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类] 《心类学显要》(10) 意现前-1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2-12 21:12:38
摘自:《心类学显要》仓忠仁波切 教授
https://tsadong.tian.yam.com/posts
(二)意现前
定义:由自之“不共增上缘──意根”所产生,已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了。就是意现
前的定义。
分类有二:“此处所说之意现前”及“不是此处所说之意现前”。
一般而言,由前五根知趋入对境之后才会产生观察对境的认知,也就是说,于前五根
知之后引生意知的部分,例如观察对境是否美妙,因此,于前本文阐述根现前之后继续阐
述意现前。
意现前的定义:由(意现前)自之“不共增上缘──意根”所产生已离分别且不错乱
的明了。
其定义中所谓“不共增上缘”,如前阐释根现前的定义已说;“已离分别、不错乱”
的内涵,如前阐释现前的定义已说。
又,根现前的不共增上缘是“具色根”;但以意知来说,意现前的不共增上缘则是“
意根”。意根的“意”,意谓认知,所以,其不共增上缘是心类,并不是具色根。如是,
意现前是依于“意根”所产生的,又,因为彼是“现前”,故是“已离分别之不错乱的明
了”。
例如,以“最后刹那之执瓶眼知”作为“不共增上缘意根”,依此不共增上缘而产生
“取瓶之意现前”。
由上说可知,必须从每一种心类的定义去理解——这一种认知本身是什么?趋入对境
的方式是如何?它本身的性质、特殊作用是什么?从观察其定义而认识这一种认知,如果
只是从名称的字面上去理解,虽然能记住它的名称,也能说出它的名称,但是却无能真正
认识这个法、了解这一种认知,所以,必须清楚定义中所说的内涵,甚至将其熟背。
如下说明:现前、分别知,各自趋入对境的方式并不相同,以及安立是否错乱的道理
也是不同。由此更能了解,现前的定义中所谓的“已离分别、不错乱”。
* 现前、分别知,各自趋入对境的方式不相同——
分别知趋入对境的方式:
依于“义共相”而趋入对境,并不能直接缘到对境上的实际情形。也就是说,透由觉
知中显现对境的义共相而趋入对境,并不是对境方面直接显现于觉知中。以譬喻来说,分
别知如同瞎子一般,瞎子想要抓一匹马,但是无能直接抓到马,必须依靠绑马的绳子,沿
著这个绳子就能抓到马。此中,以绑马的绳子譬喻“对境的义共相”,以马譬喻“对境”。
现前、现量趋入对境的方式:
对境方面直接显现于认知中,并非透由其他法而显现,且认知直接趋入对境。所以,
现前是已离分别的原因就是:觉知中无显现义共相。也就是说,并非透由显现义共相而趋
入对境,而是对境本身从自己方面直接显现于觉知中,觉知直接趋入对境。由此可知,彼
认知若是现前,则必定无显现义共相。
* 现前、分别知,各自是否错乱的道理并不相同——
现前的“显现境”与“执取境”是相同;分别知的“显现境”与“执取境”则是不同
。现前是无错乱之认知,意谓对于自己的显现境无错乱。
又,无分别知的显现境与执取境是相同,所以,以现前而言,显现境与执取境是同义
,因此,彼现前若是错乱于显现境,则必定是错乱于执取境。
例如,以执瓶之根现前来说,其显现境是瓶,其执取境也是瓶,所以,若是错乱于显
现境,则必定是错乱于执取境。
分别知是错乱知,意谓分别知对于自己的显现境“义共相”有错乱。
以分别知而言,其显现境是“对境的义共相”,执取境则是“对境”,分别知是依于
显现“对境的义共相”而执取“对境”。所以,分别知虽是错乱于显现境,但不一定错乱
于执取境。
例如,以执瓶之分别知来说,彼是错乱于显现境(瓶的义共相),但是不错乱于执取
境(瓶)。
由此可知,分别知虽是错乱知,但是不一定没有通达对境。
* 以事例而说明已离分别、已离义共相——
简单来说,例如回忆曾经吃过的火龙果,当回想起来的时候,在第六意知中会显现出
“火龙果的内涵”,分别知中所显现的“火龙果的内涵”就是义共相,并且,分别知也有
显现火龙果。
也就是说,于忆念火龙果之分别知中,是以“火龙果的义共相”、“火龙果”堪为混
合而显现,如此趋入火龙果、通达火龙果。
又比如,长大之后忘记小时学习过的内容,这就是因为觉知中没有显现它的义共相,
所以无能回想起来;若是能够回想起来,就是分别知有显现它的义共相。
如上所举的事例,分别知就是依于觉知中有显现“对境的义共相”而趋入对境,如果
没有显现义共相的话,分别知必定无能趋入对境,也就无能通达什么,也无能回想什么。
那么,离开这种趋入对境的情形,就是已离分别、已离义共相。
* 意现前的分类,有二:(一)此处所说之意现前、(二)不是此处所说之意现前(非
此处所说之意现前)。
所谓“此处所说”....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