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讲经缘起
今天我们有这样殊胜的因缘,在此地为同修们宣讲《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这个因
缘在今天来讲是非常的殊胜,目前讲经的道场在本省可以说是相当的多,而讲戒律的机会
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尤其是讲《梵网经》这一品是全部的来讲解研究讨论,这种机缘更是
希有。
过去,祖师大德们教我们持戒念佛。念佛,如果我们要想成就,换句话说,要想达到
一心不乱,真正成就这一生往生净土的目标,决不是只是每天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掐著
念珠一天到晚在念佛的人多得很,而往生的实在是太少。过去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炳
老就告诉我,他说我们台中莲社念佛的同修,在莲社里头登记有姓名、有地址的总有二十
多万人,实际上往生的(就是有把握往生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换句话说,都不成比
例。为什么念佛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而过去永明延寿大师告诉我们,这个净土
法门是“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修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这就讲到如法与不如法
。念佛是手段,往生的条件是要一心不乱。换句话说,佛号不管你念多少,一定要念到一
心不乱,才具备往生的条件。念得再多,不能达到一心,换句话说,没有办法在这一生当
中成就。如果如法,他念得少,念得少他就得一心,像经里面讲“若一日到若七日”,他
只念一天,可是他一天就念到一心不乱,他就具足往生的条件。这一点我们要特别的注意
到。
如何才能够念到一心不乱?就像佛在《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必须具备多善根福德
因缘,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今天讲善根福德因缘可以说每
个人都有,都有怎么样?少了,还达不到往生的标准。不是说没有,实在是少了;善根也
缺少,因缘也缺少,福德也缺少,这三个条件我们都少。正是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
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少,我们对于大乘佛法的教义知道得太少,所以信心生不起来
,于世出世间法还是充满了怀疑。你有这个疑念现前也好,没有这个疑念现前也好,总而
言之,疑没有能够断掉,疑是根本烦恼。因缘不具足、太少了,就是没有一个修学的道场
。
民国初年,在大陆上净土道场只有一个,苏州的灵岩山。印光大师在那个地方教化,
那是一个常年念佛道场,现在这个道场也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真正想修学,没有善知识领
导我们,没有同参道友互相切磋琢磨,到了今天,不但修学的因缘没有了,连求解的因缘
也不可多得。我们图书馆地方很小,不足以构成一个道场的条件,仅仅是一个小型的讲堂
。我们在此地提倡净土法门,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持戒念佛。过去,戒律我是劝勉同修
们自己去修学,我还没有想到要来讲,所以只发愿讲《弥陀经疏钞演义》。我们图书馆专
讲这一部。很难得的馆长她来启请,要求讲《梵网经》,讲梵网戒。我把这个戒本拿来看
一看,觉得有讲全经的必要,因为如果不明菩萨心地,这十重四十八轻没有办法受持。展
开这个经我们重新再温习一遍,觉得这个意思非常之好。所以我决定我们图书馆,从今以
后每个星期天讲《梵网经‧菩萨心地品》,一遍讲完之后从头再讲一遍,周而复始。我们
每个星期天是固定的,就是这个时候,像《弥陀经疏钞演义》一样。
这个本子我们势必要印。我们采取的这个注解,是明朝宝华山开山的祖师(就是第一
代的祖师),寂光律师的注解。这个本子是清朝同治年间宝华山的刻本,木刻本,到现在
已经有一百多年。我手上有这么一部,这一部非常的难得。如果要翻印,这个书必须重新
裱过一次,不裱过一次,这一次印了,这个书就毁掉了。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这个纸张已
经很脆,翻翻都会翻坏,所以必须把它裱起来,像我们从前《法华经大成》一样。《法华
经大成》,那个比这个还要早,也是一百多年以前的版本。将来就作为我们讲堂选用《梵
网经》讲义的本子。
这是说明我们因缘的殊胜,这个因缘只是解门的因缘;行门的因缘还要大家真正的发
