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16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7-21 18:55:04
请掀开经本,八十三面第五行第二个字看起:
“八者护心,护即护持,善能提防之义,谓以无相护护,使诸外道八倒,不娆正信,
以护根本,法体集散,不可护故”。这是十住菩萨十心第八。第八是讲护心,我们平常讲
护法,这个地方给我们说的护持,护是防护的意思,我们一般讲保护。预防不让邪知邪见
,不让一些妨碍道心、障碍道行的事情发生。到后面还有广说,也就是详细的来讨论。善
能提防之义,着重在这个善。他有善巧方便,所以才能真正做到了护法。为什么用善?就
是防护的方法,我们今天讲的手段非常的灵活,不是死呆板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是
一成不变,达不到护持的功能,所以他一定有善巧方便,以智慧为基础。
底下说得很好,“谓以无相护”,换句话说,无相就是不取相,离一切相。离一切相
心地清净,换句话说,以清净心护持,这才叫真正的护心。底下几句是讲外面境界,外道
。外道是八倒,倒就是颠倒的知见,我们今天讲邪知邪见。这到后面经文我们再详细的来
讨论。它不扰乱我们的正信,正信就是根本,这一条是相当不容易。正信是佛法的根本,
所以佛法是从正信开始,然后提升到正见、正行,最后到正觉。佛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
可见得这个正信不容易。
那就是外面的知见太多了,很容易把你的正信破坏。譬如说,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修
净土的同修,有些道友来跟你说禅好,哪个地方有个大禅师高明得很,你要不要去到他那
里跟他学学?好了,你就跑去参禅去了,你净土的信心被破坏了。参了一点禅,那里还有
个密宗的上师,了不起有神通,你要不要去?你这个心又动了。你这个心始终是个动摇的
心,没有根本,佛法里面学学,现在外道也兴盛得很,你说这里讲的正法几个人听?你说
他那个邪,他那听的几百人、几千人,难道那么多人都邪知邪见?你听听,不错是有道理
,好你跟他去学去了。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所以要晓得许许多多外缘破坏我们的正知正
见,这在从前修学是决定不容许的。
我们在讲席当中以往跟诸位报告过,自古以来世出世间的教学都着重师承,这个师承
就是自己没有开悟之前就是跟一个老师,为什么?建立正信。开悟之后这才可以参学,无
论哪个地方讲经说法你可以随喜、可以参学去。没有悟之前只跟一个老师。所以现在人不
容易开悟,原因在哪里?他一开始学就有很多老师,有很多的法门,结果变成什么?无所
适从,听听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其实在任何一法里面都没有建立信心,亏吃在这个地
方。没有一个师承,没有一个法门,总是犹豫不决。要晓得光阴宝贵,古人说“一寸光阴
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就是寿命,寿命有限!这样犹疑不定,浪费了宝贵的时
间太可惜了。所以此地讲“护心”,最重要的就是讲护正信,正信是学佛的大根大本。底
下一句说“法体集散,不可护故”,这一句话反显出来我们要护的是什么,这就非常明显

再看底下一条“九者喜心”。喜所谓是喜悦,法喜充满。“喜即欢喜,离苦得乐之义
”。什么时候你欢喜?真正得乐了,这个地方所得的法乐。“谓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
静照乐心,缘一切法故”。底下几句是讲喜心的相状。这个喜心是什么样子?看到别人离
苦得乐他欢喜了,他的欢喜心是遍缘一切法。凡夫欢喜心是有限度的,也有不少的人看别
人离苦得乐,他就嫉妒,他就不高兴,那是障碍,那个是妄心。这个地方是用真心,所以
他的心量非常之大,见到别人离苦就跟自己离苦没有两样,见到别人得乐就跟自己得乐没
有两样,所以他能常常得到法喜,而且晓得自己的心量广大。我们讲的拓开了心量,所谓
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唯有大心量才能学佛,心量小是修学的障碍,所以学佛一定
要从拓开心量做起,一定要从法喜充满处得受用。
底下一条“十者顶心”。顶是比喻,“即人顶”,我们人的头顶,这在一个人身这是
