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 如何深入佛法的学习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3-15 23:55:53
摘自:摄类学教材
转自:https://www.lamrimworld.org/
■ 为了解《菩提道次第广论》 故需学习三大寺五部大论之基础课程
我们为了要更扎实的了解《菩提道次第广论》,今天来学习三大寺五部大论的一些
基础课程。首先,我想介绍一下这些课程是什么样子。
■ 透过四圣谛,认识回轮与涅槃之缘起法则,依此如理取舍
第一个,我们每次上课之前,都要调整我们的学习动机。我们本身也好,旁边的众
生也好,都有一个轮回中因果的缘起法。还有,我们将来要解脱成佛达到涅槃,也是有
个因果的缘起。这个因果缘起的法则,是非常严格的。我们一定要遵守这个法则,除了
顺应这个法则去作之外,是没有其他的办法。
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这个因果法则。譬如说,认识轮回的原因是什么,圆满的涅槃果
位它的因缘又是什么。在认识了这些因和缘之后,就知道什么是应该要取的,什么是应该
要舍的。如此作了之后,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
所以,我们透过了四圣谛法,认识了轮回和涅槃的因果缘起。然后,我们的内心也接
受了这样的缘起法,为了要去除轮回中苦的因,还有,为了要得到涅槃果位,就必须要顺
应着这样的因和缘而知所取舍,并且要产生出对涅槃果位的强烈希求心。
不只是为了我自己而已,还有我们周围的众生也是这样,都是一定要遵守这业力因果
的缘起法则。所以,我们自己要认识这个缘起法则,然后就能依照这缘起的法则如理取舍
,那我们身旁的众生也是要能如此作到。因为我们的认知这心法,它的本性是清净的,唯
明唯智,是有这样的能力,是一定可以做到的。
所以,不论是我们自己,或是周围的众生,在认识了这样的缘起法则之后,都是一定
能够依循它能够这样做到的。对于佛法要有这样的信心,而我们自己也应当要产生出希求
心,为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而要学习佛法。
■ 显密《菩提道次第广论》涵摄贯通所有佛法,现今学习重点为显教《菩提道次第广论》
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呢,世尊已经看到了我们众生心中的佛性,还有涅槃和轮回本身的
缘起法则,是有这样两边的情况,所以世尊如是的开示了佛法。而我们学习佛法,一样要
先认识清楚这样的缘起法则。
因为世尊开示的佛法很多,应该取的是什么该舍的又是什么,基本上区分为小乘法,
大乘法。在大乘法中再区分为显教和密教的法,有这样的层次,小乘、显教和密教,而这
些教法彼此并不相违,并且是能互相帮助的。
我们本身在学习时,都是要从下面慢慢的往上走的。所以为了要有次第的来学习佛法
,以前在印度阿底峡尊者写了《道炬论》,后来宗喀巴大师又为了要解释《道炬论》而写
作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所以这两部论典就是将整个佛法,由小
乘到大乘中的显、密教法整个贯通连接的修学次第。这是宗大师自己的修学方式,也以如
此的方法来引导弟子们学习。
那我们的学习重点是在大乘的显教部份,而其基础是在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也是共
小乘的法,这些都是佛教徒共同要修学的。而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修学大乘的上士道的
菩提心,六度四摄等等,这是《菩提道次第广论》里的内容。而《密宗道次第广论》对一
般大众来说,并不是那么开放的。
因此宗大师建议,大众的修学应以大乘显教的部分为主。譬如,修学密宗的只有上、
下密院两个小寺庙而已(弟子较少);修学显教的却有三大寺,不仅是大寺庙(人数很多
),也是非常公开的学习。所以,对这两个教法,《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
论》,宗大师主张,大众要先打好学习的基础,应以显教的《菩提道次第》为主。这是非
常重要的!