心,求佛菩萨感应,希望将来在本省有一个真正修学的道场,像从前印光法师那个道场一
样。也是我们过去一再在讲堂提示我们所向往的道场,每天有八个小时讲经,有八个小时
念佛。如果有这样的道场,那我们的因缘具足了,这三个条件可以说多因缘,只要我们的
善根、福德不缺,就保证这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的超越三界轮回。我们图书馆给
诸位的可以说就是将善根、福德增上,帮助诸位增长善根、增长福德。讲堂,我一再的说
过,我们不敢说讲经,更不敢说讲戒经,我们只是大家在一起互相的切磋琢磨。展开讲义
,就是宝华山律宗道场第一代祖师寂光律师来给我们开导,我们只是寂大师私淑弟子而已
,要以这样的态度在一起共修。
无论是经文或者是讲义(现在诸位看的这个本子,只是经文没有讲义,因为讲义的分
量多,到以后印出来再分送给诸位),如果有疑问的地方、有不明了的地方一定要问,提
出来我们大家互相的讨论。经义、讲义明了通达,我们才能做到断疑生信;换句话说,才
真正能够达到增长善根。善根增长,福德就会随着增长;福德是讲修证。真正信解,哪一
个不愿意修证?我们在修证上会懈怠,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自己信解不足,疑虑重重,修
行的心提不起来,证果这桩事情自己不能肯定,这样才是耽误了一生。
道场启请的功德不可思议,也是诸位福德因缘不可思议,这是我们应当要特别珍惜的
。这一次我们发起印《弥陀经疏钞》,本来想印三千部,二千部印的费用是够了,现在继
续不断的我们还在征求。我们看看如果这个款项还有多的,我们在二千部之外,把这个钱
再移过来印《梵网经直解》,就印这个注解的本子,再不够的我想一定会许多同修们发心
。因为这个本子非常之好,寂光大师的注解简要详明,文字不太深。虽然他是明朝时候的
人,因为他是戒坛里面传戒的和尚,我们今天所称戒和尚。宝华山传戒讲《梵网经》就是
用《直解》做讲义。他的对象是给戒子们所说的,因此他必须要简单、要扼要、要详细、
要明白,使一般的戒子在五十三天当中,能够体会到菩萨心地,建立菩萨心地,培养菩萨
心地。
这部经的分量不多,诸位现在看到这个本子,上卷是讲菩萨心地,下卷是讲修行的方
法,就是戒本。它的东西不多,但是涵盖了整个的佛法。昨天我们讲《华严经》提到这部
经,它与《华严》,与《法华》,与《弥陀经疏钞演义》完全是贯通的。《华严经》卷数
多,分量大,解说详尽,但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与本经“心地品”,实在讲无二无别
,可以说“心地品”就是整个《华严经》的浓缩,《华严经》乃是“心地品”的扩展,内
容真是无二无别。由此可知,这一品经的重要。
贰、释经题目
一、“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今天第一次跟诸位在一起研究,我们依照寂大师的注解,先看本经的题目,“释经题
目”。经名五个字“佛说梵网经”。从这个题目我们就能够明了世尊说法的义趣、宗旨,
向下我们逐字来研究。从题目里面我们明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看到大梵天王王宫里面的
罗网,这个“网”就是罗网。罗网在本省我还没有见过,大陆上从前的寺院、皇宫里面都
有。可是我在大陆上那时候年岁很小,没留意。前些年到日本去访问看到了,日本在现在
像京都有许多大的寺院里面,你去看有罗网,多半是以铜丝编织的。因为这个宫殿的梁柱
,雕梁画栋,那是非常高水准的艺术品。用这个网保护着它,最重要的是怕鸟雀去做窝,
会把艺术品损坏,所以就用罗网来保护,像纱罩一样来保护它。这个罗网非常之考究,在
罗网当中往往系的有珠子,有明珠,有许多的装饰品,看起来非常的美观。大梵天王宫殿
里面的罗网,当然比我们人间更要殊胜。它所系的那个珠子,珠珠放光,光光互映。佛一
看到这个境界,就联想到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罗网一样,所以就用这个来做比喻。比喻得
很多,义趣非常之多,向下我们能够说到,讲义里面都有,用这个来比喻心地法门。
十法界,上至佛菩萨下至恶道众生,就像梵网的孔目一样。孔目虽然有别,但是它是
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心地。心地有觉有迷,觉了是四圣法界,迷了是六凡法界。不管
是迷与悟,总而言之,是一个心地而已。心地所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叫做戒,戒就是
规律的生活。不但在我们个人或者是团体的生活方式,乃至整个宇宙的运行莫不皆有规则
。这是我们今天许多科学家观察宇宙,看到许多星球在太空当中运行都有一定的轨道,一
定的轨则,有条不紊。在佛法里面讲都是属于戒律,戒律是规则。这个戒律叫心地戒律,
所以《梵网经》是心地戒品。
经题五个字。“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像我们讲《弥陀经》,《弥陀经》也是《
