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八面,最后一行,看偈颂:
经【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
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
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三首偈是“总结大愿”,总结大愿的前面三首。偈所说的很清楚,第一句是“净土
愿”。‘普能严净’,“严”是庄严,“净”是清净,清净才是真实的庄严。‘诸刹’不
仅仅是西方极乐世界,实际上包括虚空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用什么去庄严?用清净
心去庄严。《维摩经》上说得很好,心净则佛土净,庄严佛国土最要紧的就是心净。《无
量寿经》经题上教给我们“清净平等觉”,这就能庄严一切诸佛刹土。
‘解脱一切众生海’,这个底下都用个“海”,海是形容称性,这个海不是普通的海
,法性大海。大乘经上常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依正庄严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还归心性
大海。“解脱”是得大自在,《华严》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如来究竟圆
满果地上的境界,这一句就是成熟一切众生的大愿。佛菩萨度众生,要把众生度到哪里?
一定要究竟圆满成佛,诸位要记住,究竟圆满成佛唯有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最近这几天
有不少同修在景美图书馆听《弥陀经疏钞》,《疏钞》讲到末后是愈来愈精彩。莲池大师
的注解愈到后面愈透彻,他所说的不是自己的推想,字字句句都与经文相应。我们平常读
经粗心大意,经文之妙没看出来,经过他这一说,我们再回头看看经文,果然没错,妙到
极处。才晓得净宗法门真实不可思议,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是究竟圆满的菩提大道,所以我
讲这一段经文的时候特别提示出来。
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大师教我第一部佛书就是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论》
。宗喀巴是章嘉大师的师父,是他的老师,边疆四大喇嘛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学生,达赖、
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弟子。《弥陀经》这个法门是无上菩提大道,它没有次第
,比有次第的要殊胜。像我们这个大楼十一层,有次第的是爬楼梯,一步一步往上爬,那
是《菩提道次第论》;《阿弥陀经》念佛法门是坐电梯,一按钮就上去了,比那个更究竟
、更圆满,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真正令一切众生圆满成佛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这才圆满成就。如果不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那就是有次第的。
第三句是“转法轮愿”,‘善能分别诸法海’。世出世间法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
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一句就与四弘誓愿这一句相应,“法门无量誓愿学”
。我们能学得了吗?我们智慧很有限,寿命更短促。何况我们处在这个世间,在现前这个
社会,无论哪个行业都是在战争,都在打仗,所以日子过得好辛苦。这无量的法门我们能
学得了吗?能学得成就吗?这是必须要认真去考量的。如其不能,那么最好依照佛菩萨的
教导,一门深入,选择一门,从一门下手。
这一门里面,保证在一生成就的,唯独念佛法门,这是确实保证你一生成就。无论什
么人,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罪业深重不怕,怕的是你不能相信、不肯发愿,那
就无可奈何。极重的罪业,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讲的五逆十恶,造五无间的罪业,临命
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听了能够接受、能够发愿,临终一念、十念也一定
得生。可见得这个法门实在是普度一切众生的法门,其他法门就不一定,完全看自己的功
夫,没有这么方便。转法轮这桩事情,我们可以到达西方世界之后,见到阿弥陀佛再来办
。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学,那边老师好,诸佛如来是老师;同学好,诸大菩萨是同学;修学
的环境好,有求必应,寿命长,无量寿,有的是时间。现在时间有限,很宝贵,要用它来
念佛,不能把它糟蹋了,要一心念佛。
‘能甚深入智慧海’,这一句是讲受持,诸位一定要知道。净宗的经论、古来祖师的
注解要多看,要细细的去看,你才明白,如果不是第一流的智慧你就不会选择这个法门。
这个法门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所选择的,是顶尖智慧人选择的法门,你怎么也选择上了
?不容易。此地所说的“能甚深入智慧海”就是选择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这一句专指
这个。
‘普能清净诸行海’,这一句是修行二利,自利、利他。“行”,归纳起来就是三业
,身、口、意。三业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我们常讲的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语也
清净,所以最重要的是心。我们自己三业清净,就能够清净我们周边的环境,佛门里常说
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世界就清净,世界清净就是利他,别人真正得到利益。‘圆
满一切诸愿海’,这一句讲的是真实的利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统统
圆满,满愿了。
‘亲近供养诸佛海’,这一句是前面所讲的承事供养,也就是亲近一切诸佛如来。我
想这桩事情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只有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真正亲近一切诸佛如来,不到
西方世界,纵然有能力亲近佛,不多,亲近一尊佛、两尊佛,不会亲近很多佛。为什么?