世尊开示的佛法,刚才我们将它区分为小乘和大乘的显教和密教,那小乘是什么意思
呢?是只有希求自己的解脱,是为了自利;而大乘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直至成佛。
所以,我们现在自认为是一个大乘的修学者,是为了要成佛的目标学习。所以,世尊
对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想成佛的大乘学者,因此开示了很多大乘的佛法;对于想求自己解脱
的修学者,也开示了很多小乘的佛法。
在这么多开示的佛法中,在比较公开的场合(修学者较多)宣讲的是显教,而在比较
隐密的场合(修学者较少)开示的则是密教,而且密教是依靠着金刚持菩萨来修学的。所
以,要先以公开宣讲的显教为基础,学习到了比较稳固更高深时,才能进入密教的修学。
■ 《般若经》为大乘显教基础,不可不学
而在显教基础的部份中,属于“般若佛母经”的部分有六部,包括了《大般若经》,
《中般若经》,《小般若经》,《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摄颂》,还有《智慧(般若
)一万言》。
在《广论》中宗大师也有提到,在受菩萨戒时,法座上最起码要有《般若摄颂》。这
六部经是一位想要成佛的学习者,所必须先修学的大乘显教整体圆满教法的根本基础。
所以,为什么它们被称为“佛母经”呢?因为其内容是含摄了整体圆满的大乘显教内
涵。而在这六部经典之中,又以《大般若经》、《中般若经》,和《小般若经》,这三部
最为重要。
其中常常强调的重点是,如果菩萨们想要成佛的话,一定要修学这般若经的教法,不
学习这些内涵的话就不可能会成佛。所以,这是一位想要成佛的大乘修学者,不能不学习
的一个法门。大乘行者一定是要先学显教这共同的基础,之后才可以学习到密续,是不能
够直接就进入密续的修学。
而在显教之中不能不学的法,就是《大般若经》、《中般若经》和《小般若经》。我
们跟随世尊学习,也自认是一位大乘的佛教徒。而世尊对大乘学子们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是一定要学习的,是不学不行的,就是大、中、小品《般若经》的教法。如果我们不学
习这些经典内涵,那就是没有听从世尊的开示,所以我们是一定要学习《般若经》。
■ 后代弟子要了解《般若经》唯有透过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之解释
但是,我们是没有办法直接来学习《般若经》内涵的,必须要先透过学习龙树菩萨和
无著菩萨的解释,才可能学习了解到《般若经》的内涵,因为我们这些现在的弟子根器太
差了。在世尊圆寂四百年之后,当时的弟子就已经无法了解《般若经》内容的显意部份,
也就是空性真义的部份,那个时候就已经有这样的问题出现了,那现在的我们更是一定没
有办法直接了解的。而在世尊圆寂九百年以后,《般若经》内容的隐意密意的部份,就是
广行道次第的部份,当时的弟子也是没有办法直接了解的。
所以,现在我们身处于世尊圆寂后 2600 年,也肯定是无法直接了解到这部份的内涵
,想要直接学习了解《般若经》,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现在有些修学者到山上闭关几个月,就一直在阅读这些经典,但是不可能直接了解的
。在 1600 年前,《般若经》的显意和密意的内涵,当时的弟子们都已经是无法直接了解
的,更何况是现在我们这些弟子。
所以,我们第一个要知道的是,我们是大乘学子是一定要学习《般若经》的教法。但
是,第二个要知道的是,现在的我们是不可能直接学习《般若经》的内涵,所以一定要先
透过学习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传承教导。
再来是要知道,世尊开示的《般若经》显意的部份是空性道理,是深见传承的法;而
隐意密意的部份是道次第,广行传承的法。在这两者之中,空性深见的部份是比较难的,
而广行道次的部份就比较浅。所以世尊圆寂四百年之后,弟子就无法直接了解《般若经》
的显意空性道理,但是对于隐意的广行道次理论,那还是可以了解的;而在世尊圆寂九百
年以后,当时的弟子连《般若经》隐意的部份广行道次第也是无法了解了。
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例子就会知道,般若教法的显意空性是有多么深多么难了!因此
世尊早已经授记过,后代弟子们只有透过学习了龙树菩萨的讲解,才可能了解到《般若经
》的显意空性道理;只有透过学习了无著菩萨的讲解,才可能了解到《般若经》的隐意部
份广行内涵。这两个法门是大乘学子基本上一定要学习的法门,一个是智慧分,另一个是
