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2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6-30 19:44:50
上一次我们将经题介绍到“释经题目”,这段我们还没讲完,说到“梵网”是世尊在
大梵天见到大梵天王的罗网,引发他说法的机缘,也可以说是引发他说法的兴趣,用这个
来比喻无量的法门。
注解的本子今天我们带来了,有同修们想发心把它印出来,这也是一桩好事情。在我
们道场来说也有必要,因为这部经(就是这部注解)我们决定长年的来讲,一遍讲完之后
从头再讲,周而复始我们这样讲下去。来道场听这个机缘当然是特别的殊胜。我们道场里
面的录影,这个录影带将来看看,如果我们有这个力量就保留,没有这个力量就不必保留
。因为道场里面讲得详细,时间长,而我们流通到国外的影带要算时间的,所以就不能够
细讲。像我们道场以往讲《六祖坛经》,我们讲了九十多次,这在外面是不可能的事情,
九十多次,一天讲一次要讲三个月。所以我们在外面讲经的进度都不超过一个月,流通在
外面的录影带一部经总是二十个带子左右。所以要把它浓缩,不能够详细讲。
《梵网经》以及《华严经》甚至于《弥陀经疏钞》以后我们专门来录影,录流通到国
外的,那个讲法统统要浓缩,浓缩一半还不止。所以这《华严经》我们预定是二百个带子
,二百个带子就是四百个小时,而《华严经》讲到今天已经超过一千七百小时,全部经讲
下来大概要二千七百小时。诸位想想这么长的带子人家看到都害怕,所以一定要浓缩,就
是整部的《华严经》不能超过三百个带子。所以说在道场里面这因缘是特别的殊胜,是不
可多得的。我们道场讲经一定是细讲,不受时间的限制,希望我们同修们当下就能够得利
益,以这个为目标,录影是便利不能到道场来的同修们。
在七种立题里面,这部经完全是比喻,经里面讲“世界法门,正摄众生心,若无一切
心,何用一切法”。由此可知,世界、众生、心法简直就是分不开的。能够把这三样东西
圆融就叫佛菩萨,这三样东西要是各个都独立就叫凡夫。其实这三样东西本来就是圆融的
,而是迷惑颠倒的凡夫在这境界里面把它各别的分开,就是分别执著,毛病就犯在这里,
就犯在分别执著;离开了分别执著,这是一个圆融的境界,所谓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
《梵网经》称之为大乘心地,与《华严》、《圆觉》、《弥陀经》完全是一桩事情,而戒
品的作用就是讲修学的方法。
由此可知,这“五十八戒”每一条里面所包括的范围都是无量无边。你要只单单认为
那是一个戒条,不但你不晓得这个戒条的意义,你也无从受持,因为每一条戒的精神、作
用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因为与菩萨心地相应,以菩萨心地来受持这戒条,“心包太虚,
量周沙界”,那这个戒条,这个戒法、戒相、戒行怎么不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才说一受菩
萨戒即登佛位,这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世尊用这个来比梵网,实在讲,梵网如何能够比
得上一真法界。但是梵网就好像缩小的形相一样,希望大家从梵网这个地方能够联想,所
谓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从这个地方就觉悟。像《金刚经》里面所讲“一切有为法,如
梦幻泡影”,这也是个比喻,叫你从梦的这个境界里面联想推展到十法界依正庄严,类似
这个现象,从这个地方去觉悟,这是世尊说法的用意。
因此我们把它推广,无论是“大小横竖网孔”,比喻“无量宽窄仰覆世界”,这是《
华严经》里所说的世界无量无边。我们在《华严经‧华藏世界品》里面可以看到。“华藏
世界品”里面所讲的这个世界比我们今天天文学上所发现的还要广大。我们今天天文学用
无线电电波、望远镜所观测的宇宙要比华藏世界,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但是现在科学家承
认,科学的发展没有止境,说不定五十年之后,一百年之后会把今天这个领域扩大一百倍
、一千倍、一万倍,谁都不敢讲。
佛不是一个预言家,不是凭空去推想的,佛的境界是现量境界,所以他证得五眼圆明
,尽虚空遍法界是他亲自见到的,不是推想的。亲自见到现量境界绝对真实,所以科学的
发展对于佛学是非常有力的,因为证实佛所讲的话句句真实,破除我们许多的疑惑,建立
信心。其他的宗教怕科学,科学一发达,宗教就起了许多问号。譬如今天有人打问号,上
帝究竟存在不存在?究竟有没有?天堂在什么地方?疑问重重,可是它对佛教来说确实有
很大的帮助。
无量无边的世界从哪里来的?这也是现在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在那里探讨的。
这个事实的真相试问问他能不能够得到?当然我们不能武断的说他不能得到,也不能够说
他可以得到,原因在哪里?佛跟我们说得清清楚楚,离心意识就可以证得,那就变成现量
境界;如果以心意识去探索它,那是决定得不到的。“心”是集起的意思,“意”是思量
的意思,“识”是分别的意思;换句话说,用分别、思量这是达不到的,离开了分别执著
这个境界就会现前。所以说这个境界是从清净心里面自自然然起观照作用而照见的,不是
分别见是观照见,是照见。由此可知,佛法里面不管说多少法门,我们通常讲八万四千法
门、无量法门,总而言之,那些法门都是求得一个清净心。
