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太上感应篇 第八十四集

楼主: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8-01-05 17:04:37
太上感应篇  (第八十四集)  1999/8/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2-0084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感应篇》善报的最后一段: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修道最后的目的是希望成神仙,佛家修行的目的是成佛,儒家的目标是圣贤。总而言
之,这都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说法虽然不一样,可是修学的愿望是极其类似,三教都
是教人断恶修善,修养心性,才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而佛法讲得尤其微细,因为极其微细
的烦恼,不但是不容易断,实在是很难发现。粗重的烦恼容易发现,说起来我们都能够理
解,微细的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像妄心、妄念,佛所讲的刹那生灭,这是我们没有办法
见到的,也没有办法体会得到。神仙没有出三界,换句话说,他所能伏住的烦恼,就是见
思,见思是伏住并没有断。佛经上告诉我们,四禅八定这都是很高深的定功,不是一般的
功夫,在这个境界里面,能够见到六道轮回的状况。六道里面尤其是地狱道,《地藏经》
上跟我们说得很好,地狱,如果不是菩萨,不是造作罪业的人,是决定看不到的。可是在
有很深定功的人,他在定中能够见到这个境界,这是我们知道,定中境界突破了时空的维
次,所以他能看到六道,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
  佛法的禅定比这个更深,他所见到的面比这个更广,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心行他都能
见到。《楞严》上讲的“净极光通达”,净到极处,实在讲净到极处,就是我们平常讲放
下,放下到极处。连放下这个念头也放下,自性的本能就完全恢复了,断恶修善、修心养
性的效果圆满现前。世间人所求的功名富贵、健康长寿,这小事,当然可以求得到的。诸
位在《了凡四训》里面就看到,《感应篇》的注解里面也很多这些例子。命运的改变,实
在讲那是果,属于果上的改变,为什么果上起了变化?因上起了变化,因果是相应的,因
是起心动念。过去不明白这些道理,起心动念恶作,随顺烦恼,所以果报不如意。接受圣
贤的教诲,对于这个事情明白了,知道恶念、恶行是错误的,能够把它改正过来,这是在
因上下功夫。因改过来了,果当然就不一样,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是事实。在中国,
三教的圣人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感应篇》里面,引用这故事很多,诸位都可以做参考。
  它这里头有一段,是宋朝李端愿问达观禅师,“天堂地狱毕竟是有、是无?”这个问
题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许多人有这个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太
多了。也许我们自己将来也会遇到很多人向我们提出这个问题,这个东西到底是有还是没
有?达观是禅师,答复是禅意,禅的境界。他答得没有错,这个意境很高,现在人能够听
得懂的,我想不多。他的答复说,“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花,太尉就有里寻无”,李
端愿当时他的爵位是太尉,这个地位很高,在做大官的。他说你从“有里寻无,手捞水月
”,这个答复,答复得好。
  可是今天有人向我们提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两句话答复他,肯定他不懂。现在人答复
,我们直截了当告诉他,这个事情肯定是有。为什么说肯定是有?跟禅师的答复不一样,
禅师的答复非有非无,那个境界高。为什么说肯定是有?因为你有心,你有心就有,你无
心就无,这是事实真相。有心,这个心是念头,你有念头就有,你没有念头就没有,念头
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六道是妄想分别执著变出来的,四圣法界也是妄想分别变出来的
,那里头没有执著。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我们要懂得
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明白了,我们就晓得,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是理所当然。
  利益众生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个事业。无论我们是什么身分,无论是在哪
一个工作岗位,总而言之,都是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帮助一切众生改过迁善,帮助
这个社会安定繁荣。否则的话,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但是帮助众生、帮助社会,方法
、手段不一样,千变万化,《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在经上看到
的有善人、善行,似乎也看到好像是恶人、恶行,那都是菩萨、都是佛,无非是利益社会
。这个社会上众生根性不相等,有些人用善言劝他,他回头了;有些人善言劝他,根本瞧
不起你,用恶劣的方法对待他,他服了。所以佛菩萨遇到善人,他比你还善,善人服了;
遇到恶人,他比你还恶,恶人也服了。所以他现的面貌,无论是善、是恶,纯一善心。
  你们看十一面观音,观音头上还有头,面貌都不一样,有的很慈祥,有的很凶恶。菩
萨哪有那么多头?那是表法的,就是告诉你,面孔千变万化,对什么人是一个什么面孔。
面孔千变万化,手段千变万化,心不变,心地真诚、清净、慈悲、平等,那是永远不变的
,我们要在这里学习。世间人讲学会做人,我们佛法讲学会作菩萨,才能成就自己。佛菩
萨高明之处,无分别当中起分别,分别就是无分别;无执著之中生执著,执著就是不执著
。不执著、不分别是他真心流露,分别执著是他帮助众生的手段,所以是一不是二。
  我们今天的麻烦是没有这个智慧,把分别跟不分别,执著与不执著,强烈的把它分成
两桩事情,不晓得是一桩事情。不但不能利益众生,对自己也是大不利,就是妄想分别执
著永远断不掉。不能够破除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纵然是断恶修善,持戒念佛,都是六道里
面的善事,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明了。六道里头的善行,六道里面的善行感得的是三善道的
果报,我们学佛目标是想作佛、作菩萨,与这个目标相违背了,如何破除这个迷执,这是
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我们真正发心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个事情不能解决,我们的愿
望永远达不到。要想突破这个关口,唯一的办法,佛陀教给我们读诵大乘。
  可是在读诵大乘里面,要具足信解行证,你才是真正的读诵。要信佛在经上的教诲,
怎么样能生信?你一定要正确的理解,信从解里面生的,解从信里面得到的,解跟信相辅
相成。如果要正确的理解,一定要依教奉行,解得一分你就能够行一分,能够行一分就能
够解得两分,所以解跟行也是相辅相成。我们所学到的不能落实,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
这个落实,孔夫子讲得简单、讲得很好,落实就是讲学、改过,喜欢给别人讲解,天天自
己反省改过,这是实学,真正得受用。不肯为人讲解,不能改过自新,不但不能契入圣贤
人的境界,连圣贤人所讲的你都没有办法理解。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也不是个容易事情。
末后有两句: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天仙’跟‘地仙’,它这个注解里头注得好,它引用《楞严经》,《楞严经》讲十
种仙;八仙里面的汉钟离,他说的仙有五种,这些都可以做我们参考,我们了解道教修学
的境界,这也是很好的常识。
...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05 22:44:00
阿弥陀佛!
作者: koalaq (忘了)   2018-01-06 10:48: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onesadman (一线生机)   2018-01-06 13:08: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