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疏节录3(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1-15 15:56:28
  经本第四面第三行,从当中看起:
  疏【此一品经。当本经第九会第四分。而一教终极。文富义博。更开二会。】
  这一品经是指“普贤菩萨行愿品”,全部经文有四十卷,在大经九会里面它是第九会
,最后一会。清凉大师将全经分为四分,这一品经属于第四分。清凉大师所分的,第一分
叫“举果劝乐生信分”。《华严经》一开端有六品十一卷经文,内容都是说明毘卢遮那佛
果地上的依正庄严,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如来成佛之后的生活环境。庄严到了极处,
让我们看到佛在果地上的生活环境,使我们生起向往之心。
  古人有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世人追求富贵,而富贵之极是如来。佛
告诉我们,佛的富贵是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不像我们世间人要经营、要造修才能得到,
他是自然的,性德之流露。换句话说,佛的富贵是我们每个众生统统都具足的,我们决没
有一样比佛少一些,也不会比佛多一些,因为他所展示出来的是真实究竟圆满。看到他们
的生活环境,再想想我们现前生活环境,那就惭愧极了!我们本来有,为什么会落到这种
地步?我们本有,究竟为什么不能够现前?就是迷失了自性,迷了。怎么迷的?大乘经里
面讲得非常透彻,佛能够帮助我们的,佛家术语常说“普度众生”,“度”用现代的话来
说就是帮助我们、协助我们,无非是恢复自性而已。自性恢复了,如来果地上生活这些美
好的状况统统都是现成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所以《华严》一开端,就把这个现实的状
况展示给我们看,让我们从这个地方生起信心,一定要恢复自性。这总共有六品十一卷经
文,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叫 “修因契果生解分”,我们简单讲,信、解、行、证,第二部分就是要求
解。修行好比走路,走路之前要认识路,所以理论不透彻、不明了,方法不晓得,你的修
行纵然很精进、很用功、很辛苦,也是属于盲修瞎练,得不到结果的,所以认识事实真相
就非常重要。这一分占的经文非常多,总共有三十一品,有四十一卷,占全经的二分之一
。这也就是说明,似乎佛法非常重视解门,解门说得这么多,说得这么详细。其实佛法最
重的是行门,解了做不到还是没用处,等于未解,所以解是给修行做预备功夫的。
  我们今天学佛,功夫不得力,道心时时退转,原因在什么地方?就是对事实真相没有
认识清楚,换句话就是不解。真的认识清楚了,行就不难,解难。佛法确实像孙中山先生
所说的“知难行易”,行不难,知难。当然,完全知道、明白了,修行是死心塌地,成就
是非常快速的,这是彻底了解了。但是还有一种人完全不了解,他不要了解他就认真去干
,这种人也了不起。他的成就跟完全透彻了解的人,是一样的,这一点往往我们疏忽了。
像许多乡下老太太,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教她一句阿弥陀佛,她就老实念,她的成
就跟文殊、普贤没有两样。你问她解,她不解,她不懂得,她就是能行;文殊、普贤是解
后才行,这一类人不解也行,到达的目的地完全相同。所以,佛门确实是知难行易,而不
是知易行难。当年章嘉大师在的时候,我就跟他老人家讨论这个问题,到底是知难,还是
行难?是行易知难。所以行不能够精进,常常退转,不知!