佛说阿弥陀经》。大概冠上佛说,这个意义比一般的经一定是更为重要。佛,我们道场常
常讲,所以这个意思在此地可以省略。简单的说佛是觉悟的意思,它里头有三个意义,第
一个是自觉,第二个是觉他,第三个是觉满,自觉、觉他都圆满。这三种解释是有来源的
,自觉是对凡夫说的,凡夫不觉,不觉这就是迷,迷的现象就是烦恼,所以觉悟的人没有
烦恼,迷的人有烦恼。
我们要问我自己到底是觉还是迷?你就问问你自己有没有烦恼,如果有烦恼这是迷、
是不觉。所以佛法常讲断烦恼,断烦恼菩提就现前了。所谓“菩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
就是觉悟,觉悟就现前了。说到烦恼,这个烦恼有根本,我们过去也研究不少禅宗的语录
,像《坛经》、《大珠和尚语录》我们都很熟悉,禅家教给我们从根本修,凡事要能把根
本找到,那成就就容易。根本,烦恼的根本是什么?是我见。我们读唯识,唯识讲第七识
,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就是根本,烦恼的根本。四个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我见
”,佛教里还有一个名词叫“我执”,实在讲我执,人我执、法我执。我执包括四大烦恼
,我见、我爱、我慢包括这些,其中最主要的是我见。因为有我见,我见的作用在六根接
触六尘境界才起贪瞋痴慢,造作一切的善恶业。既然造作有业,当然免不了轮回善恶的果
报,造善业感三善道的果报,造恶业感三恶道的果报,这是不能自觉。
而诸佛如来当初跟我们也一样,他也是从凡夫发心修行证果的。释迦牟尼佛如是,阿
弥陀佛也不例外。我们看看《无量寿经》,阿弥陀佛从做国王的时候发心皈依,发愿修行
,经历很长很长的期限才修成功。我们在经论里头常看到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算
不了什么。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看阿弥陀佛(其他的佛不要看,这两尊佛与我们比较接近
)都是修无量劫。《梵网经》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他到我们这个世界,他是怎么修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修成佛,就是以“本佛性戒”为因地心。佛常在经论里教诫我们“因地不
真,果招迂曲”。而这部经的特色,能说的佛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听众是谁?听众是化身
佛。这个道场实在是太庄严了,听众里头没有别人,统统是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卢舍那佛讲《梵网心地戒品》,听众是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是通号,不是一个人的专号,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我们举一个比喻,
我们把佛比喻作老师,释迦牟尼就好比国文,教国文的老师,国文老师太多了。所以诸位
不要一听到千百亿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只有一个人,怎么会变成那么多人?如果你要
想到这个地方开一个大会,这个大会里面在讲学,听众都是国文老师,国文老师太多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是通称,通号。他的名字叫悉达多,悉达多才是他的名字。“释迦”的意
思是仁慈,“牟尼”的意思是寂默,寂默是清净,所以他这个名号的意义是既仁慈又清净
。这样一个觉者在梵网会上千百亿之多,接受卢舍那佛讲“菩萨心地戒品”。
我们讲到觉他,这个觉他的意思是不同于二乘人。二乘人实在讲他比较著重自己,不
大注重别人,自己得清净、得解脱就好了,别的人他不管。他有慈悲心,慈悲心不广大、
不普遍,他是被动不是主动的。菩萨就不一样,菩萨他是建立在平等心的基础上,二乘人
心不平等,菩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想学大乘,先修平等心,这是根本法
。平等心里面先修怨亲平等,因为世人怨亲是最不平等,要从这里修,自己这一生才能成
就。修平等心,平等心里面起作用就是平等性智;换句话,就是根本智。提到根本智我们
都向往,有根本智而后才有后得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从平等心里面起来的,好比
水,水在平静的时候像一面镜子,能够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那个照就是根本智,水
的平静就是心地平等清净。所以你的心不平等,你的根本智怎么能现前?