最高了,没有比这个更高。“无过于上,尊贵之义”。这在十住里面他已经到顶了,十住
菩萨他是最高的。“谓以最上顶智”。这是我们平常讲的最高的智慧,最圆满的智慧。“
灭无我轮”。最高的智慧才能将我执断掉。轮是轮回,无我就脱离轮回了。所以小乘阿罗
汉破了我执超越三界,大乘权教菩萨或者是圆教第七信位的菩萨也是破我执,这样才能够
超越六道轮回。
所以“断除十使”,十使就是见思烦恼,五利使、五钝使。五利使是见惑,身见、边
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条叫五利使,形容它的猛力。贪、瞋、痴、慢、疑这五
条是思惑,叫五钝使。虽然迟钝不容易断,所以古人讲的断这个钝使往往是藕断丝连,很
难断。我们在小乘断证里面也能看到这个情形,像小乘初果须陀洹就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
断尽了,而三界八十一品思惑你看看二果、三果、到四果才断尽,可见得思惑难断。
断了之后我执就破了。
诸位要晓得修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我执要断,你的功夫才会有进展,
处处有个我的本位,坚固的执著不容易,太不容易了。这一种坚固的我执,如果不修净土
,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决定不能成就。因为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从破我执开始,你的
我执是天天增长,这怎么行?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譬如持戒。你要晓得小乘人为什么
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才能证得四果罗汉?我们想想这个道理,为什么大乘人比他不晓得快
上多少倍,原因在哪里?大乘人持戒不固执,小乘人持戒坚固固执,固执怎么样?我执不
容易破除,持戒坚固的持戒,持戒才能得定不能开智慧,为什么不能开智慧?他固执,我
执不破智慧不开,所以小乘人没有智慧,有定功没有智慧。大乘人持戒他能随缘,小乘人
持戒不随缘,这是小乘人固执之处,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戒律,今天讲持戒也很难,为什么?没有人懂得戒律,戒律要讲清楚的,不
是说教你这一条,你死守在一条,那错误了。每一条戒律有戒体、有戒相、有戒行、有戒
法你都要懂,而且还要懂得什么?开遮持犯。最低限度每一条戒律你要懂得这八方面,你
才能谈得上持戒,否则的话,就变成死在戒条里,增长固执。充其量你得一点人天福报,
除此之外,你什么都得不到,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所以这个戒律你看看在三藏里面占
一藏!我们今天在讲戒经,《梵网经》,你想想看这个戒经薄薄的那么一点点,你看看古
德的注解,这个注解是分量最少的,注得最浅的。我们选这个本子来用,里面有很深的道
理。而且这个持戒的人还容易造罪业,往往看到大乘人,好像一切比较随缘,瞧不起,生
贡高我慢的心,轻视别人;自己戒心很清净,他不行。
不要说你们了。当年在唐朝的时候,我们八大宗里面的律宗第一代的祖师道宣律师,
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就犯这个过失。有一次窥基大师从终南山经过去拜访他,他就瞧不起
他,因为什么?窥基大师太随便了,好像是不注重这些小节,不注重这些小小戒律,他不
太重视,好像是不重视这个。而道宣律师戒行精严,他感动的是天人供养,他住在终南山
,他是持午,日中一食,真正是照戒律去做的。他每天中午天人来供养,窥基大师那一天
来拜访的时候,中午天人就没送饭来,窥基法师走了,到了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来供养了,
道宣律师就责备他,昨天你为什么没有来给我送饭?他的意思就是说窥基大师要在此地,
你看天人供养,这是一般法师所得不到的,也可以在窥基大师面前炫耀一下,你有什么了
不起的,我感天人送供,哪晓得天人没来。第二天一问,这个天人就告诉他,昨天有大乘
菩萨在这个山上,山的周围都是诸天天神、护法神保护着,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这句
