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第五十四面,第六行,看经文偈颂第十七首:
经【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
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注解里面,这是第三大段,第三大段总共有三十首偈颂,是相当长的一段经文。前面
将长行文里面所说的十愿,十大愿王,菩萨以偈颂的体裁重说了一遍,长行说得详细,偈
颂就简略了。从这个以下是颂前面所讲的回向,十愿后面三愿都是属于回向,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三条都是属于回向。这个地方就把这三种回向合起来,佛为我们
详细的开导,由此可知,回向在佛门修行实在是非常重要。什么原因?凡夫之所以成为凡
夫,历劫的修行很难成就,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佛教给我们回向这个修学的方法,把我们
的心量拓开。真心本性是包虚空法界的,换句话说,比虚空法界还要大,那是我们本来的
心量。现在心量小到连两个人都不能容纳,他怎么能成佛?怎么能往生?问题在这个地方
。所以你要问,普贤菩萨在偈颂里面为什么回向要用这么长的经文,几乎占偈颂的一半,
道理就在此地。
注解诸位大致上都能看得懂,我们把经文简单介绍一下。‘我为菩提修行’,这跟我
们的发心就不一样。我们为什么学佛?为什么修行?这是从发心上来说,世间人学佛可以
说大多数是为趋吉避凶,经上讲的话没错,为离苦得乐。但苦乐的标准我们搞错了,我们
得的是眼前之乐,眼前的苦我们希望离开,眼前五欲六尘之乐希望得到,那简直是太小了
。佛说的离苦得乐,离苦是离究竟苦,究竟苦是什么?轮回苦、生死苦,生死轮回苦,无
明妄想苦,佛是叫我们离这个。乐是指什么?乐是指究竟乐,究竟乐要到什么地方才能得
到?对我们来说,只有西方极乐世界,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究竟乐。
其实这个话不但是对我们而说,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是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圆
教,十住菩萨、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对这些人说。圆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还劝他们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得究竟乐,离究竟苦,离苦得乐的标准
是在这里。我们是什么标准?我们这个标准,苦永远没法子离开,乐是永远不能得到,为
什么?用心错了。所以我们看这些大菩萨、法身大士,他们的修学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为
“菩提”,菩提就是佛道,换句话说,他是为成佛来修行的,四弘誓愿最后一条“佛道无
上誓愿成”,他是为这个。这个目标远大,带起他心量的开阔,所以他的修行就相应,小
心量修行不相应,真正的道理在此地。
‘一切趣中成宿命’,“宿命”是六通之一,“一切趣”就是指十法界。菩萨无论在
哪个法界修行,四圣法界里面有他,六凡法界也有他。在中国,四川峨嵋是普贤菩萨的道
场,我们这个世界有他,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所以我们这个世界有他们。他们
无论在四圣法界,或者在六道里面,他不迷,有宿命通,他知道过去,知道未来,不像我
们迷惑颠倒。我们过去生中不知道,忘得干干净净,未来的前途也不知道,一片茫然,这
就苦了;菩萨统统知道。
‘常得出家修净戒’,五十三参里面,示现出家身分的只有五个人,五十三位善知识
只有五位示现出家的,其他四十八位示现在家,与这句话“常得出家修净戒”有没有牴触
?没有牴触。诸位要晓得,在家菩萨,身在家,心出家,所以他还是出家,还是修的净戒
。形像没有关系,最重要是心清净,心净则土净,这个重要。所以此地“出家”的意思著
重在心出家,不着重在身。
“垢”是污染,我们的心在五欲六尘境界里面生起贪瞋痴慢,生起这个念头就污染了
,这就垢了。‘无垢’是心已经不染五欲六尘,心清净。‘破’是犯戒,毁犯戒律,这个
大家都知道,破戒了。‘穿漏’,“漏”是比喻,像个茶杯一样,破了盛水就漏掉了,表
示这个东西坏了,已经不是法器,没有办法修学如来功德。为什么?他戒破,心地污染了
,不能够接受如来清净大法,是这个意思。“无垢无破无穿漏”,可见得菩萨持戒清净,
我们常讲严持戒律。
修行要从持戒修起,但是持戒,许多人也把意思错会,认为就是戒经里面的五戒、八
关斋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都会意到这上去。这个戒圈圈太小,不免污