法门是方法、是手段,目的就是一心不乱,或者说是禅定,说清净心都可以,都是一
样的事情。一心现前,它就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照见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都见到
了,所以这一切法是众生心行所成的。这个意思很深很深,虽然极深,不是我们体会不到
的,如果我们真正一点都不能够体会到,这个事情就难以相信,也能够体会到少许。譬如
说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今天这个世界大家晓得处处都是公害,谁造成的?还不是我们这些
众生心里天天在想,想一些科学的把戏,制造这些东西。这个制造就是行为,在那里想像
是心行,制造出这么些东西出来产生许多副作用,给我们带来整个的灾难,这不是自己心
行变现的吗?把整个自然界的秩序都破坏、环境污染。
那些科学家天天在动脑筋,天天在想,那个想里头无中生有,在那里想。想什么?科
技求进步,求更为精密,天天在想,想了之后再实验制造,这是讲大的,我们能够体会到
整个自然生态,确实今天这个环境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小而言之,我们一个人的身体,要
是多想善的,多想清净的,身体健康愉快;要是多想恶,多想一些不善的,你人即使不生
病,你的情绪也低落也消沈,感觉到身心不安稳,这是讲个人。我们今天所讲的个人的幸
福、个人的快乐,是你自己心行造成的;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就是你这一个家庭团体分
子心行造成的,是兴旺还是要衰败就看这心行。像这些地方我们体会到一些,但是我们不
晓得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是大家心行造成的,我们没有想到这一层。佛给我们这么一点
破,我们从这最基础的地方想起有道理,有道理。
大家造成的,在佛法里讲共业所感。可是共业里面还有别业,如果共业里头没有别业
,我们受别人的连累那简直是无可奈何。共业里面有别业,我们一样还得自在,所以佛示
现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他还是佛,他没有受我们的连累;菩萨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头,到我
们这个地方来随类化身、来教化众生,他还是菩萨,他也没有受我们的牵累。纵然是爆发
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子战争,菩萨也不会遭难、不会受累,这是什么?这是说共业里面有
别业。共业与别业将来在经论里面还有详细的讨论。过去我们在《楞严》里面讲过很多次

佛给我们讲的大乘、小乘种种的法门,这里面许许多多差别的阶级,像小乘有四果四
向,大乘有五十一个阶级。到中国来之后,我们中国这些祖师将一切经论分科判教,将一
代佛法把它区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这是天台智者大师为我们分的。贤首国师则分为
五教,小、始、终、顿、圆,分为五教。但是分法虽然不一样,内容还是一样的,就是开
合不相同。这些教法、这些阶级从哪里产生的?其实没有这回事情,会有这种现象是因为
众生心所谓是染净不相同而分的,除此之外决定平等。
佛法讲平等,有五十二个阶级不平等,有四教也不平等,其实佛法是平等的,不平等
是你心地的染净不平等。讲染净都是虚妄不是真实的,你的真心决定平等。譬如,我们在
六根讲六根的根性平等的,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一点差别都没有。所以从本性上来说理即
佛,一点都不假,我们的见性与佛的见性没有两样,我们的闻性与十方诸佛的闻性也没有
两样。所不同的佛就是直接用见性见一切事,照见,用闻性闻一切音声;而我们是从见性
里面变现出八识来见,从闻性里头变现出八识来闻,麻烦就在这个地方,但是所变的那个
八识是虚妄的。
八识是心法,心法是有为法,《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八
识是虚妄的。这就说明真性是一切有情众生完全一样的,包括佛,生佛是一样的,不一样
的就是他变现出八识之后。而这个识心里头染净的程度不一样,他染得少的我们就叫他地
位高,染得多的我们就叫他地位低,其实他是平等的。生佛平等,平等,绝对是平等的。
平等里面他有智愚、迷悟有这差别的相在,所以佛才给我们说种种教门、种种阶级。
诸位必须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就是这些种种教门、种种阶级统统是平等的,不像
世间。世间里它不平等,教门跟阶级不平等,佛法是平等的。我们对佛法常常产生一种误
会,一看到这些就是用一种差别的心,用一种不平等的心、执著的心来看待,因此,佛法
虽然是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得其门而入。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概念,有一个错
误的执著,而不知道这一切法是平等的。所以我们对佛很恭敬,对菩萨恭敬又差一等,对
罗汉又差一等了,完全建立在一个不平等的境界里面,怎么能得其门而入?
