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止观:奢摩他-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6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0-12 23:11:45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奢摩他〉 pg354L1~pg355L8
净惑所缘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亦如前经云:“若乐离欲界欲,应于诸欲粗性、诸
色静性,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一切
处萨迦耶事,应于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安住其心。”
此诸所缘,通于毗钵舍那思择修习,及奢摩他安住修习二种所缘,非唯奢摩他之所缘
。然因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缘,有是奢摩他生已胜进所缘,故于修止所缘中说。
───────────────────────────────────────
■ 释义
摘自:《奢摩他讲记》(2007年) 雪歌仁波切讲授 张福成老师翻译 释见谛法师编辑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 闻法意乐
思惟要利益遍满虚空众生的缘故,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中,无上的果位究竟圆满的佛果
珍贵宝。我们经常这样讲,为什么要得到它呢?因为要利益众生,要靠佛陀的果位,我要
去做这件事情。若想利益众生,安置众生得到佛果,要靠佛陀的果位,自己要先成就佛果
,首先自己要到达佛陀的果位,所以我要成佛。(成就佛果是手段,目的是要利益众生)
假设我没有要安置众生得到佛果,那就是我不想去做佛陀所要作的事情,为什么我要
成佛呢?成就佛果就是我要成为一尊佛,去做佛陀所作的事情,佛陀所作的事情是什么?
纯粹只有利益众生,但是说成就佛果,可是佛陀所要作的事情我又不去做,就不需要成佛
。为了要成佛,做佛陀所要作的事,只有利益众生。要有渴求想要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
事情上,佛陀的爱心,想要去利益众生的爱心完全毫无阻碍,利益众生时完全没有阻挡,
能力毫无任何阻碍。
利益众生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完全了知的智慧毫无阻碍,悲、智、力三者完全没有阻
碍,这种佛果是我要得到的,得到之后我才能利益众生,所以我要成就佛果。(成就佛果
是手段,目的是要利益众生。)
佛果是法色二身双运,悲、智、力三者完全没有阻碍。假设不是法色二身双运,佛陀
本智遍及之处,身体却无法到达那里,怎么可能悲、智、力三者完全没有阻碍呢?悲、智
、力三者完全毫无阻碍,因为法色二身双运的缘故。
若要得到法色二身双运的果位,主要要靠学道位的段落,要止观双运而作实修,逐渐
进步增长增广,彻底究竟时,就形成法色二身双运。现在学习止观双运而作听闻思惟,未
来能成就法色二身双运佛果,种下习气,它是非常殊胜的善根,靠这个善根,是将来成就
佛果的因。想要利益众生成就佛果,不是只一个想法,还要去做,成就佛果的因是什么?
就是现在学习的段落,产生这种坚定信心,来听闻教法。
‧ 正讲
何种人要缘取何种对境?就净行所缘而言,什么人缘取什么对境?善巧所缘分几种类
型,什么人缘取什么类型?就净惑所缘而言,什么人缘取什么类型?分成三个段落,已经
进行到净惑所缘的段落。
在净惑所缘的段落,引了《颉隶伐多请问经》,若欲离开欲界的贪心,应缘取什么对
境?要离开色界的贪心,应观想什么对境?要离开坏聚见,应缘取什么对境?也分三种人
。分三种补特伽罗要配合前面来讲,谈到净惑所缘要分两种类型:(1)使烦恼的种子衰
损,(2)将烦恼的种子连根拔灭。
(1)使烦恼的种子衰损减弱:应该缘取、当做所缘内容的,经里面谈到的二种人,
想要离开欲界的贪心;想要离开色界的贪恋之心,应该缘取什么?应该要缘取使种子衰损
的那种实修方式来进行。
(2)使烦恼的种子连根拔灭:应该要缘取什么对境?经文谈到的第三种,对坏聚见
产生忧虑之心,想要脱离的这种人,应当要观修使种子连根拔灭的所缘对境来做实修的。
前面两种人要缘取使种子衰损的这种观修方式,离开欲界的贪恋,离开色界的贪恋。