染,不免破漏。菩萨在这个境界里面所说的持戒,戒律的范围非常广大。凡是佛经里面佛
对我们的教训统统是戒,教诫,我们都要遵守,不是列入戒条才遵守;没有列入戒条的,
里面许多教训统统都要遵守。譬如前面讲“我为菩提修行时”,我是不是为菩提?这就是
佛的教诲。我们修行要为菩提,不为其他,这就对了。说得浅显大家好懂一点,持戒就是
守法,规规矩矩的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佛的教诫我们要遵守,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
习惯我们都应当要遵守,心就清净了。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一切法统统遵守、
统统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这个意思。修行从这个地方修起,简单的讲从守法修
起,持戒守法。
下面一首,要紧的是后面两句,为一切众生说法。前面两句是说天龙八部,代表的是
六道众生。菩萨有能力在六道里面化身,要度哪一类的众生一定要现同类身,使用同类的
言语,才能够度那一类的众生。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要度畜生,
应以畜生身得度者,菩萨要现畜生身;应以饿鬼身得度者,在鬼道里面,菩萨到鬼道里头
也要现鬼道身。一定同类身、同类的言语才能够帮助他们,菩萨有这个能力。‘所有一切
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化是无所不遍,遍及六道,十法界,遍
及无尽的虚空法界,这是佛陀的教育。再看下面两首,在五十六页。注解里头都很清楚,
这两首是:
疏【修行二利愿。】
二利是自利、利他。
经【勤修清净波罗蜜。】
这是菩萨修行之体,菩萨行的体就是十波罗蜜,通常在《般若经》里面讲的六波罗蜜
。《华严》以十代表圆满,所以六波罗蜜到华严会上就变成十波罗蜜。十跟六在数字上有
差别,在内容、境界上没有差别,怎么会没有差别?十波罗蜜后面四条是第六般若波罗蜜
展开的;归纳起来叫般若波罗蜜,展开来有般若、有方便、有愿、力、智。所以他把它展
开来,我们讲这是归纳演绎,归纳起来就是一个般若波罗蜜,内容是圆满的。这是‘清净
波罗蜜’,用清净心修十度,以十度修清净心,它是相辅相成的,这个一定要知道。十波
罗蜜修的是什么?修的是清净心;清净心修什么?清净心修十波罗蜜,你才能得真实的受
用。
经【恒不忘失菩提心。】
这就是修行十度的功效。‘恒不忘失’,永远不会忘失,‘菩提心’是觉心,也就是
说菩萨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之中,念念觉而不迷,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觉心
,他不迷,不迷就是不染,染著就迷了,于一切法不染不著,他不迷。
经【灭除障垢无有余。】
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菩萨这个方法,业障都消掉,都消除,消干净
了,‘无有余’,消干净了。‘障’就是业障,‘垢’是无明,业障、无明都消尽。用什
么消?诸位要记住,十波罗蜜、菩提心,用这个东西消业障。我们要不在这里真正下功夫
,业障怎么消得了!菩萨行的总纲领就是六度,《华严》文殊菩萨讲的十度,刚才讲了,
十跟六是一个意思,同样的境界。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不是叫你到处去舍财?舍财修
福,将来享福,这不是波罗蜜。为什么?心不清净,里面有得失,还是有贪心。佛家常讲
,舍一得万报,利息很厚,值得去投资,是这样的心理去修布施,这个心不干净,这个心
不是菩提心。所以你所修的也不是波罗蜜,那个叫修布施,不能叫布施波罗蜜。加上波罗
蜜,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染著。布施真正的意思是舍、是放下,把贪心放下、瞋心放下
、愚痴心放下、妄想心放下、执著心放下,这叫布施,真的布施。所以他才“恒不忘失菩
提心”,才真正能够达到业障、无明统统消除。
经【一切妙行皆成就。】
自行化他圆满成就。这里面总共八句,这一句是总说,这一句是主。所以菩萨行圆满
成就,诸位要记住,前面三句非常重要。下面一首是说它的德用。
经【于诸惑业及魔境。】
‘惑’是迷惑颠倒,‘境’是境界,这个境界不是好境界,是魔境界。《八大人觉经
》上,佛给我们讲的四种魔,《八大人觉经》流通很广,提起来诸位都知道。这四种魔里
面第一个是“五阴魔”,五阴魔是什么?我们的身就是五阴,身就是魔,这个身是色、受
、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现的相状。第二是“烦恼魔”。第三是“死魔”,有情众生都有