话之后心里惭愧到极处,他说我瞧不起的人,原来他比我高得太多太多!我感动的才一个
天人供养我送饭吃,他走到那个地方诸天护法天神护卫著,连供养我的这个人都进不来。
你们想想这个大乘戒跟小乘戒差到哪里去?小乘戒是斤斤两两在戒相上计较,大乘戒
在心地!所以大乘菩萨法论心不论事,在事上看起来好像太随便,所以大乘法里讲犯而不
犯,事上你看到人犯了,人家心清净没犯;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不一样。小乘戒是讲事
,在事相上结罪不论心。譬如说杀生,小乘在事相上,你杀了这个有情众生那就是犯了杀
戒,心里没有想杀可是杀了,犯了杀戒;大乘结罪不如此,心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杀,
事上杀了他没有罪,他不结罪,这大大的不一样!大乘戒戒在心,难,非常非常之难。所
以大乘戒的人起心动念处皆罪,所以小乘戒好持,容易持。我心里恨透了,想杀那个人没
杀他,不犯戒,但在大乘戒里面就犯戒了,所以这个戒律要细细去研究。
现在讲戒的地方少!像这一部戒经细细讲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
明持戒不容易。真正持戒的目的是叫你得定,是叫你断惑,是叫你离苦得乐,这是我们持
戒的目的。持戒绝对不允许增长我见,增长我执,增长贡高我慢,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
。所以这个戒律,古德是一再告诉我们,戒律是律自己不是律别人的,持戒的人应当把别
人看作佛菩萨。像道宣律师遇到这么一回事情之后,以后他改变了,从此以后绝对不敢轻
慢这一些弘法的法师们,自己戒律精严,不敢再轻慢别人,晓得那不一定他是古佛再来、
菩萨再来,人家守的是心地戒,我们今天在事相上持戒怎么能跟人家相比?我们要是笑话
他,这个罪过多大!所以戒律是戒自己的,不是拿着戒律去批评别人,诸位要千万记住。
如果把这个概念要是搞错了,我们学佛自自然然就有很大的障碍,这个障碍不是障碍别人
,是障碍自己。
底下讲“不受六道果”。六道的业因就是见思烦恼,此地讲的十使,因断掉了,果当
然就没有了,所以能够断除十使之因就不受六道的果报。“住顶三昧正定”。顶三昧正定
,顶是最高的意思,这个最高刚才说过了,十住里面最高的,当然比他更高的还有十行位
,这十住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是最高的。“发行趋道性实,不离正信故”。这是
信心在这个时候到圆满了,不离正信。三昧正定,三昧是印度话,正定两个字是中国话,
这一句是梵华合一,所以一半梵语,一半中国话,意思是相通的,三昧就是正定,正定就
是三昧。三昧也翻作正受,受是享受,到这个时候才是正常的享受。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没有能够离开见思烦恼,我们的享受就不正常,为什么?你这个
享受是落在烦恼心所里面,所谓是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这五种受都不是正常的
。正常的享受是离开这五种不正常的受,才叫做三昧正受,也叫正定,这个时候的心可以
说念念都与道相应。道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发行,发是发起,行就是一切造作行为,它这
个行为是趋道性实,真性是真实的,不离正信。
底下跟我们说,“自此十心圆明”,十心圆明就是十住。从初住到十住,这十心都修
成了,从舍到顶,十心都修成了、都修圆满了。明是智慧现前。“空观成就”,十住位菩
萨修空观的。“理性渐显”,理性就是真如本性,虽然没有完全显露,渐渐的要显了。“
真谛不立,从此解脱趋进行位”。这里头这两句话要紧得很,一个真谛不立,不立就是不
固执,不守在那个地方,你要是固执守在那里,麻烦大了,你要是建立一个真谛,好了,
就死在那个地方了,不能再往上提升了。你看看这个东西要紧不要紧?如果真谛一建立了
,你就解脱不了了。解脱是自在。一建立怎么样?你把你捆在那里了,捆死了。
所以有一些学者们我过去见过很多,他们看佛经,对经典很有兴趣,认为这是学问,
他们看到的戒条,那时候《沙弥律仪》他们看到了,他说这个东西怎么能学?条条都把人
约束,都捆死了,动都不能动,一动就犯罪,这怎么可以?这是他不明了戒律,单单看到
这个条文,那条文真的把人捆死了。如果单单用那些条文,你要照那个条文去做,你决定