没有能力。到达西方世界,承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虽然我们业障烦恼一品都没断,也能
够亲近一切诸佛如来。唯独西方世界的人才有,其他没有见到过。
‘修行无倦经劫海’,这是讲长时间的修行,不离佛陀,那叫真正有福。我们在三界
流转,生死轮回,遇到佛法的时间很短,遇不到的时间很长,所以累劫的修行我们进得少
、退得多。遇不到佛法就退了,遇到佛法才进一点点,所以成就要三大阿僧祇劫,要无量
劫。如果常常在佛的身边,决定没有退转,成就就不要这么长的时间,很快就能成就。所
以这一句“修行无倦”,一定要在佛的身边才能做得到。“劫”是长时间。
底下这首是总结正觉愿,就是成佛。‘三世一切诸如来’,说三世自然就包括十方,
十方三世。‘最胜菩提诸行愿’,“菩提”是觉,这是印度话,翻成中国字是觉悟。“最
胜菩提”就是最胜的觉悟,究竟圆满的大觉。“最胜”是贯下面一句,最胜的“诸行”,
那是文殊的十行,在《华严经》上文殊表十波罗蜜,这是最殊胜的;最胜的“愿”就是普
贤菩萨的十愿。所以这一句里头的“最胜”是贯三个,菩提、行、愿,这三个就是华严三
圣做代表,正觉是毘卢遮那佛,行是文殊,愿是普贤,华严三圣。‘我皆供养圆满修’,
华严三圣就是菩提行愿,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以普贤行悟菩提’,“悟菩提”就
是成究竟圆满的佛果,怎么成就的?普贤行成就的,普贤行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华严经》才圆满。我们再看下面的偈颂,翻过来七十面。
经【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愿身口
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注解里面讲,向下这五首偈:
疏【结归二圣。及摄所余。】
‘二圣’就是普贤、文殊。文殊代表解,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理解,普贤代表行。
《华严经》上把菩贤菩萨列在第一位,文殊列在第二位,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华严经》
这个法门重行。但是行要依解,它重实行,不行不能成就,单单解不肯做是不能成功的。
所以普贤是华严长子,表这个意思。
‘我今回向诸善根’,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善法统统回向,回向到哪里?《华严经》上
,在前面“普皆回向”的时候说过,十愿后面三愿都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
“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回向这三处。换句
话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的是什么?就是为菩提、为众生、为
实际,就为这个,这就对了。‘愿诸智行悉同彼’,普贤菩萨大智大行。
第二首偈是‘愿身口意恒清净’,能回向三处就清净了,决定不能回向世间福报。我
学佛为什么?求发财、求升官、求家里平安、求健康长寿,这个不清净,身语意都不清净
。为什么不清净?有我、有我所,只要有这两样东西,无量无边的习气烦恼只有增长,不
会减少,所以就不清净了。我们今天断恶修善不求这些,这个东西统统都不求。菩提、众
生、实际,我们还很难体会,似乎听了还摸不到边际。说得踏实一点,我们专求西方极乐
世界,只愿见阿弥陀佛,果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那三种回向自然就圆满。
这个说法好懂,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求别的。‘诸行刹土亦复然’,刚才说过了,心清净
则身清净,身清净就境界清净,无一不清净。
近代,民国初年,诸位都晓得中国有位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写的“阿弥陀佛”,我们
印得很多,大家到处都看得到。我们细心观察,弘一大师是专门念《行愿品》的,他的早
晚课就是念这个,他就是依照这个法门修。修到什么境界我们不知道,但是清净有一点,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从他生活上看出来。诸位晓得弘一大师戒律精严,但是他表现在外面
非常潇洒,并不像一般人那么拘谨,不是的。他非常潇洒、自在、安详,好像这个世间一
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在他心目当中都是无比的快乐,这就是清净相。
他的学生,不知道是丰子恺还是哪个人,跟他在一起旅行的时候。他旅行行李非常简
单,他用的一条洗脸毛巾已经很旧了,丰子恺想给他换一条新的,他说不要,“你看还很
好”。人家见到好像是抹桌布一样,他喜欢得不得了。请他吃饭,不管做什么口味,他都
说好,都喜欢,没有分别心,心清净。这个太咸了,“咸有咸的味道”;那个没有盐,“
淡有淡的味道”,样样东西他都满足,样样东西他都欢喜,这是“诸行刹土亦复然”。我