方便分的法门,世尊曾经有作过这样的授记开示。
第三个我们要知道,龙树菩萨解释《般若经》显意部份的论典又是哪些著作呢?最重
的就是《中论》。而解释《般若经》隐意的论典,则是《现观庄严论》,这是直接传承自
弥勒菩萨的,(例如瑜伽师地论是由无著菩萨从天上带下来到人间的,所以在汉文中是直
接写着瑜伽师地论是由无著菩萨所著作)。因此,最重要的是龙树菩萨作的《中论》,和
弥勒菩萨作的《现观庄严论》。
然而,我们若要学习这两部论典,也是无法直接学习了解,龙树和无著菩萨当时的弟
子还能够了解其内涵,但是后代的弟子们就不行了。因此出现了龙树和无著菩萨的弟子们
作了各种的注解说明。而解释龙树菩萨的《中论》,最顶尖的是月称菩萨;解释弥勒菩萨
的《现观庄严论》,最好的则是狮子贤菩萨所作的。
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习这两部论典,也是一定要透过先学习月称菩萨和狮子贤菩萨的
注解,这是一定要的。
■ 《菩提道次第广论》,正是《般若经》传承中最圆满殊胜的解释,因此亦不可不学
再过两三百年之后,这两个深见和广行教法的传承都非常兴盛,而最顶尖的成就者就
是阿底峡尊者。当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之后,将其修学的经验写成了《道炬论》。
这《道炬论》不仅是大乘显教的广行和深见两个传承,还包括了修学基础前面的小乘
教法,和后面深奥的密乘教法,因此这部论典是完整的贯通了所有的修学成就。而宗喀巴
大师则是根据这部《道炬论》,再写成为《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
论典。
所以我们要了解,阿底峡尊者是通达了,大乘教法的龙树菩萨的深见传承,和无著菩
萨的广行传承,不只如此,还有小乘教法和密教内涵。如小乘教法的《大毗婆沙论》,尊
者也曾长时间学习过。所以,阿底峡尊者是整个大、小乘,显、密教法都通达的最顶尖的
修行者,因此这部《道炬论》也是整个贯通了各部份教法内涵的著作。
世尊开示弟子们必学的共道基础,大乘显教部分的是《般若经》,而宗大师的《菩提
道次第广论》,正是《般若经》传承中最圆满殊胜的解释。所以我们要了解《菩提道次第
广论》是这样殊胜的教法,从“依止善知识”的部份,一直到“奢摩他”的前面段落,都
是根据了无著菩萨和其弟子,广行派传承的佛经和论典为主;最后段落的“毗婆舍那”的
部份,则是根据了龙树和月称菩萨所传承的深见派为主。我们大乘学子不能不学《般若经
》,因此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一样的道理,也是我们不能不学的教法。这我们一
定要清楚!
■ 欲扎实了解《菩提道次第广论》,五部大论亦不可不学
宗大师所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我们现在的弟子直接学习可以了解吗?这也是有
问题存在的。在宗大师自己写的《证道歌》中提到,在他学习了《道炬论》之后,就能够
将所有学习过的五部大论,整个贯通而成为直接的“教授”了,而且是非常有次第的整个
贯通连结。是在这样的证悟情况下,他写下了《菩提道次第广论》。
所以,他写作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基础是什么呢?首先,他已经对这些五部大论
都相当了解通达了,然后,再看到《道炬论》,他立刻能将这两个部份连接贯通起来,因
此,写下了《菩提道次第广论》。
所以,他是将以前所学习过的五部大论的主要重点结论,再依据内心修证的经验,加
以次第的排列,写成为《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可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大师自
己在学习了五部大论之后,将这些学习修证的结论,再加以次第排列,因此这是宗大师自
己学习了五部大论的一个结论。
因此,这些结论背后的理由,都在他自己心里并没有说出来,只有直接写出其结论,
而背后的那些理由都没有写出来,所以,我们只能读到他的结论而已。对我们这些学习者
来说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了那些背后的理由,这许多重点结论永远就只是“宗大师说的
”,而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是没有办法深刻体会的。
如果只是停留在这种状态的话,那永远只是“人家说什么”,而我们只是在引用别人
的说法而已,大概是这样的解读,而没有办法在自己的心中运用道理来成立它。因此,若
是不学习的话,那是非常有问题的,不学习是不行的!