不能得定。你要晓得戒的目的是什么?是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智慧,所以定也不能守,守
住就不行,要不要定?要定,没有定不能开智慧,可是在定到那个时候不能死在定里头,
要跨出来。
学佛的人有很多钻牛角尖,钻进去,钻进去很可怜出不来,其实也怎么样?你要拼命
去钻,把它钻透,从里头钻出来了,那就大彻大悟,不能守在里头。阿罗汉所以吃了亏,
你看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内守幽闲”,他守在里面,他是钻进去了,钻进去守在里头
不得出来,所以他那种境界“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才是被佛呵斥。诸位要记住,佛
法自始至终没有别的,就是破执著,因为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你执著,你想想看你执著的时
候必然是增长我执、增长法执。我执是烦恼障的根源,法执是所知障的根源,有这二障就
是生死凡夫,破了二障就是佛菩萨。
所以学佛应当怎么样?无论什么事情不计较、不执著,随缘而已,恒顺众生,随喜功
德。学佛的人心地里头绝对不执著,事相什么?随众生的执著而执著。你执著,好我随顺
你执著,我自己怎么样?决定不执著,这是学佛。他执著,他是凡夫,我要不随顺他的执
著,那又有无谓的争论,那个没有意义,要跟人家辩论何必?都是戏论,都不是真实的。
他执著,你说执著那个对就对,随他,我们自己不执著,自己开智慧。所以要懂得这个道
理,我们在佛法里面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真有受用。所以你看看三谛,在天台大师建立
三谛,到这个境界不立了,真谛不立,不立才能超越真谛。这就是讲什么?因为从空出假
,因为十住位的菩萨他修的是空观,空观是见真谛理,他真谛不立,他超越了,超越什么
?从空出假,就能够超越到十行位,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从十住超越到十行,这叫解
脱,得自在了。
下面这是引经来作证,“璎珞经云”,《璎珞经》,好像现在我们受的优婆塞菩萨戒
就是《璎珞经》里面。“以铜、银、金、琉璃、水晶、玛瑙之六轮,对住、行、向、地、
等、妙之六位”。这是《璎珞经》里面拿七宝当中的六种,来代表菩萨的六个位次,这六
个位次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用这个来比喻。“以轮对者,具有二
义”。所以铜轮、金轮、琉璃轮。用这个轮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运转”的意思,这两个
意思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因为我们自己修行这两个意思都失掉了,所以怎么样勤苦的修行
没有成就。
第一个意思是“运转”,运转就是精进不懈。诸位想想轮的作用就是要动,它要不动
那就没有作用,所以它一定要动。学道一定要精进,不能够懈怠,不能够休息。第二个意
思“摧辗”,摧辗就是断烦恼。我们这个心地不平,摧辗就好像那个压路机一样,它从这
个路面走个,把地都压平了。法轮从我们心里面通过,把我们心地烦恼都压平了,取这个
意思。我们每天闻法、诵经、拜佛有没有把我们烦恼习气给它降伏住了?降伏其心,摧辗
就是降伏,把它压住。所以这两个意思重要!这两个意思在一个修行人来说,一分一秒都
不能够离开。
佛法里常讲法轮常转,诸位听这个法轮常转,以为我们要讲经说法,天天讲经叫法轮
常转。那个意思就太窄小了,这转得再多也没有意思,轮是要在你心里头常转。这个常转
一个是精进的意思,一个是降伏烦恼的意思,这才真正叫法轮常转,自己才能得到真实的
受用;然后讲经说法是帮助别人,希望大家心里面都有法轮常转,弘法利生目的在此地。
自己心里面没有法轮常转,那依然是生死凡夫,无论你怎么修行都叫做盲修瞎练。我们再
看底下的文。
“谓佛菩萨,运转于大法轮,则能摧辗众生之惑业故”。这个意思是说在诸佛菩萨大
慈大悲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用意在什么?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摧辗众生之惑业,就是
破除众生的迷惑,启发众生,帮助他改恶向善是这个意思;帮助他改邪归正。什么是正?