佛法里面用念佛的方法,用诵经的方法、背经的方法,你也在学。可是你学的是什么
?你是一个呆板的学法,你天天念佛,不能够把心念到清净平等;天天背书,不能把心背
得清净平等。那这个念、那个背都没用处,不起作用。必须遇到不平等的境界,心里马上
起一句阿弥陀佛,境界平等了,它起作用了。不平等,这个境极端不平等的时候,想到经
里去背一段经文,心清净、平等了,这才起作用。否则的话,念得再熟、背得再多,一点
用都没有,你的智慧不能现前,你的烦恼一天到晚在增长。修的是什么?修口不修心,那
就是古德讲“喊破喉咙也枉然”,没有用处的,重要的是修心。
菩萨因为心平等,所以他的根本智显露。根本智里面最殊胜的功德就是大慈大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清净心里面本来具足的德行,不是有意发心去做的,不是的
,本来就如此。他不但在佛界里面服务于大众,他还能在魔界里面去利益他们,我们是有
佛有魔不平等,他心里头佛魔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这跟《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入一真
法界”,法界在他眼睛里头唯有一真,我们凡夫看到有佛有魔,他看唯一真法界,他没有
分别。这就是觉他,不同于二乘人;讲觉满,不同于菩萨。菩萨虽然觉不圆满,佛的觉悟
圆满了,菩萨度众生,由于他自己位次的高下,断证的浅深不同,所以自行化他都还没有
圆满。尤其是初发心的菩萨,更应当认清自己,认清环境。
菩萨的修学跟二乘人大大的不相同,二乘人的修学他完全是着重在自己,菩萨的修学
就是初发心的菩萨,他是自他完全是平等的,这是菩萨心。一开始就是自他平等,所以他
跟二乘人决定不一样。我们在一般断证位次上来说,像阿罗汉,四果罗汉的境界相当于圆
教第七信的菩萨,但是诸位要晓得,那只讲断证,其他的,阿罗汉比七信的菩萨差太远了
,不能比。给他两个并在一起,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七信菩萨也断见思烦恼,这个他是
平等的。如果讲心地的清净、光明、慈悲,那阿罗汉没有一样能比得上菩萨。不但阿罗汉
比不上七信菩萨,初信的菩萨他也比不上。为什么?初信菩萨虽然烦恼没有断,在断烦恼
上比不上阿罗汉,可是慈悲心是阿罗汉比不上他,平等心阿罗汉比不上他。阿罗汉自私自
利,初信的菩萨他就能顾虑大众,能够处处替别人想,事事替别人想,能够舍己为人,服
务大众,这是小乘人没有办法跟他相比的。所以四果罗汉见到一个初发心的菩萨,他要尊
重,道理就在此地。他是圣人,他不嫉妒,他尊重,他知道你的心量比他大,无论在什么
场合他要退后、要让你,所以菩萨行、菩萨的心,在十法界里面的确是不可思议,无比的
尊重。
菩萨心是什么样子?本经就要告诉你什么叫菩萨心。上卷讲菩萨心,下卷讲菩萨行,
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下卷戒本是讲菩萨行,上卷是讲菩萨心。所以我们对于菩萨的心
不了解,那行就谈不上,所以这个经尤其讲戒本是非讲菩萨心地不可。佛这是觉圆满了,
自觉觉他都圆满了,九法界的众生对他尊重为“天中天,圣中圣”,所以他是究竟觉。菩
萨叫分证觉,就是部分的觉,没有圆满,佛是圆满的觉,我们称佛、称如来,这个意思就
是说三觉圆满。这个地方的佛,我们经品上的佛,是娑婆世界说法的教主,这个教主是报
身教主卢舍那佛。
二、“佛说”:法喜充满。自己成就又能够利益众生
第二我们讲“说”,这一个字跟《弥陀经》里面那个“佛说”的说一样的意思。所以
说“悦所怀”。第一个他自己证得这个境界,你想想他多欢喜,说是悦,喜悦,自己证得
了,我们一般讲法喜充满。你今天念佛如果念到一心不乱,你喜不喜欢?念到一心不乱怎
么样?生死了了,三界超越了,随时可以往生,没有生死,生死自在。住在这个世间,如
果有缘多住几年,没有缘少住几年。什么叫缘?大家都很喜欢学,都很认真的学,多住几
年帮助大家。什么叫没有缘?大家不认真,都在那里敷衍,在那里因循苟且,这是不必要
,就走了。他自己没有生死,自己没有寿命,他的生死寿命是看大家,大家需要他,真正