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是魔。说这个四大类,三类是属于自己的,只有后面这一种是我们
身外的,“天魔”,只有这个属于外在的。
哪些是天魔?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有没有见过?天天见,你们不认识。张开眼睛看看
,哪一个不是天魔!凡是一切诱惑你起贪瞋痴的,这类的魔是外面诱惑的,统统是天魔。
天魔不是青面獠牙的鬼怪,也许打扮得很漂亮,一见就生欢喜心,那都是魔,要认识清楚
。内不起贪瞋痴慢,内里面心地清净、觉而不迷,‘惑业’没有了,外面是决定不受外面
境界的诱惑。外面境界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心里欢喜的,称心如意的,引起你贪心,你
看烦恼魔把它引起来了;一种是不顺心的,引起你瞋恨心,统统是魔境。我们今天处在这
个社会,这个社会就是魔境界,不可以不知道。认清楚,明白了,不受诱惑了:
经【世间道中得解脱。】
只要你内不动心,外不受诱惑,你就‘解脱’了,解脱就自在。菩萨跟我们在行为上
不一样的就在此地。我们凡夫禁不起诱惑,顺自己的意思,一诱惑贪心就起来;不顺自己
意思,瞋恨心就起来。换句话说,外面境界诱惑你,使你的烦恼不断起现行,内魔跟外魔
勾结,你还会有好日子过吗?所以我们要学菩萨,学菩萨就学聪明,认识事实真相。《般
若经》上讲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应作如是观”。无论顺境、逆境,我们面对它不会起心动念,心是平等的、清净的,
这就是内,业惑消除,外面不能诱惑了,外面魔境也不起作用,菩萨降魔是这个降法。
经【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是比喻,在佛门里面,用莲花表法可以说是最常见的。莲花是生在泥土里面,花开
在水的上面,佛用这个做比喻。池底下的污泥比喻作六凡法界,泥上面的清水比喻作四圣
法界,花开在水上面,不但六凡法界它不染,四圣法界也不染。它叫什么?不得已给它取
个名字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十法界之上。四圣法界在比较上说,比六凡清净,是不是
真清净?不算真清净,是比较清净。真正的清净是六凡、四圣统统不染,真正清净,‘犹
如莲华不著水’,这是入一真法界。‘亦如日月不住空’,日月在太空当中运行,它不是
停在那个地方的,它是在运行的。这两句都是比喻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实的,那才叫真
正解脱得大自在。再看底下第二十一首、二十二首,这是五十七面的倒数第四行,这两首
是“成熟众生”。
经【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普贤菩萨的大愿跟十方诸佛如来完全相同,没有一丝毫差异,诸佛确实念念希望帮助
我们离苦得乐。这第一句是离苦,第二句是得乐。‘等与一切群生乐’,“等”是平等,
跟佛一样平等。我们要知道,如果修学的方法不相应,要想达到究竟离苦得乐是相当不容
易的。佛有这个方法,普贤菩萨这一卷经就是的,就是劝你念佛求生净土,十大愿王导归
极乐。可是一般人纵然是仰慕《华严》,而把念佛求生净土这桩事情看轻了,这可以说是
虽然仰慕《华严》,但对于《华严》是丝毫不认识,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佛在《弥陀
经》上讲得很清楚,《弥陀经》也是大家把它看轻了,把这部经看轻,实在讲就是自己业
障重,特别重。为什么?净土三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宝。你把它
看轻了,就是所有一切诸佛你都没有看在眼里,你都不认识,这个罪多重,叫业障深重。
哪有业障比这个更深更重的?没有了。
世尊明白的介绍我们,这经文上说的,“闻是经受持者”,得的什么果报?得两种果
报,第一个是得到一切诸佛护念,这是福报。谁有那么大的福气,一切诸佛都保佑你!所
以我说念佛的人、念《弥陀经》的人,是尽虚空遍法界第一大福报的人,找不到另外一个
人福报比他更大。他得一切诸佛护念,一切诸佛保护他,保佑他,一尊佛都不漏,一切诸
佛念他,怀念他。这些人天天念这部经,不知道,不晓得这两句话说尽了,大福报,没有
比这个福报更大了。第二个利益,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慧。前面得福
,后面得慧。这个慧是不退转于无上菩提,福慧都达到究竟圆满。世间人无知,天天念这
部经,不知道经里头讲的是什么,你说可不可惜?真要清楚,真要明白,他就死心塌地念
阿弥陀佛,他所有的心行,一切与诸佛如来都能相应。所以《弥陀经》原来的经题,就是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