  又不肯舍弃这一门,舍弃求智,专门修行,这非常可贵。这桩事情佛在《无量寿经》
上跟我们说明白了,原来我们也想不通这个道理,也不知道他成就有那么高,想不到。读
了《无量寿经》才明白,原来这一类的众生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福德太厚了。无量劫来曾
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他有这样深厚的善根福德,一听到他就生欢喜心,他不需要求解就
能老实修行,他的成就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这是第二分。
  修因,因与果要相应,才有成就,因与果不能相应,修行就得不到结果,所以因果一
定要相应。我们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果,念佛人心心向往极乐世界,这就相应
。口里念佛,还要贪染这个世界的五欲六尘,那你的因跟果就不相应。所以,功夫能不能
得力,修行有没有成绩,关键在此地。参禅是为了得定,是为了明心见性,达到明心见性
他成就了;如果只得定而没有见性的话,他的路只走到一半,只停滞在中途,中途的果报
在四禅天。生到四禅天,如果遇不到善缘,不能继续修行,天福享尽了还要堕落,这个不
可以不知道。所以,修因一定要跟果相应。清凉大师把这一大段判作第二个部分。
  第三部分,“托法进修成行分”。这部分完全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只有一品经,第
二部分有三十一品,修行只有一品,就是“离世间品”。这品经长,一共有七卷,里面给
我们说了两千多个法门,当然两千多个法门还是用归纳的方法。佛家常说八万四千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要说就太囉嗦了、太复杂了,所以用归纳方法。这是说出修行的方法。修行
要托法,法是什么?法就是讲的法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要在生
活环境里面去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我们搞错了,要在生
活里面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
  最后一个部分是“依人证入成德分”,这是第四个部分。第四部分也是一品经,在《
八十华严》里面有二十一卷,它的分量也相当大,在《四十华严》里面总共是四十卷,一
品四十卷。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是四十卷的《普贤行愿品》,因为这品经在八十卷经里面
没有,在《六十华严》里面也没有,这就说明前两次来到中国的《华严经》经本欠缺很多
。这个四十卷是完整的,所以我们看到《华严》的结论。
  依人是依文殊菩萨、依普贤菩萨,这两个最重要的人。普贤菩萨结归到大愿,把行门
变成了普贤行,因果圆满的相结合。文殊菩萨说出了菩萨修行详细的纲领。佛在一般大乘
经里面,把修学纲领归纳成六大类,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六度”,六个纲领。而文殊菩萨
在华严会上将第六类,就是“般若波罗蜜”,展开为根本智、后得智;也就是从般若里面
又开出四类,合起来就十大类,所以《华严》讲的是“十波罗蜜”。虽然讲十波罗蜜,跟
平常讲的六波罗蜜只是有简繁不同,六说的简单,十说的繁杂,内容没有两样,完全相同
,文殊菩萨说得详细一点而已。十度里面,“般若”是根本智,后面有“方便、愿、力、
智”,这四种叫后得智,也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波罗蜜本
身是无知,“方便、愿、力、智”是无所不知,那是般若起用。所以它有体、有用,作用
是无所不知。这是以这两个人为主。
  善友,我们一般讲善知识,善财童子依五十三位善友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在文殊菩萨
会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了才有资格去参学,所以参学成就了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
。从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就是参学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往往听到现在有不少
人到处去参学,他是不是真的去参学?要真的去参学,那就像善财童子一样,他不是凡人
,最低限度他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才有资格参学。没有这种能力怎么能参学?也
就是说根本智没有成就。根本智没有得到之前,在古人是决定不能离开老师。就像小孩一
样,没有独立的能力,一定要依靠母亲,离开母亲他就不能生存。所以母亲照顾小孩要照
顾三年,满三岁之后他才能够自己走,三岁之内,时时刻刻都要照顾。修行人没有得根本
智,就像儿童一样,不能离开父母,不能离开老师,一离开老师就出错误。这个道理现在
人知道的已经不多了,所以现在人修行很难成就。