需要他,好,多住几天帮你忙;不需要了,不需要就走了。为什么?还有他方世界别人需
要,因缘不在一处,世界无量无边。
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过去都曾经住过,都曾经跟他们接触过,所以无量无边的因缘
,你怎么不欢喜?如果有很多人愿意修学,诚心诚意来请教你给他说,这个说是高兴,所
以“说”这一个字就表示着法喜充满。自己成就又能够利益众生,为大众做增上缘,所以
这个“说”不是一般勉强的说,不是为功利而说,是无条件发自于内心的喜悦,来说这个
究竟了义的法门。
我们要是拿梵网菩萨心地以及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行来念佛求生净土,真是这样修学
法,我可以保证诸位在一生当中,决定能够证到理一心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还有什
么疑问!有这一品经,《华严经》前面的五十九卷经文,我们真可以省掉,那个经太长。
因为五十九卷所讲的就是说的《梵网经》上下两卷,我们以这个心、以这个行,表现在日
常生活当中,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以《四十华严》是我们的一个样子,什么样子?
生活的样子,这样结归在净土当然是上品上生,这是行真正的法喜充满。
这两个字合起来看“佛说”。佛经有五种人说,佛在经里告诉我们,所以佛经不一定
全是佛说的。有佛说的,有菩萨说的,还有天人说的,还有仙人说的,还有变化人说的。
但是这五种人除佛之外,菩萨以下乃至化人所说的,必须要经过佛的印可,就是同意。佛
的印可不像我们,说了之后点个头很好,我赞成,佛不说话,佛默然就是同意。你讲了,
讲了不说话就是同意,因为你讲得不对,他马上要提出纠正,他一句话不说就是同意,所
以默然就是同意,默认。这就等于是佛说的。
说到佛我们晓得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三身佛都能说法,我们在《华严》里
面看到,《六祖坛经》里面也看到。《六祖坛经》跟我们讲一体三身佛,这个地方的佛是
“依法身根本智起后得智,现报身为说法主”,就是卢舍那佛,法身是无说而无所不说,
法身遍一切处。“说”这一个字不一定是口说,表示也叫说,可是必得根性大利人,他见
色闻声他就觉悟了,愚昧的人你给他讲,讲了也听不懂,那是根性愚昧。刚才说过,这一
会听众是千百亿释迦为听众,可是卢舍那佛勉励与会的千百亿释迦佛,希望他们辗转在每
一个世界去做说法主,把这个菩萨心地法门普遍的宣扬,说给一切大众听,就是六凡天人
为释迦的听众。实在说,这个法门真是随时随地,随一切众生的根性,诸佛如来无时不说
,无处不说,实在是我们自己烦恼业习太重了,不能觉察。
再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教,就是一个梵网法门。诸佛菩萨的行持,或者我们
讲他的生活方式,他生活所表现的,把它整个归纳就是五十八戒。五十八戒就是全部的诸
佛菩萨的生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我们今天讲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不出这五十八
条戒的范围。所以这个戒条,每一戒条里面都是无量无边,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
门,都出不了《梵网》的纲领。梵网好像是总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好像是细目。
由此可知,这部经在佛法里,的的确确是属于大总持法门。所以佛佛承传,佛佛授受。《
梵网经》乃是三身佛同说,法身、报身、化身。还有重要的一层就是表法,这是我们必须
要晓得的,如果不懂得表法,你就没有办法体会到佛说法的真实义,像我们开经偈里面讲
“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一定要晓得表法,就是它代表的什么?
