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元音:具信愿,散心念佛亦能往生真实否(续)?

楼主: CassSunstein (Pm)   2018-06-30 12:21:26
http://faculty.stust.edu.tw/~tang/preach/key.htm
元音老人的法语还有其他部份,摘录如下:
...................
还有‘净土十要’中的彻悟禅师语录,有“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ꔊ摄心专注,为下手方便,以一心不乱为归宿,以往生瑞相为验证”的净土修持旨要,这不亦
是净宗祖师不提倡散心念佛吗?
但是,散心念佛不能往生,其故何在?我们要进一步把它搞清楚。否则,人云亦云,囫囵吞
枣,莫明其所以然,终成迷障。用起功来,亦必疲软无力,不能克敌致果,安望生西成道!
今不厌其详,再行研讨如下:
如众所周知,一切众生,皆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来是佛,本不生灭。只因无始无明妄动,
认假作真,起惑造业,随业受报,才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今欲往生西方,了脱生
死,如不将这当下起惑造业的一念妄心,用念佛的功夫将它念退,把妄心转换成佛心—即全
佛是心、全心是佛,而一任妄心颠倒攀缘,执著妄动,如何不为业境所牵缠而沉沦于六道?
又如何能于临命终时,打退这业识幻影而往生西方?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
净,即佛土净。”故欲生西方净土,必须先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净其心地而后可。经云:
“一切唯心造。”心若散乱秽染,与净域绝不相应,到头来只能生在秽土,此无可奈何之事
也。
或曰:往生西方,全凭他力—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力,不是修其它法门,靠自力成道。答曰
:他力不离自力,离开自力,绝无他力!此理在世间法上,如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乃
至无情草木丛林之间,自己无生存能力,完全靠他人他物得生存者绝无是处,此种例证多不
胜举。出世间法更不例外,如阿难与佛同时发心,因修持不力,于佛圆寂后方始证道,离成
佛还不知多远!罗侯罗因父是佛,自不修持,为佛所呵等,在在说明自不努力,完全依靠他
力,任何事都不能成办的。至于说阿弥陀佛的宏愿接引,乃感应道交,于行人心净,净业成
熟时,现于其前,不是跑到行人面前来拉到西方去!这点请诸位净业行人千万别错会!只看
经文上都是“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而非佛“来”其前,即是明证。“来”与“现”二子之
差,含义大相径庭,岂可混为一谈!关于此点永明禅师与印光大师皆有确切说明:“念佛一
心不乱,感应道交,彼佛现前犹如水净月现。如水混浊,月虽在天而影不彰。念佛人心犹水
也,佛犹月也,心水混浊,佛月不能现前。”可见他力之外,还须自力,没有自力,他力也
无着处!所以净土法门,是自他二力合修的,单靠他力,没有自力,结果莫不惨遭败绩!不
然者,为什么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要“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要“如救头燃”呢?
现时有些净土行人因不明此理,用功不力,临命终时,不见佛现,慌了手脚,以为佛法不灵
而误解佛是虚愿,殊不知自己心水不净,佛亲现其前,亦不自见。犹如生盲,以未见日,而
诟日不临其前,不也冤乎?!这都是因地不正,贪图便宜,上了一般盲师的当,以为散心念
佛,只要依靠弥陀愿力,即可往生。哪知结果非但不能往生,还落个谤佛毁法大罪,来生还
得受重苦报,岂不是太冤枉了吗?
或曰: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什么蕅益大师在‘持名念佛历九品四土说’的一文中说“
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先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
得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呢?为什么又在后面说“深信切愿念佛,
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呢?这不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散心念佛亦能往
生西方吗?
我们现在只要求能下品下生,甚或生在边地疑城,于愿已足,因为得生净土,即获不退,正
不必要求中上品生,徒招艰辛!所以现在只须散心念佛,悠悠散散,逍遥放荡,乐得快活,
临终又能下品往生极乐,最后同样成佛,又何乐而不为呢?为什么定要销尽妄情,灭却贪染
,孜孜兀兀执持一句佛号,枯寂无味,而自讨苦吃呢?
答曰:蕅益大师的话,大须仔细,请勿滑口读过,不注意全文,而只在“散心念佛”四字上
着眼。以为大师提倡散心念佛,有懒可偷,有便宜可得,正中下怀,而乐得在娑婆鬼混一下
,等临命终还有西方可生,大乐可享,多少舒服。哪知如意算盘打错,等到临命终时,只见
生前黑业牵缠,哪见佛来授手!虽悔恨交加,已是噬脐莫及了!
现在把这段文字和大家详细分析研究一下:
第一、深信切愿念佛,虽散心亦必往生,而信愿不真切,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者,为料
简一般以持弥陀圣号为入定的助力,而不思往生极乐者—即无信愿者说。因明朝末年,很多
禅宗学者,常藉持名以入定,故蕅益大师有“任你念佛功深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地步,但
无信愿,决不能往生”之说。
第二、在散心念佛上冠以“信得真,愿得切”六字,才能往生,而非单说散心念佛,即能往
生。这里面大有文章,请勿轻易滑过。请问,如何方为信得真?又如何方为愿得切?为了增
强说服力故,请看诸位大祖师对于“信真、愿切”的解释与描绘吧!