  参学就是离开老师,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像学校毕业了,毕业就踏进社会,参学
是离开老师踏进社会。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大社会里面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代表这
个大社会。你踏进这个社会,眼所见、耳所闻,统统开智慧,决定不生烦恼,决定不受污
染;换句话说,你还会受污染,还会被外面境界所扰乱,你就没有资格去参学。你没有定
力,没有定功,你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你怎么能参学?所以参学
是大菩萨的事业。
  这一卷讲到证入的时候,这部经就分做两会,我们看经文。‘而一教终极,文富义博
’,文很长,有四十卷,意思非常的广博。‘更开二会’,就是本会跟末会。
  疏【第一本会。】
  ‘第一本会’,这里注得很清楚,“唐译”就是八十卷《华严》,“卷六十至六十一
上半”,一卷半,一卷半的经文是“本会”。“贞元译卷一至三”,就是我们现在读的这
个本子,《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前面三卷是本会。这就是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根本
智。所以求学先跟一个老师,这叫师承,跟一个老师学,不能跟两个老师学。跟两个老师
学,那两个老师的见解一定有差别,修行也必定有不同,你到底跟哪个人学好?跟三个人
学就有三种意见,跟四个人学,你就走到十字街头,无所适从。所以你们今天修行遇到最
大的困难,就是听得太多、看得太多,无所适从,不晓得跟哪个人好。这个人说这个好,
那个人说那个好,佛法样样都好,到最后不好的就是自己,自己没法子学了。这在修学过
程当中是很大的不幸,没有遇到真正的好老师。不过遇到好老师,你也未定肯跟他学,遇
到一个老师说这个老师专制跋扈,只可以听他的,不能听别人的,算了,我跟别人学。现
在人是这样的。
  真正跟一个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听话,现在这样的学生找不到了。我们中国自古
以来讲的师承,大概在这个时代断绝了,再也没有了。我在台湾还沾了一点边缘,大概从
我以后就没有了,再也找不到。完全相信老师,完全听老师的话,遵守老师的教诫。我们
头脑简单,现代人讲洗脑,佛法讲洗心,你看《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这位老
师,我们在他会下成就的就是这个。到心真正清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然后再出去参学
。那时候老师开放了,不管什么人讲经说法你都可以听,不管什么书你都可以看。为什么
?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那就是只得其利不受其害,自己有主宰,有慧眼。
  疏【第二末会。末会五十五人。摄为五相。】
  ‘末会’是善财童子得清净心,成就根本智,老师放他出去,出去参学,这是末会。
唐译是卷六十一,贞元译本是卷四,从“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这段经文以下,一
直到经文的终了,都是属于末会。末会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面一共遇到的善
知识有五十五个人;因为有的一会两个人,所以五十三参里面一共有五十五个人。‘摄为
五相’,“相”就是我们现在术语里面讲的样板、榜样,他做个样子给我们看,可以分为
五类。
  疏【初有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
  ‘初’,就是第一类,有四十一个人。‘寄位修行相’,寄是寄托,位是菩萨果位。
譬如德云比丘,我们讲德云比丘是《八十华严》翻译的,《四十华严》不是翻德云,是翻
的吉祥云,翻的不同,意思一样。他代表圆教初住,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就代表善财现前
的地位是初住菩萨,不是同等阶级是不能碰面的。所以这四十一个人表“三贤十圣”,十
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表这四十个位子,四十一个人代表这四十个位子。
  疏【第二摩耶夫人下。有十一人。名会缘入实相。】
  第二类是‘摩耶夫人’,有十一个人,十一位善知识,‘名会缘入实相’。这在八十
卷里面是第七十六卷到七十七卷上半,在《四十华严》里面是三十一卷到三十四卷上半。
这是代表等觉菩萨,所以善财童子见“摩耶夫人”,地位已经到等觉了。
  疏【第三弥勒菩萨。名摄德成因相。】
  第三类,‘弥勒菩萨’一个人,弥勒在《华严》里面地位非常重要,‘摄德成因相’
。弥勒是当来下生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候补佛。善财童子见“弥勒菩萨”,入弥勒楼
阁,弥勒楼阁大概就是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博物馆。一入这个博物馆,十方一切诸佛世界依
正庄严之相在里面统统看到了,尽虚空遍法界都看到了。他那个博物馆,我们这世间一切