们今天是念这个文,人家已经把这个句子变成生活了。他的起心动念、生活行持,对人、
对事、对物,你要把它写出来,那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做到了。这真正叫学佛,
而不是佛学。我们今天是搞佛学,弘一大师是学佛,统统把它做到,变成自己的生活,变
成自己的境界。‘如是智慧号普贤’,能够这样做的他就是普贤菩萨。‘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们要向他学习,要效法他。
再看下面四十四首,在七十一面最后一行。注解诸位有时间自己去看,我们这次法会
大概下星期四就圆满,再有一次就圆满了。圆满的时候经本都送给大家,所以经本里头的
注解自己可以去看。请看经文。
经【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们先看这一首。‘遍’是普遍,‘净’是清净,普遍是尽虚空法界,所以不是一个
地区,是全面的。这一句是讲普贤菩萨的愿行,大愿大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文殊菩
萨在华严会上讲的十波罗蜜,就是六度第六般若度又开为五度,称为十波罗蜜。这是信解
,文殊、普贤二位大士的。‘满彼事业尽无余’,文殊、普贤的事业是什么?佛门里头常
说“如来家业”,特别是对出家人,出家人剃度、受戒的时候,师父都要嘱咐。既然发心
出家、受戒,就要荷担如来家业,做佛的弟子,继承佛菩萨的事业。佛菩萨的事业就是度
众生,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一点,令一切众生圆成佛道,这就是如来家业。如果不能帮助
一切众生圆满成佛,我们就没有尽到责任,就没有能够把如来的事业荷担起来。要真正继
承这个事业,必须自己先成就,自己不能成就怎么能帮助别人?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的。
有些人我也曾经听说过,听了也很佩服,他要学地藏菩萨。他愿度一切众生成佛,他
自己不要成佛,自己生生世世都发愿当法师,度众生成佛道。这个慈悲心很重,非常难得
,真的诸佛菩萨听到都不能不佩服他。可是他有没有这个能力?他来生要堕地狱、堕三途
怎么办?得不到人身、当不成法师怎么办?他没想到这一层。所以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
未度先度众生是菩萨发心,这句话是佛说的。那是菩萨发心,我不是菩萨。我不是菩萨也
发这个心,问题就严重了,后果就不堪设想。菩萨发心,什么菩萨?《金刚经》上有标准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所以起码四相都
断了的,那个菩萨可以,自己没度先度众生,行。地藏菩萨当然可以,地藏菩萨是等觉菩
萨,他不度自己先度众生,行。实际上那个标准最低的,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才
可以,没有到这个程度你要发这个心,在六道里头自身不保,没有法子。度众生那是说的
好听的,能度得了吗?
所以诸佛如来劝我们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回来当菩萨,行,
那就不退转了,换句话说,自己决定不堕三途,这个可以。这是讲不度自己,自己不成佛
,因为成佛时间还很长,我把成佛的时间延后一点没有关系,先度众生,这叫菩萨发心。
这要搞清楚,决定不能把意思错会了。佛在经上讲的话没错,你自己错会了意思,这不能
怪佛,怪自己愚痴,怪自己粗心大意,把佛的意思解错了。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也常常提醒大家,很多人是错解如来真实义,解错了。所以,担负如来度众生的事
业,一定是先到西方极乐世界。
‘未来际劫恒无倦’,普贤菩萨的精神,无论是自己修学,无论是帮助别人,总是不
疲不厌。你看十大愿,愿愿后头“无有疲厌”,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怎样才能达到无有疲
厌?道理真正清楚了,事实真相明白了,在修学过程之中充满法喜,那精神就来了,就不
会疲倦。我们世间人也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欢喜的事情,精神都很足了。你要
在佛法修学里得法喜,你的精神就倍长,就不会疲倦。学佛学到很倦,疲倦不堪,没入状
况;真正是学佛进入状况的时候,你的精神一定好。我们常讲一个人气色一定好,相貌一
定圆满,身体一定健康,一定是天天欢喜快乐,这是学佛进入状况了。如果你还没有这个
情形,你就要认真反省,你在佛法里还没有进入状况,还不懂得修学的方法。佛法真的是
离苦得乐,得乐是马上就得到的,不是说要修多少年,来世才得到,不是的,立刻就得到
。只要你懂得理论与方法,你确实会得到。
==
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为的是什么?就是为菩提、为众生、为实际,
就为这个,这就对了。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