昨天我们在《华严经》喜目神里面所看到的,你看经文里面开示多明白、多清楚。“
亲近善友,承事诸佛”,我们一看诸佛一定是十方已经成就的佛,你就不晓得六即佛,那
个“诸”的意思不是讲十方三世已经成的佛,不是说现在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
统统包括在里面。理即佛那根本就是凡夫,不学佛的凡夫,理即佛。不学佛的凡夫他也是
佛,我们要承事。承事就是服务、伺候,我们想想谁愿意干?谁愿意无条件的给大众服务
?口口声声想学佛,心里也想学佛,但是就不肯干,不但你没有行到,你见都见不到,就
是解都没有理解得到。佛是大慈大悲,经里面讲得清清楚楚,经文看不清楚你看注解。
这个注子不是现代人注的。我们讲的《华严经》是清凉国师注的。我们今天讲《梵网
经》,《梵网经》根本的注解是智者大师注的。今天我们用的《直解》是明朝寂光法师,
寂光法师他讲的这个还是用智者大师的注子做底子,我们采取他的。他就是深入浅出,我
们初学的人容易理解,不是现代人讲的。一千年前这些大德就这样的发挥,当然决不是他
自己意思,而是祖祖相传。这些祖师大德各个都有师承的,这个师承是从释迦牟尼佛一脉
相承,我们才能得到经教的正意,就是决定正确的意思。
这四教或者说五教阶级的差别,诸位必须要明了这在教学方法上一种善巧方便,是为
了教学方便起见而设立的。到你心地清净极了,这些方便法就不用了。这个不用是什么?
是对自己不用,可是你教学的时候还要用,为什么?因为大众的心理不像你那么清净。换
句话说,真正觉悟的人不用,迷的人才用。我们要问觉到什么程度?跟诸位说觉到圆初住
就不用了,圆初住是正觉;如果他还要用,他的境界就没法子提升,所以从此以后叫无功
用道。任运的修学无功用道,纯熟自然,不加一丝毫的勉强。
这也好比学校里头教学一样。小学、中学这儿童还没有成年,老师对待这些学生必须
加以重重的约束来管制他,到大学研究所他成年了,所以老师对他开放,只指点不加以任
何约束。我们修行也是如此,佛门在你没有开悟之前,就是没有见性之前,要以重重戒条
来约束你、来管教你,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见了性之后就不需要管束了。虽不需管束,你
的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自自然然合戒律,记录下来就是戒律,而你自己不感觉得是戒律,别
人要把你记录下来给那个迷人看都是戒律,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梵网经》里面这五十八戒就这么回事情,迷了人看到是戒条,觉悟的人就是他
自己的生活行持。换句话说,一切戒律就是觉者的心行,自自然然的心行。我们在迷位当
中来学习,把我们种种错误的心行依照觉者的心行来修正、来改变,这就叫做持戒。因为
有这许多差别,在方便设施里面也给他定一些名称,那就是四圣六凡,再细说就是菩萨种
种的名目,这些都是因缘所生之法。
因缘所生法当然是没有自性的,没有实体,而是由于众生不了自性,就是没有觉了自
性,迷失了自性才会有这么多现象出来。好像我们作梦,梦是什么?梦是心,自心不熟自
性才变现出梦境,所以心地愈清净的人梦就少。如果我们自己考验自己的功夫,从这上可
以看得出来,梦愈少你的心愈清净,梦愈多天天晚上都作梦,这心不清净;如果天天晚上
都做恶梦,那心就更不清净。像这些我想诸位同修要好好的去反省反省,能够觉察得到。
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常做恶梦,学佛的前七年还有恶梦,逐渐逐渐减少,到现在虽然有梦,
就是十多年来没有恶梦。从这个地方就晓得自己的心逐渐逐渐净化了,那个梦也少了,不
会天天做了。这些地方都能够勘验自己功夫。到无梦那就得到念佛三昧了,跟诸位说就得
事一心不乱。在功夫成片的时候还会作梦,偶尔有梦不是天天作梦,天天作梦功夫没有成
片,一个月有个三、五次这就相当不错了。这些地方都是勘验自己的功夫,提高自己的警
觉,我们自己是在什么境界里面,不必问别人,问自己,要问自己。
佛在此地用“梵网”做比喻,比得很好,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这个比喻把它比尽
