如果因为相互排斥而引发宗教冲突,反而是造下不良因缘!
大乘密乘虽然在解脱修行上不究竟,但至少还有引人修行定慧,不只是盲目信仰而已,
只要可以澄清佛教历史传统的许多误解,信众也有机会了解上乘的真正佛陀亲说教法。
●祝愿佛教,正法住世,法运昌隆,智启迷惑,福益众生,天神欢喜,人间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