一、关于信的解说: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
,觉性无二。次要信得我们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
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无量苦。次要信得我们虽业障深重,久居苦域,是
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在十万亿佛刹之外,是我们心内之佛。既然心性无二,
自然感应道交,我们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十方如
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注
意“心”字),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楞严经’)。又曰:须历始终而不改
,遇利害而不变,方为真信。真信有三:一信弥陀摄受念佛众生,往生西方,绝对不虚。二
信执持弥陀名号,由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请注意),即得往生。我当依教奉行。三信
大势至菩萨及莲宗诸祖所传念佛法门,绝无虚假之语。我当依之勇猛精进,修成三昧。又吾
人念佛之心,由慧入定,照而常寂,是信本有之佛;因定发慧,寂而常照,是信本有之法;
定慧双融,寂照不二,是信本有之僧。又云:信者,非单信西方之庄严佛土,即算发信心也
,必同时深信自性即是弥陀,本可一样成佛。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只是迷
悟之别。西方依正庄严之佛土是事净土,我之自性清净是理净土。心遍一切处,皆是西方,
十方与西方不异。非徒信娑婆苦而西方乐,与夫极乐确有也。
二、释愿:第一要于一切时中(注意,要于一切时中,不是不如意事时如此,欢乐之时又如
彼。)厌恶娑婆生死烦恼之苦,欣慕极乐菩提之乐,力求往生。次要发愿遵照佛祖所传净土
法门,勇猛精修,净除习染,使身心清泰,现生极乐。次要立志成无上觉,圆满菩提,供养
诸佛。次发广大心普度众生,众生界不空,誓不成佛。次要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
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又云:念佛之心,欲得一心不乱(但不可作意求,求则反
远矣)是谓净愿;不生西方誓不休息,是谓常愿;成无上觉,广度众生,是谓大愿...如是
发心,方名真信切愿。
诸位同仁,请问我们果具如上信愿,娑婆世界的饮食男女、妻财子禄、以及名誉地位等等,
还会摆在心上盘算不休而放不下吗?这一切空花水月般的境缘,既放得下,又有什么妄想萦
怀惑乱我们呢?既无妄想惑乱,则念佛时,就会如上文莲池大师所说,如亲对弥陀,恭敬至
诚恳切之不暇,还会有什么妄念在乱动呢?这不是不期一心而得一心了吗?!所以蕅益大师
说:“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也。”
诸位要注意这“虽”字,就是说:果真信愿切,如救头燃时,不怕你不一心,当此时也,要
你颠倒妄想亦不可得,所以下个“虽”字。同时,这亦是针对下文无信愿念佛者的功夫虽好
,不能往生的相对说法。所以说了句“有信愿的人,虽散心念佛亦能生西”,诸位千万莫错
会,以为我们只要懒懒散散地、马马虎虎地口里念念西方弥陀,心里想想娑婆财色,就可以
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地往生西方去了。
复次,所谓有“深信切愿念佛,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者,乃行人习障深重,今虽具
深心切愿,而妄想习气一时不能净除。即贪恋世间的粗妄想虽已断除,而微细的习气妄想,
仍时来侵犯。古德所谓:“风停浪犹涌,理现念犹侵。”此种妄念虽属微细,但由于佛外有
念,不得不谓之“散心”。虽属散心,以微细故,念来即觉,而不颠倒攀缘,故只要将佛念
一提,妄念即当下销殒,复归清净。此种随来随照、随照随消的功夫,圭峰禅师谓之“妄念
若起,都不随之,纵有中阴,业不能系。”因业不能系故,所以能发愿往生。反之,若是贪
恋娑婆、妄念颠倒、攀缘不息的人亦想援例往生,那真是白日做梦了。
但是,话须说回来,倘使生性豪放,于世缘不甚恋着或平时虽不信佛,亦不谤佛,未能一心
念佛的人,如到临命终时听善知识开示,顿时悔悟,彻底放下,一心称名,求生西方,也能
十念甚或一念而往生。但此等顿根人,千万人中难得一二,以临终一念,端赖平时锻炼。如
平时不善用功,而能于临终一念转机作主者,真比航空奖券中头彩还难,诚不可以为训也。
...............