了。假使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一听他就能够悟入,一听他就能够禀承“金刚光明宝戒”;换
句话说,他的性德就现前,智慧就现前,就能够破除见思烦恼,甚至于尘沙无明,我们所
谓一闻千悟。事实上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读《坛经》六祖就是这样的人。他听一个人在
那里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是听到这个地方,当然前面听
得很多,听到这个地方他就豁然大悟。由此可证,确实有这样的人。他智慧开了,性德现
前,就能够断烦恼生智慧。所以他到黄梅见五祖,初见五祖的时候就跟五祖说“弟子心中
,常生智慧”,他不生烦恼,不像我们现在一天到晚心中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常生智
慧是他心常清净,清净心接触外面境界所生的是智慧,染污的心接触外面境界生的是烦恼

由此可知,佛法的总纲领、大主义,不但是教我们,九法界的有情众生都是诸佛如来
教化的对象。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清净心。我们在《圆觉经》里面看到的,《圆觉
经》一开端就讲“本起清净心地”,本起清净心地就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圆觉》上面
讲的本起清净心地,也叫做真心,真心里面没有虚妄的境界。一旦要悟入,真正讲悟入了
,入得愈深愈好。佛的一切教门、一切戒法无量的权巧方便,这时候在你心中全部都空寂
了,像禅家所谓“迥脱根尘,灵光独耀”,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所谓自受用的报身现前
,就是你证得报身了。
证得报身,报身是怎么回事情?报身是法身里面智慧的显露。可见得法、报、应身是
可以证得的,这个境界在念佛人来说是属于理一心不乱,不是我们做不到的。可是诸位如
果要想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分证即佛。昨天我用比喻跟诸位说过,你要是真正想
在一生当中达到这个境界,古人所谓是“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我们这个标准是愈高愈
好。我们标准列在理一心不乱,如果实在得不到还可以得个事一心;如果我们标准只定在
下品下生就好,这是毫无把握。下品下生的目标达不到,你还是堕落。所以标准一定要提
升,而且要下定决心,要勇猛精进。可是第一个关口这是最难突破的,那就是平等心,第
一个关口。我们在一切境界里总是看到不平,给诸位说就不得其门而入。这个境界不能突
破,只有带业往生。
带业往生里面修得再好也是中下品,而且带业,经论、祖师大德开示里面说得很多,
所谓只带旧业不带新业。什么叫新、旧,旧是种子习气,什么是新业?新业是现行。换句
话说,不带现行。这些话怕诸位听得不清楚、不明白,我再跟诸位用另外一句话来说明,
那就是忍辱,我能忍就不带现行,不能忍就发作了,发作了就是现行。我看到这个不平,
心里头实在不平,但是在外表我表现的还是平等的,这叫什么?带种习不带现行。换句话
说,忍辱功夫不到家不能带业往生。得事一心没有忍辱了,事一心不要忍,心平等,没有
忍,还有忍就是在事一心之前,功夫没成熟,成熟时没有忍;我还有忍,这是凡夫不是圣
人。得事一心,事一心是见思烦恼断了,他忍什么,他不需要忍了,他没有忍。所以我们
凡事要忍让,忍让是带业往生的条件,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是我常常跟大家所说的,
我们过去世中生生世世念佛,亲近无量无边的如来菩萨,都没有能够往生得了,就是我们
连忍辱这个功夫都没有,所以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昨天我们看到诸菩萨,讲到相续次第。我们有相续,生生世世修行,这不是相续吗?
