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止观:于彼所缘如何安住--立无过规 (8)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3-18 21:10:28
: 在进行正行实修时,主要是“安住修”(止)跟“思择修”(观),其中应该以住择双运
: — 安住跟思择 —的方式来做实修。就像前面谈的,住择双运实修,至尊大主就是在安止
: 跟胜观这部分,在这个阶段,详细地解释,因此就止观的实修而言,应当根据这个段落,
: 把此开示当作典范,好好地闻思,了解实修的方式。
───────────────────────────────────────
■ 补充──住择双运(止观双俱)
转自:正法解行林佛学讲堂
https://www.facebook.com/zinss.tw/
学生问:可否再请师父解释,闻思修与止修(奢摩他)和观修(毗钵舍那)的关系?
师父答:前已经说明,“闻、思、修”皆是修。
既然皆是修,那“闻、思、修”皆有‘止修——奢摩他’与‘观修——毗钵舍那’。
这是以奢摩他及毗钵舍那的定义来说的。并不是站在外相(坐禅)或果位来谈的。
此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
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此经上说:“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皆是此奢摩
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
如果将此句用“果”上来解释,就会成为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皆要获得奢摩他及
毗钵舍那之果——即修所成。若以奢摩他之修所成即是初禅未到地定,以毗钵舍那之修所
成即是初禅根本定。故若是以果或依文解义,则会误解只要修奢摩他及毗钵舍那,即可获
得世间及出世间(开悟见性)的善法。熟不知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共外道。
如《瑜珈师地论——声闻地》说:即修根本第一静虑观粗静相诸世间道.皆依此定而
引发故。外道诸仙由世间道.于(无色界)无所有以下诸地能离欲者.皆须依此(定)而趣
上地。是故此 “定” 是内外道二所共同。
因此若有人引《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辨。”来证明唯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可开悟见性,则会有污染经义之过失。
所以《解深密经》《遗教经》所说,必须是以“定义”来解释。如《宝云经》云:“
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毘钵舍那者谓正观察。”
故以此“定义”(奢摩他者谓心一境性.毘钵舍那者谓正观察),来解释《解深密经》
《遗教经》才符合经上世间出世间法之义理。否则连佛内道皈依受戒等,都要获得初禅未
到定或初禅根本定,那过失太大了!
故修——闻思修皆有分二种,一是“以数数观察而修”——思惟修;二是“及不观察
住止而修”——止住修,“二俱须要”。
因为要想对圣教正理获得决定信解,乃至获得真实空性义现观必须要依著所听闻、所
思惟与所抉择的圣教正理而来修,所以行者必须将自己所听闻的,所抉择的法义用在止住
修和观察修上。
当我们看经论、依圣教正理思惟,依理路抉择的时候,会现起所要了知、通达某法的
法义,这时候要观察修,某法的法义在心识生起来的时候,要马上住于一境,这时候也是
止住修。所以止修及观修的重点都在于心识对于所缘的运作。
故《广论》云:“以于闻思所抉择义,现见俱有不观止住,及以观慧思择修故。”
闻思所抉择义,就是以分别心依正理抉择所现起来的义共相。此有无常的义共相,有
空性的义共相等。在没有生起止于某法之义共相之前,一定要依某法之正理思惟观察修,
才有办法现起某法之法义的义共相。是故对于闻思所抉择义,不观察止住修和以观慧思择
修二者必须双俱。
要转变心、净除恶业、累积福德等等,一定要靠分别依正理思惟修。这种思惟修是种
下未来解脱成佛的习气。如果要让这种习气坚固,就必须透过止修。所以二者(思择修、
止住修)须交互运用,不可分割。
摘自能海法师语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