这两种类型里面,上次谈到离开色界贪恋之心的这个段落。
离开色界的贪恋之心,又分七种人:1)离开初静虑天的贪恋之心,2)离开二静虑天
的贪恋之心,3)离开三静虑天的贪恋之心,4)离开四静虑天的贪恋之心,5)离开空无
边处的贪恋之心,6)离开识无边处的贪恋之心,7)离开无所有处的贪恋之心。
再上去就有顶天,按照使种子衰损的方式观修,无法离开有顶天的贪恋之心。因为前
面所说实修的道,想要使贪恋之心的种子衰损,无法办到。因为前面谈到的能断道,世间
道,不能断掉有顶天的贪恋之心。
有顶天的贪恋之心不能断吗?可以。有顶天的贪恋之心,要用无我胜慧,出世间道来
断,只有用无我慧,没有其他的方式。用世间道,不能断有顶天的贪恋心。
用无我胜慧去对付有顶天的贪恋之心,不只把种子衰损,而是连根灭掉。为什么是连
根灭掉?因为对付的方式,是用无我胜慧。使烦恼衰损,暂时压制,种子还存在,无我胜
慧的方法不是这样的,一定是连根灭掉。除了有顶天之外,无所有处以下,世间道可以达
到种子衰损,但未灭掉。
在其他的处所,可以使种子衰损,不需要连根拔灭。为什么有顶天不行?在无所有处
以下,不用无我慧,也有其他方法— 粗静相道— 去对付烦恼。可以观想我现在所住的处
所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处所、上界天是寂静的、功德的。透过观想,逐渐对这个处所
的贪恋之心种子衰损,暂时把它压伏,不让它出现,用这个方法可以做得到,不必用无我
胜慧。
到了最高的有顶天,粗静相道的方法不能用,不能再观想我这个地方不好、粗糙,上
面是功德、寂静,因为有顶天已是最高的天,上面没有了,所以不能用这个方法。要对付
有顶天的烦恼,只有用无我胜慧,此外没有其他的方法。用无我胜慧去对付烦恼,不是使
种子衰损,而是烦恼种子连根拔灭掉。
这三种人里的第一种人,离开欲界贪恋;第二种人,离开色界的贪恋,又分成七种人
,合起来共八种人。净惑所缘分成二类:(1)使种子衰损的所缘,(2)使种子连根拔灭
的所缘。以衰损种子的方式来修的人有八种。
这种观想方式把它当作安止所缘,为什么这种观修方式是安止所缘呢?上次谈过,提
到安止观想七种近分,1)最初作意,即初业行者作意,2)个别性相理解作意,3)胜解
作意,4)大远离作意,5)摄喜作意,6)伺察作意,7)最后加行果作意。
现在要去观察欲界是不好的、粗糙的,上一个天界是初静虑天是好的、是寂静的。前
面七种作意,什么时候来作这样观修?很明显从个别性向理解作意才开始。得到第一个近
分还没开始,因为在最初作意,只有得到安止,得到最初作意,与得到安止同时。最初作
意,仅是得到安止而已,进入个别性相作意,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不是只有安止,它又得
到相随顺的胜观,不是正式的胜观,正式胜观要到胜解作意时才得到。得到随顺胜观,才
可以作观修,观修底下的处所是粗糙,上面的处所是寂静、是好的,前面最初作意时只得
到安止,不能作这样的观修。要得到相随顺的胜观,要从个别性相理解作意开始。
TABLE 1.
类别编号所离内容 说明
1 想离欲界烦恼者 以粗静相道的观修方式完成目标
2 想离初禅天烦恼者
3 想离二禅天烦恼者
4 想离三禅天烦恼者
5 想离四禅天烦恼者
6 想离空无边处天烦恼者
7 想离识无边处天烦恼者
8 想离无所有处天烦恼者
为什么这里把它当安止所缘的对境?最初得到安止时,还不能观察、分析。把它当安
止所缘,不是为了得到安止,不是未得安止前,把它当安止所缘的观修这个类型。什么样
子的安止所缘?已经得到安止之后,在安止上面,再进一步得到更殊胜的安止,去观修所
缘的对境。不是为了得到安止,而去缘取这个对境,新得一个安止。是已经得到安止之后
,再进一步得到更殊胜、特别的安止而观修。
此诸所缘,通于毘钵舍那思择修习,及奢摩他安住修习二种所缘,非唯奢摩他之所缘
。然因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缘,有是奢摩他生已胜进所缘,故于修止所缘中说。
安住于这样的所缘而修,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未得止前,为新得安止,而缘取这个
对境;一种是已得安止,为了使安止更进步,也是缘取这个对境。
因此,现在讨论安止所缘,不是只有把它当未得安止前为了得到安止,缘取这些所缘
对境,来修安止;有些已得安止,为了使安止更进步,也做这样的缘取。因为这些都包含
的缘故,在这里也可以讨论它。
观想欲界粗糙、初静虑天寂静;初静虑天粗糙、二静虑天寂静,这样的所缘对境,就
不是未得到安止,想新得安止所修的对境,而是安止已得到,想要安止更进步,而缘取这
种对境。
生:到什么程度才学净惑所缘?