但是从来就没有踏上一个阶级,没有次第,那就是忍辱没有。佛在《金刚经》里面一再劝
勉我们,布施叫放下,接着就忍辱,这不忍行吗?功夫不到家,不忍烦恼就起现行,这一
起现行怎么样?就随业流转,必然轮回六道,吃亏的是谁?是自己不是别人。念念要责备
自己不要责备境界,为什么?外缘是中立的,没有善恶。你说这个人是个恶人,恨透了他
,也有人喜欢他。如果他真正是个恶的标准,全天下的人见到他都恨他才对、都讨厌他才
对,为什么还有人喜欢他?可见得外面没有标准。标准从哪里建立?是从自己心里面建立
的,实在讲是自己心所法当中建立的,还不是八心王当中建立的,是与心王相应的心所建
立的。假中又假,心王已经是假,心所更是假的,是从它那里建立。所以学佛的人教你离
心意识,连心意识都要离,那心所当然更不能起作用,你的心才能得清净。
所以我们自己在一生当中不是不可能证得三身的,就跟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开示一
样“一体三身佛”,一生当中决定可以证得。能大师自己证得,所以他有坚定的信心来劝
勉我们,他能证得我们为什么不能证得。实际上讲佛能证得的我们都能证得,祖师能够证
得我们更能证得,能不能证不要问别人,要问自己。这些理论、方法、境界都在这些大经
大论里面,我们选择这三部经可以说完全包括了。不但完全包括,说得非常的详尽。所期
望的就是我们真正能够回头,佛法里头常讲回头是岸,从哪里回来?从迷里头回来,回归
于觉,觉岸;从邪知见里头回过头来,回到正知见之岸;从染污里面回头,回到清净岸,
回头是岸。肯回头才知道佛说《梵网》、说《华严》、说《弥陀经》都是度人到究竟觉位
,真能回头,回因向果,才是真正持梵网戒而圆成佛道。
所谓是因圆果满,佛法当中常说因里面有果,果里面有因,换句话说,因与果也是分
不开的。所以这个经一展开佛菩萨都坐在莲花里面,莲花是表法的,就是因果同时,表这
个意思。因为莲花一开莲子就在当中,不像其他的花它是先开花后结果,莲是因果同时,
所以佛用它做比喻。你一发心这就是因,一发菩提心就是因,一发心就成佛。这初初一发
心,名字即佛,认真的修行,观行即佛;观行是修行。所以一发心就成佛道,因果同时。
跟莲花一样,所以叫坐莲花胎,不管你坐哪个地方都叫坐莲花胎,你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因
果;换句话说,行住坐卧都在莲花之中,取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修学一定要明理,要懂得这个理论,要晓得这个戒条。每一条戒所谓是戒体
、戒相、戒行,这一条戒的殊胜功德作用统统明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华严经
》的五十三参。在一切境界里面历事炼心,成就自己心地的清净光明,我们的戒光就圆满
,这才能契入一真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就是证得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这是这部经
的殊胜功德。诸佛菩萨他们所修所行不离这个原则,不出这个范围,所以我们得到了梵网
,就得到了一切。不要再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最怕的是这个,最忌讳的也是这一点,为什
么?要是涉猎多了你的心又分散了,换句话说,你要求得心地清净不容易,被其他的法门
染污了。
一个法门能够叫你心得清净,两个法门就会叫你心染污,为什么?你心有分别,你有
比较,你还有高下,完全用的是意识心。假如你要是舍识用根,行!你涉猎三藏十二部都
行,都是清净的,你要用心意识去分别三藏十二部那就糟透了。用心意识只能选一门,舍
识用根可以博学多闻,为什么?它不碍清净心,所以古德教学提倡一门深入,道理就在此
地。这一点诸位要晓得,善财童子博学多闻他是得清净心之后,他在文殊菩萨初会里面得
到了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所以他有资格,我们现在没有这个资
格。没有资格就守定一门,而守定的这一门,我在此地郑重的勉励诸位同修,我们今天选
的三部经,《弥陀经》、《四十华严》跟《梵网经》。这三部经以什么为主体?以《梵网
》为主体,前面这心地是根本、是理论,下一卷戒律是方法,有理论、有方法,《普贤行
愿品》是境界,《弥陀经》是归宿,这够了!还用得着其余的吗?所以这部经的启请具足
无量功德。
我们把这个经本,这个经本也是很珍贵的孤本,不容易找到。你们哪一个人把那经本
拿过来。这个本子是清朝同治年间所印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民国七十二年,
宣统三年,光绪三十四年,这是同治年间本,一共四本。这个本子字很大,我们这次想翻
