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疏节录4(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1-17 14:30:09
  看经文:
  经【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
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
  这是正宗分里面“正示普因”的第二个段落,普贤菩萨到这个时候将修学的纲领为我
们报出来,十大纲领。诸位必须要记住的,怎样修学才叫做普贤行?前面都已经说过了,
“总在用心不同”。普贤菩萨用的是真诚心,真诚到了极处,修一切法都叫做普贤行。拣
别跟大乘以前的这些位次,虽然也发了大心,心不圆满、不究竟,所以不叫做普贤行。其
实他列的这十个纲目,我相信每一位初发心的同修都已经在修学了,但是不叫普贤行,这
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看清凉大师下面的注解。
  疏【第二征列名数。】
  把名目、数目为我们说出来了。
  疏【然此即是常行礼忏。诸经论中开合不同。】
  所以普贤菩萨说的十愿,就是佛门当中通常的忏悔法,通常的礼忏将这十条全都包括
了。像在台湾最常见的拜“大悲忏”、“水忏”、“梁皇忏”,更大的就是水陆法会,那
是规模最大的。无论哪一种忏悔法,就是修行的仪轨、修行的方式都包括这十大纲领,但
是都不叫修普贤行。那么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到底什么叫普贤行愿?我们再看底下。
  疏【若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总有八重。一供养。二赞德。三礼佛。四忏悔。五
劝请。六随喜。七回向。八发愿。】
  这是随便举一部经。《华严.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列这十条,《离垢慧菩萨所问经》
里面讲了八条,第一个是‘供养’,第二‘赞德’,第三‘礼佛’,第四‘忏悔’,第五
‘劝请’,第六‘随喜’,第七‘回向’,第八‘发愿’,跟这个十条大同小异。
  疏【或但为七。合礼赞故。】
  这八条,有的时候说七条,七条就是把赞德、礼佛合在一起,叫礼赞。由此可知,数
目虽然有多寡不同,内容还是一样的。
  疏【或但有六。略供养故。】
  六就是把供养这条省略掉。
  疏【或但为五。以发愿回向。但总别异故。】
  把发愿、回向两个合成一个,这就变成五条。
  疏【或但有四,除礼拜故。】
  礼拜也省略掉。
  疏【或但为三。故智论云。】
  ‘智论’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面说:
  疏【菩萨昼夜三时。各行三事。谓忏悔。劝请。随喜。行此三事。功德无尽。转得近
佛。】
  把它略成三条,就是忏悔、劝请、随喜。
  疏【若善戒经。但有二事。谓忏悔回向。皆随时广略。今文具十。以表无尽。】
  再归纳,就变成了忏悔、回向。‘皆随时广略,今文具十,以表无尽’,这就说出一
切经论里面所讲修行的仪则(仪式规则)条目有多少不同,虽然多少不同,但是它的意思
统统具足。这个地方讲:
  疏【六七二事。俱是劝请。】
  第六“请转法轮”,第七“请佛住世”,这两个可以合为一个。
  疏【八九二事。回向开出。】
  “常随佛学、恒顺众生”都是回向,所以后面八、九、十可以合成一个。这就说明,
一个是展开,那就很多门;一个是归纳,那条目就简单,就少了。这样展开跟归纳,从这
个里面我们就了解,一切行法当中什么最重要?归纳到最后就是两条,一个是忏悔,一个
是回向,这就显示出佛教修行重点在忏悔。忏悔才能够尽除业障,回向才能圆成佛道,如
果不忏除业障,就成不了佛;业障虽然忏除了,若不回向,来生得人天福报。享福当中很
少不造业,福享尽了,恶业成熟了,又要堕落,可见得回向非常重要。回向到哪里?普贤
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回向求生净土。所以《华严经》的结论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是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十条,顺序不能颠倒的,它有一定的程序,后面一条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一条不
能包括后面。譬如礼敬不能包括称赞,回向则把前面九条全部都包括了。所以,后面可以
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从这十条我们也就晓得,它的重点在忏悔,十条统统都是
忏悔。第一条“礼敬诸佛”,就是忏悔我们无始劫以来贡高我慢、重己轻人,就是忏悔这
个,所以这十条的重点确实是在忏悔法。但是十条里面任一条也都包括其余的九条,可见
得佛法非常的圆融,大经上常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门都包括其他九门。我
们看底下分段的解释,第一个就是“礼敬诸佛”。
  经【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把这修行十大纲领说出来之后,善财童子就提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
要问清楚这十条怎么修法?怎样礼敬?乃至第十回向,怎样回向?下面普贤菩萨教给善财
,前面跟诸位说过,善财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人。善是指有善根的人,财是指福德,《弥陀