清净心是正。如果这个法门扰乱了我们清净心,那就不是正法,破坏了我们的正信、正见
、正行,这是邪法。“因断惑证真,各有浅深次第不同,故以六轮对六位也”。这是证果
次第不一样,有次第浅深不相同,所以佛在经上就用这六种我们世间人称之为宝物,来比
对菩萨修行这六个层次。下面大师假设个问答,这个意思我们懂得了。
“问此十住位,以何轮对”。我们一看到用什么轮就晓得他这个地位的浅深,修行这
个位子的浅深。“答以铜宝轮对”。这个位子是最浅的。何以故?为什么?“何故以铜?
盖似金色,不具金用”。铜的颜色有一点像金,但是价值比不上黄金,比黄金差得太远。
“虽无铁之尘垢,而独有渣滓在”。比铁,铁的那个渣滓比铜要多得太多,所以铜比铁要
美观得多,可是铜还是有渣滓在。“若乃炼磨攻治,则能成诸器皿,济用于世”。(它这
个点点错了,应该点在皿字这个地方,器皿),铜我们要给它冶炼,冶炼把它提炼成纯铜
,可以做种种的器皿,铜器。所以有许多佛像都是用铜造的,所以它能够为我们在日常生
活当中有许多的用处,它是一个有用之物。拿这个来比喻十住菩萨。
“谓十住诸菩萨,惟修空观”。这个底下诸位要记住,要特别留意的他们主要是修空
观。在《华严》里面这个菩提心他们修的是直心,直心是什么心?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
物”,那是直心,可见得直心是由空观成就的。直心是至诚心,曾国藩说过,什么叫诚?
一念不生叫诚,一念不生心清净!这个心里头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心空空如也,连空这
个念头都没有,如果有个空的念头,那个心里头还是有一物,那就不空,他里头装个空那
就不空了,他还是有,所以说真空观。真空的作用能“断见思惑”,这我们想想是有道理
,我们这个心不空才有见思烦恼,如果心空了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烦恼就没有立足之处
,非常有道理。
“如离尘垢,四十二品无明之中,十住位人,断前灭相一品,异相十品,若前异相十
品,未能断尽,如铜之有渣滓。惑既分断,德亦分显,故能随体起用,随类现形,化诸众
生,如器成济世,故以铜宝轮对十住位”。这个地方是说明十住菩萨的功德。他的功就是
功夫,功夫是空观修成的,空观从哪里修起?诸位要记住要从舍修起,你如果样样东西都
舍不掉,你怎么个空法?到后面广说的时候就举了很多例子,叫你哪些、哪些应该要舍,
舍就是布施波罗蜜。
我们过去在《华严经‧第六回向》曾经读过,这个布施经上给我们一共讲了六十种,
举了六十种例子叫我们样样能够施舍!那是圆教一乘经典,这一部经是别教一乘,都是一
乘法,所以功夫就是能舍,能放下,真正能看得破、放得下。无明一共有四相,《大乘起
信论》里面说得很清楚“生、住、异、灭”,从无明的生起生相无明,住相无明,异相无
明,灭相无明,是这个顺序。要断的话,这要倒过头来先断灭相一品,然后再断异相,再
断住相,最后再断生相,生相无明要是断了,那就圆成佛道。
十住菩萨断前灭相一品,异相十品,这是十住位。若前异相十品还没断尽,这就好比
铜有渣滓。惑既分断,一分一分的断,不是一下子断掉的。所以十住里十个位次从初住到
十住也是慢慢、慢慢的断掉的。他断一分烦恼就显一分真性,所以德亦分显,这个德,三
德祕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是一分一分的、渐渐的透出来了,由此可知,性德是
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具足的。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烦恼盖覆住了,无明烦恼盖覆住了,去
一分无明烦恼,你的性德就显一分。
故能随体起用,体就是真如本性,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断一分惑显一分德用,所
以他能够随体起用,起什么作用?起大自在的作用。随类现形,我们今天最大的痛苦就是
不自在,我们今天讲不自由,譬如我们事情多了,我们分身无术又不自由,要能够分身那
就自在了。到这个时候菩萨就有能力分身,像《普门品》里面观自在菩萨所讲的,应以什
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能随类现身,能同时在一切处现身,能现无量无边身,同时去
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多自在!楞严会上所讲的观自在菩萨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圆初