印,但是这个本子如果拿去一翻印,这本子就等于废了,因为纸很脆。所以我必须先把它
裱起来,像我们裱画一样,每一张裱起来,裱好了之后拿去印,这个书才能够保全。裱好
之后我们也无需要装订,作为什么?将来诸位要是发心印的时候,我们这个底本就借给你
用,裱好之后能够保存很久。这已经保存一百年了,裱好之后至少还可以保存五百年,留
给后人。我们也想印六十四开的小本子,跟这次印的《弥陀经疏钞》一样大的本子,本子
一样大,大家携带方便。这是理论、方法,因为这个少,《梵网经》不多。
佛门里面受了菩萨戒的,诸位都晓得半月诵戒,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是希望每个星期都
能够把《梵网经》,《梵网经》上下卷不多,这两卷不多,你在这一个星期当中念一遍再
到这儿来听一次。经的内容熟透了才能修行,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才提得起观照的功夫,你
要是不熟悉、不明白,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怎么不迷?这当然迷惑颠倒
!这是佛在《观经》里面一再提倡的“读诵大乘”。对着本子是读,离开本子是背诵,这
就是要熟。熟的时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都能够提得起观照功夫,觉而不迷,正而不邪
,净而不染,他的功夫才能上轨道;换句话说,他才用得上功。
观行即不简单,所以现在大多数都落在名字即中。名字即不行,名字即中不能往生,
就是带业往生都做不到,下品下生都做不到,观行功夫起码你要懂得这个道理。由观行到
相似,相似是事一心不乱,分证是理一心不乱,才能把我们自己的功夫、把我们自己的境
界真正的向上提升,在一生成就,证得一体三身,从此之后超越六道轮回。如果再来那你
是佛菩萨的身分乘愿而来的,不是业力轮回的,你到这个地方来是行大慈悲普度众生而来
的,那情形不一样。
“经”,这个字我们就省掉,因为我们常常讲贯摄常法,所以到这个地方我们算是把
第一个段落介绍完了。第二个段落“释译经人”,这个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我们也把
它免了。下一次我们就从解释品题、明分科义跟诸位介绍这两段,再下一次我们就讲到经
文。
==
不忍烦恼就起现行,这一起现行怎么样?就随业流转,必然轮回六道,吃亏的是谁?是自
己不是别人。
念念要责备自己不要责备境界,为什么?外缘是中立的,没有善恶。
我能忍就不带现行,不能忍就发作了,发作了就是现行。
我看到这个不平,心里头实在不平,但是在外表我表现的还是平等的,这叫什么?
带种习不带现行。
凡事要忍让,忍让是带业往生的条件。
忍让、不带现行就是道证法师说的,选择跟阿弥陀佛相应,不跟六道相应。
去争去发作去贪求,那就是把娑婆世界放在心里,才会去在意他。
广钦老和尚:
“凡事都要忍辱,忍辱即智慧。受戒是受‘忍辱’,耳听到别人骂你、刺激你而不理会,
那就是戒。出家和在家不一样,出家没有说对不对,对也接受,不对也接受,若能如此忍
辱,慢慢就会去我相。若自己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个。”
(广钦老和尚对忍辱的开示真的太多太多了啊!)
印光法师: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受戒是受‘忍辱’”回过头来说,就是说持戒念佛不是持戒条,
而是凡事忍辱,财色名食睡要忍,贪嗔痴慢疑要忍,色生香味触法要忍。
一切法得成于忍。这样去念佛,叫持戒念佛。
因为能忍就是能离,能离娑婆;念佛就是信愿,信愿极乐世界。
外面有境界,心里有烦恼,但我不要理他,我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06-30 21:45:00
忍。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6-30 22:49:00
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07-01 04:03: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7-01 11:03:00
南无阿弥陀佛 忍辱 转念
作者: dxdx58 (^^)   2018-07-01 11:52: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07-01 16:56: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arenshih   2018-07-01 17:30: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