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财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的
人能信、能解,多福德的人能愿、能行,善根福德都具足了;有缘遇到这个经典,遇到这
个法门,这叫因缘,遇到大经就是多因缘。
  一切经里面,第一殊胜的是《无量寿经》,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前清彭际清居士
,这是乾隆时代的人,用现代的话,他是位大佛学家。他对于佛教宗门、教下都能够精通
,不是普通的通,精通,他的著作也很丰富。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
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内容
完全相同,只是一个讲得详细,一个讲得简单。可以说《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略说
,而《弥陀经》的确是《华严经》的纲要,这三部经是同一部、同一个体。这是许多人虽
然一生研究、修学佛法而没有能够看出来的,这非常重要。
  善财实在讲就是修学念佛求生净土的这个人,这个人才叫道地的善财。假如不求生净
土,他的善与财都少,少了才不能往生,多了才能往生。经上讲得很明白,“不可以少善
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根福德要非常的多才能去。这个
多从什么地方看?从他有坚定的信心,决定不改变,这就是善根多;愿力非常之强,念念
希望往生净土,希望见阿弥陀佛,这是福德多。这是当生成就,一生成佛,所以要不是大
善根、大福德怎能做到?大善根、大福德的人,他在行持当中必定具足普贤菩萨十愿,他
一定具足。你要问他,可能他自己不知道,他不晓得,实际上他条条都做到了;做到自己
还不晓得,这种人很多,这是我们要细心去观察的。我们看这一段。
  经【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说‘礼敬诸佛’要怎么个修学法。这一句里面,关键的字眼就是‘善’字,大乘经上
常讲“善男子、善女人”,就在那个善字。“善”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这是
大乘经,是大乘之大乘,过去祖师大德判摄如来一代时教,把《华严经》判作一乘圆教;
一乘比大乘还要高,大乘是教菩萨的,一乘是成佛的。这部经是成佛的经,是不是真的成
佛?真的成佛。我们看善财童子在本经里的表演,从凡夫地一生证得圆满的佛果,他生到
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了,成的是圆教佛。他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等觉菩萨,他也是
等觉菩萨,如果地位不相同,这两个人见不到面的。他去参访哪位菩萨,就代表他的境界
已经提升到哪一个阶级了。普贤菩萨是菩萨最高的阶位,再提升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
陀佛,成佛了。所以,这个善的标准就非常之高。
  《华严经》上的善跟所有大乘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标准不相同,这个标准最
高。那么问问我们在座的这些同学,你们有没有这个标准?不能摇头,有,就是这个标准
。怎么有?你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天天念阿弥陀佛,为的就是求生极乐世界,那你的
标准就是这个标准。我们在其他方面,在德、在学方面,比不上这些菩萨们,但是我们信
愿持名求生净土没有输给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也是信愿持名,我们今天也是信愿持名,我
们跟普贤菩萨单就这一点来说没有两样。所以最高的善的标准我们具足,下一层的善我们
没有,我们跟菩萨比,比不上,跟阿罗汉、辟支佛比也比不上,唯独跟普贤、跟文殊比,
恰到好处。这个不可思议,一定要晓得。你不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往生就不可靠,就没
有把握。所以经上讲的“善”正好讲的是我们自己,这部经对我们就非常亲切了,普贤菩
萨这是叫着我们自己来说的。
  经【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
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
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
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
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
疲厌。】
  普贤菩萨把礼敬在这一段文字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也显示普贤行跟其他的大乘
绝对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是心量大,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大,修的礼敬就叫普贤行,心
量小不行。经论上常常形容诸佛如来他们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要学!