住就有能力像佛一样的随类现形,化诸众生,就有这个能力了,何况那个位子更高的!如
器成济世,好像这个铜做成一个器,做成一个器皿,可以为世间大众去用,在日常生活当
中能够便利他的生活。故以铜宝轮来配对十住位的菩萨。到这个地方是将十住略说。
(b) 释十行名
下面十行位,第二,这是第二段“释十行名”,请看经文: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
。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
这一段是经文,下面这是注解。这个地方也都是略说,把十行位菩萨他们用的是什么
心,十住位我们要晓得,所以这些心我们要修。如果我们不修,换句话说,要试问问我们
修行的是什么?修行不是修身体,成佛这个身体成不了佛,往生西方这个身体也去不了,
修的是心!诸位要懂这个道理,修的是心。为什么前面要这么样细细的来讨论三十心十地
,为什么我不先讲戒律?诸位要晓得这是大乘戒律,大乘戒律讲的是论心不论事,如果你
不懂得修心,你把那些戒条都拿来修身,这个大乘戒就变成小乘戒,一变整个变质了。你
要懂得三十心十地,后面那个戒条才是名副其实的菩萨戒。
下面就跟我们解释十行的菩萨心名称、德行、地位。“此释十行心名、德、位也。此
位”。此位是指十行菩萨位这十位的菩萨。“于六性中,此为性种性”。前面一段等于说
是导论,是总说,句句话都非常重要,在六性里面是叫做性种性的菩萨。你看看前面十住
位是习种性,习是什么?实习,在练习,不能算是成就,学习。这个地方学习圆满了,已
经进入到性种性。什么叫性种性,底下有几句解释,“谓乃虽证本性真空”。因为十住菩
萨修空观断见思惑,他修成了,所以他虽然证得本性真空,你看看人家怎么样?不守住、
不执著。“而不沉住空理”。这就跟阿罗汉不一样,阿罗汉怎么样?阿罗汉他证本性真空
他守在里头,他执著了,佛讲什么?内守幽闲,幽闲就是真空的境界他守在那里,固执这
个境界,不肯把它舍掉。所以他是沉住空理,接着就堕涅槃坑,好像掉到涅槃坑里,掉到
真空里头去了,变成怎么样?有体无用,不起作用了,所以佛叫他做焦芽败种!要紧的在
这个境界里头他要能回头,所以菩萨不一样,他不守在这个境界里头,这一出来一超越就
从空出假。
诸位要晓得十行位的菩萨修假观,十回向的菩萨修中观。你看从空观里头超越修假观
,空观是根本智,假观是后得智;空观是般若无知,假观是无所不知。参学就是假观,经
文上说“即能分别诸法,开化众生,使令入佛道故”。他起作用了,所以般若无知,无所
不知,从空出假,无所不知。一切法你要问他,他样样给你分别、给你解说才能够普度众
生。他为人解说,为别人分别是因他分别而分别,因他解说而解说,自己怎么样?自己还
是住在真空里面。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碍真空,利他不碍自利。自利就是清净心,本
来无一物,一天到晚跟别人讲经说法,一句话没说,自己心里没起一念,没有动一个念,
没有起一念分别执著,可是他都能说出来,这个妙!我们凡夫能说出来都是自己起心动念
才会说出来。
即使你要练到不起心、不动念都说出来了,那就跟佛菩萨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你才真
正体会到利他不碍自利,自利不碍利他,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境界能不能到?我跟
诸位说能到,怎么晓得能到?我现前就是这个境界,我能做得到,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我讲这个经没有预备,说的话没想一想我要这么讲法,没有,从来没有过。说完了之后
,你提出这个东西问我,我知道;你要不问,我什么都不知道,忘得干干净净。所以跟诸
位说我能到这个境界,你们都能到这个境界。可是你初学讲经的时候怎么样?完全是用心
意识,你不用心意识,上台就没话讲了,这是什么?你用惯了心意识,你没有在日常生活
当中真正去修行。日常生活当中修行什么?就是修无所用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尽量去
接触六尘境界,学什么?学无所用心。外面能随缘,内里头不用心,不用分别执著,修这
个!到演说上台来讲经也无所用心,从空出假。
再看底下这一段“于六观中,此为行观,行为修行,以修习假观行,立一切法,二义
合言,故名行观”。这个地方诸位要是记得前面的话,前面叫住观,安住,你看这讲的行
