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太上感应篇第五十八集

楼主: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7-11-10 15:27:27
太上感应篇  (第五十八集)  1999/7/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2-0058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看《感应篇》第二十二句: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八个字,这八个字是教我们行仁尽忠,推己及人,现在讲的是社会福利事业。孤、
寡都是说的人间最不幸的遭遇。男子太太死了这称鳏,女子丈夫死了称寡,失去了伴侣,
尤其是年岁大了,老人,这是人生不能够避免的,必定会遭遇到的。只有少数人一生生活
幸福美满,过去生中修得好!鳏寡孤独在这个世间是太多了。现在世界上各个地区国家,
奖励宗教界的人士,以慈悲爱心来帮助这些不幸的人。所以在新加坡我们也看到,几乎每
个宗教他们都办养老院,都办孤儿院,收容社会上这些不幸之人。
  去年除夕,我们欢欢喜喜的过年,我们想到社会上这些不幸的人,所以我们邀请他们
跟我们一起来过年,度一个温馨的除夕。我们邀请各个宗教,他们办的这些老人院跟孤儿
院全体的人士,除了有病不能来的,或者行动不方便没有办法来的,我们将礼物派专人送
给他们;能够来参加的,我们都非常欢迎。去年温馨晚会,我们请的这些客人有三千八百
人。每一个老人、每一个孤儿,我们发一个正式的请帖,这个事情好像是小事情,意义很
大。我们想想,住在孤儿院里的孤儿,住在养老院的老人,恐怕一年从来也没有人去请过
他,正式去请他吃饭,没有过。所以这一份请帖给他是无限的温暖,是他一生当中美好的
一个纪念。所以我们的请帖不是发一张给他团体,不是的,每一个人都发,这是爱心。我
们每一个养老院,每一个孤儿院,我们送了很多的礼物,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养大众。每
一个团体,我们也都捐助一笔款项送给他们,表示我们对他们的关怀、照顾。
  所以有人来问我,“法师,为什么把佛教信徒捐献的这些供养,你拿去送给别的宗教
?”说这句话的人,有这些观念的人,心量太小了,不是佛弟子。佛不是这样的,佛是一
视同仁。也不是菩萨、祖师的弟子,菩萨、祖师教我们念《感应篇》,教我们学《阴骘文
》,这不是别的宗教、外教的吗?可见得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完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哪有这种分别?可见得我们心量太小,我们学佛没有成就,
念佛不能得一心,别说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参禅不能入定,学教不能够圆融
会通,学密不能相应,原因在哪里?分别执著太重了。我们用心用错了,还是用轮回心,
用轮回心学佛法,佛法也变成轮回法。境随心转,佛法也是境界,看你是什么心。所以我
们自己错了。大道理跟他讲他听不懂,我就跟他讲一些浅显的道理。社会上这些老幼孤寡
,我们学佛的人要不要照顾?要照顾。我们要不要办养老院跟孤儿院?要。要,为什么没
去办?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条件还不够。别人办的跟我们自己办的有什么两样?这一点
我们要懂得,别人办的就是我们办的。我们送钱,送一些食物、日常生活用品,不是天经
地义理所当然,还有什么话好说?他们办的就是我们办的,自他不二。佛法里面甚至于讲
到生佛不二,众生跟诸佛不二。
  我们今天坏就坏在分别执著,分别执著使我们堕落在六道,沉沦在三途。生生世世也
曾经遇到佛法,也曾经种一点善根,可是就是没有办法出离六道。原因在哪里?分别执著
太重,心量太小,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自私自利。什么都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自己
的团体、自己的宗教,坏了,这个念头是虚妄不实。佛教给我们用真心,用诚意,诚是什
么意思?前清曾国藩先生讲得好,他写在读书笔记里面,“一念不生是谓诚”。由此可知
,起心动念就不诚,要一念不生那才是真诚。真诚起作用,儒家讲的“正心”,佛法里面
讲的“深心、大悲心”。所以深心、大悲心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忠,忠孝的忠,那是真诚的
落实,真诚的起用。忠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丝毫偏邪,有一念自私,你的心偏了,你的心
邪了。念念为一切众生想,没有一丝毫为自己想,这个心叫忠心。尽忠报国那是什么心?
念念为国家想,念念为人民想,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想,叫尽忠报国。起心动念把自己的
利益摆在第一位,那是轮回心造轮回业,怎么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我们要学佛、要学菩萨
,从哪里学起自己要清楚、要明了。
  所以这八个字意思好,让我们常常想到这个世间还有许多很可怜的人,迫切需要照顾
的人。我们看到老人院、退休的老人,新加坡社会上常讲的乐龄人士,孤儿,从事这些社
会福利工作的人,我们倍加尊敬,我们礼敬、赞叹,他们将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真正
落实、真正在做。我们应当随缘随分尽心尽力的来协助他们、帮助他们,怎么可以有分别
、有执著?社会才能得到安稳,世界才有和平,这是佛法里面所说的无畏布施,唯有无畏
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佛给我们讲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
盛,这八种苦实际上都可以避免的,都可以把它转过来的。聪明人、有智慧的人他懂得果
必有因,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起心动念都为自己,所以造作的是不善的因,才有这八
种苦。如果能够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这八种苦难自然就消除了。离苦得乐是一句真
实话,绝不是空话,端在个人觉悟,真正回头认真努力的去做。这两句话意思很广泛,今
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给诸位做报告。好,今天讲到此地。
...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7-11-10 17:36: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