■ 透过基础课程,了解五部大论之内涵
但是我们又不能像宗大师那样学习,或是和三大寺的学制。五部大论实在太多太广了
,没有办法那样。那我们怎么选择另外的一种课程呢?三大寺那边有一种为了学习五部大
论的基础课程,这些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五部大论都有关联,学习之后也能够了解一些五部
大论的重点关键。
所以,若是我们学习了这些基础课程,最起码一些重点关键我们是可以了解的。所以
,这些重点的基础课程我们还可以学习,而且它们的内容还不是那么广泛深奥,是我们还
可以学习的。
■ 简介摄类学,以及《般若七十义》“地道”《四部宗义》
现在我们这里开始进行的课程有“摄类学”,还有“地道”,《般若七十义》,《四
部宗义》这些等等,在这教室里排的一些课程就是这样的。
之前我有讲过课程介绍,那一份说明你们自己看一看应该也会了解。所以,现在我就
不多讲了,只是大略的说明一下。
“摄类学”这个名词是指,小理路、中理路和大理路,再加上“心类学”和因明。学
习之前我们先要认识一下,这“摄类学”的法源根据是什么?是根据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
的著作论典为主。
而《般若七十义》和“地道”,这两者的法源根据又是什么呢?是根据狮子贤菩萨的
《明义释》为主,是为了建立广行传承的基础课程。
而《四部宗义》则是为了建立深见法门的基础课程,四个宗派的义理。
■ 透过摄类学,学习深见和广行的道理
不管是想学习深见或是广行的道理,逻辑思辨分析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透过了
学习摄类学,这分析的方式我们才可能比较会懂。
所以,摄类学中有很多的名相及其背后的意义,还有一些分析的方式,我们都要先了
解。这是陈那论师和法称论师,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佛法中的逻辑分析。所以,我们学习摄
类学是为了运用逻辑分析来理解。
而学习《般若七十义》和“地道”,则是为了建立广行道次第的学习基础;《四部宗
义》则是为了学习深见法门的一个基础课程。所以,我们安排了这些基础课程,是有这样
的计划!
刚才讲过,摄类学的法源来自于陈那和法称论师的著作,他们两位虽然是属于唯识宗
的见解,但是也有讲到经部宗的观念。因为唯识宗想要破除掉经部宗的见解啊!所以一定
要先讲一下经部宗的主张,所以当他们讲到经部宗的主张时,就讲了很多名相。
所以,在摄类学里面,其实是以经部宗的主张占了多数。因此各位在学习小理路、中
理路、大理路、心类学和因明时,也不可以运用到中观宗的想法喔!因为这些是要先以经
部宗的想法来学习的。
等到学习到《般若七十义》和“地道”时,那头脑又要改变为中观宗的想法,就不能
再用经部宗的想法了,这样才能了解狮子贤菩萨的见解。不然的话,就会变成很混乱了!
所以现在我们讲摄类学,是先运用经部宗的一些主张。大概要先这样的理解!
■ 摄类学之小理路课程
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进入摄类学的小理路课程,第一个要说明的是,摄类学的“摄”字
是“收摄”之意,那是从哪里收摄的呢?刚才讲的,是从陈那和法陈论师所讲的很多内涵
将它们收摄在一起,摄类学就是这样的一种课程。【参考《理路幻钥》的目次】
■ 学习佛法必需精准,故要学习正确的思考和表达方法
....譬如说,空性本身的内涵很难很深,我们又不会正确的解读方式,那根本就没办
法学习这深奥的空性义理。所以,我们要先学习正确的解释方法,因此在初期学习的阶段
,先运用一些非常简单易懂的主题带入,.....
(....待续....)
作者: Biwogo (非颜)   2018-03-16 07:21:00
感谢分享,请问这原文出自哪里呢?谢谢!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3-16 08:48:00
本文开头的连结网址,课程:摄类学2008TP
作者: xcloudx (U are the banana king!)   2018-03-16 08:52:00
感谢分享,个人很喜欢雪歌仁波切的解说雪歌仁波切、见悲青增格西、图滇悲桑格西对这部份的开示,看到的时候都蛮感动的,使学人少走很多弯路
作者: JxcIves (夏花秋叶)   2018-03-16 10:00:00
感恩分享,我和x大的感觉也差不多。x大提到的善知识说法都很善巧,同时又很谦虚,非常契合我的习气与根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