没有这么大的心量,我们修礼敬就是礼敬,不叫普贤行愿;有这样大的心量,你礼敬统统
叫普贤行愿,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十愿为什么把礼敬摆在第一?这个不能不知道。换句话说,修行,或者本经前面所讲
的忏悔,我们忏悔从哪里忏起?从哪里下手?就从礼敬,佛这样教给我们,过去儒家也是
这样教给我们。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确实没有见过面,而《礼记》,根据历代学者的考
据,也确实是在佛法传到中国以前完成的,中国古圣先贤所见跟释迦牟尼佛完全相同。你
看《礼记》第一句,我们翻开《礼记》,“曲礼”是第一篇,第一句就是“曲礼曰,毋不
敬”,毋不敬就是此地讲的礼敬诸佛,都从“敬”下手。
  我们今天的大毛病是没有恭敬心,对父母、对老师、对佛菩萨也没有恭敬心,对一切
众生就更不必说了。没有恭敬心就决定不能入道,佛法的道就是觉,佛这个字是梵语,翻
成中国意思就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没有敬就决定没有智慧,决定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
恭敬,对人对事都恭敬,只有迷惑颠倒的人才贡高我慢。所以“修行”这两个字的定义要
搞清楚,就是把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从哪里修
起?从礼敬修起,把我们一向不敬的心修正过来,要一切恭敬,这才行。
  “敬”是性德,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本来有的,所以叫性德。本
来有的,现在没有了,失掉了,这个失掉佛告诉我们,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我过去
在讲席当中常说,哪个人没有敬心?实在是这个诚敬没有发现出来。我在没有出家之前,
早年在实践学社服务,那个时候我的办公室跟老总统隔壁。无论什么人走进那个房子,脚
都很轻很轻的,唯恐有声音惊动了老总统。我一看,没有一个不恭敬,也没有人教他,也
没有人提醒他。如果我们以那样的心进佛堂来学佛,大概各个不成佛也成大菩萨。佛像供
在这里,好像没看见一样,满不在乎,这种心怎么行?怎么能学到东西?可见得我们心目
当中没有真正的尊敬他,这个敬意、态度就没有法子显露出来。从前老总统福报大,大家
对他尊敬,那表现得很自然,绝对不是装模作样装的,很自然就流露出来,那就是礼敬。
所以,礼敬不是说见了面三鞠躬这个礼敬,一切身语意无一不敬,这就是此地所说的意思
,跟“曲礼”里面的意思相同,所以礼敬放在第一。
  敬必有所尊,所以佛道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能孝亲就会尊师,
不孝亲,尊师就谈不上,父母都不敬,他怎么会去敬老师?父母是亲人,老师是外人。一
个人假如说“亲者疏”,对自己亲人疏远,对外人很亲近,这个人一定是图谋不轨,别有
企图,反常!不正常。我们今天读普贤行愿,普贤菩萨为什么第一个不说孝敬父母,而教
我们礼敬诸佛?因为普贤菩萨所教的,是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人,他要不孝父母,他的善
根怎么会成熟?所以那个不要提了,他已经做到了。
  大乘佛法修学的过程,在中国是四大菩萨做代表,代表修学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
是地藏菩萨,就是教你孝道,《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所以佛门一开始就教孝道。第二
个阶段,是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慈悯一切众生、大慈大悲。就是把孝道推广,孝顺一切众
生,将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没有两样,这是观世音菩萨。天天念观音菩萨的人很多,
学观音菩萨的人很少,那念了有用吗?没用的。孙中山先生创造“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救中国,我们天天念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国就救了?救不了中国,要去做到才行,你
不做到怎么行?所以念观音菩萨,要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真正能慈悯一切众生,那
跟观音菩萨就相应了,就能感应道交。单单念名字没有用,跟唱歌一样,有口无心,那没
用处的。第三个层次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圆满的智慧,孝亲尊师都是最高、最圆满
的智慧。第四个就是最高的层次,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所代表的是把孝亲、尊师、慈悲、
智慧统统集合起来,成为自己身心的享受;换句话说,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是普
贤。所以普贤是讲实践,这才真正究竟圆满了。
==
十条统统都是忏悔。
第一条“礼敬诸佛”,就是忏悔我们无始劫以来贡高我慢、重己轻人,就是忏悔这个,
所以这十条的重点确实是在忏悔法。
我们今天的大毛病是没有恭敬心,对父母、对老师、对佛菩萨也没有恭敬心,
对一切众生就更不必说了。没有恭敬心就决定不能入道,佛法的道就是觉
“贡高我慢、重己轻人”的根本就是自己最对、自己最好、自己最重要。
所以忏悔的真正意思就是“觉悟”、“认识”到了自己有错、做得不好、自我中心....
所以印光法师说“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不觉得惭愧,就不可能忏悔。
所以惭愧就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觉”。
所以第一步是“惭愧”,第二步是“忏悔”,第三步就是“改变”。
而“忏悔”则包括“惭愧”和“改变”。因为真正的忏悔是后不再造。
一个开始“觉”的人,她就会转“自己最对、自己最好、自己最重要”变成
“别人是对的、别人很好、别人很重要”,自然“诚敬心”就能发现。
所以印光法师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诚敬就是普贤行愿的根本,所以第一条是“礼敬诸佛”,十条通通都是忏悔法。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17 17:15:00
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1-17 17:25:00
感恩 受益良多 记得净空老法师讲经曾提到忏悔就是改过不二过 真的要很努力实践才行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1-17 22:32: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01-18 00:09:00
南无阿弥陀佛,刚好下面有一篇求忏悔文,缘来得真是时候。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8-01-18 17:23: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