三、“梵网”
“网”,刚才说过是大梵天罗网,这个罗网的名字叫“因陀罗网”。因陀罗是梵语,
翻成中国叫天珠,天赤珠。赤是红色的,珠是宝珠,这个宝珠它是系在网上的。经里面告
诉我们这个网有千重,光光互映,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世间的罗网,能够看到三重的已经
就不多了,大概最多就是三重,通常我们在日本看就是一重。珠子多,珠子都有光,都像
镜子一样它能够照,这个珠照那个珠,那个珠照那个珠,你想想看这多美,所以光光互摄
。佛看到这个情形,忽然想到这个比喻,比喻的法门。诸佛所说的一切法门、所讲的法门
,理事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像这个珠与珠,光光互摄一样。我们有个类似的,
就好像我们现在这个讲堂,我们灯很多,每一盏灯都放光,光光互摄,彼此互相照映,个
个不相妨碍。不会说这个灯光妨碍那个灯光,不会的,是圆融而没有障碍的。这就显示出
法界相确实如此。
无量的网孔比喻无量的世界,比喻无量众生心,比喻佛无量的法门,比喻菩萨差别阶
级,比喻诸佛所受用的境界。所以这个比喻里面的含义是无量无边,而与《华严经》的经
题有同样的义趣。《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是讲杂花庄严。好像一个花
园一样,这个花园是一切的花,一切的品种应有尽有,美不胜收。他是用花庄严来比喻一
切法,比喻一切世界,比喻一切众生心;此地佛是用梵网做比喻。虽然用的比喻东西不一
样,一个是用花,一个是用梵网,可是里面的内容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你也就能够体会
得到,《华严经》是《大梵网经》,《梵网经》是《小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境界只有详
略不同,不能讲哪个说得多,哪个说得少,不行,不能那个讲法,都是说得很圆满;一个
是详细说,一个是简单的说。《华严经》所多一个就是多一个入法界,就是多最后这一品
,最后一品那是完全讲菩萨心地、菩萨的心行,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四十华严》
,就是入法界品。今天我们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
我们要是拿梵网菩萨心地以及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行来念佛求生净土,真是这样修学法,
我可以保证诸位在一生当中,决定能够证到理一心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还有什么疑
问!
这一品经是老和尚1983年11月在景美华藏图书馆所讲。
这品经老和尚只讲过一次,所以非常希有难逢。
而且本品经是和《弥陀经疏钞演义》一起讲,这就是劝我们持戒念佛。
(非常感恩韩馆长祈请!)
《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真的真的非常殊胜,难以言说!大家往下听就能明白。
在台湾传授菩萨戒,除了四重二十八轻在家菩萨戒外,梵网菩萨戒也是很多道场传授。
比如果清律师的正觉精舍,就是传梵网菩萨戒。此戒通在家出家。
想学习菩萨戒的版友或已受持菩萨戒的版友,都应当一起来学习、复习!
我难得找到老和尚讲的版本,真的非常欣喜!
(好啦,其实是我自己想听。:PPPPPPP )
本经文稿来源 http://edu.hwadzan.com/play/11/1/1/243265
红色小标是我下的,方便学习。
文稿中有明显错漏字,我会订正补充(比如“根性大力”应是“根性大利”),
不确定的我就保留不动。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