博物馆都不能跟它相比的,十方三世依正庄严尽在眼底,这是“摄德成因”。
  疏【第四后文殊菩萨。名智照无二相。】
  第四是再遇到老师,就是‘文殊菩萨’。文殊是善财启蒙的老师,到功夫接近圆满的
时候又遇到了本师,这代表‘智照无二’,也就是说因果相应,这个地方果差不多圆满了
。“唐译卷八十首页”,就是最后的一卷,贞元本是第三十八卷。
  疏【第五普贤菩萨。名显因广大相。】
  最后就是‘普贤菩萨’,这是第五十三位,参访第五十三参,最后一参遇到“普贤菩
萨”,普贤菩萨表‘显因广大相’。弥勒菩萨展现出诸佛如来果地上无尽的庄严,我们怎
样得到?诸位必须要晓得,如来果地上的庄严就是自性的庄严,性德庄严。一切众生都有
佛性,换句话说,这种依正庄严是每位众生自己本来有的。如何能够恢复?那就要研究到
修因,修因才能证果。实际上修的什么因?就是把自己种种的错误修正过来,绝对没有一
样新东西你得到。如果新的东西被你发现,被你证得了,那是骗人的,没这回事情,全是
自家本有的,所得到的都是自己本有的。去一重障碍就透一分德能,去两分障碍就得两分
的德能,统统去尽了,就圆满都恢复,就这么一回事情。所以到最后这一卷“显因广大”
,菩萨修的因大,大到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跟诸位研究的就是最后这一段,这段里面还不
是很完全的,是这段里面的最后一段。我们看底下,第五。
  疏【第五显因广大相。文中分五。】
  这五个段落,几乎五十三参每一参里面都是分五个段落,只是经文有长短不相同。
  疏【第一依教趣求。】
  ‘教’是老师,老师给你介绍,依照老师的推荐介绍去拜访善知识。
  疏【第二闻睹前相。】
  这是说见面,见面当然先看到他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这是你去拜访首先让你见到
的。
  疏【第三见闻亲证。】
  这是见了面,见了面,有谈话、有请教,善知识有开导,有给你说法。
  疏【第四闻佛胜德。】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普贤菩萨告诉善财,毘卢遮那佛的智慧德能,由普贤菩萨做总
说明。这一段经文很长,不在我们这个本子里面,我们这个本子是最后。
  疏【第五重示普因。】
  最后就是‘重示普因’,“普因”前面已经说过。前面说得多,前面说得散,这个地
方重复再说一次,把前面所讲的归纳,使你容易记住、容易做到。所以把种种修学的方法
归纳成十大愿,“重示普因”就是十愿。此一卷经,就是重示普因这最后的一卷。所以诸
位要晓得,“显因广大”的第五段就是这一卷。
==
我们念佛是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果,念佛人心心向往极乐世界,这就相应。
口里念佛,还要贪染这个世界的五欲六尘,那你的因跟果就不相应。
所以,功夫能不能得力,修行有没有成绩,关键在此地。
现代人讲洗脑,佛法讲洗心,你看《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creative88 (create)   2018-01-15 16:20:00
净空法师讲华严经真的很精彩好听~ 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15 17:43:00
阿弥陀佛!
作者: AaronEckhar (Aaron)   2018-01-15 18:12:00
是阿,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1-15 19:46: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xdx58 (^^)   2018-01-15 20:29: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01-16 06:06:00
南无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是第五十三参,但是是第五十五位还是第五十三位?是原文打错吗?(^-^)/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1-16 06:36:00
如果依照前后文,末学看应该53参第55位普贤菩萨。但可能依照该参学顺次称其第几位。https://i.imgur.com/D97ShJ3.png
作者: TonyAnkh (谢定宇(谢爸爸))   2018-01-16 09:24:00
与佛结缘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1-16 11:05:00
n大说的是这句:“最后就是‘普贤菩萨’,这是第五十三位。”疏【第五普贤菩萨。名显因广大相。】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01-16 13:44: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01-16 13:47:00
阿弥陀佛,感恩,了解。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1-16 17:05:00
南无阿弥陀佛 感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