师:目前阶段,烦恼的力量很大,必定是净行所缘部分而已。透过实修使烦恼力量减
弱,烦恼减弱了才开始改变所缘对象。改变所缘对象要缘取什么呢?为使信心坚固,有必
要缘取导师世尊圣像,可列在善巧所缘之中,这时候对于佛陀功德,由不知道变成知道,
对佛陀信心愈来愈增强。净惑所缘的类型,应是得到安止之后,才能缘取。顺序应该这样
做的,首先净行所缘,之后善巧所缘。善巧所缘之中,主要缘取佛像,善巧所缘也可以缘
取自己的蕴处界来观修,也可缘取自己身、受、心、法四念处来修安止。可是《广论》引
《修次中篇》所谈到的缘取佛像,一定有特别的必要性,才这样开示。之后才进入净惑所
缘,此时安止已经得到了,才如此来缘取,目的是去对付烦恼。
我们所处的地方是欲界,欲界处所之上有色界处所四个,无色界的处所四个。这些地
方,安止的观修方式,我们也要了解。
色界、无色界的补特伽罗,一出生,他的正行就得到了。举例说,投生到初静虑天的
补特伽罗,他投生的同时,就得到了初静虑的正行。二静虑天的补特伽罗,当他投生到二
静虑天时,投生的同时,二静虑的正行就得到了。如此类推,到无色界也一样,投生到那
个地方,那个地方的正行就得到了。
就欲界者而言,不是一开始就得到安止。欲界者出生时,安止完全没有,欲界者安止
要靠后天的观想实修去新得到它。什么时候得到?在得初静虑的正行时。
就欲界者而言,没有安止的毛病一定有的,普遍存在,本身就是这样,要靠后天的努
力观想实修后才得到,是由后天学习而得到,不是天生就有。
要了解自己是欲界众生,这句话讲起来有点丢脸不太好,因为欲界众生内心像疯子一
样,内心安止的住分根本不存在。就欲界众生而言,天生就没有安止的住分。
投生欲界者要努力去得到安止。要怎么得到它?要慢慢努力,观修七种近分,才会得
到安止,得到初静虑的正行。初静虑者出生时,安止胜观二者都有了,可是没有二静虑天
的止观。出生时只得到那一个天的止和观,没有上一层天的止和观。
初静虑天、二静虑天的止和观,粗细、威力、大小都有差别。初静虑天者,为了要得
到二静虑天的正行,要努力观修二静虑天的正行七种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慢慢实修,
之后才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二静虑天者,为了要得到三静虑天的正行,也是观修(三禅)
七个近分,得到第七个近分,才算得到三静虑天的正行。三静虑天者,为了得到四静虑天
的正行,也是(四禅)七个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
为了要得到上一层天的止和观,要努力实修七种近分,一步一步做上去,之后才得到
上一层天的正行。初静虑天者,什么时候得到二静虑天的止和观?实修(二禅)七种近分,
第一个近分得到时,二静虑地所摄的止就得到了,一步一步慢慢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二
静虑天者,要得到三静虑天的正行,也要靠观修三静虑天正行所摄的七个近分,当他(三
禅)第一个近分得到时,就得到三静虑地所摄的止,一步一步做上去,第七个近分得到时
,得到了三静虑天的正行。
谈到安止时,安止粗和细类型很多,欲界众生为了得到初静虑,慢慢观修得到初静虑
天所摄的安止。初静虑天的众生,出生时,已得到初静虑的正行,但完全没有二静虑天的
安止,要得到二静虑天所摄的安止,才开始努力。二静虑天者出生时,已得到二静虑天的
正行,不必修已经有了,但没有三静虑天的安止,为得到三静虑天,才开始实修。以这种
方式,四静虑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一直到有顶天。
谈到安止时,好像安止只有一个,其实安止粗细的类型很多。这么多类安止,最好最
殊胜的,是缘空的安止,缘取空性所得到的安止。这么多类胜观,最好最殊胜的是缘空的
胜观。
第三种补特伽罗,对于萨迦耶产生忧虑、厌恶,因此,想从这里得到解脱。萨迦耶是
坏聚,毁坏和聚集,这里是指坏聚见。坏聚见是指内心想到一个“我”,首先是名言上存
在的一个我,可是对于“名言上所存在的我”,把它当所缘对境,缘取这个“名言上所存
在的我”后,却把它缘取成为自性相成立,这种执著的想法,称为坏见。
(....待续....)
作者: tangchin (tangchin)   2017-10-13 12:23:00
随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