心得:
“真信切愿”、“至心/一心不乱、功夫成片”。
坊间有两大说法:一大类是上述两引号的内容都要做到。
一大类是只须作到前者引号。
后一大类的说法,其实又可细分成两类:
一类是以方便语不强调后者引号,先鼓励起原本有勇猛心只是还不自知,而担忧弥陀
法门“至心”是否艰难的佛教徒,“形式上”先不要注意“一心不乱”四字,
先踏出第一步。但“实质上”“信真、愿切”与否的标准其实又回归到“至心、一心”
与否。殊途同归。这符合经文的正解。
另一类则真的是执著于自行脑补的“弥陀法门最易行”的想法,所以秉持“既然易行,
只要相信弥陀、愿意被弥陀接引,纵使唸佛唸到‘心’尚未‘安’、尚未‘定’、尚未
‘一’、尚未‘至’,临终时仍可仰仗弥陀他力接引,毕竟西方净土乃是末世最易得度的
法门,临终唸佛时不必一心、有些杂念也没关系”云云的误人慧命的谬见。
如果某些佛教徒自知自己心思纷飞、烦恼不止,这也没什么可不好意思的,重点是找适合
自己心性的净土,而不是被误导去走既然无法作到一心所以届时往生不成的西方净土之路

世尊还有开示不需断烦恼也可往生的弥勒净土等等(药师净土与阿閦净土先不讨论)
可以选择。因为从“哪个比较‘容易’”角度(请注意,不是比哪个比较殊胜)而言,
弥勒净土法门(有难有易的数个类型之中的简易型)比弥陀法门“更容易”修持而成功
往生且不退转,这都有世尊开示的经文依据。
.................
佛告优波离:“佛灭度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
脩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等,是诸大众若有(When)‘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
者,
(1)闻已欢喜,
(2)恭敬礼拜,
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但得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
堕黑闇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恒生正见,眷属成就,不谤三宝。”
上方是对于正常普通四众佛教徒的往生条件而言,作到(1)、(2)两个条件即可,
其他生活条件跟一般的四众平均标准一样。
下方的往生要件对于造了恶业的人则条件稍微难一点要诚心忏悔,但也不是无法亡羊补牢
接着按上生经的经教以求往生:
佛告优波离:“若善男子、善女子犯诸禁戒,造众恶业,(When)闻是菩萨大悲名字,
(1)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
此外另有一般众生(非佛教徒的凡人,不限于四众与天龙八部)如果想比上一段(四众与
天龙八部)“闻(弥勒菩萨名号)已欢喜、恭敬礼拜”而言更多做一些的修行法:
未来世中诸众生等,(When)闻是菩萨大悲名称,
(1)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缯盖、幢幡,
(2)礼拜系念,
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
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
关键是“说清楚、讲明白”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修行方法的“真实内容”(其实经文上都
白纸黑字写了),不让佛教徒在离经的烟幕解释中搞错世尊说的修行要件内涵的理解。
坊间当然如上所述有不同的观点。元音老人法语的贡献在于很有条理的厘清了某类弥陀法
门“不需要这个、不需要那个,也能往生”云云的说法其实不正确、以及那么怎样才是正
确的修行西方法门的方法的法理所在:终究要修到“实质上如同”“一心不乱”才行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18-06-30 15:27:00
到第九住心或色界初禅以上的禅定状态,再来念佛,比较保险,也是一种净土结合禅定的修法。第九住心比色界初禅较易达成。纯以唸佛方式,要到达一心不乱的程度,极难。
楼主: CassSunstein (Pm)   2018-06-30 15:42:00
我增补弥勒法门的简易型修行方法
作者: stockeye (stockeye)   2018-06-30 15:44:00
念佛法门虽是易行道,但也不该曲解甚至谣传散心即可。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18-06-30 15:44:00
唸佛这个第六意识弄出来的粗重念头,会盖过细微念头的觉知心,所以会误以为自己一心不乱,事实上只是自己没有觉察到这些细微念头罢了,并非真的一心不乱。我个人是有几次持咒触发头部清凉的身轻安的经验,但那是我已能稳稳地进入色界初禅之后的事情。一般人应该极难靠唸佛持咒能进入这种状态。依我个人看法,要进入色界初禅,要有三要件:一、能入第九住心。二、头部脉轮已打通。三、方法能触发头部身轻安发起。第九住心,请明师指导,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修习,应该不难。第九住心状态起码比色界初禅容易许多就是了。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06-30 22:49:00
阿弥陀佛,ca菩萨好久不见,近来可安好?!感觉上您的文章蛮柔和质直的,很是赞叹。末学也分享一些念佛法门需注意的地方。所谓带业往生是只带旧业,而不带新业。往生的那一刹那,要把烦恼伏住,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而不能是贪瞋痴,才能往生。至于有传言说,带业不能往生,须得消业才能往生。其实仔细读读经典,经上虽无带业往生的字样,但有提及西方有四土三辈九品。若不带业,极乐世界就只有阿弥陀佛一人不带业,何来的四土三辈九品?净土法门是不用断烦恼就能往生,此处是指不用灭断烦恼,但还是需要伏断烦恼。若无平时一念十念,何来临终一念十念。这个在弥陀经要解里也一再说明,不可视为易而漫不策勤。但是有念总比不念还好,只是今生结个缘,到哪生哪世愿意恳切念佛,就到那一生往生成佛。今生散心念,到临终一心念也是可往生,不要害怕自己妄念多,平时如战时,战时就能如平时。即是勿视为难辄生退诿。
作者: terrytina19 (翼)   2018-07-01 23:53:00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