观,修行。前面修行是在静的地方修行,这个位置修行是在动中修行,换句话说,是在日
常生活当中修行。譬如说前面是禅堂、念佛堂里面修行,这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把你
的清净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之间绝不失清净心,可以随缘。随缘就是假,就
是入假,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假不碍真,真也不碍假。前面是离一
切法,此地是立一切法,前面要舍你看此地建立,这个建随顺众生之建立而建立,并不是
菩萨心里头有建立法,那就错了。禅宗里说,譬如说前面讲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那是前面十住位菩萨的境界;到十行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境界超越了一层,又提
高一层了。所以这两个意思合起来,这个里面有行有观。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观照的功夫
,在日常生活当中照见一切法的真实相,这叫“行观”。
底下这一段文说“于六慧中,此名思慧”。前一位是叫闻慧,十住是闻思修,这三慧
是一不是二,是一而三,三而一。前面三慧是以闻慧为主,这个地方是以思慧为主。“谓
审思”,审是审查,思就是明了的意思。“胜思”,胜是殊胜,为什么殊胜?因为他不用
心意识,这个太高明了,用心意识那只叫思不叫慧。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的,审也不用心
意识,就是一看就明了,一听就明了,不要经过思考的。通过思考的那只有思没有慧,加
上慧不要思考,不用心意识。“决定思”,决定思就是你这个见解决定不错,决定是正确
的。
“慧即择法觉慧”。你这个一见,六根在六尘境界上这一照立刻就明了,而且没有一
点错误,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做法你就有了决断,择是选择,你有选择法的觉慧。“以思
惟中道理,发生无漏智慧”。这是思慧两个字简单的解释,思是什么,思中道理,不落在
两边,换句话说,不执著两边。两边,我们今天的话就是相对的两边,就是空有是两边,
好丑是两边,善恶是两边,大小是两边,长短是两边,这个世间所有的法都是两边。有无
是两边,他不落在两边,两边都不执著,这是中道,这是智慧。要两边都不执著,换句话
说,去掉执著就是中道,有了执著总落在一边,所以不破执著绝对不能契入中道。契入中
道,他这个慧叫无漏智慧,无漏智慧就是清净的智慧。这个智慧决定不生烦恼,决定不带
无明,它的功能是破无明绝对不会增长无明,不会增长邪见。用这个来“开化众生”,开
示教化众生。所以“二义合言,故云思慧”。
“诸佛当知二句,结前,入坚法忍中等,起后”。我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
地。下次我们从“诸佛当知”,从这个地方讲起。
==
轮是要在你心里头常转。这个常转一个是精进的意思,一个是降伏烦恼的意思,
这才真正叫法轮常转,自己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07-21 21:36:00
以戒为师。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7-21 22:35:00
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07-21 23:0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7-22 11:0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gg889g8 (凰)   2018-07-23 04:43: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7-24 16:41:00
心中法轮常转,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mistystream (原点)   2018-07-25 09:21: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